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二人台艺术的形成发展与繁荣

2018-03-28厍丽娟

商情 2018年7期
关键词:发展

厍丽娟

[摘要]二人台艺术,是中国民族民间民俗学术界专家学者公认的文化艺术瑰宝、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绚丽奇葩,在中国北方蒙、晋、陕、冀、甘、宁等省区流行,在中国民间艺术领域享有盛誉,备受推崇,已经成为全国知名、并开始走向世界的一张文化名片、一组文化符号、一个文化坐标。

[关键词]二人台艺术 形成 发展

一、二人台艺术的衍变

1、二人台艺术的雏形

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相邻省份的内地汉族农民,带来了很多民间艺术。起初,主要展现形式就是正月“闹社火”,而“闹社火”时唱的曲调,就是“码头调”。但季节性的“社火”,不能满足群众经常性的文娱要求,于是便出现了一种自拉自唱、自娱自乐的清唱形式,群众把这种艺术形式称作“丝弦坐腔”。

“丝弦坐腔”只有唱,没有表演,群众还是觉得不满足,于是在光绪初年,又出现了一种化妆演唱形式,演唱者皆扮作一男一女,随便穿两件彩衣,踩着进三步、退半步的秧歌步子,唱着民间小调表演。这一形式便是二人台的雏形。

后来,“码头调”又综合了丝弦调。“码头调”和丝弦调综合后,形成“风搅雪”的独特艺术形式,即用蒙汉两种语言演唱。二人台的创始人蒙古族艺人云双羊等,创造了二人台化妆表演,形成有伴奏、有唱段、有道白、有化妆、有表演、有情节的戏剧艺术形式。由于演员只有两个,扮演一丑一旦或者两个小旦,因此群众管它叫“二人台”。由此可见,二人台是蒙汉两个民族文化交融的结晶,二人台文化艺术,具有多元性的文化特质。

2、二人台艺术的拓展

“二人台”这一剧种,是在蒙古民族的演唱形式的基础上,吸收了蒙汉两个民族音乐上的优点,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二人台的演唱形式,曾经是蒙古民族中早期盛行的“蒙古曲儿”。“蒙古曲儿”,也称作“蒙古坐唱”,是二人台的第一阶段——“打坐腔”的前身。二人台艺术的形成,是对“蒙古曲儿”的继承、发展,也标志着蒙汉劳动人民的相互友谊以及在艺术上的交流与学习,共同为二人台艺术的形成创造着条件。

“打坐腔”促进了蒙汉两族民歌的交流,为二人台音乐奠定了基础。二人台音乐包括唱腔和牌子曲两大部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蒙古族民歌。蒙汉人民由于长期地生活在一起,各自民歌相互影响、渗透,形成“打坐腔”这种艺术形式。特别是“风搅雪”,即在演唱中蒙汉语共用、交叉的演唱形式,不仅丰富了演唱内容,而且还充分地表现了蒙古族民间艺人高超的演唱技艺和敏捷的艺术才华,起到了联络感情、消除语言障碍的桥梁作用,促进了蒙汉民歌的交流与发展。在我国的艺术百花园中,“风搅雪”这种演唱形式可以说是绝无仅有,不仅是对于二人台,就是对整个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语言、民俗、文化、历史等研究,都有着一定的史料价值,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比较难得的一份艺术珍品。

二人台牌子曲,更体现出“打坐腔”这种艺术形式在蒙汉人民艺术交流中的功能作用。二人台的许多牌子曲,最初都是蒙古族民歌。由于时间长久,歌词失传,曲调流传下来,成为脍炙人口的二人台曲牌。

土默川上蒙汉人民世代杂居,和睦相处,生活上相互习染,艺术上互相融合,形成了二人台这种融合了两个以上民族文化元素的民间艺术形式。二人台是内蒙古中西部地区蒙汉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多元文化相融的产物。

二、二人台艺术的特色

二人台是以戏曲为主,集说唱、歌舞、丝竹乐于一体的“多元艺术综合体”。由不同民族不同艺术长期影响相互融合而成为开在塞外散发着泥土芳香的艺术奇葩。二人台的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为研究民族学、社会学、民俗学、宗教、美学等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二人台是由劳动者自己创造、自己演出的地方戏曲,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更具生命力和活力,是内蒙古西部地区民间文学、民间音乐和民间舞蹈的极致。

二人台艺术,是一种特质独具、生命力顽强的文化现象,蕴含了民族团结和睦共生的历史渊源和民族民间民俗的深厚积淀,展示出草原文化、农耕文化完美相融的丰厚底蕴,弥足珍贵。

二人台的音乐语言、文学语言,以西部蒙古族、汉族民歌为主,广泛吸收民间故事、传说、串话、数来宝、绕口令等,把人们地头、田间、街头巷尾口语化的俗语、方言,入曲入白,质朴自然,通俗清新,泼辣幽默,透着鲜明的地方色彩,散发出塞北泥土的芳香,彰显出民间口头文学的独特魅力和强烈感染力。

二人台艺术地再现了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崇尚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赞美纯真的爱情、憧憬美好的未来,表现了劳动人民爱憎鲜明、富于哲理的思想内涵,同时又极富讽刺、幽默、调侃的喜剧色彩,充分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智慧。加上表演形式上载歌载舞的“火炮曲子”和重于唱工、做工的“硬码戏”,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给二人台普及、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不竭的动力。

三、二人台艺术的繁荣

新中国成立以后,二人台迎来了艺术的春天,掀开了崭新的一页,进入了黄金发展繁荣期。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是二人台的主要传承地,二人臺艺术名家辈出,灿若群星。多位二人台表演艺术家,曾应邀在中南海怀仁堂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作汇报演出;曾参加赴朝慰问演出,第一次走出国门,到朝鲜慰问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战友;内蒙古电影制片厂拍摄了舞台艺术片《走西口》、《卖碗》,把二人台搬上了银幕;中国唱片公司和内蒙古电台把《走西口》、《打樱桃》等许多有代表性的二人台剧目制成了唱片。进入本世纪以来,二人台多次参加国家级、地区级、省部级、市级的大赛和演出,获得多项大奖;先后有100多位本土的二人台演员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出精彩的二人台传统和新编剧曲;4名土右旗二人台演员赴维也纳金色大厅,参加“中国新春音乐会”的演出,演唱传统二人台选段和山曲儿情歌对唱,二人台迈出走向世界的第一步。

2011年9月,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确定每两年举办一届“内蒙古二人台艺术节”、“二人台艺术论坛”,蒙晋陕冀甘宁六省区二人台演员同台献艺、一起交流而二人台艺术研究的学术成果,被公认为规模空前的二人台艺术盛会。

总而言之,从二人台艺术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形成、发展和繁荣的历程来看,从二人台艺术所独具的特质来分析,蒙汉民族文化交融的脉络随处可见,和谐守望的民族团结进步文化元素充溢其间,蕴含着巨大的社会正能量,并会在新时代日益强烈的凸显出来。在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一系列文化政策的指引下,二人台艺术一定会开出更加绚丽的花朵,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猜你喜欢

发展
印刷术的发展
习近平的可持续发展之“策”
京津冀协同发展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领导的嘱咐
我们究竟来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