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编辑应具备的素养

2018-03-27余莉花

出版与印刷 2018年4期
关键词:书稿专业知识图书

余莉花

编辑工作的好坏与编辑的素养密切相关。编辑工作需要有耐心、专心、细心和责任心,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对编辑的要求也在提高。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出版的普及,现代出版对编辑的业务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新时代的编辑应该具备以下各方面的素养。

一、专业技能

1.新技术的应用

数字化出版对编辑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对于音视频、流媒体、虚拟现实、360度视频等新技术,编辑人员不但要了解,还要学会如何利用它们,以此提升专业技能水平。随着出版资源管理系统使用的逐步普及,编辑工作的流程都直接在网络系统完成。将来,审稿和编辑加工等具体编辑工作也会在网上完成,实现编辑工作的数字化管理。编辑如果不与时俱进,掌握网络系统的使用、软件的操作等技能,很快就会被淘汰。大数据时代,编辑还要提高对数据的搜集、筛选、分析能力,以便更准确地把握市场的发展趋势,为编辑工作寻找、开发更多的出版资源。除此之外,编辑还要掌握多媒体信息的发布、网页的维护等技能,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提高工作效率。

2.语言文字规范能力

作为一名合格的编辑,语言文字规范能力是最基本的素养。2015年9月1日起实施的《新广告法》规定,出版物(包含图书、音像、电子书等)带有宣传性质的用语上禁用极限用语,确定了不能使用极限用语的出版物信息字段,并明确提出了一百多个禁用词汇,并持续更新中。这些禁用词汇不但要牢记,还要避免其以隐蔽的形式出现在稿件中。因为网络的发展,不断涌现出一些新词语,例如,“细思极恐”“不明觉厉”“喜大普奔”等这类通过拆解组合的词语在网络上被人们广泛地使用,并在书稿中出现。中外文同时使用、白话文与文言词穿插使用等现象在书稿中也很普遍。编辑在审稿时,一定要留心这类词汇的用法。

新知识、新现象的产生必然会带来词汇的变化[1],把握其使用的规范标准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果不具备一定的词汇敏感度,很容易在书稿中使用不规范的网络用语。

3.审美能力

新时代的编辑不仅仅要具有基本的文字编辑能力,还要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在图书的装帧设计上,编辑不一定要自己会设计,但一定要对设计方案有自己的见解,因为只有编辑自己对图书所要表达的思想、面对的读者群最了解。[2]图书装帧设计方案出来后,编辑要能鉴别设计方案的色彩搭配、版面安排、图片选择等是否符合图书的内容和风格特点,协助设计人员使图书的外观设计贴合内容,并在视觉上令人愉悦。

4.社交沟通能力

编辑在工作中不能只知道埋首案头,在日常生活中必须与社会建立广泛的联系,积极参加各类社会活动,如与作者沟通、与读者交流、与同行讨论等,并通过沟通、交流和讨论获取信息。

如何与作者沟通也是一门学问。如果没有表达清楚,不仅影响双方的合作,还会产生不必要的误解。在与作者沟通之前,一定要明确沟通的目的,厘清自己想向作者传递信息的思路,以及希望作者做出何种反馈,并最终决定应该采取哪种沟通方式以达到目的。

网络时代,编辑和读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变得简单而便捷。读者会在图书网站、阅读平台、微信公众号等媒介对图书进行评价,针对读者对图书的评论、提问,甚至批评和质疑,编辑应该及时回复,为读者答疑解惑,并提供相关的帮助。

编辑的社会交往很多,在人际交往中应秉持虚心学习的态度,听取各界人士对行业发展前景的看法。与业界同行的交流尤为重要,从中我们不仅可以掌握出版动态,还可以了解竞争对手的市场策略,有助于编辑开阔视野,拓展选题思路。

二、文化素养

1.过硬的专业知识

一名合格的编辑,首先应该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如果编辑自身的专业学科知识出现短板,在从事相关专业学科的图书编辑工作时,就很难对专业知识进行把关,更无法策划出具有前瞻性的选题来。编辑由于自身专业知识所限,不能与作者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渠道,甚至无法与作者交谈,就难以准确把握写作方向,更谈不上指导作者完成写作。

2.宽广的知识面

编辑还应该是个杂家,具有宽广的知识面。一个编辑要面对的书稿内容,不可能只涉及某一专业领域,历史书中可能有地理、化学等专业知识,艺术书中也可能有历史、宗教等专业知识,即使做不到样样精通,但至少要对各个领域的各类知识都有所了解,略懂一二。

笔者刚担任编辑工作不久,就因为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在工作中出现了问题。当时,出版社让我负责一本“丝网印刷艺术”方面的图书编辑工作,由于本人缺乏丝网印刷方面的知识,在加工稿件时,搞错了一个专业术语,导致作者认为我社编辑不够专业,决定不在我社出版自己的书稿。这件事虽然过去了很多年,但我心里一直有个结。从那以后,我特别关注丝网印刷方面的资料和信息。多年后,我又遇到当初那个撤稿的作者,聊起丝网印刷方面的话题。这次,作者爽快地将他新完成的一部书稿交到我手里,希望能在我社出版。

三、策划能力

1.善于发现的眼力

发现好的稿件,是出版一本好书的关键。而发现一个好的作者,就像是挖掘一座产生好书的宝藏。所以,编辑要具有善于发现的眼力,既要能发现好的稿件,更要能发现好的作者,这也是编辑工作中最快乐的事情。《王磊水粉静物应试范本》就是被编辑善于发现的眼力挖掘出来的一本好书。该书的责任编辑在逛书店时,在一本图书中看到一幅不错的作品,这幅作品的创作者并非该书作者。这位编辑仅仅依据这幅作品上的签名,通过多方打听,将一个在二三线城市培训班里的助教挖掘了出来,并根据作者的创作特点,量身打造了《王磊水粉静物应试范本》一书。该书一投入市场,果然受到读者欢迎,很快被抢购一空。十年中,该书累计加印了24次,发行量近25万册,至今依然长销不衰。

2.敏锐的市场嗅觉

编辑还要具有敏锐的市场嗅觉,善于捕捉社会热点,策划热门选题。如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热播,直接带动了一大批传统文化读物的出版销售热潮;“二十四节气”申遗的成功,也让这方面的出版物不断地涌入图书市场。一套为儿童讲述二十四节气的原创科普图画书《这就是二十四节气》一经上市,大受读者欢迎。仔细翻阅这套《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内容简洁易懂,画面清新隽永。更难得的是,这是一套专家写给孩子的书,读后既有知识的获益,更有故事的童趣,让读者阅读起来比较轻松,能够从内心产生共鸣。特别是在亲子阅读中,孩子在有趣的故事中体会自然和生活的乐趣,成人从字里行间感受故乡的气息,重温儿时的场景。随着图书市场兴起的“绘本热”,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这套童书自然受到了广泛关注。所以说,敏锐的职业嗅觉是首位,“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意识很重要[3]。

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是编辑在做策划工作时应遵循的原则。从实时动态中捕捉出版信息,不但可以培养编辑敏锐的市场观察力,还能提高编辑的策划能力。

3.具备产品概念意识

编辑每策划一个选题,做一本书,产品概念意识要贯穿始终。图书和其他产品一样,都是通过交易成为商品,只是形式不一样而已。而产品一定要有各种属于产品的元素。图书这个产品除了文字内容外,如何让它呈现出来,字体的选择、图片的挑选、版面的设计,以及开本的大小、纸张的选择、定价的多少等,都需要精雕细琢,反复推敲。

四、营销能力

一名优秀的编辑还必须像营销者一样思考、规划、做决策,懂得如何将产品推向市场,懂得盈利、亏损等营销概念,能够协助发行人员做好图书的营销工作。一本书的卖点在哪儿,好在哪里,与同类书相比有哪些特点,等等,编辑最清楚,所以编辑要善于挖掘并准确判断一本书的市场价值,利用各种渠道,并充分发挥新媒体和网络的作用,将图书推向市场。

新时代,新媒介,新技术,对编辑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既是编辑工作面临的挑战,也为编辑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猜你喜欢

书稿专业知识图书
顾炎武谢鼠
数学说理,怎么说
图书推荐
山西省芮城县 畜牧兽医发展中心开展专业知识大实践活动
科技书稿的逻辑性审查方法归纳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班里有个图书角
软件技术专业知识地图的应用研究
如何判断你的老板是个“精神病”
关于《中国杂文》(百部)答问(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