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出版活动的文化积累与文化传播辨析

2018-03-29

传播与版权 2018年5期
关键词:出版物成果活动

李 华

在出版行业中,要重视文化积累与文化传播。文化积累主要体现在对文化要有积累意识,尤其是在出版业日益大众化、文化快餐化的时代,更需要有文化积累意识。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在于,不同类型、不同内涵的文化传播,会传达不同的价值观。对文化积累和文化传播进行探讨,对于促进我国出版业的发展将具有很大的裨益。

一、文化与出版概述

出版活动往往会与文化密切关联。文化与人的意识和活动有关系,包含的内涵十分丰富。文化与人类的历史同样漫长,在经过岁月筛选后,不同时代的人所留下的遗物、精神,都可以称之为文化。当人类的文明发展到一定高度时,文化的内涵和范围则需要得到进一步限制。文化是人类通过实践而得到的一种产物,与人的意识息息相关,是一种宝贵的精神与物质财富。在本文中所探讨的文化通常更倾向于精神财富。

在出版活动中,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将出版活动中的产品作为文化产品,其具备生动、专业的图像和文字符号,出版内容具有可读性,根据文化产品类型差异,相应的文化产品会具有特定的受众群体。出版活动的主要构成要素就是人,这是一种人进行的一种社会性文化活动。

二、文化积累与出版活动密切相关

随着时代与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类型的出版物涌现在市场之中。这些出版物蕴含人们智慧的精华和多姿多彩的精神文化成果,并以多种表现方式呈现和记录。这些都可以看成是文化成果的体现,而出版活动就是将这些文化成果以复制、发行的方式传播,面向社会和公众,被更多人所了解。不过,这种方式并不是文化积累,只是对文化成果的复制和发行。真正的文化积累指的是在社会中留下、具备的所有文化内容,从单纯的出版行为来看,社会中的所有文化内容也并没有因此而受到太大的影响。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出版活动与文化积累毫无关系,出版活动反而还会进一步促进文化积累。

出版活动主要针对文化成果进行复制与发行,这也就意味着众多文化成果多出一份实实在在的载体。对于文化内容而言,需要通过有效的物质载体才能呈现和保留至今。然而,一些载体随着岁月的不断推移,可能会出现损坏,而出版活动可以将这些文化内容进行保护,不会使其轻易受到损坏。由于出版活动面向社会公众群体,其行为可以将个体的文化成果通过有效的传播而演变成大众的财富。

人类之所以会有出版活动,是因为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经济有所提升,人们开始具备一定的精神追求,对于文化也会有很强烈的需求,这种需求逐渐演变成普遍的社会需求。此外,人们创造的多种文化成果需要记录和传播,被更多人所知,这样就会有出版活动,久而久之就形成丰富的文化积累。

中国的出版活动可追溯到战国时代。战国时期,中国的学说十分丰富,百家争鸣,知识分子不断增多,因此就会产生对书籍的需求。根据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战国楚简可以了解到,统一作品存在不同的手抄版本,也就是说,对文化成果的复制行为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当然,这些抄本是否属于出版物目前尚未有明确论断。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专制政权,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这种行为所带来的恶劣后果和损失不言而喻,不过这也同样说明,秦始皇已经意识到书籍所带来的文化传播可能会影响专制政权,在秦朝时代就早已具备出版活动。

中国儒家文化在西汉时期重获新生。据史料记载,西汉末年在太学附近的“槐市”上,诸生各持“货物及经传书记”相互买卖,可见这时已有经学作品出版。在这一时期,统一作品可能会有许多版本,因此,通过统一整理之后,不同作品会拥有定本,但这依然无法避免各种手抄本广泛传播。东汉末年,学者蔡邕耗费八年的时间雕刻出统一的儒学经文以供全社会使用。两汉时期,主要侧重于对先秦文献的出版,出版活动层出不穷。除此之外,还出版了一些新作品。因此,这一阶段的出版活动对当时的文化成果形成有效积累,否则就有可能会被岁月的长河所淹没。如果人们的著作权意识不强,出版业落后,就可能会使一些珍贵、优秀的技术失传。

随着人类历史的不断发展,出版活动从未曾停止。每一次出版,就意味着文化得到了有效积累。无数次的出版活动,意味着人们对文化成果高度重视,希望通过有效的载体将其记录、复制和传播,因为这些文化成果客观存在,或者十分经典,与人们的生活、精神密切相关,人们需要将这些文化成果保留,使之成为可以感知的记忆。时至今日,那些先人留下的文化成果就成为专家研究的对象,或者成为珍贵的文物以供后人瞻仰,或者成为流芳百世的观念,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其所渗透的文化是不会过时的精神财富,这也就是文化的价值所在。当文化不断传播时,文化积累随之产生,而且是文化传播的必然结果。

优秀文化积累与出版活动是否顺利也有很大关系,比如,一些曾经十分流行的学说可能会遭到禁止出版,这样就会逐渐消失,丧失文化积累这一过程。明朝的英宗皇帝就曾下令销毁《剪灯新话》一书。该书虽然受到人们的喜爱,但是由于当权者的禁止行为而一度失传。后来,该书由日本再次传入中国,主要原因是该书在日本还有所保留。在明代,有许多优秀的作品和众多出版物,不过也有一些出版物不可避免地失传,著名的“三言”“两拍”作品得以保留实属不易。由此可见,虽然具有出版活动,但如果出版活动遭到禁止,或者出版物因为种种原因被扼杀,也会直接影响文化积累。在文字产出量如此之大的明代,出版活动与文化积累的关系十分复杂,主要是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除此之外,如果出版物因时间、客观原因而自然损坏,或者受到灾害、战乱的侵袭,也有可能出现出版物消失,文化成果失传,影响文化积累。因为文化积累是反映社会文化内容总和的概念,一旦有外界条件影响到出版物,使文化失传,就意味着社会文化内容总和的减少。

三、文化传播是出版活动的本质

出版活动可以促进文化积累,这样势必会促进受众群体对文化的需求进一步增长。出版主体会根据受众和社会的文化需求进行合理预测,从而确定出版物的出版。也就是说,出版决策的依据就是受众和社会所需的文化类型。由此可见,将出版活动看成是一种文化传播行为是一种非常合理的论断。

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出版活动所传达的文化既可以提高文化积累,还可以直接传播文化,彰显独特的价值观。出版活动不能脱离文化传播而单独存在,文化传播也需要以出版为载体,被更多人所知晓。这二者的关系,不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技术的提升而有所变化,因为出版活动的主要传播内容就是各种优秀的文化成果,这种行为从最初的手抄本出版,到现在的数字技术出版,都无法脱离文化传播的本质。

文化的传播会受到社会需求与人们精神需求变化的影响,因此,文化传播的内容与类型呈现出多样化特点。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到出版主体的决策和最终的出版内容呈现,然后出版主体会通过出版活动对出版内容进行发行,激发有需求的群体购买行为与阅读行为。出版活动通常会有明确的目的,其所进行的文化传播也会有一定的特定性和导向性。并且,由于出版物的类型、风格存在差异,文化传播也会有很大的差异性。比如,专业出版物侧重学术和教育;小说出版物侧重某一年龄段的群体或者通过性别区分受众群体。根据兴趣爱好的差异性,出版活动与文化传播也会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

出版活动的文化传播是否达到应有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发行量。出版物的发行量多少体现出公众对出版物的喜好程度和出版选题策划成功与否。一些出版主体自身不具备十分出色的远见卓识,只能根据社会需求和大众的口味进行出版选题策划,最终确定出版内容。但不能因此就断定出版活动的成败体现在出版物的发行量上,因为,大众、社会对该文化成果是否可以接受,即出版物是否受到大众欢迎,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有些出版物类型比较大众,有些出版物类型比较小众,这就不能单纯以发行量来衡量受众对出版物的喜好程度,并断定文化传播是否达到应有的目的。

按照发行量来看,有些大众出版物的发行量很高,有些学术性、专业性较强的出版物较少,也并不意味着大众出版物没有文化积累功能,后者实现了有效的文化积累。只要出版物有读者,就可以证明,文化传播已经实现,而这则可以充分表明出版活动的本质。

四、结语

文化积累和文化传播都会受到出版活动的影响。这两个部分均不能从单方面去论断,而是要结合出版活动去分析和研究,才能得到更加客观、公正的结论。出版活动可以促进社会文化积累,还可以实现文化传播,使优秀的文化得以保留、传承的同时,还可以影响更多人的观念。

[1]谢清风.出版的未来:从文化中介到文化中心[J].科技与出版,2017(3):31-35.

[2]董中锋.论出版文化的形态[J].出版发行研究,2017(2):12-16.

[3]刘峰,任健.基于媒体形态融合视角的传统文化IP出版策略探析[J].中国编辑,2017(1):13-18.

[4]田建平.华文出版视域中中国传统文化定义的现代性[J].中国编辑,2016(6):41-43+52.

[5]周敏,浮琪琪.数字化出版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现状及问题探析[J].科技与出版,2015(7):31-36.

[6]刘伟见.文化体制改革下文化企业社会责任探究——以出版企业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2012(3):65-70.

[7]廖建军,雷鸣,蔡彬.从文化软实力角度看出版“走出去”战略[J].出版发行研究,2010(2):5-9.

猜你喜欢

出版物成果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验收成果
工大成果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2017年出版物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Global analyses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ea ice, and night marine air temperature since the latenineteenth centu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