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院校实习新规视域下综合类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实践与思考

2018-03-28唐春霞吴佳马佩勋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顶岗职业院校岗位

唐春霞 吴佳 马佩勋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顶岗实习作为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环节,旨在让学生在企业真实工作岗位和环境中按准员工标准,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完成一定的岗位工作任务,积累实践经验,提高专业技能,学习企业管理,培养劳动态度。长期以来,职业院校顺应国家要求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顶岗实习,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支撑。同时,由于顶岗实习一直存在制度建设滞后、管理不规范、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学生权益屡受侵犯且多年来未能获得有效解决等问题[1],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的进一步发展。为加强实习风险管控,维护学生、学校和实习单位合法权益,强化企业社会责任,规范职业院校实习管理,2016年4月,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印发了《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2](以下简称新规),为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也给职业院校特别是综合类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带来了更大挑战。

一、实习新规视域下职业院校顶岗实习管理的新要求

1、界定了职业院校实习的内涵和外延

新规所指职业学校学生实习,是指实施全日制学历教育的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按照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和人才培养方案安排,由职业学校安排或者经职业学校批准自行到企(事)业等单位进行专业技能培养的实践性教育教学活动,包括认识实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等形式。

认识实习是指学生由职业学校组织到实习单位参观、观摩和体验,形成对实习单位和相关岗位的初步认识的活动,帮助学生获得对专业的感性认识,以激发学生专业理论的学习兴趣。一般安排在第一学年、专业核心课学习之前,实习时间一般不超过1周。

跟岗实习是指不具有独立操作能力、不能完全适应实习岗位要求的学生,由职业学校按照专业教学计划,在完成本专业主要基础课程或部分专业课程教学的基础上,组织到实习单位的相应岗位,在专业人员指导下部分参与实际辅助工作,阶段性地学习专业相关岗位工艺流程、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的发展趋势和知识技能要求,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实习时间一般不超过四周。

顶岗实习是指初步具备实践岗位独立工作能力的学生、到企业相应实习岗位、相对独立参与实际工作的活动。顶岗实习时间一般安排在毕业年级,时间一般为6个月。

2、明确了实习组织管理主体及其职责

新规明确了教育行政部门、职业院校主管部门、职业院校和实习单位是实习管理的主体,教育行政部门要负责对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工作进行统筹指导,要会同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结合实际制定区域实施细则,指导职业院校及其主管部门、实习单位等制定配套制度[3]。

职业院校主管部门要负责对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工作进行监督管理,督促所属职业学校认真落实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关于学生实习管理规定的各项要求,要加强对所属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

职业学校是学生实习教学组织的第一责任主体,负责遴选实习单位、制定实习计划、实施实习教学、监管实习过程等;学校要成立校长任组长的实习管理领导小组,统筹学生实习管理工作,明确教务部门、就业部门、学生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后勤部门、综治部门、基层教学实施等各部门在实习组织与管理过程中的工作职责与工作要求。

实习单位作为学生实习教学的社会责任主体,负责根据本单位在岗职工总数合理安排顶岗实习学生人数,要为实习学生提供适合的劳动场所和岗位,安排经验丰富、业务素质好、责任心强、安全防范意识高的指导老师进行指导和管理,要按规定向实习生支付一定报酬,要承受违反《规定》相关约束和责任等。

3、严格了实习学生的合法权益保障

为切实保障学生合法权益,新规规定学生参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前,职业院校、实习单位、学生三方签订实习协议,未满18周岁学生参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者,职业院校、实习单位、学生及学生监护人签订四方协议,未按规定签订实习协议的,不得安排学生实习。同时,新规对“三方(或四方)”实习协议约定内容作出了详细规定,包含各方基本信息、实习的时间、地点、内容、要求与条件保障、实习期间的食宿和休假安排、实习期间劳动保护和劳动安全、卫生、职业病危害防护条件、实习报酬及支付方式等条款,并明确规定职业学校和实习单位要依法保障实习学生的基本权利、不得出现的情形;实习单位应遵守国家关于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的规定、不得有的情形;明确了学校需为实习学生购买实习责任保险。

4、明确了学生实习单位和岗位的要求

新规规定职业学校要选择合法经营、管理规范、实习设备完备、符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要求的实习单位安排学生实习,实习单位应当合理确定顶岗实习学生占在岗人数的比例,顶岗实习学生的人数不超过实习单位在岗职工总数的10%,在具体岗位顶岗实习的学生人数不高于同类岗位在岗职工总人数的20%。实习岗位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与学生所学专业对口或相近。

二、实习新规视域下综合类高职院校实习管理面临新挑战

1.实习地点过于分散,实习管理难度大

新规中明确规定单个实践基地接受实习学生人数不超过实习单位在岗职工总数10%,且要求专业对口或相近,综合类高职院校这种专业领域覆盖面广、实习学生规模大、实习岗位分布宽、岗位流动性强、实习单位分布散等特点,单一实践基地无法满足各专业所有学生的实习要求。特别是一些特色专业,虽然单个实习基地相关岗位需求人数数量少,但市场需求量却很大,如艺术设计、软件、市场营销、婚庆服务等专业,学校要源源不断拓展新的校企合作单位和实习岗位,才能满足学生实习需求,同时,学生可结合自己所学专业特点自主选择实习单位和实习岗位,导致在企业顶岗实习的管理难度比在校内管理大很多,传统的实地考察、电话回访、QQ联系等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新规对实习管理的要求[4]。

2.实习协议签订欠规范,过程管理到位难

新规为保障学生合法权益,强调无协议不实习,并明确规定了协议内容,这势必会影响到一些企业的利益。在实际签订校、企、生三方协议或校、企、生及其监护人四方协议的过程中困难重重,有的企业甚至强烈要求删减协议条款,否则不予接纳学生实习,特别是学生自主联系的实习单位,擅自调整实习内容、随意安排加班、不按协议发放工资等现象时有发生。另外,高职院校学生面临“实习考核不合格不予毕业”和“就业要获得实际工作经验”双重压力,不敢违背学校和实习单位的实习安排,综合类高职院校因实习单位多且分散,学校很难做到专人定期实地检查和一一审核,给顶岗实习管理带来了很大难度。

3、实习配套管理制度缺失,实习管理规范到位难

新规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工作,切实承担责任,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措施鼓励企(事)业等单位接收职业学校学生实习。职业学校应当会同实习单位制定学生实习工作具体管理办法和安全管理规定、实习学生安全及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制度性文件。因新规对职业院校实习内涵和外延的拓展,部分高职院校仅有顶岗实习的管理制度性文件,缺乏包含认知实习、跟岗实习在内的全面的校外实习实训管理办法;各类实习是否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实习单位共同制订实习计划,明确实习目标、实习任务、必要的实习准备、考核标准等有待进一步落实;实习风险管理制度不健全,实习安全管理规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制度性文件不健全;全面执行《职业学校专业(类) 顶岗实习标准》落实难度大[5]。

三、实习新规视域下综合类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探索

我院作为综合类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设置涵盖10个专业大类42个专业(方向),覆盖医疗卫生、公共事业、电子信息、文化教育、财经管理等领域,每届毕业生总人数达6000余人,实习地点分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为此,我校坚持以校企合作为主线,以保障实习质量为重点,以达成实习管理目标为关键,从实习单位遴选、实习方案制定、实习过程管理、实习成效评价等方面入手,搭建以网络学习空间为主服务平台、以微信公共服务为辅助平台、以QQ群为补充的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建设优质实习基地资源,建立实习教学实施体系,健全实习管理制度,促进实习管理的规范化,有效维护学校、企业和学生利益。

1.建设优质实习基地,强化实习教学资源保障。一是建立实习基地遴选标准。指标包括实习基地与学校专业设置的相关性及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度、企业经营合法性、管理规范性、设备设施完备性和技术先进性、在本行业的代表符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等。二是规范实习基地遴选程序。世界500强企业、中国500强企业、外资企业可直接纳入实习基地库,其它类型企业必须派老师进行实地考察评估并形成书面报告,考察内容包括单位资质、诚信状况、管理水平、实习岗位性质和内容、工作时间、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以及健康保障、安全防护等,经综合评估遴选符合条件企业进入学校顶岗实习基地建设审核程序,经过专家论证、相关职能部门逐级审批并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后方可正式成为我校校外顶岗实习基地。三是吸纳优秀校友企业入库。校友企业自主申报并提供相关资质材料,经综合评估符合条件即可作为顶岗实习基地。

2.建立实习教学体系,强化实习教学实施保障。一是构建“3126”实习教学目标体系。依据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将实习分为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三层次,对应实习教学时间为1周、2个月和6个月,各层次实习教学目标为职业基本技能培养、专项技能培养、综合技能培养,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专注执着的职业精神、学习能力和创业创新能力以及合作意识、质量意识和创新意识融入实习全过程。二是建立顶岗实习质量评价体系,包括实习教学安排、实习基地建设、指导老师配备、教师实习评价、企业实习评价、学生实习评价等内容,明确“双导师”指导职责,校内导师侧重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确专业发展目标,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说明书的撰写,带领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并做好与校外导师的沟通工作;校外导师指导学生提高实务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指导学生体验并形成初步的职业判断能力和管理能力。三是构建以校企合作基地为主、校友企业基地为辅助、学生自主联系实习企业为补充的实习实施体系,校企合作基地企业、校友企业接受多专业、数量大的学生实习,遵从自愿原则,实施企业、学生的双向选择,学生自主选择实习单位,对自主联系顶岗实习单位的学生,学校和实习单位均安排专门人员指导学生实习,跟踪了解学生实习情况。

3.健全实习管理制度,强化实习过程监督保障。一是健全顶岗实习管理组织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学校组建了由校长担任组长,分管教学、学生、财务的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务处、学生工作处、财务处和各二级学院负责人为成员的顶岗实习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领导全校顶岗实习工作;顶岗实习教学实施管理在分管教学副校长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教务处负责对顶岗实习工作的全面指导以及有关制度和规范的制定,对顶岗实习工作总体的管理、监督和评估;各学院建立顶岗实习专项工作小组,负责本学院顶岗实习工作的组织安排并指定专人对顶岗实习进行督查,掌握顶岗实习质量与进度,协调有关问题;各系部建立顶岗实习专项工作执行小组,制定详细的顶岗实习工作方案,明确学生顶岗实习及评价标准,组织实施顶岗实习。二是严格落实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实施分层、分级检查。教务处与各学院、系部均要对顶岗实习过程中各环节进行检查,采用自查、中期检查、专项检查、随机抽查相结合,对顶岗实习前期安排、中期实施、后期总结等进行督查,及时公布督查结果,以保障顶岗实习各阶段的教学质量。三是实施顶岗实习质量目标考核。教务处依据学校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组织督导对各二级学院顶岗实习工作进行考核,包括标准制定、制度建设、过程管理、质量监控、校企合作、安全责任落实等,考核结果分为一、二、三等,并予以不同经费奖励。

4.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构建开放互助式管理模式。2010年以来,学校率先在全国开展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应用试点,为每一位师生配发了实名制空间。为切实做好学生顶岗实践教学管理工作,我校除了传统的实地考察、电话式管理外,建立了以世界大学城空间为主服务平台、以微信公共服务辅助平台、以QQ群为补充的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采用微信报到、实习周志展示、群组实习心得分享等多途径强化顶岗实习过程管理,及时反映学生实习动态。实习学生在网络学习空间给老师发私信、留言等方式,保持与老师的紧密联系。学校、学院、系部、指导教师、辅导员、学生均依托网络学习空间建立顶岗实习专栏,展示顶岗实习进展和阶段性成果,反映学生实习动态,解决实习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各级政府通过网络学习空间对实习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形成“政府、学校、企业”三极联动,“学校、二级学院、专业系室”三级协调,“实习学生、校内导师、企业导师、心理辅导员”四方互通的开放互助式实习管理模式。

四、实习新规视域下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思考

职业院校新规出台对职业院校顶岗实习管理提出了新要求,特别是对综合类高职院校带来了新挑战,职业院校应全面深入学习和贯彻执行新规相关规定和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政策规章,结合实际不断完善院校实习管理制度,健全实习管理组织机构,创新实习管理模式,推进校企“双主体”育人,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1.加强与用人单位职业岗位对接的实习评价标准建设,促进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对接。职业院校应与实习单位联合制定学生实习评价标准,不仅考核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还要考核学生扎根基层、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以及作为企业员工应具备的担当意识、成本意识、纪律意识、安全生产意识、团队合作精神。

2.加强与用人单位“双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推动顶岗实习管理与企业用工管理对接。作为顶岗实习教学活动的责任主体,职业院校和用人单位应加强新规学习,严格落实新规要求,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指导下共同完善学生实习管理制度,明确各自的管理责任,在顶岗实习方案设计、指导教师配备、实习岗位设置、实习过程管理等全面协作,保障实习学生的“双身份”权益。

3.加强与用人单位信息互通、互助管理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推进院校与企业协同育人对接。职业院校要不断完善实习信息化管理平台,创新实习管理方式方法,畅通与实习管理组织机构、实习单位、实习学生、实习指导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及时了解并协同处理学生实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猜你喜欢

顶岗职业院校岗位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基于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学校顶岗实习的安排与策划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
在顶岗实习中加强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