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手机记录民俗

2018-03-28徐平林武威市文化馆

传播力研究 2018年22期
关键词:民俗梦想情感

徐平林 武威市文化馆

民俗,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千年灿烂文化的深沉积淀。近些年,民俗重新被大众重视,这是一种认同,也是一种缅怀。这种缅怀饱含情感,民族凝聚的情感。这是一种抗争,也是一种自卫。这种抗战是对外来文化的抗争,这种自卫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尽管我们信仰的马克思主义反对设置文化壁垒,主张各种文化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但文化自信是前提,保持领先地位,需要我们坚持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充实自己的民俗文化,使之焕发新的活力。

民俗源于生活,它贴近民众,生动具体,富有活力,而手机,在当前最为普遍,走在街上,随处可见,男女老少,打电话,发短信,微信聊天,语音视频,听音乐,打游戏,每个人都在用手机做着不同的事,他们通过手机交流感情,感受生活,记录生活。

不起眼的民间绳结,得到大众青睐,被誉为“中国结”,占据市场的一席之地;时尚的轮回,使唐装汉服再度走进大众视线;甲骨文加印章组成的奥运会徽,走在了现代最前沿;昔日的原始制陶成为了如今的时尚活动。这些传统民俗是一种生活习惯,如同“习惯成自然”、“水到渠成”,习俗是在一定环境中生成的,逐渐发展成习惯,长时间的效仿,最终流传下来。

春节是民俗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节日,它富有仪式感,凝聚着华夏儿女的情感寄托,传承着人民的伦理观念,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集中体现。有太多的遗憾充斥着我们的人生,因为过年,解脱遗憾成为可能,因为过年,我们有了重新编织梦想的理由。过年,使我们在遗憾和梦想的轮回中,把遗憾孕育成梦想,让梦想补全了遗憾。

我生于甘肃,地处陇原的广阔大地,在这里,过年,经过世代传承,形成独具一格的年俗。进初进腊月,就感受到了过年的气氛。今年,我特别的用手机记录下了整个春节的过程。进入腊月,各家各户就开始为过年做起了准备,缝缝补补,洗洗涮涮,置备新衣,似乎贯穿了整个十二月份。买的上衣不满意,买的裤子不合身,买的鞋子不搭,缺少帽子、袜子等等都可以成为重新买衣服的理由。

二十三祭社,二十四扫灰,有除尘迎新之意,之后直到过年前都在采购年货。这时候是主妇们大展身手的时候:翻花边的花卷,露出惹人爱的红曲、姜黄;油条、馓子在油锅翻腾,直到裹上黄灿灿的外衣;粉蒸肉、袈裟肉,一摞摞扣好的碗菜,充斥在厨房的永远是令人垂涎欲滴的香味。这一切的一切都被手机记录下来,成为美食博主手中一道道吸引人心的佳肴。

除夕拉开了春节的序幕。早上起个大早,从扫院子开始,贴春联、年夜饭,一天都会过得很充实。贴春联有许多讲究,门口必会贴上出入平安,保佑一家人在接下来的一年平安健康;“福”字是一定要倒着贴的,这寓意着福到。落日时分,于我而言是最为幸福的时刻,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进年夜饭。吃完饭,一块唠家常,看春晚,好不热闹!一起熬夜守岁,期希长命百岁。零点之际,装财水、撒银水,以表财源滚滚、发家致富之意。

初一早晨,吃一碗色香味俱全的臊子面,饭后,晚辈们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则给压岁钱,只要没有成家,都是可以拿到压岁钱的,这包含了美好的祝福,意味着新的一年开始了。正月初二,走亲访友,不亦乐乎,连续进行三天。上门做客,习惯带上糕点,主人先敬酒,再沏茶、上糖果瓜子,水果点心,坐到一块聊天谈心,末了留下来一起吃饭。初五,又称破五,应吃荞面搅团。煮成稀饭的荞面,浇上的臊子,根据个人口味选择素卤或清汤,撒上蒜泥、辣椒,十几天来一直吃大鱼大肉的人胃口大开。初五到十六,舞起了新年社火,平地而起的鼓声,五光十色的色彩,典雅朴素的造型,都彰显了甘肃的特点。

元宵节的重头戏就是赏灯、猜灯谜。持续三天,多为夜间,各机关单位和文化馆都习惯举办猜谜活动。字谜大多写在长形彩纸上,贴在花灯上,以供人们赏灯的同时进行猜谜,增加趣味性。有些地方在元宵节还会点灯盏:玉米面做成圆锥形,棉花或纸条缠在麻杆上,浸油后插入,点着后放在床底下,柜子里等,意味着照明。

整个过年下来,人人面色红润,精神抖擞,似乎胖了一圈,手机里又多了许多的美好记录。或许是图片,或许是视频,也可能只是一句语音,一段文字,但它都真实记录下了当时最最真实的场景和情感。

虽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民俗会慢慢退出历史的舞台,可等到闲来无事,拿出手机,翻出以前的记录,或许会感叹一声:那时候,原来是这样的啊!

猜你喜欢

民俗梦想情感
冬季民俗节
民俗中的“牛”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民俗节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梦想
梦想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