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语言入手,得教学效益

2018-03-26姚春红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8年2期
关键词:春江花月夜品味节奏

姚春红

【内容摘要】长期以来,诗词受高考指挥棒影响,轻视对语言的揣摩品味,本文试图以笔者执教的《春江花月夜》为例,探讨如何从语言入手,品情感基调,析意象特征,获审美感受,最终获得诗歌教学的效益。

【关键词】语言诗歌教学效益

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语言是根本,离开了语言这个主体,语文就成了无根之木,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品味语言、鉴赏语言,应是语文课的根本。《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

而诗歌是语言花园里开出的最美的花朵,诗人是语言最优秀的园艺师。理解诗歌,不外乎语言、意象、意蕴三个层面,语言是诗人心灵的外化,是诗人悠远蕴藉的情感的结晶。只有从语言入手对诗歌进行揣摩、品味,才能探究其意蕴,进入鉴赏的大门,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然而,长期以来,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教师注重对诗歌的技术性分析,注重信息的筛选和答案的组织,轻视诗歌语言的揣摩品味,使学生对诗歌处于一种消极的状态,更遑论悟性与灵性了。

因此,笔者尝试以自己执教的《春江花月夜》为例,以语言入手,探讨合理的诗歌教学方法,引领学生获取鉴赏诗歌的教学效益。

一、反复诵读,品情感基调

诗歌语言特别讲究节奏和韵律,“诵之如行云流水,听之如金声玉振”。诵读就是开启鉴赏诗歌大门的金钥匙。在反复诵读之中,学生不仅能读出作品的节奏和韵律,感受其音乐美,更能在读中加深情感体验,以至于产生共鸣。

执教《春江花月夜》,笔者首先播放了两段名家的朗读,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哪段朗读有感觉。然后自己投入情感,浸入意境,轻声朗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读出情感基调。学生通过听读与跟读,很快进入诗歌情境,整首诗的三个层次由此完全可以确定: 诗人开篇即勾勒了一幅辽阔梦幻的大景,接着阐述深邃永恒的大理,最终抒发宽广博大的真情。

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言,诗歌有外在节奏和内在节奏,外在节奏主要表现为音尺、韵脚,而内在节奏主要表现为情感。诵读语言不仅能读出层次脉络,起伏转折,抑扬顿挫,更能在语言的快慢停连、轻读重读中,把握住诗歌的内在节奏。比如“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两句,笔者就请学生反复诵读,确认在这两句诗中,什么字眼应该重读,什么字眼应该轻读。通过重读“无穷已”、轻读“只相似”,明白尽管人生短暂,但人类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尽管江月永恒,却也只是单一的存在,明白诗人张若虚“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 。

二、咬文嚼字,析意象特征

凝练隽永是诗歌语言最突出的特点,诗人通过极少的笔墨传达无限的意蕴。因此,在诗歌教学中,咬文嚼字,反复咂摸品味关键字词,就显得极为重要。不仔细揣摩语言,也就谈不上诗歌的鉴赏阅读了。

笔者在“月照花林皆似霰”一句中,着重带学生品味“霰”字。如果只是理解字面意思,那“霰”就是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这时,借助语言与情感的结合点,由浅入深,进一步提问“如果在日光照射下,花林的色彩应该是怎样的?月光照耀下呢?”学生开始调动生活经历、情感体验,来深入钩连已有意象,发现与《荷塘月色》一样,“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一个“霰”字,写出了月色的朦胧梦幻把无形的月光写有形了,仿佛只要我们一伸手,月光就——落在我们手上。

再如“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两句,引导学生抓住两个动词“卷”和“拂”,思妇卷起玉户帘,却卷不走月光,拂净捣衣砧,却拂不去月色的相思之情就跃然纸上了。这种咬文嚼字式品析,就整个盘活了意象,穿透了文本,透过诗词语言本身,探寻到了它的精妙所在。

三、联想想象,获审美享受

诗歌语言往往深邃含蓄,仅仅是浮于字面本身,是无法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的,因此,必须借助联想与想象,通过有限的诗句去体会阔大深远的意境,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也只有把感性认识深化到理想认识,借助对比、隐喻的事物 进行合理的想象与联想,才能激起学生的共鸣,达到审美创造的目标。

比如,《春江花月夜》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是诗人仿照屈原《天问》的笔法,但展示了一个人类始终在探索的哲学命题。引导学生联想到我们其实已经学过的王勃的“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苏轼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人生短暂,自然永恒”的命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笔者带领学生鉴赏全诗结尾时,结合王尧衢评述“此将春江花月夜一齐抹倒,而单结出一个情字”,引导学生深入想象,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比较了柳永《雨霖铃》的结尾,联想到了苏轼《江城子》的起笔,最终感悟到《春江花月夜》中的情具有普遍性,充滿了思念、真挚,宽广而博大,是一种甜蜜的思念,幸福的忧伤,真挚的情爱。

当然,想象也应该有理有据,不能漫无边际,无中生有,要遵循具体的语言环境,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最终获得审美享受。

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笔者深感诗词教学的立足点在语言。只有把语言作为依托的凭据,才能深入到作品的意象、意蕴之中,知言而会心,知意而悟情,从而走进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中。从语言入手,品情感基调,析意象特征,获审美感受,得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叶嘉莹.唐宋词名家论稿[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尹德余.高中古典诗词教学批评[J].学语文,2006, 6.

(作者单位:常熟市中学)

猜你喜欢

春江花月夜品味节奏
花有自己的节奏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春江花月夜 唯美扬州行 中华好诗词大会征稿启事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张若虚和他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品味桂峰
YOUNG·节奏
品味四季
国企反腐开启“一天查处一人”节奏
春江花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