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层教学“走”出一片新天地

2018-03-26苏小龙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8年2期
关键词:分层班级教学模式

苏小龙

【内容摘要】根据学生的个人学习程度、方式、方法和能力的不同,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实施分层次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不同类学生的教学起点、教学进度、以及各阶段的教学要求不同,但最终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相同。有针对性地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指导、分层练习的一种教学模式。由于是在两个班级各学科开展分层教学,而学生编制仍在原行政班级,采取学生流动式、走班上课,所以称为“分层走班制”教学模式。

【关键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分层走班

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方针,实行的是班级平行,学生基础差异较大,如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一刀切”作法,将严重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致使优生“吃不饱”,学困生“难消化”,导致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挫伤,因而感到课堂学习乏味,进而厌恶课堂、厌恶学习,导致整个教学活动混乱、课堂效率差的严重后果。

一、分层走班的认识与依据

所谓“分层走班”,就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能力水平、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等,将一个教学班的学生分成若干层次,再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指导、分层练习的一种教学模式。由于是在两个班级各学科开展分层教学,而学生编制仍在原行政班级,采取学生流动式、走班上课,所以称为“分层走班制”教学模式。分层走班教学,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分层走班教学,对每个学生也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老师讲课不再是过去的“一刀切”,学生不必被动的接受,而是可以自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课堂”。

二、分层次走班教学之利端

1.增加了课堂的流动性、应变性

学科分层次走班教学优化了教学管理层级,突出了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全体性、选择性和发展性,促进了学校管理的快速稳步发展。学科分层次走班教学在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特点的同时,将选择权交给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层走班上课。在学习期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进步情况在各个层次之间自由流动。

2.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显著

分层次教学后,大多数学生养成了乐于思考的习惯,并且思维的深刻性和流畅性也有较大发展。A层次的学生由于有思考目标及环境,他们能够有时间进行比较充分的思考,逐步体会到思考的乐趣,并获得老师和同学的肯定,有了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得到了提高。B层次学生也不甘落后,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由于建立了层间流动机制,教学存在着竞争的氛围。这种氛围对要求上进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动力,将促使他们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的效果也得到了提高。

3.提升了教师素质,发扬了教师研究的热情

学科分层次走班教学要求教师更准确地把握课堂教学目标,更精确地选择教学内容,更恰当地运用课堂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关心每一个体,这促使教师要更认真地对待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分析学情,积极探索适合本层特点的课堂教学方法。

三、分层次走班教学之弊端

1.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

“走班制”使学生的活动频繁起来,经常化的来去匆匆,使部分自控力不强的学生在感到好奇、好玩的同时,增添了一份忙乱和心散,很难找到那种心如止水的感觉。由于AB两个层次是由高到低划分的,因此,如此产生‘我是尖子、的心理暗示,不利于他们的成长进步。

2.家长的疑虑

分层对部分学生的心理冲击表现为“自卑”,对家长来说是“没了面子”。可见,做好学生及家长的工作尤为重要,在分层教学的试验之前一定要客观地宣传其有利的一面,同时提醒学生或家长,做好顶住压力的思想准备。分层应以学生能否取得进步为判断得失的标准。

3.加大了班级管理的难度

在“走班制”模式下学生之间的交往范围从原来的一个班级的四十个同学扩大到七八十个学生,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加大,这种相互影响虽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但由于原班级的教风、学风不同,学生间不良学习习惯、态度等方面影响也很大,如何解决好这个矛盾,这是班级管理者所关注的,也是目前难解决的问题。另外,班主任老师的工作会因此变得困难。由于相当多的学生不在行政班的班主任所教的教学班中上课,班主任不能很好的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这使班主任无法“对症下药”,解决学生学习的问题。怎样使班主任的管理触角从行政班延伸到分层教学班,其中的难度也很大。

4.公物和个人物品管理难度加大

走班制不利于公物管理和卫生保持。走班时部分学生到别的班级,坐的是别人的桌椅,所以公物和卫生管理的难度加大。有时会发生由于拿错他人物品后知后觉,而导致耽误功课或作业做错本子的情况。虽说事出有因,但还是会耽误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分层教学对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和课堂教学技巧大有裨益,对师德修养、敬业乐业精神是一大促进。教师之间的教研气氛比传统教学时更強烈,集体备课、评课,外出调研、学习机会增多,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四、分层走班教学的“四个基本原则”

1.自主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分层中选择层次的主动权应是学生,只有在学生选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后,他才能爱我所选,乐我所学,学有所得,才能领会数学学科学习的快乐以及吸取教学之精华。

2.流动性原则

层次选择不是固定不变的,允许学生在不同层次间流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竞争意识,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分层教学是对每个学生负责,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增多高分区域学生人数。

3.择优性原则

最优化地分配教师承担最优化的学生层次中去完成教学任务,让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留得住”,“学得进”,各取所需,让执教每一层次的教师各尽其才,有效开展教学,求得最佳教学效益。

4.整体性原则

全年级学生是一个整体,分层不分班,把握年级整体、班级整体、学生整体是走班制分层教学的核心。同时教师也是一个整体,每个教师都承担着不同层次的教学任务,应把自己的工作融入整体之中,形成合力,发挥整体效应,即“形散神不散”。

五、分层教学是数学教学的必然发展

1.学校扩大招生的必然需要

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增加,以及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各重点中学在不断地扩班,其结果导致生源的质量逐年下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和个性差异越来越大,这给数学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果还是按照以往整齐划一的要求来实施教学,结果只能是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为代价来求得另一部分人的发展,势必导致内部分化更加严重。

2.学生个体差异的必然需要

高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普通初中,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又存在能力差异,导致不同学生对知识的领悟与掌握能力的差距很大,在初中数学学习中,两极分化的问题极为突出。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仍采用“一刀切”,不顾学生水平和能力差异,沿用过去同一教材下采用统一要求,同一方法来授课,势必造成“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必然不能面向全体学生,充分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也就不能很好地贯彻“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原则,不利于学生的充分发展。

六、分层数学的学习方案

分层授课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要在透徹理解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确定两个层次两个班级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要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宗旨,让所有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

学生分层情况大致如下:在八年级段选取各科成绩较为优秀的同学,通过对比以及研讨,分为A、B两班。A班学生综合成绩及数学能力较强;B班学生综合成绩较为优秀。

对于A班的学生,教师在保证他们理解旧知识的基础下,加快教授新知识,其教学速度与普通班有着质的飞越。而在学生已贯通新知识的情况下,进一步强化他们对新知识和其它已有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及与后续知识的联系,能够做一些有扩展性的综合运用题。而且,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拓展和培优题目。布置由基础到中考到难度较高的培优竞赛的题目,由简入繁,由易至难,步步提升。

则对于B班的学生,教师主要强调新旧知识的连贯,帮助学生巩固以前的知识,理解并巩固运用新知识。教学速度较之普通班较快,但较之A班较慢。布置基础作业和适当难度的课外资料。

总的来说,学生学习重点在于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性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生成学习动机,形成“德育靠自我塑造、智力靠自我开发、身心靠自我磨砺”的进取理念,培养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分层走班制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目前虽没有在全国各中小学校广泛推行,但已得到了教育界人士的普遍关注。其实验结果表明,分层走班制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及大面积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这一新的教学理念无疑为素质教育开启了一扇“窗”。这对于数学学科教学的提高也有着巨大利益,是一种很有发展远景的教学模式。

(作者单位:浙江省余姚市高风中学)

猜你喜欢

分层班级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班级“四小怪”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一种沉降环可准确就位的分层沉降仪
雨林的分层
不称心的新班级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班级被扣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