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依托型社区文化建设模式及其运作机制研究

2018-03-29龚小虹

成功 2018年7期
关键词:居民社区建设

龚小虹

宁波大学 浙江宁波 315000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社区是指生活在一定地域内的个人或家庭,出于对政治、社会、文化、教育等目的而形成的特定范围,不同社区间的文化、生活方式也因此区别开来”。[1]社区是成员内部之间文化维系力和内部归属感的区域,它是社会的最基础机构,是民族文化的最基本体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通过社区文化建设推动良好社区建设将会起到“四两拨千金的作用”。

一、基于宁波市社区文化现状的调研分析

社区文化一般由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方面构成[2]。通过调研,宁波地区的社区居民对社区的环境建设普遍较为满意,有97.7%的居民对自己所在的社区环境比较满意,宁波市社区多设有图书室、学习自修室、运动场、体育室和咨询室,但较少设有剧场、报告厅等设施,基本上能适应社区居民的一般需求。而在行为文化上,则显得较为薄弱,63.4%的居民认为认为很少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有67.5%的居民没有参加这社区文化活动。在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人群中,主要以老年人和低龄儿童为主,由此可见,宁波社区的活动文化仍是建设的重点。其中,社区建设中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是未来社区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社区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体现的是一个社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这两方面的建设仅仅依靠社区工作人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文化资源集中的、文化建设经验丰富的组织来加以引导,高校恰恰具备了这一功能,它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可以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事实上社区与高校的联系程度并不紧密,84.6%的居民表示不了解社区是否与高校签订共建协议,80%的居民表示不了解社区是否与高校共建文化实践基地,仅有2.1%的居民认为与高校联系较为频繁。这些数据也恰恰表明,社区与高校的合作有巨大的空间,社区文化如果可以用好这个资源,我们国家的基层文化的品质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高校是创造知识和传播知识的场所,具有人力资源和先进文化的绝对优势,要积极发挥高校知识的溢出效应,越是一流的大学越应该具备一流的社区辐射能力。同时,高校的发展需要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且培养应用型社会实践型人才是高校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让学生走出校门之前就能与社会接轨,参加一系列基层组织的社会锻炼,加强校政合作、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

二、高校依托型社区文化建设模式构建

如何使高校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社区文化建设的模式,探究高校与社区的合作模式及运作机制,在现代社区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志愿者+学科+社区”模式

大学生有热情、有知识、有组织,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动能性,为社区文化建设出力。目前,高校与社区合作的最基本形式是“志愿者进社区”,这种传统形式一度给社区带去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充满青春和活力的人力资源。”志愿者进社区”主要是给社区居民带去文艺演出作品,丰富居民的业余生活。但随着时代发展,这种单一的形式并不能满足社区和志愿者双方的需求,拓展“志愿者进社区”的内涵是提升服务质量的关键。要紧密结合大学生志愿者的专业知识来服务社区,既提升了服务质量,也能使志愿者对专业能力产生自豪感,提升自我的价值感。如结合医学,成立老年人保健、护理志愿服务;结合金融专业,成立理财分析志愿服务;结合教育专业 ,成立“四点钟学校”,以满足学龄儿童放学后,学习、生活上无人照顾的社会需求。社区的志愿服务与高校学生的专业紧密结合,让志愿服务走出一条专业化服务的道路。

(二)“高校+平台+社区”模式

高校拥有教室、图书馆、体育馆、操场、实验室等资源平台,充分利用这些平台资源,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在社会方面存在着社会服务意识淡薄、社会与大学之间缺乏信任、高校的管理过于封闭、评估导向的制约等问题[3]。社区能否真正意义上打开高校的大门,除了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思想意识的提升之外,社区可以充分调动区域资源优势,与高校互通有无。如上海杨浦四平街道通过其区域内的上海玻璃博物馆与同济大学相联合,成立了高校社区共同建设的文教结合项目——当代首饰与新文化中心,将高校的实验室搬到了社区,它除了教学科研,还兼有社区文化培育的功能,定期开展社会开放日,联系高校、美术馆与社区力量开展创新培训项目,与中外文化机构深度合作,为建设高质量、创新型社区提供了范例,同时也为城市居民与创意人士提供学习交流探索与展示的空间。

(三)“社区+市场运行+高校”模式

高校学生社团是基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建立起来的组织,主要是学生内部的一种活动组织。其经费主要来源于参与学生的会费,经费相对短缺,这也是影响学校社团高端化发展主要障碍之一。社区如果能够划拨专项经费用于文化建设,适当运用市场运行机制与高校社团合作,建立互利双赢的平台。社区可以根据自身区域的特点以及居民的需求来选择相应社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高校社团也可以走出经费短缺的困境,使双方的需求都能得到进一步地满足和提升。如云创1986青年小镇项目立足于宁波市江北区大学城,是一个集文化、商业、产业、创新创业为一体的综合性社区。云创小镇与周边高校的学生社团紧密联系,主动走向高校为学生社团活动提供场地、设备以及经费支持,这一举动也将高校社团成功地引入社区,在高校学生社团的合作之下,举办了涂鸦艺术活动、云创国际市集、云创公益仙女节、建团95周年主题集会、舌尖上的绣山、宁大校园大型户外音乐节、NA爱援藏”微公益、翰墨书香,丹青溢彩等丰富多彩的高质量社区文化活动,这一模式值得借鉴与发展。

三、促进高校依托型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举措及建议

社区文化建设本质上是政府、社区、居民和区内单位共同的事业 ,需要这些部门和群体的共同参与,才能形成合力促进其迅速发展。[4]同样,高校依托型社区的文化建设也需要政府、高校及社区等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政府层面:加强对高校依托型社区的总体规划及政策引导。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社区是国家的最基本单元,只有社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了,国家的目标也就能实现了。因此,要从政府层面,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以高校为参照点,在其周边规划若干个“高校依托型社区”或称之为高校特色小镇,进行重点打造,同时加大基础教育资源、医疗卫生资源、生活设施等方面的配套建设,主动对接高校文化资源,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二)高校层面:建章立制,向周边社区居民开放各类文体设施和文体大餐。一是从硬件开放角度,高校可以向周边的高校依托型社区居民开放图书馆、科技馆、校史馆、博物馆及各类展馆等,使周边居民能共享高校发展成果,受到高校浓郁学术氛围的熏陶,加强自身文化修养和人文气息。二是从软件开放角度,高校可以向周边的高校依托型社区居民开放学校的各类学术报告会、论坛讲座、大型体育赛事、各类文艺演出等,使周边居民可以经常享受到文体大餐。三是从学术型社会建设而言,高校甚至还可向周边居民开放课堂教学,服务广大自主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三)社区层面:提供经费保障,充分利用上级政策,发挥高校积极性,激发广大居民的参与热情,建成一批示范性高校依托型社区。社区应围绕广大居民的共同需求及自身社区文化建设需要,充分利用上级政府有关政策,积极发挥毗邻高校的先天优势,创造条件,为广大社区居民搭建各类平台,共享高校各类硬件设施设备及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社区为工作需要,应建立高校依托型社区专项建设基金,基金来源为两个方面,一是上级政府专项补助资金,二是社区下属各居民小区物业费发展基金,即社区形成良性循环后,将各下属小区打造成高端居民小区,同时,小区物业管理主体可以根据法律法规,收取到较高的物业管理费,并从其中预留一部分用于高校依托型社区建设。高校依托型社区专项建设基金将主要用于为本社区居民共享高校各类软硬件资源提供经费保障,同时邀请高校师生进社区服务提供一定经费支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以及我国进行高等教育普及化,高校设置将更加多元,高等教育资源也将更加丰富。高校依托型社区建设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当前,高校依托型社区文化建设仍然存在着主体双方主动性不强、资金投入不足、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等众多问题,这就需要各级管理者积极开拓工作思路,不断探索新的互助合作模式和运作机制,探索出互动、相融和双赢的社区文化建设对策。

猜你喜欢

居民社区建设
石器时代的居民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高台居民
社区统战与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