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构与形式:赋予阅读更深厚的意义

2018-03-27黄玉红朱燕芬

教育界·中旬 2017年8期
关键词:夹竹桃季羡林自然段

黄玉红 朱燕芬

一、初步感知,概括脉络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散文——

生:《夹竹桃》。

师:它是一种植物,叶像竹,花如桃。所以,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夹竹桃”,“夹”读第一声。再读。

生:夹竹桃。

师:同学们课前已经根据《预习导航》自学了课文,有信心接受检测吗?

生:有——

师:哦,信心满满,每道题检测结束,你们可以实事求是给自己一个评价。

师:谁来介绍一下《夹竹桃》的作者。(出示课件)

《夹竹桃》的作者是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散文家 , 被誉为 。

生:《夹竹桃》的作者是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散文家 季羡林 , 被誉为 “学界泰斗” 。

师:这些信息你们是怎么获得的?

生:课后的“作家卡片”上有。

师:不错,预习时,我们不仅可以从文中获得信息,还要学会从课后资料、课外资料中去搜集信息!

师:课文读了几遍?

生:三遍、四遍……

师:这么厉害!这些词语能读正确吗?

生: 榆叶梅、花团锦簇、熏透、荇藻

满院生辉、凄清 、五彩缤纷、韧性

美不胜收、万紫千红、叶影参差

师:词语会读了,句子呢?

生读: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师:这是一个长句,能注意停顿,很会读书!第二个句子有点拗口,谁敢挑战?

生读:火与雪是不相容的,但是这两盆花却融洽地开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

师:难不倒你!这是文章一句话,谁来读?

生齐读:这样的韧性,又能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师:还有最后一关,可有点难度哦!你们知道课文是从 、 、 三方面来描写夹竹桃的?分别在哪些自然段?

生:从花色、花期、花影三方面来写的。分别是课文第二自然段,三四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

师:概括得很漂亮!这样概括的举手,还有不同的概括吗?

生:花色、韧性、幻想

师:这样概括的举手。你们很聪明,因为你们一定从文中的一些句子得到启发了。

生: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告诉我们了。

师:说你们聪明就是当之无愧!同学们,读懂一篇文章,要善于抓这样的关键句, 它能帮助我们理清思路,概括主要内容。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个关键句。

二、析词品句,感悟“韧性”

师:从这句话我们知道,季羡林先生爱上夹竹桃有两个原因。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其中的一点“韧性”。想知道古人怎样写“韧”字吗?好,仔细看!,左边是一个“韦”字,意思是“围”,能把身体围起来,代表皮带,用刀砍,但砍不断。意思是“柔而固也,柔软但坚固”。夹竹桃并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它具有哪些特点才被称之为有韧性?作者又是怎样写夹竹桃的韧性呢?我们先用心品读第四自然段。

一生读。自由读课文第四自然段,你能感受到夹竹桃有什么特点?圈画出关键词语,选择一两处在旁边用简短的词句作批注。

【出示第一句】

师:谁来读第一句话。你把后半句读得很有味道,你读出了什么?

生:我从两个“又”字中读出了夹竹桃常开不败。

生:败了就又开,黄了又长出来,说明夹竹桃生命力很强。

师:谢谢你们开了个好头。这部分的句子我变换一下顺序,自己读读看,有什么感觉?

开出一朵,又一朵花败了,长出一嘟噜,又一嘟噜花黄了。

生:感觉花越开越少了。原来的句子写出花越开越多。

师:顺序不同,意思就不同了。这就是语言大师的文章,每一处都值得品味。前半句你还抓住哪些词来品味的?

生:我从“悄悄地,一声不响”两个词中看出夹竹桃不像其他花那样争奇斗艳。它是默默地开放。

师:你能联系百花的盛开来感悟这个词,会学习。那就让我们跟随她的脚步,走进季羡林的院中,看看百花是怎么盛开的,相信你们对这两个词会有更深刻的体会。百花是怎么开的,藏在这些词语里,找出来,读出画面来。

生读:花团锦簇 满院生辉 五彩缤纷 美不胜收 花开花落 万紫千红

师:开得怎么样?

生:多、旺、热闹!

师:一边是花团锦簇、满院生辉,热热闹闹,而夹竹桃是……

生读:悄悄地一声不响。

师:一对比,感受更深。你从这个词中体会到什么?

生:低调。

生:不张扬。

生:不争奇斗艳。

师:花落又花开,这就是夹竹桃!默默坚持,生生不息,这就是夹竹桃的韧性!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

生:朗读第一句话。

【出示第二句】

师:你们从这句话中一定品出更多。

生:我从“在……在……在……”体会到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夹竹桃都始终如一。

师:你太棒了,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生:从三个“在”,我还感受到夹竹桃很顽强,不管什么样的环境,它都坚持开放。

生:从这句话中,我还读出它花开的时间很长。

师:就是花期长,是吗?概括得很好!

生:我從“无日不迎风吐艳”也读出了花期之长。

师:这个短语有什么特别?

生:这是一个双重否定句,意思是每天都迎风吐艳。

师:谢谢这位小老师告诉我们这个知识。读好这个双重否定。

生朗读。

师:不够,要强调每日吐艳。

生再读。

生:我还从两个“看不出”看出夹竹桃很从容,不管其他花怎么样,它只做自己。

师:掌声送给他!很深刻!

师:夹竹桃沐和风,抗暴雨,斗清冷,每日迎风吐艳。这就是韧性!我把这个长句变成诗的形式,读起来会更有感觉,试试看。

一生读:在和煦的春风里,

在盛夏的暴雨里,

在深秋的清冷里,

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

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

无日不迎风吐艳。

师范读,引导:再读,让夹竹桃静静地盛开在我们的教室里!

生齐读。

【出示第三句】

师:这句话中还有一个双重否定——

生:“无不奉陪”。

师:是的,夹竹桃在“陪”,陪过谁?看第三小节 ——

师:在和煦的春风里,它陪……

生:迎春花、桃花、杏花、海棠、榆叶梅、丁香。

师:在盛夏的暴雨里,它陪……

生: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五色梅、江西腊。

师:还有……

生:夜来香。

师:在深秋的清冷里,它陪……

生:玉簪花、菊花。

师:陪得长不长?

生:长,从春天一直到秋天!

师:陪的花多不多?

生:多,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

师:怎样陪?

生读: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

师:还有什么想说的?

生:从“一直……一直……”看出夹竹桃的锲而不舍,持之以恒。

生:我还看出夹竹桃愿意默默奉献。

生:这句话也写出了夹竹桃的花期很长。

师:我们六(1)班的同学太了不起了,都能抓住关键词表达自己的感受,为你们点赞!现在明白了吧,季羡林大师花了整整一个自然段来写院中百花的用意是什么?再次快速浏览第三自然段。看看你能填几种答案。【出示】作者写院中十四种花的( )是为了( )。

生:写院中百花的争奇斗艳是为了衬托夹竹桃的一声不响;写院中百花只开一季是为了衬托夹竹桃的花期长。

生:写百花一时的美丽是为了对比衬托夹竹桃的坚持开放。

师:同学们已经把夹竹桃的韧性概括出来了!原来写百花只为写一花,只为写一花的可贵韧性。这样的写法,就是对比衬托。一对比,让“韧性”流淌在笔下,让“可贵”跃然于纸上。难怪,季羡林这样赞美夹竹桃!

生读:第四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

三、锁定“韧性”,走近季老

师:季羡林先生为什么赞赏夹竹桃的“这一点韧性”?让我们走近他,了解他,就一定能找到答案。你们读过季老的故事吗?

生:没有……

师:没关系,黄老师带你们走近他,和你们一起去了解他。但老师相信你们,课后你们一定会去读关于季羡林的故事。是吗?

生(不住地点头)。

师:【出示】 留德十年

钻研梵学 从未放弃

“文革”遭难

受尽折磨 不丢信仰

学术大成

三辞桂冠 不要头銜

发现什么了吗?

生:季羡林和夹竹桃很像。

生:如果用一种花来形容季羡林的话,应该是夹竹桃。

师:掌声响起来,说得太好了!

师:这就是一代宗师——季羡林先生。他45岁时写夹竹桃,不但是在赞美夹竹桃,更是在借夹竹桃表明自己的心声:做一个像夹竹桃那样的人!他做到了吗?

生:做到了!

师:他的一生,成就非凡,但他不炫耀,不张扬,安静从容,谦逊朴实。就像夹竹桃——

生读第四自然段第一句。

师:他的一生,走过了人生的春夏秋冬,但宠辱不惊,始终如一,就像夹竹桃——

生读第四自然段第二句。

师:他的一生,历经了风风雨雨,但坚韧不拔,持之以恒,如夹竹桃——

生读第四自然段第三句。

师:季羡林,夹竹桃;夹竹桃,季羡林。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

生:韧性!

师:再读一遍,把这个词刻在我们心上。

生:韧性!

师:读到现在,我们已经把第四自然段反复读了几遍。第四自然段会背了吗?一起背一遍。想不起来的地方允许你偷偷瞄一眼书。

生一起背诵第四自然段。

师:今天,我们感受了韧性的可贵,也知道了季羡林先生是怎么写韧性的。谁告诉大家, 你学到了什么写法?

生:不仅有正面描写,还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

生:还运用了双重否定句。

师:那我们也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来写一种植物吧!生活中,我们常见的植物也有鲜明的特点,比如说:仙人掌——

生:生命力顽强。

师:竹子——

生:坚韧不拔。

师:梅花——

生:傲霜斗雪。

生:坚强

师:让我们手中的笔站起来,用一段话写一种植物的特点。期待你们的佳作。下课!

四、总评

歌德说过:“内容人人都知道,知道内涵的人却很少。”形式是一个秘密,语文教学就是要揭开语言文字的秘密。如何在阅读课堂中揭开语言文字的秘密,如何把这些秘密有机地统整在一个结构里?让我们来看看“蓝天杯”小学语文教学大赛中黄玉红老师《夹竹桃》的课堂教学给予的深刻启示。

1.结构:基于“完整意义”

最好的分析材料是西方的戏剧杰作,因为它们的结构非常严密。一篇完美的作品,如果细细分析,在结构上必备两个要件,所以一节好课:

第一是层次清楚。英国小说家斯威夫特曾说,须用最好的字句在最好的层次。找最好的字句要靠选择,找最好的层次要靠安排,可见,安排是很重要的。这节课,黄老师抓住“韧性”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用三个问题统整这节课的安排,课文从哪三个方面(花色、韧性、幻想)来描写夹竹桃?季羡林爱上夹竹桃有两个原因,这节课我们先来感受它的韧性,夹竹桃有哪些特点被称为韧性的?季羡林为什么这么赞赏夹竹桃的这点“韧性”,让我们走进他,了解他?这三个问题层层推进,批文入情。这种安排让学生在课文里走了一个来回,完成了这节课的顶层设计,体会到季先生在争奇斗艳的万花丛中,选择了既非名贵、又不娇艳的夹竹桃作为吟咏对象的原因。季先生按总—分—总的顺序,形象细致地描述了夹竹桃常开不败的特点和它特有的欣赏价值,以清新淡雅、朴实自然的风格将人带入美的境界。季先生笔下的夹竹桃,实则是对默默无闻、兢兢业业的品格的赞美,也寄寓了作者的趣味和追求。这样的教学顶层设计,循着策“一词”而动“全篇”的阅读范式展开,初步感知——感悟韧性——走近季老,这样的语文课,学生收获学习语文的方法和写作技能,同时感受季老的一生,不炫耀,不张扬,宠辱不惊,始终如一,坚韧不拔,谦逊朴实。这样的语文课,更符合语文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第二是轻重分明。作为第一课时,抓住“韧性”展开教学,尤其抓住“夹竹桃有哪些特点被称为韧性的?作者又是怎样写夹竹桃的韧性呢?”引领学生细细品读第四自然段,从而锁定“韧性”,聚焦“韧性”,品悟“韧性”, 给学生留出了大量的读书时间,为学生读出自己的思考、读出自己的见解提供了有效的保证。这样的教学以主旨为纲,在时间上突出长度,在内容上突出宽度,在层次上突出深度,依靠最朴素的语文学习方式——读和悟,成为获取文本信息的重要途径,成为学生表达感悟和见解的有效载体,在整节课中重点、难点迎刃而解。

不管是层次清楚,还是轻重分明,艺术的特征都是完整。大匠能诲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艺术寓变化于整齐,整齐易说,变化全靠心灵的妙运,一节课的结构与安排,这就是所谓“神以明之,存乎其人”了。黄老师对文本独到的见解,造就了今天这节课的独特结构与独到安排,可谓“匠心独运”。

2.形式:基于“言语密码”

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一直把教学的重点有意无意地偏向“得意”一侧,认为阅读教学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中的语言文字,读懂内容,理解思想,体验情感。其实“得意”最多只能完成阅读教学的一半路程,因为阅读教学不仅仅是理解语言,还要承担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重任,这个“得言”的半程是不能忽略的,因此寻找“言语密码”,“得意”而不“妄言”,言意兼得,才是合乎言语习得规律的全阅读,才能赋予阅读深厚的意义。这节课,抓住了第四自然段,对学生进行读写能力的训练,增加了学生语言学习和积累的机会,把语段的利用做得实实在在,开发出语段读写训练的多种形式。

第一从朗读中分析。学习第四自然段的第一句。第一次朗读,感受到夹竹桃的常年不败,这是第一层面。第二次交换分句顺序进行朗读,“开出一朵,又一朵花败了,长出一嘟噜,又一嘟噜花黄了”,学生很快体会出花似乎越开越少了,而原句是讲花儿越来越多,这里体会夹竹桃生命力的旺盛,这是第二层面。第三次联系“百花盛开”朗读,学生很快从对比中找出“悄悄地”“一声不响”两个词,体会夹竹桃默默开花,生生不息,这是第三层面。这样的朗读,不是单纯的朗读,更不是随意朗读,它综合了朗读、分析、概括、阐释等不同的训练内容,由朗读、分析到提炼写作技巧,再到语料积累,充分发挥言语价值。

第二在表达中概括。学习第四自然段的第二句。首先抓住“在……在……在……”体会到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夹竹桃都始终如一,坚忍不拔。其次从两个“看不出”看出夹竹桃很从容,不管其他花怎么样,只做自己。最后抓住“无不迎风吐艳”“无不奉陪”两个双重否定句,体会夹竹桃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像这样的句段因为丰富的表达规律而具有典型意义,读写听说,分析、概括、提取核心信息,有序展开,就有了典型的教学意义。

第三是读写中学用。结构与形式统整在有机体中,剩下的就是向读学写。黄老师给出时间,提出要求,同学们已经把第四自然段反復读,甚至会背了,感受到了夹竹桃韧性的可贵,也知道了季羡林先生是怎么写韧性的,那你们学到了什么写法?学生很快回答不仅有正面描写,还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在水到渠成中要求学生也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来写一种植物!很快学生指出要写仙人掌的生命力顽强,竹子的坚韧不拔,梅花的傲霜斗雪。

第四在品悟中迁移。品出画的特点,品出花的韧性,黄老师指出季羡林先生为什么特别赞赏夹竹桃的“这一点韧性”?然后给出三组关键词“留德十年 钻研梵学 从未放弃”“ 文革遭难 受尽折磨 不丢信仰”“学术大成 三辞桂冠 不要头衔”让学生迁移,以花喻人,体会季羡林借夹竹桃表明自己的心声:做一个像夹竹桃那样的人!

本课教学,学生的思考无处不在,表现为对词语的理解、对画面的想象、对语言的品味,还有对作者表达思路、表达方法的领悟等,正是抓住了课堂的结构,穿插了语言的形式,从而使学生对作者为什么喜欢夹竹桃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让学生与文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将文字想象成画面,将画面转化为文字,这样一个过程不仅引导学生读懂文字表面所蕴含的奇妙之处,还引导学生悟出言语的妙处之所在,这样才有了学生学习的持久动力和张力。教学中对于重点词语“韧性”的理解和认识是循序渐进的,是立体的,是扎实的,从关键词语的品味到课文的理解,再到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学生充分揣摩了课文的语言魅力,领悟到了作者遣词造句的智慧。正是重视了课堂的结构和言语的形式,使得本课的教学有着五彩缤纷的色调,有着更深厚的意义。

【作者简介】

朱燕芬,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第二实验小学校长。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常州市师德模范,武进区首届名教师。1993年毕业于常州师范,2005年获南京师范大学小学教育本科学历,2013年获教育管理硕士学位。2010年获江苏省“杏坛杯”优质课评比一等奖,2014年获第五届苏教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2016年获常州市教科研成果一等奖,常州市主动发展项目一等奖。到西藏拉萨、新疆奎屯、宁夏固原、山东德州、河南安阳、江西信丰等学校给教育部农村校长助力工程的校长、骨干教师培训班学员讲学,充分发挥了骨干教师的带头示范作用。同时作为武进区教师发展中心的兼职研训员,定期到武进农村小学参加培训活动,深受领导、专家、教师的好评。在《人民教育》《江苏教育》《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等刊物发表文章,出版专著《语文,是一种生长》,合著《书里有阳光》,合编校本教材《影响孩子一生的人格课程》。主持省级课题。

黄玉红,女,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镇江市中青年骨干教师。丹阳市特级教师后备班成员,先后四十余次对苏州、镇江、新疆、安徽、浙江等地的领导、教师开课;参加江苏省“蓝天杯”会课比赛,荣获一等奖。曾经被江苏省教育厅聘为“名师送教团”赴盐城阜宁上了《黄鹤楼送别》,受到高度评价。她所执教的《黄鹤楼送别》录像课荣获全国一等奖。先后有近五十篇文章在全国、省、市获奖。有二十余篇文章发表于《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研究》等期刊。如今,已参与四本论著的撰写,共计3万余字,都已公开出版。

猜你喜欢

夹竹桃季羡林自然段
北怀集(其一)
我的书斋
听雨
夹竹桃下的人
季羡林的养生启迪
夹竹桃:酷爱“模仿秀”的毒死人
夹竹桃借微商模式偷渡中国
美丽的秋天
咪咪(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