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的语言机锋

2018-03-27刘火雄

中外文摘 2018年8期

□ 刘火雄

1982年,邓小平在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斩钉截铁地指出: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邓小平的诸多言论,或通俗易懂、言简意赅,或风趣幽默、绵里藏针,既展现了高超的表达艺术,也承载着丰富的思想哲理与情感智慧。

言简意赅:“杀出一条血路来”

邓小平的语言,往往简洁明快、干净利索,绝不拖泥带水。

邓小平小女儿毛毛(邓榕)为写作《我的父亲邓小平》,曾问道:“长征的时候你都干了些什么工作?”邓小平答了三个字:“跟着走。”当问起在太行山时期都做了些什么事?邓小平只回答了两个字:“吃苦。”

抗日战争爆发后,邓小平先后担任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一二九师政委等职,他和师长刘伯承精诚合作,一起深入华北敌后,打出了“刘邓”大军的威名。对于自己的功绩,邓小平仅用“合格”一词轻描淡写。

“文革”期间,邓小平一度被撤销一切职务,只保留党籍,1969年10月,又被下放到江西省。1973年2月,邓小平从江西下放地返回北京,毛泽东一见他开口就问:“你在江西这么多年做什么?”邓小平的回答简约而不简单:“等待。”

历经“三落三起”后,有人问过邓小平最终重返政坛的秘诀是什么?他的回答依然言简意赅:“忍耐。”

他谈世界问题,用“东西南北”四个字就概括了:“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和平问题,一个是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这一论断曾被人称为是“对世界形势的天才概括方式之一”。

20世纪80年代末,苏联和东欧发生政治巨变后,针对社会主义阵营易帜解体的动荡局面,邓小平审时度势、高屋建瓴地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

这种并列式简短句式,掷地有声,针对性强,犹如一颗“定心丸”。

1989年年底开始,邓小平经常使用的一句口头禅便是“不管东欧和苏联发生什么”,以表明中国的情况不同。此外,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三步走”“翻两番”,“四项基本原则”,“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些经典论述同样早已传遍神州大地,为人所耳熟能详。

邓小平简练的语言风格,与其长期的军旅生涯不无关系。创办经济特区的时候,他号召大家“杀出一条血路来!”邓小平的文件批示,也比较频繁地使用“不可拖延”“拖不是办法”这类词句。这与战争环境中要求迅速决策,指示用词精准、简明扼要、不产生歧义等颇为类似。

朴实生动:“不管白猫黑猫,会捉老鼠就是好猫”

邓小平的“猫论”源于四川俗语。原本是“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在1962年7月召开的中央会议上,邓小平几次在讲话中提到:“刘伯承同志经常讲一句四川话:‘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现在要恢复农业生产,也要看情况,就是在生产关系上不能完全采取一种固定不变的形式,看哪种情况能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就采用哪种形式。”

美国《时代》周刊曾把邓小平评为年度风云人物,“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也被摘登在杂志报道上,“猫论”几起几伏,其影响由此更为扩大,体现着邓小平求真务实的实干之风。

很多深刻的道理,一经朴实生动的语言分析、表达,往往通俗易懂,说服力强,如邓小平把精简机构比喻为“拆庙搬菩萨”“消肿”。对于改革开放,邓小平的名言是“摸着石头过河”。“摸着石头”就是实践。对于精简军队规模,邓小平在中央军委会议上伸出一个指头,郑重宣布:人民解放军要减少员额100万。

为鼓励大家放手开展经济、文化等建设,邓小平又不断在思想上、理论上打气: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1988年1月20日,邓小平会见来访的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

幽默乐观:“天塌下来不要紧,有高个子顶着”

1952年7月初,邓小平在参加了成渝铁路建成通车庆祝典礼后,与家人离开了重庆准备赴京。这次离渝是邓小平政治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他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兼财政部部长。

在从重庆回北京的飞机上,子女问他:“在重庆大家叫你首长,到北京叫什么?”邓小平答道:“在重庆叫首长(手掌),到北京叫脚掌。”

1988年1月,邓小平接见了48岁的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后来出任外交部副部长的傅莹担任翻译。会见刚开始,傅莹一不小心把邓小平的年龄84岁错译成了48岁。邓小平被告知翻译有误时,并不以为意,愉快地说:“好呀,我有返老还童术,竟然一下子与布伦特兰夫人一样年轻喽。”外宾闻此也报以微笑。

保持乐观精神无疑是邓小平走出人生逆境的智慧。有人向他请教长寿的秘诀,邓小平的回答是“乐观主义”四个字,他还说过“天塌下来不要紧,有高个子顶着”。“文革”期间面对“四人帮”的迫害,邓小平同样淡定:“我是聋子不怕响雷打,死猪不怕滚水烫。”

访美期间,邓小平在卡特总统设的国宴上谈笑风生。当奥斯卡影后雪莉·麦克莱恩对他跌宕起伏的个人经历表示兴趣时,邓小平笑言:“如果对政治上东山再起的人设置奥林匹克奖的话,我很有资格获得该奖的金牌。”

绵里藏针:“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1957年,毛泽东率领中国代表团访问苏联,参加十月革命40周年庆祝大会。在与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会谈时,毛泽东对邓小平有过这样的评价:“这个人政治性强,思圆行方;既有原则性,又有高度的灵活性;柔中有刚,绵里藏针。很有发展前途。”

为顺利收回香港,中英双方曾进行过数十次艰难谈判。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素有“铁娘子”之称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会谈一开始,“铁娘子”打出了早已准备好的“主权牌”:“有关香港的3个条约,白纸黑字写在那里,任何人都不能抹煞这一事实。既然这些条约仍然存在,那么就必须得到遵守。如果中国收回香港,就会对香港带来灾难性影响,破坏香港的繁荣。”

邓小平斩钉截铁地反驳道:“香港是中国的领土。我们一定要收回来的!”他随后进一步申明:“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

“如果中国在1997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8年后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几个回合下来,撒切尔夫人表示将认真考虑邓小平的讲话。

情真意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邓小平善于古为今用。《诗经》中有“民亦劳止,讫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的记载,在《礼记》中,“小康”成为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1979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较早使用了“小康”一词。

在回答外宾“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意味着什么”时,邓小平说:“到20世纪末,争取国民生产总值每人平均1000美元,算是小康水平。”

邓小平诸多言论充满哲理。“发展是硬道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些论断无不闪烁着唯物论、辩证法等思想光芒。“一国两制”的提出,也可谓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邓小平的儿子曾说过:“他的沉默往往比语言更有力。”有时候,“沉默”也可以看作是邓小平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

美国知名作家、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其著作《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记载了这样一个细节:邓小平有一次被要求连写两三份检查,但指控者仍不满意,邓小平坚称说的都是实话,没有别的可说了。说罢,他“把腰杆一挺,直直地站在那里,不愿为此再费口舌”。

邓小平语言魅力更在于其情真意切。

邓小平在1989年表示,“退休以后,我最终的愿望是过一个真正的平民生活,生活得更加简单一些,可以上街走走,到处去参观一下”。谈到人生评价,他说,“我自己能够‘四六开’就不错了”。邓小平还表示:“希望能到香港走一走、看一看”,“凡是中华民族子孙,都希望中国能统一”。

在2013年修订出版的《我的父亲邓小平》(战争年代、“文革”岁月)图书封底上,有邓小平这样一句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正是这位饱经沧桑、力挽狂澜的历史老人的本真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