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荐时代下新闻定制的影响

2018-03-28王烨文

传播与版权 2018年3期
关键词:受众用户信息

王烨文

一、新闻定制的内容与形式

新闻定制是一种新的新闻生产与消费模式,是受众分化的表现。包括生产者定制、内容定制以及服务定制。内容定制是针对新闻选题的定制,生产者定制是对于新闻采写人员的定制,信息服务定制是根据用户阅读习惯而实现的有目标的新闻推送。新闻客户端的新闻定制主要围绕新闻内容定制,新闻生产者定制和新闻服务定制这三个方面展开,其中前两者属于新闻生产环节,后者属于新闻传播环节。

新闻内容定制是受众依托社会化媒体,掌握了影响新闻选题的权力,进而决定采写什么新闻;新闻生产者定制是让合适的人写合适的新闻,以实现新闻行业内部的资源优化配置;新闻服务定制化是要让合适的新闻被合适的受众看到,新闻服务定制最常见的两种形式是隐形定制与自助定制,如“今日头条”,媒介从业人员借助大数据技术,通过分析受众的点击情况来预测受众阅读习惯与阅读偏好,对受众进行分类并进行相应的新闻推送,为隐形定制;“澎湃”则为自助定制,受众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建立个人订阅专页,“澎湃”依靠受众在平台上的订阅数据提供新闻定制服务。

二、新闻定制的优势与劣势

(一)新闻定制的优势

满足受众的传播心理。社会公众利用互联网社交传播平台发布、上传、分享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影像信息,形成以浏览、评论交互进行的社交传播模式。“今日头条”与以微信为代表的互联网社交平台合作,兼备新闻资讯传播和社交传播的两种媒体属性,增强了交流与沟通,符合受众的传播心理。[1]同时,“今日头条”从受众的心理需求出发,根据受众的阅读习惯和兴趣爱好,进行新闻信息推荐,符合受众的个人传播心理。

节约受众筛选信息的时间。互联信息的“碎片化生产”“碎片化传播”潜移默化影响着受众的阅读习惯,受众面对来自不同渠道的大量信息,其以往的细致、深度的阅读方式被快餐式阅读方式取而代之。新闻定制符合受众快餐式阅读的行为习惯,节省用户筛选信息的时间,通过分析用户的注册信息、浏览历史等了解用户的需要,进而为每一位用户提供服务。用户的时间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不用浪费在其不感兴趣或者毫无营养的信息上

减少受众接收的“噪音”。在信息论的创始人香农提出的信息传播模式中,信源在一系列可能的讯息中选择一个称心的讯息,发射器对这个讯息进行编码并将其改变为信号,信号通过传播信道被送到接收器上,接收器是一种相反的发射器,将信号重新变为一个讯息,并将这个讯息传递给信宿。但是在信号被发射的过程中,某些东西被加到了信号上,他们在信源的意图之外,被发射的信号中的变化就是噪音。受众通过新闻定制,可以避免接受信源意图之外的讯息,即噪音。

(二)新闻定制的劣势

传播的缺陷。新闻定制虽然实现了新闻传播的智能化,但是利用应用程序完成编辑工作,不仅缺乏创新,加剧新闻内容同质化的问题与侵权问题,而且阻碍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新闻传播中的发挥,新闻报道往往是碎片化的,难以把握新闻事件的全局,缺少连续性的新闻专题报道,导致新闻传播的衔接不紧密和逻辑结构混乱。

时间的紧张。定制化信息节约了受众筛选新闻的时间,但同时借助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不断推荐受众感兴趣的信息,将用户的碎片时间填满,其原有的计划与安排可能会被打乱。并且用户在不断关注推荐信息时,会产生一种时空紧张感,联系相对论可以更好地理解,即用户浏览感兴趣的信息时会感到时间飞逝。

信息的泄露。用户进行新闻定制以及享受新闻定制服务时,有形的信息注册、无形的网页的浏览记录等行为,都有可能泄露其个人信息。携带有大量的用户资料的数据,如果被不法分子用来访问云服务会获取更多的个人信息,例如:通讯录、短信、照片、定位、锁定手机及删除信息等。因此,新闻定制存在泄露用户信息、侵犯其隐私的风险。

三、新闻定制的影响

(一)重构新闻的内外部力量

新闻定制赋予新闻业以服务业的特征,记者编辑的角色由从前的新闻采写者转变为如今的信息整合员、新闻投递员;同时受众的身份也发生了改变,掌握着新闻生产与选择的权利,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不再处于被动的状态。传受双方的变化打破了传统新闻生产的权利结构,重新构建了新闻内外部力量。

(二)变革传统新闻的生产模式

用户意识在新闻定制中的凸显,促使定制化平台更加注重受众的阅读习惯,可视化、数据化、立体化成为新闻所追求的新呈现方式;点赞、评论与分享等功能构建出一个小型社交网络,新闻叙述表现出自媒体的话语特征。大数据技术促进了信息的汇集与融合,为用户参与新闻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持,例如在澎湃新闻中,用户通过热门问答进行提问与讨论,其中的某些问答可能成为记者、编辑的新闻线索,进而对新闻生产产生影响。

(三)打破新闻议程设置的均衡性

麦克姆斯和肖在1972年提出了议程设置理论,认为传媒从来不曾成功地告诉读者他们应该怎样思考,而在告诉读者哪些事情有待聚焦却往往惊人地有效。长期享受新闻定制服务的受众,通常情况下接收到的新闻信息是不全面的,而且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受众长期处于媒介议题的影响下,会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甚至其对新闻事件的思考方式及认知角度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进而打破了新闻议程的均衡性。

(四)削弱新闻的公共性

潘忠党将传媒的公共性界定为“传媒作为社会公器服务于公共利益的形成与表达的实践逻辑”。传媒公共性的实现,有赖于新闻信息传播机构或工作人员密切关注公共问题和公共事务并向受众传播,形成公共舆论以及公共表达机制。然而,新闻定制的出现,加剧了受众更关注满足其个人需求的信息,而对时政新闻、文化教育等严肃性的公共信息敏感程度较低的状况。同时,新闻产品具有商品性和公共性的双重属性,新闻定制会放大新闻的商品属性并且削弱新闻的公共属性。商业化的信息平台不仅没有服务于社会每一个阶层在公共政策、重大议题上的知情权,而且因为技术上的专断强化了个体的情绪化气质而难以形成社会成员的理性对话。[2]

(五)加剧社会群体间的偏见

一方面,新闻定制使受众阅读到的内容都是自己感兴趣的或者是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渐渐地,受众处于一个不真实的拟态环境,不断地接受类似的信息,忽视或拒绝异质化的多元的信息,其视野变得狭隘。在同质化信息的长期影响下,受众的思维与想法会出现固化的倾向,当受众遇到与自己接收不同新闻信息的人时,他们对于某一事件或现象的看法会出现分歧。另一方面,新闻定制会拉大数字鸿沟,新传播技术所带来的利益并非对社会成员都是均等的,经济条件不同的阶层因为使用媒介不同会产生信息内容的偏向,进而导致阶层间价值观念的差异。这些都会加剧社会群体间的偏见,不利于建构一个全面而均衡的公共空间。

(六)难以改善阅读状况

新闻定制为用户提供的新闻信息,在文本形式上通常是较为简短的,并且是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符号的混合,与受众碎片化的休闲娱乐时间和快餐式的阅读习惯有关。文本内容上根据受众兴趣进行信息筛选,单一主题的多角度呈现或多元主题的混合式呈现,但新闻内容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部分媒体存在随意转载新闻信息的侵权问题。新闻定制没能使受众“见多识广”,碎片化的阅读时间、浅层次的新闻信息、有限定的新闻类型、同质化的新闻内容反而使其“孤陋寡闻”,难以改善阅读状况。

四、新闻定制的未来发展方向

(一)保护知识产权

个性化新闻推荐系统肆意转载并修改传统媒体新闻的事件并不少见,双方应加强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协同合作,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这既是对知识的尊重,也是对受众负责的表现。

(二)发展原创新闻

“独家意识”是植入新闻从业人员脑海中的工作信条,在新闻内容同质化现象加剧的状况下,独家新闻显得尤为重要,是众多个性化新闻推荐系统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胜利的法宝。

(三)关注公共事件

新闻的一端连接着受众,另一端连接着社会,影响着公众对社会的认知,因此,新闻信息不应仅仅是商品,更应该是公共品,新闻活动的核心也必须是公共性。新闻活动服务公共利益、推动社会进步的目标的实现,需要信息传受双方在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媒体机构注重公共新闻的报道,广大受众密切关注公共事件,这才是新闻活动存在的本质意义。

(四)提升新闻品质

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定性的东西,是创建一切宇宙万物的最基本万能单位。人通过获得、识别自然界和社会的不同信息来区别不同事物,得以认识和改造世界。因此,信息的真假与质量至关重要,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在保证新闻信息客观真实的前提下,个性化新闻推荐系统应该为受众提供高品质、多元化的新闻信息,开阔受众的眼界,提升受众的阅读水平,促进受众的发展。

(五)保护受众隐私

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有利于信息的传播,但同时也存在个人信息泄露的危险。个性化新闻推荐系统通过新闻定制对受众个人信息的搜集易如反掌,为了保护好受众的隐私,应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

五、结语

麦克卢汉曾说:“我们塑造了工具,最后工具又反过来塑造我们”,媒体作为人类塑造的传播工具,也会反过来塑造人类。新闻内容的定制出现在信息泛滥的时代,通过新闻定制减少受众的信息承受负担并提升了信息传播效率。但是,新闻定制也对受众隐私、议程均衡性及新闻公共性等造成负面影响,存在新闻内容同质化、难以改善受众阅读贫困、加剧社会群体偏见的问题。因此,需要在商业、法律及道德层面上构建新的媒介治理体系,从更好地利用媒介。

【参考文献】

[1]于黎冰.从“今日头条”看个性化新闻推荐系统的优劣[J].传媒,2016(19).

[2]刘运来.个性化推荐阅读时代的编辑缺位及其影响[J].编辑之友,2017(9).

猜你喜欢

受众用户信息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订阅信息
关注用户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如何获取一亿海外用户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