APP下载

近十年来我国社会工作能力建设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2018-03-29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

刘 斌 志 何 冰 冰

(重庆师范大学 社会工作系,重庆市 401331)

作为现代社会解困救难的专业手段和方法,社会工作自诞生之日起就在不断地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社会服务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专业的核心竞争力。[1]13近十年来,社会工作专业共同体在不断地提升专业服务、专业教育以及专业发展的能力,尤其是2006年中共中央首次提出“建设一支庞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以来,政府和社会对社会工作的支持逐年升级,社会工作的能力建设也不断得以拓展,相关的研究也日渐丰富。通过以“社会工作者能力”“社会工作核心竞争力”“社会工作能力建设”等关键词对CNKI进行检索,发现当前社会工作能力建设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概念意义、结构类型、建设现状、国际经验、具体能力、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等七大方面,已有研究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局限。

一、现有研究的回顾

(一)社会工作能力的概念及意义

1. 社会工作能力的概念

在本土社会工作“先教育后实践”的发展过程中,能力建设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何为社会工作的能力,学术界进行过深入的讨论:一种观点是从核心能力角度探讨社会工作能力。比如严广文认为社会工作核心能力是社会工作者处于优势地位具备的,其他非专业人员在短期内无法靠简单模仿得到的,从

事社会工作所必需的各种专业素养和实务操作技能。[2]另一种观点是从社会工作职业要求讨论能力建设。比如周宏认为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能力是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下按照既定标准胜任某项社会工作所应具备的素质,这些素质又体现了作为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职业特征。[3]还有一种观点是从学科、专业、职业的综合视角进行分析。比如袁小平认为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工作的核心竞争力是知识力、技术力和资源力的合力,[4]又有学者在论述社会工作者的核心竞争力时提到这是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5]总之,在社会工作能力概念的探讨上主要强调了作为一个专业、职业、行业的社会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独特优势和资源。

2. 社会工作能力建设的意义

关于社会工作能力建设意义的研究主要包括必要性和重要性两个维度。一方面,就社会工作能力建设的必要性而言,大部分研究是基于问题解决的视角。比如刘斌志、关信平、张金俊等学者主要针对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论证能力建设的必要性:一是基于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目标脱离社会、理论脱离现实、课程脱离学校、教材脱离实际、教师脱离学生、方法脱离技巧、招生脱离就业、专业脱离职业的现实情况来说明社会工作需要加强能力建设[6];二是基于传统社会工作与专业社会工作的比较优势分析论证专业社会工作必须加强其核心能力,体现其核心竞争力[7];三是基于当下社会工作者队伍普遍存在能力素质不高的现实情况分析论证培养社会工作者多样化专业能力的必要性[8]。研究显示,无论是从历史使命还是从现实需求来看,社会工作能力建设刻不容缓。

另一方面,相关研究从社会工作发展的前景展望论证能力建设的重要意义。古学斌通过教学相互促进的过程分析,强调学生专业信念在能力建设中的关键意义,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批判反思的循环过程促进三重能力建设,推动专业发展和社会正义。[9]周绍斌等学者则从社会工作的学科性质和专业特质的分析中强调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10]总体而言,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制度化、本土化过程的实现,都需要其能力建设的基础。

(二)社会工作能力的结构及视角

归纳已有研究发现,社会工作能力的结构主要是指能力组成的基本要素体系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社会工作能力的类型则体现了社会工作能力的分析视角与取向。

1. 社会工作能力的结构

关于社会工作能力结构的研究主要包括三种倾向:一是在专业学科建设框架中探讨社会工作能力的组成部分;二是从职业核心能力的维度探讨社会工作能力的结构。[11]除此之外,本土实践的需要也是社会工作能力构成所要考虑的因素。

首先,专业化的社会工作能力结构主要考虑的是专业发展和学科体系的要求。从宏观上看,刘斌志等从专业素质的角度将社会工作能力归纳为专业价值、专业知识和专业技巧。[12]从中观上看,社会工作专业的综合能力包括自主学习能力、专业实务能力、专业发展能力三个层面。[13]从微观上看,张跃豪等认为社会工作能力分为发展规划能力、问题评估能力、资源整合能力、专业角色扮演能力、过程控制与引导能力、同理与沟通能力、处理突发事件能力、自我调节学习的能力、专业方法运用九个方面。[14]综合而言,不同学者从不同的层面出发,综合构成了专业化的社会工作能力体系。

其次,职业化的社会工作能力主要考量的是实践服务与职业发展的需要。一是周宏等从宏观角度认同专业能力包括价值、知识、技能三维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职业能力包括职业价值观、职业知识以及职业技能。[3]苏敏则将社会工作者的职业核心能力简化为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15]二是尤文静[16]、蔡屹[17]以及董云芳[18]等学者从中观层面出发,认为社会工作者应该具备良好的价值观和个人素养、多层次的知识结构、多元化的职业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等能力。三是周绍斌从微观层面出发,认为价值可以具体化为个人的道德素养和心理素质;知识可以具体化为基础性知识、专业知识、相关性知识以及实践知识;技能可以具体化为社会调研能力、实务能力、文化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应变策划与创新能力等。[10]总之,职业化的社会工作能力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具体,是我国社会工作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关注点。

最后,本土化的社会工作能力基于我国具体国情及其具体的政治经济文化脉络,围绕着本土化的含义、本土化的关键因素以及本土化的路径展开讨论。首先,高丹认为本土化指的是产生于外部的社会工作模式进入到中国,同中国的社会制度和文化相互影响进而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而发挥功能的过程。[19]学术界普遍支持社会工作应该本土化,相应地社会工作能力也应该本土化。其次,对于社会工作能力本土化的关键因素,林诚彦等在对社会工作专业核心主干课程的实证研究中,得出在本土化视角下我国社会工作教育的核心能力应该由问题建构、资源链接、伦理反思、建立关系、嵌入服务等能力组成的结论。[20]高丹认为“实务导向”是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实现路径。[21]焦若水等特别强调了文化能力在本土化能力中的独特意义。[22]最后,对于本土化社会工作能力建设的路径,大部分研究倾向于实践出真知。比如雷杰从宏观层面提到能力建设本土化包括去政治化和技术化两个原则。[23]更多学者则从较微观的角度强调要在实践服务中去提高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水平。总之,本土化的社会工作能力建设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去响应本土需求、体现本土文化、凝练本土风格、实现本土功能。

2. 社会工作能力的视角

关于社会工作能力建设的研究主要存在着“通才”培养和“专才”培养两个视角。一方面,社会工作的“通才”视角源自于美国对社会工作者能力培养要求的概括,指的是社会工作人才需要掌握多领域、多层次的知识及技能,具体包括一般能力、专业能力与岗位能力。[24]比如李林凤认为应该培养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服务能力、基层事务组织和管理能力、社会调查能力、研究以及解决问题能力。[25]相关研究则认为社会工作的“通才”不仅要内化社会工作价值理念,还应该将之外化为具体的能力。这不仅包括服务能力、交往能力[26]、科研能力[27]等外在的能力;还包括道德力、创造力[28]、想象力[29]、反思力[30]等内在的能力。总之,持“通才”视角的学者大多都强调社会工作能力建设的多元化原则。另一方面,社会工作的“专才”视角指的是社会工作者需要在掌握基本能力基础上,重点精通社会工作某一领域或某一方法的能力。持这类观点的学者认为“通才”培养模式不切实际,坚持培养社会工作者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高阶能力。张金俊进而将其归纳为以下十种能力:理论把握、实务操作、学习训练、经验总结、报告撰写、资源链接、组织动员、人际沟通、文艺表演和心理调适能力。[8]总的来说,关于社会工作人才应该是“通才”还是“专才”的讨论其实由来已久,不同的视角决定了能力建设内容的差异。对于社会工作能力的结构来说,去明晰采用哪种视角十分重要。鉴于此,也有学者提出社会工作核心能力的培育应该是教师“专才”的教,学生“通才”的学。在“专才”的学科教育和基于兴趣的“通才”主动学习中,去培养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社会工作综合能力。[12]

(三)我国社会工作能力建设的状况

1. 取得的成绩

近十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构建一支庞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其中既包括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包括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首先,从建设主体层面看。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年龄结构较为合理,整体呈年轻化趋势,这为社会工作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31]其次,从建设进程层面看。多数学者认为我国社会工作人才能力素质的提升是正向的,无论是高校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还是在职社会工作者的培训,无论是社会工作人才的数量还是质量,都有较为明显的提升,这既是发展的结果也是继续发展的动力。再次,从建设课题层面看,社会工作近十多年的实践有效地推进了其专业化、职业化以及本土化的实践,实现了专业的社会价值。最后,从社会层面看。社会工作能力建设不仅在创新社会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更积极参与精准扶贫、留守儿童服务等具体的领域,真正实现了助人自助的目标。[31]总的来说,学术界高度了肯定我国社会工作能力建设的成就,但也有不少研究站在建设的角度,认为当前社会工作能力建设还存在诸多局限,急需有效应对。

2. 存在的问题

首先,宏观层面的社会工作能力建设制度化水平不够。[7]林顺利认为我国社会工作人才流失现象严重,能力建设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32]费梅苹基于上海的实地调研发现政府职能转换的迟缓、服务型政府角色的缺失、社会服务的“双轨制”运作、社会工作活动的行政化干预等因素影响和制约了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的发展。[33]其次,中观层面的社会工作机构与高等教育机构自身能力建设水平低。其一,社会工作机构自身发展不仅存在着缺少经济支持、缺少自主性、缺少人才、发展地域性差距较大、公共关系能力欠缺的困境[34],同时还存在着职业培训制度不健全、岗位设置不明确等问题。[31]其二,社会工作高等院校的教育能力有待提升。樊金娥等对三所大学的调查发现,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存在着理论教学不够深入、实践教学时间不足、实习机构不稳定、实习督导不负责的问题。[35]卢时秀基于在校生需求的实证研究发现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存在着教学手段单一、实验室使用不充分、实践教学缺乏多样化方式等问题。[36]其三,关信平认为专业人才培养与继续教育提升社会工作能力的途径各有利弊,但普遍情况是前者专业理论与方法能力较高,而后者实践经验较为丰富、实践操作能力较强。[37]此外,微观层面的社会工作者能力发展极不平衡。其一,专业能力的缺失。张金俊等实地调查的结果将专业能力缺失的状况归纳为由于缺乏持续的专业学习导致其助人过程控制能力、问题评估能力、资源整合意识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均较为薄弱。[8]其二,职业能力的缺失。研究发现,部分社会工作人才在项目策划、文书撰写、经验总结、批判反思、心理调节等方面的能力均有所欠缺。[24]其三,实务能力的缺失。基本上所有的研究都指出当前社会工作人才的能力建设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最后,研究均认同我国社会工作能力建设的现状总体是朝前发展的,但作为一个只有几十年发展历史的专业和职业,肯定会在专业能力建设、职业能力提升以及操作能力细化的过程中存在局限和挑战。

(四)社会工作能力建设的国际经验

西方社会工作在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重视能力的提升,并形成了相对较为成熟的经验。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逐渐丰富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国际社会非常关注社会工作能力的多样性内涵研究。在美国,社会工作能力建设重在“通才”的培养;加拿大认为社会工作者需要具备服务提供、行动倡导、资源协调、政策影响等专业能力;英国则强调社会工作者要具备实践知识和技能、理解力、思考与分析能力、对福利社会问题的敏感性、灵活的专业技术,以及实践中不断反思、理解、评价及决断的能力。[8]二是国际社会非常注重社会工作的多样性文化敏感能力。比如新西兰就要求社会工作者必须具备和新西兰不同种族和文化的人群一起工作的能力。[11]其他国家则非常注重社会工作研究和实践中的文化理解和沟通能力。[38]三是已有研究非常注重总结和借鉴国际社会工作实务能力建设的经验。[39]目前,英美等国已经实现了理论研究课程、实务课程以及反思性课程的有机融合,实行有专业胜任能力的督导机构和学校教师共同指导的专业学习。从课程专业实习上看,英国高校高度重视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如爱丁堡大学在一年级和二年级虽未设置专业实习课程,但培养方案规定社工本科学生修完一二年级课程后,如果要继续进行三年级教育,必须提交在社会福利部门开展工作的证据并证明其实践中的经验收获和能力提升;美国是将专业实习分配在每个学期,保障本科生不少于400小时、硕士生不少于900小时的实习;从教学上看,英美高校都采用实务课程主讲教师资格制度,规定了社会工作实务教师必须是注册社会工作者及以上水平的从业人员。相关研究发现,在美国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大学教育、培训、督导、实践、继续教育、科研等不同领域的整合为社会工作能力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平台。[40]总的来说,大多数学者借鉴英美经验的比较多,为社会工作能力建设提供了宽阔的视野,同时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服务模式与方法。

(五)不同领域的社会工作能力建设

除了一般性的社会工作能力建设外,目前在社区、农村、学校、老年、司法矫正灾害和社会救助领域也有相应的能力建设的研究。综合归纳,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1. 常见组织的社会工作能力建设

首先,刘斌志认为社区社会工作者的能力包括价值、知识和技巧三大板块,具体包括想象能力、反思成长能力,社区评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建立关系能力、社区组织能力、资源链接能力以及照顾协调能力九个方面[41],具体的能力建设策略则聚焦于社会工作的专业教育、结合实际的在职培训、“五个一”的政策引导等。[42]其次,刘斌志基于价值、知识和技能三大板块的核心能力观,认为学校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能力包括尊重学生多样性、自我反思与成长、多途径的柔性感化、跨文化和跨学科、政策分析与倡导、项目设计与管理、建立并维持关系、动态性系统评估以及团队协作和整合等九个方面,相应的培育策略包括:宏观上的政策倡导、中观层面的服务创新以及微观层面的专业发展。[43]再次,李锦顺等从知识与能力结构的角度分析农村社会工作应该具有农村社会学与农村社会工作的方法和技巧、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和工作知识、社会交往能力、组织能力和决断能力,并强调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务相结合以及针对农村现实等原则。[44]最后,对于民族社会工作者而言,孔华提出文化能力的重要性,并强调从培养自我觉察、了解并接纳文化差异、动态看待文化差异三个方面去培养文化能力。[45]除此之外,还没有对于其他组织领域社会工作能力的研究。

2. 常见群体的社会工作能力建设

常见群体的社会工作能力建设主要包括面向老年和矫正对象的社会工作能力建设研究。一方面,楼玮群从价值观伦理和理论、评估、干预以及老年服务、项目及政策四个层面的视角出发,通过调查发现老年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能力包括:与老人及其家人的关系建立能力、问题识别能力、项目的策划能力、资源整合能力、政策的熟知程度等能力。[46]另一方面,李清忆基于价值观、知识和技能三维视角,认为矫治社会工作者需要具备给服务对象带去希望、帮助其增权、与其建立良好关系、掌握多方位的知识、资源链接、综合性思维、文书写作、行政以及反思的能力,相应的培养策略则包括:价值观培养、感受力提升、知识学习、自我反思、技巧训练以及行动研究等。[47]总体来看,常见群体的社会工作能力建设研究还非常薄弱,亟待提升。

3. 特殊议题的社会工作能力建设

目前,社会工作服务的领域不断扩大,在社会救助、灾害服务等方面均有所探索。一方面,关信平认为社会救助领域的社会工作服务包括直接服务贫困者以及参与社会救助管理。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除了具备通用性的专业能力外,还要掌握服务贫困家庭和参与社会救助管理所需要的特殊知识、技能和价值,比如深入了解贫困问题及相关理论、对本地区贫困问题的特点能够较好地把握、熟悉贫困者的相关特点、与贫困家庭有效沟通、熟悉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政策。此外,在介入社会救助时还需要有鲜明的价值立场,秉持社会公平和社会关怀的价值理念。[48]另一方面,对于灾害社会工作者而言,张昱等在归纳了灾难四个阶段社会工作者不同任务的基础上,提出灾害社会工作者的能力包括资源链接、危机处理、心理急救、促进公私部门协调合作以及志愿者管理等。[49]总之,目前关于特殊议题社会工作能力研究较少,仍需要在类似于艾滋病、失独老人、精准扶贫等领域进行深入探讨。综上所述,针对于不同的领域,社会工作者能力的要求也有一定的差异,这种针对性的能力研究一方面可以促进专业化以及本土化,另一方面可以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去工作,提高工作的效率。

(六)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能力培养

社会工作能力建设的主体是人才培养单位,这方面的研究也最丰富,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通过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更新促进社会工作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在教学理念方面。刘斌志提出了“学生为本、能力为本、实践为本”“政府引导、院校主导、师生主体”“专业教育、职业教育以及能力教育”“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与扩展课程”四个层面的三位一体教学理念。[6]张海燕则认为社会工作能力培养要坚持“人文导向、实践导向、就业导向、能力导向、创新导向”的理念[50],贯彻“学校即社会”“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51]另一方面,在教学模式方面。杨扬提出了“课堂讲授与示范、案例研讨、实习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24],郸啸则提出通过“课内外一体化”的CDIO模式[52],姚云云则希望基于启发式实验教学和职业能力导向来构建核心课程、实训体系、“三级递进式”实践平台、考核体系的四维教育模式[53]。可见,大多数学者支持通过综合性教学理念以及多元一体模式来实现社会工作人才能力的培养。

其次,通过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专业化、职业化以及本土化来实现社会工作能力的培养。邓宁华不仅认为社会工作的教学内容应该包括普遍化知识和地方化实务经验,并且要有吸引力、强调专业理念、务实导向、能力为本、有弹性等特征。除此之外,邓宁华还强调采取情景式教学、小组讨论教学、双向式互动教学、开放式教学等方法,通过学术讲座、学术沙龙、学术社团、成长小组、工作坊等形式综合培养社会工作能力。[54]

再次,通过实习实践来实现社会工作能力培养。张海燕提出要加强校内实验室的建设和利用,通过行业对接和校企合作方式共建共享实践基地,制定多元社会工作实践评价机制,建立政府社会和学校多元合作的实习模式,并充分发挥各类基金会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50]在此基础上,姚云云等强调构建“基础性实践、提高性实践、创新性实践”的三级递进式实践教学平台,通过服务—学习型教学模式来实现社会工作能力的培养。[53]

最后是通过教师能力提升保障社会工作能力培养。李斌认为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中,提升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服务能力以及科研能力是关键。[55]进一步针对专业教师社会工作专业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较少。其中,杨修菊认为专业教师可以通过继续深造、短期培训以及挂职锻炼等形式去提升社会工作专业能力[56];李伟则认为教师可以通过角色互换、参与式观察、顶岗实践、反身性思考等方式来实现师生的双重能力建设[57];方劲则认为可以通过“双师双能型”模式促进教师的社会工作能力,将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与职称评定和教学考核挂钩[58]。这些研究为进一步提升社会工作教师专业能力提供了研究基础。

(七)社会工作从业者的能力提升

社会工作从业者能力水平可以反映出现阶段我国社会工作整体的发展状况,具体包括了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和社会工作机构的能力水平。针对当下社会工作从业人员所处的内外困境,不同学者提出了提升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多元策略:首先,构建能力建设动力体系。一是通过社会认可形成专业声望;二是强化社会工作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可操作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59]其次,构建能力建设保障体系。一是进行以能力为本、需求为导向、优良师资为主、突出实践以及规范管理的专业培训;二是注重对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的协调;三是通过督导的专业性指导、管理层的行政性指导、项目负责人的经验型指导来提升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能力。[60]最后,构建能力建设的制度体系。一是完善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和社会工作职业守则;二是通过完善社会工作相关法律来保障权益,为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以及本土化提供制度支持。[11]总体来看,社会工作从业人员能力的提升,一方面需要政府、社会、学校以及机构的支持;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提升社会工作者自身的综合能力来促进整个社会工作行业的发展。

刘君认为我国社会工作机构的专业能力建设近年来得到巨大发展,主要包括专业服务能力、内部管理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内在能力,以及资源获取能力、公共关系能力等外在能力。[61]针对当下社会工作机构发展的困境,学者们从制度环境和机构自身两个层面提出了诸多对策。[62]樊金娥等从制度层面入手强调政府的作用,包括:一是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二是加大支持力度和资金投入,实现政府服务购买的常态化、制度化、长期化以及支持社工人才建设;三是政府牵头组建科学的评估团队,对服务领域加强监管;四是支持社会工作的宣传。[35]王麓涵等从机构入手强调机构的自我成长,包括:一是扩展学术研究,建立社会工作能力培养体系以及评估体系,通过内外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其专业服务能力;二是优化治理结构,加强领导层人员能力建设,完善服务管理,让管理服务于能力建设;三是明确机构的发展模式以及长期的战略目标,既要加强内部的管理,又要全力争取政府支持以及社会支持;四是探索多元发展平台,增强社会互动,培养机构的自身优势;五是树立机构文化多元化、经济透明化、政治条理化、信息全面化、员工专业化、行政制度化的自身形象,在与媒体、工商企业的合作以及与服务对象的联系中积极进行服务传播。[63]

二、已有研究的评论

通过对近十年来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可以看出,我国社会工作能力建设的研究取得了丰富成果。一是研究队伍不断壮大。从时间维度来看,2005、2006年每年只有1篇研究文献,2007-2011年每年有不超过10篇研究文献,2012年有12篇相关文献,2013-2016年每年均有20多篇研究文献,2017年则有超过30篇研究文献。由此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重视并加入社会工作能力建设研究领域。二是研究框架基本形成。从能力建设的视角、维度、结构探索到能力建设现状研究,从不同组织、不同群体的社会工作能力分析到特殊议题的社会工作能力探讨,从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分析到社会工作职业继续教育剖析,全方位立体式地构建了社会工作能力建设的研究基础。三是研究方法不断拓展。早期关于社会工作能力的研究大多是思辨性方法,后来逐渐拓展到文献分析法、调查研究法以及实地访谈等方法的运用,近年来偶有基于案例分析方法的研究成果,展示了研究方法多样化的可能。四是研究领域不断深化。前期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社会工作能力的基本构成和特征,后来逐渐扩展到国际经验的借鉴和不同领域的专门探索,并积极响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展特殊领域的专业能力研究,体现了社会工作能力建设研究的国际化、专业化与在地化的趋势。虽然目前研究得到长足发展,但是面临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及其对社会工作发展的要求,已有研究依然存在以下的不足:

首先,研究的水平和质量仍有待提升。一方面,根据CNKI调查显示关于我国社会工作能力建设的标志性研究成果主要聚集于2007年到2013年,近年来研究成果虽然有所增长,但是存在重复研究的问题,关于社会工作能力体系、测评方法以及操作化指标等重点和难点研究议题仍然缺乏深入研究。另一方面,已有研究的重点依然在社会工作通用能力的描述方面,对于具体领域的能力分析以及相关的大数据资料分析依然非常薄弱。

其次,研究的学科和视野有待拓展。一方面,当前的研究主要是社会工作者从教育角度进行探讨的文献居多,既缺乏从社会工作人才的心理学角度探讨其认知、情感、意志和道德层面的能力因素,也缺乏从管理学的角度探讨社会工作能力的开发、培养、评价以及应用的内容,还缺乏从政治学角度探讨社会工作能力中的政治立场、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素养等要素,更缺乏从核心竞争力角度探讨不同群体和不同领域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能力。另一方面,当前已有研究基本上都是国内学者的研究,缺乏参与国际范围研究的平台和成果,既没有邀请国外专家加入我们的研究,也没有加入到国际社会工作能力的对比研究,因此研究难以追踪国际前沿。

再次,研究的范式和方法有待更新。研究的创新往往取决于其研究范式的转变和方法的更新。已有相关研究主要基于定性研究方法中的思辨性分析和文献梳理,偶尔有一些基于调查研究与案例分析的研究成果,但也存在调查样本太少、案例分析较浅等弊端,大规模样本的调查分析、扎根理论、循证分析等方法基本没有运用在类似研究中,导致相关研究的信度和效度不高,降低了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其应用推广的程度也受到影响。

最后,研究的范畴和领域有待深化。当前研究虽然构建了基本的框架,但具体的研究内容不够清晰和深入。一方面,社会工作能力建设研究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尚未从其他学科中吸取可供借鉴的理论和模型,相比较管理学中的能力建设的诸多模型分析而言较为滞后。另一方面,目前不少研究成果还停留在对通用能力分析的水平,关于儿童尤其是特殊儿童、妇女尤其是受暴女性、残疾人尤其是精神残障者等群体服务中的社会工作能力分析非常缺乏,对于社会工作能力的年龄差异、性别差异、地区差异、民族差异等也没有相应的研究。

三、未来研究的建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社会工作的发展也进入了新阶段,就更需要社会工作能力建设研究拓宽新视野、接纳新理念、采取新方法、深入新领域、取得新成果。

一是理论联系实践,完善研究体系。实践是理论的归宿,更是理论的发端。社会工作能力建设的研究不仅要最终应用到提升广大社会工作者的服务成效中去,更要积极响应实践发展的需要,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中来。一方面,要积极响应国家关于不同领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深入探索儿童、青少年、老年、妇女、残障以及司法矫正社会工作者的能力指标体系;另一方面,还要响应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需要,探索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社会救助、志愿服务等领域社会工作者的能力指标体系,不断完善新时期社会工作能力体系。

二是丰富学科视野,拓展研究维度。西方社会工作正是在不断借鉴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壮大到今天的,同样我国社会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更需要解决多学科视野和知识。社会工作能力建设研究尤其要注重多学科视野。一方面,要丰富社会工作能力的文化维度。社会工作扎根于中华大地,社会工作者就必须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道德情操、家国情怀、社会美德以及个人修养中吸取精华,结合本土社会工作发展的阶段及行业特征、文化与价值观念、人才规模与素养等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方法,构建中国特色的能力素质模型,让新时代社会工作者的能力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另一方面,要丰富社会工作能力的学科维度。可以借鉴社会学所提倡的价值、知识和技巧三维度说,也可以参考科学学所强调的政治、科学和艺术的三维度视野,更可以从组织行为学的胜任力模型、人类学的文化能力视野以及战略管理视角的动力能力理论中吸取营养,丰富社会工作能力建设的维度和范畴。

三是更新范式方法,加强研究深度。社会工作能力研究既要从宏观视角拓展视野和角度,更要采取实证研究范式,将能力建设建基于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一方面要坚持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不仅要继续深化现有研究的经验,加大不同机构、不同学校和不同地区能力建设的经验总结,从学理层面总结归纳社会工作能力的通用要素和内容,更要注重定量研究方法和大数据的使用;不仅要加强对同一群体的长期追踪研究以掌握社会工作能力建设的规律,更要加强不同性别、不同群体、不同地区以及不同国家社会工作能力的比较研究。另一方面,要采用多样性的研究方法使研究得以深入。社会工作能力作为个体综合特征的体现,不能局限于单一的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现有的经验总结法和描述性研究方法搭建了基本研究框架,更深入的研究有待多元方法的融入。比如行为事件访谈法、专家小组讨论法、问卷调查法、全方位评价法、专家系统数据库和实地观察法等方法有利于获取有关能力素质特征的数据,实验研究方法有利于比较不同群体能力特征的差异,而个案研究法和功能分析法则更有利于了解现有能力的不足及改进空间;模型方法有利于对已有能力要素进行综合归纳,关键事件法和探索性研究法有利于发现能力素质中的新要素,而系统科学方法和跨学科研究方法则更能拓展能力研究的视野,获得能力素质的科学框架。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不同研究方法需要总结加以利用。

四是反思研究宗旨,聚焦核心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实践的深入,社会工作能力素质的要素一定会不断演变和发展,相关的研究也永无止境。社会工作能力研究的目的终归是为了能力的建设,即专业教育中的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中的能力提升。为了达成以上目的,相关的研究必须聚焦于能力建设的宗旨,即专业教育必须培养社会工作者具备核心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以使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具备其他专业人士所不易模仿和不易取代的能力,并让他们能够不断学习以强化这种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无论是在通用领域,还是在具体的服务领域,社会工作都具备一些核心能力要素。这些核心能力,既是社会工作专业教师所必须了解和掌握的,也是社会工作学生所必须认识和学习的;既是社会工作机构所需要和重视的,更是社会工作者所努力提升和保持的。因此,聚焦核心能力的研究,也应该是社会工作能力研究的重点方向。

[1]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尹广文. 社会工作核心能力培养和专业教育研究[J].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3] 周宏,付尚媛,梁楠. 中国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框架研究[J]. 财经问题研究,2009,(9).

[4] 袁小平,陈定元. 社会工作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路径研究[J]. 社会工作(学术版),2011,(11).

[5] 童翎,张丽芬. 论社会工作者的核心竞争力[J].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6] 刘斌志. 社会工作专业核心能力及其培养[J]. 教育评论,2013,(5).

[7] 关信平. 当前我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内在能力建设及其对社会工作教育的要求[J]. 社会建设,2017,(4).

[8] 张金俊,王文娟. 当代中国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及其发展路径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2017,(1).

[9] 古学斌. 三重能力建设与社会工作教育[J].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10]周绍斌. 职业能力取向:地方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 社会工作,2012,(3).

[11]孙斐. 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运作中的社工核心能力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5.

[12]刘斌志,谭坤成. 论社会工作核心能力的培育:基于实习与督导的反思[J]. 社会工作,2015,(5).

[13] 邓宁华. 能力为本的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14] 张跃豪,张连民,王晓琳. 初议社会工作者的能力建设[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9).

[15] 苏敏,王春. 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浅谈[J]. 当代职业教育,2012,(1).

[16] 尤文静. 关于社会工作者能力素养培育的思考[J]. 生物技术世界,2012,10(9).

[17] 蔡屹,何雪松. 社会工作人才的三维能力模型——基于社工机构的质性研究[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18] 董云芳.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职业胜任力模型分析[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19] 高丹. 加强与提高学生社会工作实务能力的教学研究[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

[20] 林诚彦,卓彩琴. 对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教育核心能力本土化的实证探索——兼对社会工作专业核心主干课程体系的反思[J]. 社会工作,2012,(7).

[21] 高丹. 加强与提高学生社会工作实务能力的教学研究[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

[22] 焦若水,张宇. 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的文化能力议题[J]. 开发研究,2014,(3).

[23] 雷杰,黄婉怡. 实用专业主义:广州市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的界定及其逻辑[J]. 社会,2017,(1).

[24]杨扬. 民办本科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法制与社会,2017,(14).

[25] 李林凤. 回顾与展望:关于国内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思考[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5).

[26] 刘风. 社会工作专业复合能力培养的理论思考[J]. 社会工作与管理,2014,(4).

[27] 范召全. 农业高校社会工作本科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第二课堂模式”探析[J]. 社会工作(理论版),2008,(1).

[28] 馨恬. 社会工作者的职能及能力建设[J]. 中国妇运,2010,(6).

[29] 陈立周. 社会工作想象力与中国社会工作的转型[J]. 思想战线,2014,(3).

[30] 张威. 社会工作者的“反思性专业性”与核心职业能力——对“反思性社会工作理论”的解读和思考[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

[31]徐红梅,伍幼林. 国内社会工作者的基本现状及能力建设研究[J]. 城市问题,2010,(9).

[32] 林顺利. 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背景下社会工作机构能力建设的五个基本问题[J]. 社会工作,2014,(3).

[33] 费梅苹.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能力建设的路径研究——基于上海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中社会工作实践的反思[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34] 周虹宇. 社会工作机构管理中的公共关系能力提升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3.

[35] 樊金娥,韩明晨,李欧.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缺失研究[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1).

[36] 卢时秀.实践能力提升取向的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基于在校生需求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6,(3),

[37] 关信平. 把握任务提升能力实施细则——落实《关于支持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指导意见》需把握的几个重要环节[J]. 中国社会工作,2017.

[38] Jun Sung Hong,CharuStokes,Soo-Jung Byoun,Sharlene B C L Furuto,YoungSook Kim,张宇,宋洁. 韩国社会工作教育中的文化能力问题[J]. 社会工作与管理,2014,(6).

[39] 刘正峰. 社会工作人才实务能力培养研究——基于英美高校社工专业课程的整体考察[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7,(3).

[40] 周勇. 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发展路径研究:美国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 江海学刊,2010,(4).

[41] 刘斌志. 论社区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能力及培育策略[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

[42] 冯博雅. 社区照顾协调能力与社会工作教育策略探讨——基于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服务经验的反思[J]. 考试周刊,2015,(51).

[43] 刘斌志,邓镛. 论我国学校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能力及培育策略[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

[44] 李锦顺,毛蔚. 农村社会工作:知识与能力结构及其课程、实习开发[J]. 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2008,(2).

[45] 孔华. 试论民族社会工作者文化能力的培养[J]. 社会工作,2012,(8).

[46] 楼玮群,童红梅. 中国老年社会工作者能力结构初探[J]. 社会福利,2010,(5).

[47] 李清忆. 司法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探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5.

[48] 关信平. 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的需求、能力及体制机制分析[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1).

[49] 张粉霞,张昱. 灾害社会工作的功能检视与专业能力提升[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50] 张海燕. 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社会服务能力培养模式探析——以西南大学为例[J]. 教育教学论坛,2015,(46).

[51] 张海燕,张艳玲. 基于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路径研究[J]. 科教文汇(下旬刊),2015,(07).

[52] 郸啸. 社会工作专业能力培养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探析[J]. 现代教育科学,2011,(3).

[53] 姚云云,王遇. 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的路径探索——基于N大学实证研究[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7,(4).

[54] 邓宁华. 能力为本的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55] 李斌. 领办社会工作机构对高校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研究[D].井冈山大学,2017.

[56] 杨修菊,李应华. 对培养社会工作教师实践能力的思考[J]. 社会工作(理论版),2009,(8).

[57] 李伟,杨超. 能力建设与关系建构:社会工作的基本目标[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

[58] 方劲. 论社会工作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J]. 当代教师教育,2011,(3).

[59] 童翎. 核心竞争力对社会工作者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60] 伍幼林. 社会工作者生存状况及其能力培养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61] 刘君. 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能力建设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3.

[62] 吴美玲. 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能力现状分析[D].复旦大学,2013.

[63] 王麓涵,李天琪. 社会工作机构自身能力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以辽宁省沈阳市Q机构为例[J]. 现代营销(下旬刊),2017,(3).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工作条件、家庭支持与职业发展:中国社会工作者离职意愿的多因素分析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