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渊明传记类文书研究

2018-03-27王慧

文教资料 2017年34期
关键词:传记文书文体

王慧

摘 要: 陶渊明的田园诗向来为后世称道,其散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也非常高。待至明代,他辞赋方面的成就也终为世人所承认。不过,一向少有研究者关注他的传记文。这固然是因他的传记文只有寥寥一两篇,却也有他的其他文学成就光焰太长的缘故。其实,陶渊明的传记文同他的其他文学种类一样,深刻而充分地反映了他的理想、志趣与情怀。

关键词: 传记 文书 文体

传记文是一种独立文体,从史学来说,它保存了丰富的史料,生动逼真地展示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诸方面的现实画面,是历代“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学来说,它注重写人、写事件的细节和运用个性化语言,为以历史人物为题材的各类文学创作准备了丰厚感人的资料,并为小说、戏剧的创作开创了先河。

陶渊明的田园诗最为后人所称道,甚至于掩盖了他其他方面的“光焰万丈长”。明朝张溥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中说:“《感士》类子长之倜傥,《闲情》等宋玉之《好色》,《告子》似康成之《诫书》,《自祭》若右军之《誓幕》,孝赞补经,传记近史,陶文雅兼众体,岂独以诗绝哉。”①至此,陶渊明的辞赋也终于有了客观的、公正的评价。然而,很少有人了解的是陶渊明为数不多的传记文亦颇具特色。

一、作品概况

陶渊明的传记文篇目不多,但篇篇堪称经典。无论是从艺术技巧还是从思想内容上都对后世自传的书写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陶渊明传之后世的传记文共两篇,一是《五柳先生传》,一是《晋故征西大将军史孟府君传》(下文简称《孟传》)。前者是他为外祖父孟嘉立传,实有其人,实有其事,后者是为五柳先生立传,内容为虚构,五柳先生也并非真实存在。尽管虚实不同,但是在两篇文章里都体现出了陶渊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生追求。

(一)子孙意趣一脉相承

《孟传》在陶渊明的创作生涯中具有非同一般的地位。它是除《五柳先生传》外陶渊明唯一一篇写人传记,作于隆安五年(公元401年),陶渊明之母亦卒于此年。陶渊明怀着思念母亲的急切之心,同时饱含着对外祖父崇尚之意,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地写下了这篇充满清高傲世之情,自然风流之趣的孟嘉传记。

陶渊明在此篇传记中,重点讲述了“庾亮问风俗得失”、“率多时彦中鹤立鸡群”、“重阳龙山登高落帽”、“高阳许询雅相知得”、“渐进自然的丝竹人声”、“对皇帝不受任命不行拜礼”等充满清高傲世之情、自然风流之趣的故事,展示了陶渊明外祖父孟嘉温雅平旷,冲默远量,行不苟合,言无夸衿,任怀得意,融然远寄,风流倜傥,名冠州里,声流京邑,俦类咸敬,盛德名流的形象。这篇作品单为孟嘉(296~349)一人作传,足见外祖父在作者心目中的分量。读《孟传》就如在读陶渊明。尤其是孟嘉“对皇帝不受任命不行拜礼”,“神情独得顾景酣宴”、“好酣饮逾多不乱的酒中趣”中,我们仿佛看见了那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那个享受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般自然意趣的陶渊明,那个“不觉知有我,安之物何贵”甚得酒中趣的陶渊明……通过对孟嘉魏晋风流轶事的生动追溯,陶渊明也言说了己志,“写心”写意,向读者昭示出“孟嘉即我,我即孟嘉”的身份,让我们看到了子孙一脉相承的人生意趣。

(二)言志抒情自传之先河

《五柳先生传》全文不满二百字,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乐道安贫、悠然澹泊、高才豪逸的超脱者形象。古往今来有众多学者都认为此传是陶渊明借五柳先生身份为自己所立的传,例如沈约在《宋书·隐逸传》中和萧统在《陶渊明传》中都曾有提出过《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②,且叶志先生也曾说:“五柳先生是陶渊明虚构的人物,但对他生活的描述却反映出当时陶渊明真实的生活状态。”对于五柳先生是陶渊明本身形象这一说法,我也认为是可以信服的。文中表明了五柳先生的人生三大志趣:一为读书;二为饮酒;三则是写文章,这和陶渊明本人的志趣实属于像素性吻合,因为只要细读陶渊明的诗文就会发现五柳先生的影子。五柳先生的生活细节都可以在陶渊明本人的生活中得到印证。

比如五柳先生喜好读书,“欣然忘食”③,陶渊明也是“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与子俨等疏》)再比如说五柳先生不求仕进,陶渊明更是如此,他二十九岁才因“苦长饿”而“投学仕”,四十九歲罢官归田便终身不再出仕……像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很多,感兴趣的可多加探索。五柳先生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充分反映了作者本人的理想、情感以及人生趣味。五柳先生没有姓名籍贯,依五柳而生,故曰“五柳先生”,这似乎在暗示着五柳先生如柳般生命力顽强而又能够随遇而安。五柳先生性格温和雅静缄默寡言,思想纯洁高尚不慕名利,爱好读书但又不求甚解,饮酒即醉,不拘礼节,活得放浪形骸自由自在。对于物质生活要求极低,即使粗布短衣,餐不果腹,也是安然自乐,丝毫不会怨天载道;而对于精神生活则是十分追求,“长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这样洁身自好心底宽广的五柳先生是可敬的,这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居者所传达出来的安贫乐道的生活志趣,以及忘怀得失的豁达心胸,也正是陶渊明对待世俗的观念和态度。

二、艺术成就

(一)结构严谨

例《五柳先生传》,前半部分是叙述,后半部分是议论,颇像自《左传》而降的史家文法。它的前后两部分在内容上是和谐的,统一的,前面说五柳先生不慕荣利,后面说五柳先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内容上的前后呼应,也强化了该传的内在逻辑性。无论是前面的叙述还是后面的议论都是围绕着五柳先生的思想来写的,作者以巧取胜,开头叙述他不慕名利,爱书嗜酒,结尾处就评论他以记志以诗酒,活的潇潇洒洒无忧无惧。从虚起笔至实落笔,结构严谨至此。

(二)语言精炼

陶渊明惜墨如金,从《五柳先生传》中可见一二,全文一百七十余字,“虚词矜誉”是丝毫无有的。尽管文字不长,但给读者留下印象颇深,寥寥数笔就让五柳先生的形象印在读者的脑海中挥之不去,给人一种强烈的真实感。即使是一篇文字甚长的传记文字也不一定能够塑造出这样成功的人物形象。由此可以看出,陶渊明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极强的,做到了简短精炼。为了做到精炼,陶渊明也是费了一番心思,不论人是否真实存在,这都是一篇人物传记,然而作者陶渊明却只在开头说了一个“先生”就全篇省略主语,究其原因,全篇主人公就五柳先生一人,读者不会产生误解或者是主语理解上的困难。如果不省略不仅显得累赘还会影响文章整体的美感,再如对五柳先生性格的描写,陶渊明只用了“闲静少言”四字,写思想特征也只用了“不慕荣利”四字,虽然都是只有四个字,但是却很精确鲜明,具有高度的代表性和概括性,表达出来的意思也丰富而清楚,省去了繁文缛节,文章自然就短小精美了,纵观文学史上为人物作传的史官文人,能做到用极少的文字就能够刻画令人过目难忘的人物形象的作家真的是屈指可数,而陶渊明就可以算一个。

(三)情感真挚

《五柳先生传》着重抒发五柳先生质性自然、不慕荣利的思想品性,对五柳先生生活环境的描写,一方面显示出其潇洒无羁的生活态度,另一方面作者的羡慕之情也融于其中。这种抒情性的特点还存在为外祖父所作传记《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中。外祖父是陶渊明非常尊敬的一个人,所以他是怀着极为虔敬的心情为外祖父作传的:“谨按采行是,撰为此传。惧或乖谬,有亏大雅君子之德,所以战战兢兢,若履深薄云尔。”敬重心情可见一斑。文章围绕“冲默有远量”、“温雅平旷”写了一系列事件。其中龙山落帽一节,看似波澜不惊,但平淡语间,对孟嘉敬佩之情显露无遗:一句“了不容思,文辞超卓,四座叹之”,虽为写当时的场面,亦含有作者自豪之情。传文中,陶渊明的感情随情节的描写而逐步显现,及屋行文结束“君清蹈衡门,则今闻孔昭;振缨公朝,则德音允集。道悠运促,不终远业,惜哉!仁者必寿,岂斯言之谬乎”,其敬佩、赞美、遗憾之情一览无余。

(四)隐士情怀

《孟传》中记载:温尝问君:“酒有何好,而卿嗜之?”君笑而答曰:“明公但不得酒中趣尔。”又问听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答曰:“渐近自然。”上述关于孟嘉的丝竹肉论,简洁有力,清新脱俗,一语中的。他也因此名垂千古。这是一分玄心,又显然是洞见,若非锦心绣口,何能道出?“渐近自然”的总结极其传神高深,若非对自然、自由之向往,则很难有此种传神总结。这里,陶渊明借孟嘉之口道出了自己想要亲近自然,归隐田园的心情。

《五柳先生传》中记载: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这是传记正文的最后一节,介绍五柳先生的日常生活和情怀。前五句写他居住破陋,衣食拮据,而却安然自得,这显然在描述他安贫乐道的精神。后四句写他著作言志,卑鄙的人追求荣华富贵,患得患失,贪婪无厌,无所不为,但精神空虚,浮躁不安。五柳先生则从容持志,忘怀得失,精神充实而乐观,一辈子也不会与那些鄙夫共事的。显而易见,这是针对门阀腐朽和易代篡乱的现实而发的,含蓄而明确地表示这位隐士的情怀,就是要坚持儒家志士的节操,情怀坦荡,终生不渝。

三、价值体现

(一)开创了以“他传”“自况”的文学形式

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是带有散文性质的传记类文体,同时也是以第三人称述志抒怀的自传文体,开创了以“他传”“自况”的文学形式。此外《五柳先生传》虽然是采取正史纪传体的形式,但是重点不在叙述生平事迹,而是主要表现主人公的生活情趣,自叙情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对后世想要委婉表达己志的文人作家提供了一条别样的途径。但有一点要说明的是:虽然说五柳先生是陶渊明的自况,也只是指一定程度上的自况,并不能说五柳先生完全就是陶渊明的化身。首先,在实际生活中,陶渊明并不是真的生活的那么悠闲自在,由于他“欲有为而不能者”,心情并不能完全平静。其次,该传虽说是“自况”,却又翔然于纪实之上,具备着形而上的创作特征。但是对于陶渊明本人来说,这篇文章却又比任何史传的记载都更能体现出陶渊明的精神风貌。这是“理想化的陶渊明”,传达出一种个性的“陶渊明精神”,也是对后世千百年印象最深、影响最大的精神。这就是文学艺术和典型的力量。

《孟传》中每一个小故事都洋溢着孟嘉的风度翩翩。陶渊明处处在写孟嘉,但我们时时刻刻看到陶渊明自身的影子,如同陶渊明自己“写心”、“颇示己志”。袁行霈认为,传记中评价孟嘉的话语“皆可用以论渊明本人也”,逮钦立认为陶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苏东坡一生最服渊明,他在《书陶渊明〈东方有一士〉诗后》放言“我即渊明,渊明即我”,甚至认为“只渊明,是前生”(《江城子》),可见苏轼对渊明人品文章的高度认可。笔者借用此语,想象当时的陶渊明也如同放言“我即孟嘉,孟嘉即我”,“只孟嘉,是前生”。

(二)开创自传由实录而至文学的新局面

刘知己在《史通·序传》中说“作者自序,其流出于中古乎?屈原离骚经,其首章上陈氏族,下列族考……”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得出,中国的自传可以追溯到屈原的《离骚》,但真正意义上的自传则始于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在这篇文章中,司马迁较为详细地叙述了其家族历史及著述《史记》的原委经过。之后,历代史书中都设有人物传记,但这些都是史书列传,本质上属于史学范畴;尽管有一定的文学性,但对材料的裁剪和取舍,总要以人物的生平事迹为标尺,容不得半点虚构,具有很强的“实录”色彩。出现于战国时期的自传体裁,魏晋两汉几百年来大都为史学家所用。但自传这一体裁经陶渊明发生异变,具有了风格独异的变化--脱离史学的圈囿,而至文学的领域。例如《五柳先生传》是一篇以史传形式写成的“自传”,它不同于以往的实录性质的自传,而是更加突出了自传这一题材作为文学作品的鲜明色彩。它独立成篇,破旧立新,风格独特,使自传由实录而转至文学,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使人对传记文学有了新的认识。

古人最注重家族籍贯,传记类作品都会在开头以判断句式来交代传主的姓氏籍贯,《五柳先生传》也不例外,但开篇四句“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想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很显然完全是诗意化,虚灵话的敘述。还有,钱钟书在论《五柳先生传》时曾说,“‘不字一篇眼目”,“岂作自传而不晓己之姓名籍贯哉?正激于世之卖声明,夸门第而破除之尔”④,以“不”出现在史学传记中,无一是不可想象的。史学上的自传只能照实实录,有一说一。而文学上的自传尽可以玄妙空灵,这是文学特有的魅力所在,也是文学不同于史学的标志之一,更是自传脱离史学而至文学的显要特征。既陶渊明之后,唐代白居易《醉吟先生转》和清代徐柯《白眼居士小传》等人都采用了相同的写法,因此可以说陶渊明的传记文学开创了自传由实录而至文学的新局面。

(三)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价值

陶渊明的传记文写的是自己和亲人,这使得其有了特殊的史料价值。这些传记文不仅是了解这些人的第一手资料,也是研究陶渊明的家族出身、婚姻子女、亲戚关系的重要参考资料。从陶渊明的《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中,我们可以将孟嘉的品性特征概括为以下三点:一是他为人随和且做事很有原则,他有度量,为人很平淡,不同流合污,言语得体;二是他善于写作诗文,他一动笔,文如泉涌,不用构思,就能写出非常好的作品,在座的人都在夸奖他文思敏捷;三是喜欢酣饮任性自然。我们用事实来佐证陶渊明身上的好多特征都来自于外祖父孟嘉的潜移默化和耐心指导,他们的先祖身上体现着他们的家族精神,这些对陶渊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在《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中所记载的“孟嘉落帽”一事亦为后世地理考证提供了依据。龙山宴饮时,面对桓温的恶作剧式的不怀好意,孟嘉超然、冷静地面对突发情况,“冲默有远量”,淡泊沉静,富有度量,最终为自己赢得了不朽佳名,当时乃至后世一直传为美谈,成为重阳登高常用的典故。而龙山的具体位置历来争议不断。而陶渊明作为孟嘉的亲外孙,其所作《孟传》成为人们地理考证较为可信的参考。

陶渊明《晋故征西大将军史孟府君传》和《五柳先生传》这两篇传记文,前者是为别人立传,后者是自传,均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两篇文章无论是从背景、思想、艺术特色、价值影响等方面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深远意义,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注释:

①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160.

②苗絮.陶渊明《五柳先生》研究评述.文学艺术,2012年第一期.

③陶渊明.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175.

④钱钟书.管锥编.中华书局,1979:1228.

参考文献:

[1]朱道平.浅析陶渊明的社会理想[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2).

[2]钱惠梅.陶渊明隐逸原因初探[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3).

[3]张永蕾.隐士·隐逸诗人·经典诗人——陶渊明形象经典化解读[J].浙江社会科学.

[4]蒋寅.陶渊明隐逸的精神史意义[J].求是学刊,2009(05)2007(04).

[5]林家骊,杨健.论陶渊明诗歌的理想化倾向[J].浙江学刊,2012(01).

猜你喜欢

传记文书文体
太行山文书精品选(17)
监狱执法文书规范探讨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传记必须回归史学
传记书坊
黑水城出土《宋西北边境军政文书》中“砲”类文书再讨论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a Missionaries’newspaper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