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契合的探索

2018-03-28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8年5期
关键词:专业发展教育

(常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城市轨道交通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随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持续深化,关于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越显清晰,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和认知也越加的宽泛。比照“双创”的时代要求,纵观国外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过程,我们发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之路要符合高校的学科专业背景。但从现实发展具体状况来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游离于专业教育之外,与专业教育之间是两条平行线,处于两个相对封闭的独立运行领域。“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主要是一些地方和高校重视不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1]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者间耦合与联动,既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内在的逻辑,也是高校专业教育深层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新时代社会发展潮流下,两者实现“双向建构”,符合两者发展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需求。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契合价值

从高校人才培养的价值层面来说,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都是教育的一种具体化形式,创新创业教育强调创新塑造和实践教育,专业教育侧重理论知识与模拟实训。“创新创业+专业”既是创新创业教育嵌入专业的应用,也是专业教育变革的实践逻辑。“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理念,以‘育人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为内涵,是专业教育的引领,又以专业教育为深层根基。”[2]两者这种契合性集中表现为三个特质即教育行为的支撑和引领、协同创新的发展取向和统一性的教育目标。

(一)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互为依托、相互支撑

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关注点是不仅要关注受教育者专业学科素养的培育,还要关注对受教育者创新创业技能的提升。专业教育作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环节,在促进受教育者进行学科专业的学习过程中需要重视社会经济发展呈现的趋向与学科专业特点间的交流碰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将引领专业教育的创新和变革。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的升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最终要回归到专业角度,需要专业教育支撑。高校专业教育的专业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及师资队伍等核心要素,成为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和组成内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整体要求和总体目标,都迫切需要高校以专业为切入点,在具体教育实践过程中,确定“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契合”的主要途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也只有在突出专业特色的基础上,才能将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覆盖,培育具有深厚专业背景的创新创业者。

(二)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存在协同创新的发展取向

社会实际需求构成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契合的现实基础。就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而言,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良性互动,相互发展与提升,是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而促使两者认同的过程。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契合的动态视角来看,两者之间的契合可获得积极的演化效果。创新创业教育为专业教育发展提供加速度,使得专业教育的开展具有更加清晰的目的性和实践性,保证专业教育的质量和活力。在专业教育基础上拓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深拓,可以说是“提质增效”。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发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教育资源,在高校专业教育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的文化和内涵,由此延伸,当创新创业知识和专业知识被自然地联接起来的时候,创新创业学习与专业学习相互支持性的学习结构也会更容易得到构建,两者协同创新才能实现有机契合。

(三)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着统一性的教育目标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者契合的基础尽管在实现目标的具体表现、实施途径上有着明显区别,但都是为了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战略发展需要的人才。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仅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高校专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创新创业教育注入高校教育是为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精神,塑造受教育者成为创新创业型的综合人才。这可以说是高校教育的终极目标和根本出发点。“大学所施的教育……重在开辟基本的途径,提供获得知识的方法,并且培养学生研究批判和反省的精神,以期学者有主动求知和不断研究的能力。”[3]专业教育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现实要求,促进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专业教育和练习。高校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可提升精深的专业教育和训练,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专业教育可有效激活行业发展的新动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能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创业能力,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契合应遵循的原则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契合不是简单的重复叠加,而是蕴含新的教育理论、机制和实践,有其自身的运行轨道和方式。基于对两者活动的全面认识,为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契合更加理性和稳健,应当遵循发展的超越性、理性的现实性、整体的自觉性的原则。

(一) 发展的超越性

从总体上说,地方高校更多地把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理解成一项具体的工作。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契合在高校教育的地位呈边缘化,没有纳入学科建设规划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之中。基于问题解决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不应与专业教育割裂开来。从实践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契合作为人自身的发展建构活动,集中反映了教育实践的前瞻性、创新性,具有教育的超越性特征。两者发展的超越性主要表现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契合是一个不断发展与超越的过程。两者契合应突破原有局限和机械性思维,必须通过发展的超前意识,追求我们教育思想、目的、方法的圆点和中心。这种契合应成为引导和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这种契合不是使受教育者被动适应社会发展,同人的发展相对立,而是更为自觉地展示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实践本性。

(二) 理性的现实性

高校作为人力资源高效开发的主体,必须在教育理念方面结合社会发展特点进行变革,实现教育整体的提升。目前,地方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者契合的过程中,理念模糊甚至混乱,呈现出教育培养体系失衡、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方式不突出的特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契合的核心内涵就是通过高等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推进教育理念变革,激发人才培养的创新活力和潜力。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契合应有明确的认识,明晰“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契合才能上升到理性层面与价值高度。有了这深层的理性根基和价值认同,才能明确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契合的人才培养定位,才能建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契合一种新的形态,才能实现两者有效对接和利益的最大化,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创造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

(三) 整体的自觉性

从马克思唯物辩证法来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契合是一个长期而渐进的探索和积淀的过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契合对于高等教育体制来说是一个新命题和新任务。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契合需要提升到高等教育发展规划体系中,立足受教育者素质能力的综合培养与全面提升的高度来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契合不能停留在普适性、通识性层面,避免过于窄化或泛化,两者契合需要实行分层实施、循序渐进的全程化教育的建设思路。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契合要遵循受教育者心理和生理发展的特点,从受教育者入学到毕业都需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贯穿,创建多层次多方位的教育模式,弱化总结性评价,推广形成性评价,统筹好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关系,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些学校某些专业某些学生,确保足够的覆盖面和深度,形成一个像生态体系一样的良性循环系统。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契合范式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契合是教育教学从理念到制度的创新。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契合,在共同的价值基础、生态的规划设计与协同的产学结合层面展开,找准两者的契合点,从而更好地促进两者的有机结合。

(一) 共同的价值基础是确保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契合的根基

透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视域分析,价值是主客体关系与主体间关系的总和,主要指的是主体对客体的需要及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契合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类似或相同的问题,产生交叉重合的共同需求,进而形成了共同的价值前提和价值关系。从纵向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契合是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基础上,根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现阶段性的现实状况提出的;从横向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发展两者之间不是各自封闭、互相隔绝的,而是在实践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达到理想的契合状态。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契合只有在价值层面实现高度认同,才能协调相互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达到整体和谐。在马克思看来,人的价值核心是全面自由发展[4],教育旨在担当人的解放功能。这一教育的目标价值应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契合的价值基础的具体体现。这一理念指示着我们在教育实践中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契合作为对人的一种创造能力的培养,一种创新意识的养成,从根本上提升人的生存质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契合既是一种目的,也是一种价值关系,这就是两者契合所蕴含的价值旨趣。

(二) 生态的规划设计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契合的保障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契合,既是高校教育哲学的一个理论问题,也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发展所面临的实践问题。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契合中,生态的规划设计需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毕竟教育的目的是随着社会的需要不断发展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契合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直接的现实设计:一方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契合除了需要一定程度的硬性规定来推行外,更在于创造一种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愈是卓越的大氛围,愈容易孵化出卓越的成长环境。推进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契合模式和标准的构建,在过程和结果上形成具有契合特征的教育环境圈,只有这样才能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契合顺利地引向深入;另一方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契合需要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与课程建设、实践教学体系、配套支持机制、教学教育管理服务等框架进行系统的整体设计与改革,以逐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契合。具体体现在使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成为高校专业教学的导向之一,强调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的有机结合。“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1],无疑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三) 协同的产学结合是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契合的动力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契合具有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特点,突出实践性。如果说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在课程教学模式融入还属于高校实践检验理论的初级层次的话,那么以产学结合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契合则是理论与实践融合最高的表现形式。从高校的服务社会的功能来看,产学研作为一种教育合作模式,是高校智力资本以专业和行业为纽带与市场的高频触碰。在产学研基础上,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在实践上的契合,能有效提升学生专业能力与创新创业意识。地方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承担者,更要与行业接触,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到,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从高校与政府、社会组织的关系来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契合,成为三方联接的桥梁纽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契合的开展离不开产业界的支持和参与,以美国为例,产业界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大量的人才支持、实践场地和实习岗位,与大学建立联合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设立捐赠创新创业教师席位等方式支持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5]。地方高校应主动对接持续变化的社会现实需求,与政府、社会组织进行紧密而广泛的联系,找到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径和借力空间,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对接,达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契合跨越式发展。

四、结语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为高校切实做好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契合指明方向,也对高校专业教育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出挑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契合将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朝着整体化和综合化的趋势发展。只有两者深度契合才能真正提升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专业素养,同时促进地方高校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专业发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