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如何防止孩子“手机沉迷”

2018-03-26许卫娟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8年2期
关键词:手机游戏层面家长

许卫娟

【内容摘要】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手机成为生活、工作、社交必备的工具。然而,它的出现对于处于十几岁的青春期叛逆阶段中克制力比较弱的中学生来说,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恶性影响。日常生活中,笔者通过对生活中“手机沉迷”现象的调研观察,反映出德育教育、家庭教育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针对问题的出现,笔者提出的具体“四化”对策的实施,具有很高的可行性、实用性,本文笔者就是这样运用策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手机沉迷德育教育家庭教育

一、问题的引出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很多孩子越来越多地沉迷于手机游戏和网络聊天。可以说,今天的教育,更强调面向学生生活和思想。要想更好地带好一个班集体,“手机”已经是绕不过去的话题。

那么,引起孩子沉迷手机的原因有哪些呢?(1)没有养成自我管理习惯,自控力差。大部分的孩子自控力都相对比较弱,个别家长觉得孩子太吵,为了让孩子安静地待在家,给予玩手机电子游戏,慢慢养成孩子沉迷手机的习惯。(2)家长焦虑的情绪,强化孩子的行为。有些家长会经常在孩子面前说“叫你不要玩了你还玩”“把玩手机的时间好好去看书”“你再玩下去以后就废了”等等。过度的控制与焦虑往往容易强化孩子的好奇心,孩子会想方设法地玩手机。(3)在手机游戏中得到满足——感受我是大王。一方面,把手机游戏当成缓解情绪的武器。另一方面,孩子为了寻求自我价值,容易在虚拟的世界里得到满足。因为手机游戏不仅有转移情绪的效果,更有满足心理需要的作用。在手机游戏中,体验到无所不能的快感,而在现实生活中,只会被爸妈批得半死,学习永远也跟不上。”

二、案例分析与思考

调查发现我班的“×明”同学从去年暑假开始迷上手机的。自从被手机游戏,QQ等五彩缤纷的虚幻世界诱惑后,学习成绩从上学期开始一路下降。经常玩到很晚,根本就没有好好做作业。家长如果缴他的手机就跟疯了一样,大吵大骂甚至摔东西。还口口声声说,“你收了手机我也没心情做作业,我学不好都是你害”。在与妈妈争夺手机时,甚至敢挥手打妈妈。

针对这一状况,我首先对孩子和家长的情况进行了梳理。我觉得,游戏是人类的天性,但是孩子尚不是成熟的理性人,父母进行恰当的干预和引导十分必要,中小学生沉迷游戏,很大程度上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优秀的父母应该是掌灯人,照亮孩子前行的道路。孩子沉迷游戏,我们应该协助家长改变家庭教育得方法。建议家长通过健康的户外体验活动替代虚拟世界的游戏,既满足了孩子们寻求挑战和取得成就的心理,还能提升孩子们与他人、与社会的交往能力。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要注意两个层面。一是家长层面,二是孩子层面。从家长层面看,要让家长认识到,绝不武断地断网。打好感情牌,允许孩子可以适当使用手机,但必须规定时间和规则,约法三章。从孩子层面看,一方面多于孩子沟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另一方面,适当地安排一些活动,分散孩子对“手机”注意力,减少孩子对“手机”的依赖性。适当采用激励手法,与孩子一起制定相应的规则,让孩子有一定的自主权,让孩子更有参与感。孩子在完成约定时更有积极性,成功率也就更高,与父母强加给自己的命令相比,孩子会觉得约定的方案有更强的执行动力。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策略必须要讲究“四化”。

1.目标要具体明确化

要清晰地指出孩子要改进的地方。如:一天玩游戏不能超过一小时,必须在完成作业以后。目标要具体明确,而不是笼统地要求“玩手机时间不能太长”,这样每天玩一个小时手机这样更明确且便于操作。

2.执行要可操作化

要清晰地指出孩子完成约定可以得到什么,没有完成约定将失去什么,在此过程中要少说不多说可以。例如你完成约定可以去看场电影,而不是说如果你没有完成约定不能看电影,两个说法意思是基本相同,但孩子会朝着明确积极的方向去努力。他完成目标的可能性就更大。

3.约定内容要书面化

张贴在家时显眼处,让孩子和父母时时刻刻可以看到。当孩子完成哪怕是阶段性的约定时,父母及时的鼓励;当孩子没有完成约定,就需要承担违约责任,若没有承担违约,约定就没有丝毫约束力!

4.约法三章要民主化

最重要一点,约法三章的“约”字所达成的约定,要尽量吸取孩子的意见,千万不能把约定变成父母的单方法命令。从人的心理需求方面分析,孩子大多渴望分享,从获得理解的层面来讲,孩子其实很希望跟家长交流。所以,一次有效的沟通抵得上多次无效的唠叨,我们平日里需要做的是,用客观、不过度评价、不指责,去倾听孩子所遇到的问题。最好的方式是家长先倾听,然后要讓孩子知道问题的严重性,并且跟他讨论,以后发生类似的问题,要如何去避免等等。要坚持把唠叨变成有效的沟通。否则我们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多么正确对孩子来讲多么有价值,却难以最后实现我们的愿望。

总之,与其对孩子玩手机游戏很紧张,不如试着去了解孩子的心情;与其唠叨孩子玩手机游戏,不如多营造亲子活动。当你理解他时,意味着孩子的心跟你走得更近,那么,孩子就不再沉迷。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主体,教师的职责是引导,通过讲道理,逐步去改善恶习。我深知:改变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艺术。在实践过程中,我和家长默契配合。我班的“×明”同学,在经过老师、家长和自身三方面共同的努力,他终于慢慢的转变了。我完全有理由相信,在过一段时间的,这个孩子一定会彻底改变。我更有理由相信,一个阳光、自信、感恩、孝顺的帅小伙,马上会回来!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手机游戏层面家长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让手机游戏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新渠道
手机游戏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及对策分析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家长请吃药Ⅱ
高三化学复习的四个“层面”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
浅谈手机游戏业务发展策略
从语言和体系两个层面理解庄子的“吾丧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