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新闻传播的负面内容问题研究

2018-03-28

传媒论坛 2018年17期
关键词:负面新闻负面受众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上海 200240)

一、绪论

“移动新闻”这个词最早在2006年于出现在传媒学界和业界,最早是指通过手机拍摄并通过互联网发布新闻图片或视频的一种新闻报道方式。近年来,各媒体鼓励记者在新闻现场用手机记录拍摄并在移动终端上直接发布新闻。因此,移动新闻可以说是从一种现场的、快捷的且碎片化的,从移动的新闻采集发布特征和方式上来进行定义的新闻方式。而另一方面,对于移动新闻的研究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发布终端的视角进行的,关注如出版平台的“移动化” “手机友好化”以及如何通过人性化和可读化的界面来吸引受众等。移动新闻内容则是指用户在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上消费的互联网新闻内容,具有移动性、社交性、融合性和即时性等特征。

一般来讲学术界对于负面新闻的定义主要有两种:一是以新闻题材的负面性质为界定标准;二是以新闻报道引起的社会效果为认定标准,认为报道中传播的新闻信息对受众产生了消极的、破坏性的影响的报道就是负面新闻报道。由于后者界定较为困难,本文讨论第一种定义方式下的“移动新闻的负面内容”,即认为负面内容指传播负面新闻信息的内容。

另外对于负面内容的界定,还要将其与“负面评论” “批评性内容”区分开。“负面评论”是指网民对于移动新闻做出的负面评价,其内容不是新闻报道性质,不纳入“移动新闻”的“负面内容”范围。“批评性报道”则属于舆论监督的范畴,指向比较明确,主要关注人为因素导致的负面新闻,包含有批评性的内容;而“负面新闻”同时关注天灾和人祸,有些“负面新闻”属于“批评性报道”,而另一些则不然,如关于自然灾害的报道。

二、移动新闻传播负面内容的传播特点及影响

新闻产生的原因一般有两个方面,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媒体从业者的选择)。负面事件客观存在,许多负面性质的事件对于社会各方面产生的影响不可忽视。而由于对负面新闻的报道常常与媒体的信誉度、社会形象以及利益等直接挂钩,媒体从业者对于负面报道更为关注。值得一提的是利益方面,移动新闻时代内容成为吸引受众的主要手段,而负面内容常常更能“抓人眼球”,因此一些媒体从业者为迎合受众的口味,借负面事件刺激受众敏感神经,误导舆论,这是从业人员价值取舍失当导致新闻传播偏离事件的正确方向。

移动新闻传播迅速且碎片化特性明显,传播过程中名人效应突出。网络时代,用户可以通过移动设备便捷地浏览新闻并发表评论和转发,2013年以来,我国3G和4G移动网络迅速普及,信息传播的速度加快,移动新闻的传播更具有即时性。移动互联网传播渠道多样,接收信息的时间、场所不再固定,短时的、间断的阅读成为主流。而大量信息涌入导致人们给每篇新闻分配的时间变少,碎片化成为移动新闻的主要特征之一。在这样的环境下,名人效应更为突出,微博热搜榜上名人相关话题常常占据一半以上,名人话题的娱乐性较强且名人本身具有一定知名度,因而更容易被关注,发酵更为迅速,影响范围更广。

一般来讲,负面新闻具有负面性、突发性、刺激性和复杂性几个特征,移动新闻中的负面内容仍然具有这些基本特征,但也有所变化。负面性是指负面内容往往与社会主流趋势或利益相违背,如自然灾害、名人丑闻、劣性社会事件等。突发性则意味着事情发生的偶然性和难以预知性,移动负面新闻的突发性比传统负面新闻更为显著,因为移动负面新闻发布便捷,且传播迅速。如2017年11月13日一天之内,微博上关注江歌案的人数就从寥寥无几变为四十万以上,其中移动端用户是PC端的6倍以上,移动端用户基数更大且反应更快。刺激性则意指负面新闻更能引起人们惊讶,情绪上波动更大。由于移动新闻负面内容从数量上来讲远多于传统新闻,因而人们对负面新闻趋向于习以为常,尤其是一些常见于移动新闻端但对受众影响较小的负面新闻,其所带来的刺激性正在逐渐降低。人们对负面新闻的态度、反应等较为复杂,且负面新闻成因复杂,所以负面新闻具有复杂性。移动新闻中的负面内容来源更多,网络上鱼龙混杂,影响模式更为多样,其复杂性不输传统媒体。

此外,移动新闻中的负面内容具有交互性,传者与受者、平台间交互、内容间均有交互。同一负面信息往往存在于多平台,且不同平台阐述角度不同。受众的反馈也能被传者即时接收,甚至传受者之间可以交流,因而受众的态度有时会影响到传者的传播方式,以及对附加内容、负面程度等的把控。

移动新闻的负面内容的影响具有双面性,一方面,负面内容能进一步扩大受众知情权,提升受众参与社会事件的积极性,同时缓解对社会的不满情绪,帮助树立人们对媒体的信心。掩盖负面信息不利于人们了解现实,容易导致人心惶惶,移动新闻负面内容信息量大,相较于传统媒体新闻,人们离真相越来越近,知情权得到保证。移动新闻即时且具有交互性,负面内容能够激起人们的危机感,人们从发表评论开始就已经参与到社会事件当中,而移动平台带来的便利意味着人们可以在线参与事件,不再有心无力,因而参与社会事件的积极性增强。人们会对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负面事件如弄虚作假、权钱交易等产生愤懑情绪,负面新闻将这类事件公布于众有利于缓解人们的愤怒和不满。同时对负面事件的揭露有助于媒体树立准确、透明、公正报道的形象,树立人们对媒体的信心。

另一方面,移动新闻的负面内容容易引发受众对于社会的不满和厌世情绪,同时有时候会误导受众认知,扭曲正确的价值观或者教唆犯罪等。移动新闻信息量巨大,难以一一监控,因而负面影响也更为难以把控。移动新闻中某些负面事件或者危机事件的报道,往往会伴随更为负面的评论,一些评论或者负面内容本身会误导受众,令人对社会失去信心,而比比皆是的负面内容也容易让人产生社会本来就是如此的错误认知。2017年3月,“萨德”事件在网上引起热议,中国一家乐天门店外聚集许多示威者,示威者示威时砸了一辆韩国汽车。这种把不满情绪转移到商家和私人身上,损坏他人财物的行为便是负面影响的一个典型案例。一些负面新闻为吸引眼球,而发布包含暴力色情,或公布他人隐私的内容,抑或对犯罪过程进行十分详细的描述,这些都容易扭曲人们正确的价值观或教唆犯罪。

三、媒体应注重权衡

新闻媒体在负面新闻的报道中不应冷漠地旁观,单纯地对事件进行苍白的陈述,也不应过度渲染社会中那些反常的、失衡的、无序的一面,将病态的一面放大,以此博眼球。

移动传播中,新闻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传—受”模式,受众在接收新闻信息的同时也是新闻传播的重要载体和信息源,通过掩盖事实或过度渲染的方式显然不现实,同时违背新闻原则和社会需要。媒体想要成为意见领袖,要理解受众真正的需求,保持自我判断,并对舆论做出正向引导。负面内容天生有吸引人眼球的特质,而新闻报道常常忽略负面报道也应该具备人文关怀。“人文关怀”关注人的生存状况,肯定人的尊严,阐释对人类明天的思考。负面新闻因为蕴含消极内容,容易造成受众的恐慌、愤怒或者不适,因此更加需要“人文关怀”的介入,以充分发挥它的正面作用。新闻从业者可以在不歪曲事实的前提下,选择积极的报道角度,传播正能量,努力发挥负面新闻的警醒、监督功能,避免打击或误导受众。

四、结语

总之,随着移动客户端的不断壮大和普及,移动新闻逐渐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出行过程中对于新闻的阅读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新闻人一定要客观真实地做好新闻报道,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和认识观,积极宣扬社会正能量。

猜你喜欢

负面新闻负面受众
负面新闻对债券利差的影响
互联网负面新闻偏好对患方信任的影响——基于网络新闻大数据与CSS2013的实证研究
建议在直销业推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负面清单之后的电改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远离负面情绪
正面的人和负面的人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