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播音主持创作基础看主持人现场报道能力提升之道

2018-03-28王天一中国传媒大学

传播力研究 2018年27期
关键词:现场报道主持人话语

王天一 中国传媒大学

白岩松在《从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看主持人现场报道能力提升之道》讲座中提出,现场报道的基本功包含三个内容,一是迅速择取新闻事实的能力,二是高超的语言能力,三是强大的心理能力。其中把心理能力作为现场报道的基础是有道理的,现场报道时主持人所面对的环境极其复杂,可能出现各种突发状况,必然会受到现场环境的干扰,没有良好的心理能力作为支撑,难以形成优秀的现场报道,不仅在语言的信息共享层面就会大打折扣,更难以达到认知共识和愉悦共鸣的要求。

一、现场报道的心理基础

祁芃在《播音心理学》中提出播音员主持人心理状态的复杂效应,总结出四种错误的心理状态,紧张怯阵的状态、懈怠状态、过度兴奋造成的“应激反应衰竭”、追求赞许的心理状态。①这四种状态都会影响现场报道的语言表达,而正确的心理状态应该建立在明确创作主体的基础上。首先应该明确创作主体的定位,新闻属性是播音主持的基础属性,现场报道的主持人作为新闻工作者要担负起新闻人的责任,起到引领社会的作用,这就要求现场报道主持人有坚定的主体意识。张颂老师指出:“播音员、主持人的话语权力,是激发创作主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原动力,是创作主题驾驭有声语言(包括副语言)进程的核心要素,是发挥有声语言社会功能的前提条件。”②主持人进行现场报道时肩负着向观众传递事实、解释事实、引发思考的任务,其话语权力是党、政府、媒体和观众共同赋予的,深刻认识到自身具有的话语权力,并通过充分的准备呈现出话语权力的价值是现场报道主持人必须做到的,滥用话语权力或话语权力缺失,都会对报道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二、现场报道的创作状态

主持人的话语权力是我们进行现场报道的内心依据,但是如何完善外部呈现,克服报道现场复杂环境带来的心理影响,需要关注现场报道时的播音状态。张颂老师在谈到“状态自如”时首先指出“不要放松自己的主体意识”,对于现场主持人来说只有明确自己作为现场报道主体,强化“我在现场”的意识,才能不假装、不背稿,做到状态自如的表达。首先现场报道中现场是第一位的,背景要让位于现场,现场报道主持人的创作要以现场作为指导,而这个现场是当天当时的现场,就要求主持人要随机应变,迅速抓住现场的新闻点,重在突出新闻的“新”;第二点是现场报道离不开主持人自己的感受,但是感受不是凭空产生的,具体的感受要以具体细节为依据,这里的细节就是新闻事实,是现场状况,是新闻发生的过程,有了细节和过程的支撑,感受才有所依凭才能达到与观众的共情。回到创作基础的角度来看,明确现场报道的主体性,保持正确的创作状态,是做好现场报道的基础。

三、现场报道语言能力

新媒体时代,现场直播的报道方式被大量使用,现场直播突出了新闻的时效性,满足了观众在场的愿望,最大程度呈现了客观的新闻现场,如何从杂乱的现场中发现最有价值的新闻点并将其放大,现场报道主持人要有迅速择取新闻事实的能力,在语言功力上要能用最准确精炼的话,在最短时间内描述现场。新媒体直播往往时常较长,但并不意味着主持人可以在语言上兜圈子,事实上新媒体的用户更要求在短时间内迅速获取新闻事实,长时间的直播流程应该是迅速说明新闻事实,随着新闻进程的不断推进,发现新的关注点并不断补充。由于直播现场瞬息万变,主持人时刻处于即兴创作状态中,白岩松提出要使用关键词来架构内容,不要使用准确的语言作为腹稿,因为准确的语言在具有较强干扰的环境中是非常危险的,一旦忘记一个词就会使话语链断裂。张颂老师在备稿六步中也提出,无稿播音,即兴口语是现有“大意”,把“大意”概括出来,而概括的方法,一般是用“词”或“词组”作为点睛之笔形成“话语链”③,通过关键词的串联形成了内容的层次。

四、现场报道的传播空间

在现场直播中,现场评论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白岩松以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的现场评论为例,提出了现场评论的几点方法。首先白岩松认为,现场评论不要追求大而全,要充分发挥主体性,可以选择任何一个角度表达,最终的目的是说服观众。评论的方法就在于“攻其一点不计其余”,从具体感受出发建构自己的话语逻辑,感性是理性的出发点,白岩松同时提出“越感性才越理性”,这和张颂老师在创作基础中谈到的“具体感受是有声语言表达的关口,又是整体感受的基础”观点相契合。现代传播是一个创意产业,新闻的原材料在互联网时代已经被共享,而新闻评论就是要在自身个性化感受的前提下,对新闻内容进行重新解构,长篇大论的议论没有办法体现独特的感受,运用细节化的语言和精妙的叙述才能赋予新闻评论个性化的活力。

大众传播时代,我们倾向于“魔弹论”的传播理论,为受众“注射”观点。三段论式的,结构严谨的议论是评论中经常出现的语态,但随着媒介的发展,传者和受者之间的鸿沟逐渐消失,新闻评论语言需要一种更贴近受众的表达方式。张颂老师在《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的生命活力》中提出“‘弱势受众’确是客观的现实,承认这一点,传者就应承担更多的传播责任和社会责任,加强‘为受众服务’的意识……满足受众真实、合理的要求……忽视或否定这一点,会出现虚假的‘为大众’,表面上提升了接收主体的地位,实质上反而进一步降低了对受众的责任。”这也告诉我们,只有以主体性为依托,以传播到达为目的,才能真正理解受众的需求,我们所进行的传播才能成为一种“生存交往”,是以理解受众与受众对话为目的的平等的交往,它是去中心的,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中具有重要意义,在“生存交往”的观念之下,媒介和媒体才能获得真正的发展,营造出共有的和谐的信息空间,文化空间和精神空间④。

五、问题与总结

我们在实践中也深刻感受到明确话语权力,从具体感受出发的重要性。基于新媒体的直播把现场的突发状况、与事件无关的信息、甚至主持人的忘词和失误都作为内容融入节目之中。看起来可以提前准备的内容变少了,事实上需要提前准备的内容变得更多了,对主持人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一次直播前需要提前到现场安排直播进行的路线和流程,并对此进行彩排,但这依然是传统媒体进行直播的方式,新媒体直播的现场往往更加复杂,这就要求主持人深入了解背景资料,在直播前尽量多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直播内容。

白岩松在一次学术论坛中提出“记者型主持人”要拥有5种重要的因素,其中前两位,一是对现场的敏感,二是善于采访,这两者在新媒体直播中尤为重要,在对胡社光工作室的直播中,我们提前到现场观察不同服装的设计特点并以此设计问题,第二天大量嘉宾到来之后服饰穿着又各有亮点,成为了现场新的话题,敏感的主持人能迅速发现不同的关注点,并将这些新闻点同背景和嘉宾联系起来,这种能力来自于大量的积累和清晰的思路,也就是我们之前提到过的对现场的关注,对细节的关注,和以关键词为架构的表达。张颂老师也指出,播音创作要“边理解,边感受”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在感受中加深理解,反复多次才能臻于完善,对于思考和感受都不能偏废,不断锤炼语言功力才能胜任新媒体时代更富挑战性的播音主持工作。

注释:

① 祁芃.播音主持心理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10.

② 张颂.播音创作基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4:12.

③ 张颂.播音创作基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4:38.

④ 张颂 等.语言和谐艺术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5:204.

猜你喜欢

现场报道主持人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广播新闻现场报道的优势和发展趋势
电视民生新闻现场报道初探
记者在突发事件中如何做好现场报道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