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科特点的高中语文教学目标设计探究

2018-03-26丁苏丽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8年2期
关键词:工具性高中语文教材

丁苏丽

【内容摘要】高中语文教师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对语文这门学科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个能体现课程价值的语文教学目标可以保证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本文选用了高中英语教材中的《西地平线上》和《动物游戏之谜》等两篇文章,用分析案例的形式,来体现出设计语文教学目标的策略。叙写目标内容;准确的落实课标要求,突出学科特点。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目标案例分析

教学目标对于教学活动来说有着很重要的导向作用,而科学的设计教学目标则对于教学的有效性非常重要。但是,根据对大量语文课堂的观察中,发现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教师对于学习目标和教材之间的关系认识的不够明确,语文课中人文性的内容不能具体的体现出来,设计的教学目标缺乏一定的科学性。本文将从语言学科特点的角度并结合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规范出发,呈现出高中语文必修模块教学目标的设计思路为教学实践提供借鉴。

一、教学框架机构“读、品、说、悟”[1]

在现如今的教学实践中,大部分语文教师都会将培养知识技能目标、讲课过程中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几类作为教学目标当中主要的维度。以《西地平线上》这一节课为例,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培养知识技能目标:培养学生阅读文章的鉴赏能力和善于发现的能力,并要求学生要学会对比的修辞手法,还要懂得避实就虚的写法,要求学生体会文章的意蕴。

过程方法:教师会要求学生注意体现本篇文章中风景的壮美,并要注意该文章中的语言风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加强学生对审美的教育,要陶冶情操,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

以上教学目标的设计会普遍的出现在高中语文老师的教学目标当中,但这三种方式是一个整体,对语文这门课程来说,不管是对这门课中语言的品味还是对每一篇文章的主旨感悟,都必须要注意加强知识技能,并要经历过程方法,从这几个方面来得到语言能力的提升。所以,教师在设计语文目标的过程中,每一个目标都可以用三维的方式来呈现,但要呈现一个完整的教学目标设计,三维的框架结构还是有很多的不足的。从上述的《西地平线上》教学目标的陈述当只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对于三维目标的认识不够导致教学目标过于刻板,整个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精确性还存在着欠缺,并不能充分的体现出这门学科的特点还有任务要求。

语文是人类文化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重要的组成部分。语文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所谓的“工具性价值”指的是语文交际功能,其核心则是听、说、读、写,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听则是语言品味,读是朗读阅读,说是口语交际,写则是认字写字,书面写作等;语文这门学科作为人类文化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人文性价值”主要体现在学生在思想文化和审美情感等方面的所接受的熏陶,在语文课中表现为对文章主旨的感受和鉴赏审美等。

教師的教学目标制定主要应根据所学内容去要求学生掌握的程度,教学目标的基本要素是“认知层次”语文的教学目标就应该对每一个内容的认知层次都要做出规定,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设计中,每一篇课文都要按照课标教材还有学情对“读、品、说、悟”这四个方面规定出认知层次。依据这样的框架结构,修改《西地平线上》的教学目标:

(1)要用普通话有感情地去朗读课文,并反复的朗读欣赏文章,学会如何去鉴赏这一篇文章,(突出“读和品”)

(2)体验这篇文章不同的语言呈现方式,和文章的写作特别。(突出“品”)

(3)通过与同学或老师探讨交流的方式,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这一篇文章,体会作者的情感。(突出“说和悟”)

二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体现

在对高中语文教学目标分析过程中,发现教师制定教学目标中工具性和人文化的体现并不清晰,精准性和科学性不高。以《动物游戏之谜》为例,很多老师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要了解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的叙述能力。

(3)培养学生勤于探索的能力,体会文章的内涵。

以上的教学目标缺乏了科学性,并没有反应高中语文课堂上的教学标准,目标相对笼统,不能有效的反应教材所分析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了教师对教材的研究还不够细致入微的问题。

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是课标解读、教材分析和字情诊断,对教材研究的精准度则体现了教学目标的科学性,为了保证高中语文教学目标的科学性,教师应严格遵循“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要求,理解语文课标中相对的内容规定并融入到所制作的教学目标当中,教师也要对教材进行深度的分析,明确课程中的语言学习价值和人文价值,根据以上思路,我们将《动物游戏之谜》做以下分析:

《动物游戏之谜》课标解读:结合文章文本特点,学生要做到了解文章主要的信息,并且要对文章的语言进行品味和鉴赏,同时也要了解文章中所使用的每个修辞手法和文章中的写作手法。

对教材的分析,这篇课文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文章形式,运用了下定义,分类别等修辞手法,语言简明,朴实,文章表现出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途径,表达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探索科学的精神。

因此,将这一节课教材修正如下:

(1)学生要阅读课文,并且清楚的了解文章中的主要内容和主要信息,(着重体现出“阅读能力”)

(2)学生要积极的去探究问题,分析整篇文章语句,会运用文章中所出现的各种修辞手法,并可以模仿文章自己写出一篇说明文,(着重分析“工具性”内容的叙写)

(3)学生要从文章中发现文章所体现出的科学求真的探索精神,并且可以与同学交流对本篇文章的感悟。(着重分析“人文性”的叙写)

综上所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决定了高中语文教学的框架结构和陈述的形式。高中语文教师将这一形式与“读、品、说、悟”相结合,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和精准性。

【参考文献】

[1]焦佩婵.基于学科特点的高中语文教学目标设计[J].教学与管理,2017,(12):101-103.

(作者单位:江苏省沭阳如东中学)

猜你喜欢

工具性高中语文教材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