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盐城市“五位一体”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2018-03-26于步亮徐达勋唐珺

农民科技培训 2018年3期
关键词:五位一体农技培育

于步亮 徐达勋 唐珺

2014—2016年,江苏省盐城市针对“农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职业农民数量不足、科技应用步伐不快、农技推广效能不优、产业富民拉动不强”等制约农业科技进步和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立足本地实际,围绕培育壮大“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创新并实践以“培育方式多元化、教育培训精准化、培育指导全程化、运行机制规范化、业绩评价系统化”为核心的“五位一体”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9.43万人,培育1.3万个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带头人,全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程度达36.66%。“五位一体”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促进了盐城市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

一、“五位一体”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主要内容

(一)培育方式多元化

整合市、县、镇农技推广、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龙头企业、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资源,推行行政推动、教科研所参与、市县镇联动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式。

1. 以主体阵地培育为主的“农广校+农民”培育方式

以市、县两级农广校主阵地,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培育工作。整合市、县各类农业教育资源优势,构建盐城市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联盟,合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县级农广校(农民培训中心)在重点乡镇设立教学点,配备条件,常年开展培训工作。主要包括家庭农场主、农业技能、农民创业、农民半农半读的学历教育等。

2. 以委托培养为主的“政府+农业院校+农民”培育方式

实施政府委托,农业院校主办,定向培育农业生产经营和农村管理的后备力量。政府每年划拨专项经费,委托农林畜牧等高校,遴选具有一定文化基础、有一定培养潜力、有较强求学意愿的农村青年或高中应往届毕业生到农业院校脱产学习,委托定向培养。学员在校期间享受政府补贴学费、生活费等费用。

3. 以自主培养为主的“新型经营主体+农民”培育方式

发挥农业公司(企业)骨干成员、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动功能,以“公司(企业)+农户”“农民合作组织+农户”等生产经营合同关系为主要组织形式,以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农业产业链为纽带,形成公司(企业)、农民合作组织与农户的联系体。如盐城温氏畜牧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农户”的方式,实行产、供、销一条龙和科工贸一体化经营模式,建成2000万羽种苗、40万头苗猪等生产基地生产,发展合作养殖户1085户,年户均增收超过10万元。这种方式,企业与农民紧密结合,做到边生产、边经营、边培育,催生了一大批农户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

4. 以科技入户为主的“农技人员+示范户+农民”培育方式

发挥市、县、镇、村四级农技推广组织体系功能,把全市13个市级农业推广机构、95个县级农业推广机构,179个乡镇农技推广综合机构,136个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等纳入农民教育培训组织体系,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农技推广人员的重要工作职责。以农业部、省、市、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项目为载体,明确科技指导员,遴选科技示范户,开展一对一、一对多技术指导和服务。发挥科技示范户、创业能人和致富典型传帮带作用,用他们成功事迹引领、示范、辐射周边农户,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步伐。

(二)教育培训精准化

1. 精准对接产业发展

根据盐城市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要求和产业现状,围绕粮油、蔬菜、畜禽等主导产业,突出现代设施高效农业的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拓展休闲观光农业、农产品电子商务等农业新业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产业发展高度融合。2014—2016年,全市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9.43万人,其中稻麦种植类9.11万人,畜禽养殖类3.81万人,蔬菜种植类4.65万人,农产品电子商务1.2万人,农业旅游 0.66万人。

2. 精准遴选培育对象

采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方法遴選培育对象。自上而下,通过政策引导、媒体宣传,公布培训产业类别、班次、人数和时间,安排符合条件的农民参加培训。自下而上,通过宣传,让学员主动自愿报名,并对培训内容提出希望与要求。上下结合,县、镇、村按照要求,层级推荐,把热爱农业、学习意愿强烈、在农业生产经营中有一定规模和产业基础的农民学员作为培育对象。通过精准遴选,农民学员参加培训目标明确,学习愿意强烈,紧密结合自身实践,有效提升培育效果。

3. 精准设计培训内容

因产设计,全市境内南北区域特点鲜明,产业特色不同,传统产业和现代农业各有侧重,使培训内容更有效地服务于产业发展;因时设计,根据农时农情,以适时解决农业生产重大问题或主推品种、主推技术为重点,增强培训的及时性和实效性;因人设计,农民学员年龄结构、基础知识水平差异较大,按照“老农、新农、知农”等不同对象,施行差异化教育培训,满足多层次学员需求。三年全市开设各类课程29个,编写培训教材9部,制作培训课件237个。

4. 精准运用培育手段

着力推进“六大学堂”建设。建设“固定学堂”,以农广校为主体,全市9个县区共设置145个培训教室,采取集中授课、实地考察、交流讨论等方法培训农民;建设“田间学堂”,将培训教室搬到田间地头,建设“田间学堂”119个,实现产教一体;建设“基地学堂”,依托涉农公司、产业协会、合作组织的生产基地,把课堂设在种植基地、加工车间,进行手把手、面对面的现场教学,全市建成“基地学堂”28个;建设“移动学堂”,利用科技直通车,实施上门培训,开设“移动培训班”,方便农民学员学习;建设“空间学堂”,在市、县电台开辟农民培训专栏、“政风热线”、“金山热线”等,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建设“网络学堂”,利用互联网、12316惠农短信平台、省级农技服务云等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开设农业生产经营专题讲座,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其中,滨海县农广校采取“校企合作”形式,创办的“智慧农民——田间学堂”,分设智慧农民拓展区、城市农民体验区、未来农民感知区、农业机械装备区、农业科普推广区、特色林果实践区等六大功能区,农民培育实施“基地上讲、田头上练,观摩中引,网络中学”等多种方法,提升了培育的针对性、生动性。滨海县“智慧农民——田间学堂”,被选入首批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

(三)培育指导全程化

全面推行首席专家指点、农技人员挂点、业务团队建点的 “三点工作法”,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和创新创业开展全程化指导。

1. 首席专家指点,开展广泛指导

发挥首席专家在本地区、本行业的技术标杆和引领作用,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精准指导。首席专家利用12316服务热线、农业信息网等现代服务手段指导农民,牵头开展重大主推技术攻关推广、技术人员素质提升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工作。2014—2016年,全市农业部门共设102名首席专家,负责本地区重大农业技术攻关推广课题72项,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586期共2.8万人。

2. 农技人员挂(蹲)点,开展跟踪指导

农技人员下沉基层,挂钩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技术推广指导、政策信息宣传,协助解决实际困难,切实当好农业转型升级发动员、农业技术推广员、农产品流通推销员、农业政策宣传员、农业信息服务员、质量安全监管员、农民权益维护员、“三农”情况调查员。全市3371名农技人员直接挂点指导并全程跟踪服务6523个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3. 业务团队建点,开展示范指导

市、县农技推广机构通过联建、自建、共建等方式,建成产业特色鲜明、先进技术集成、示范作用较强、经济效益显著的示范基地。通过建立示范点,组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员到基地开展观摩学习,互动交流,从而使基地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创业的实训和孵化阵地。几年来在全市84个业务团队建点142个,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肥药、新机具,接纳新型职业农民观摩学习和参与实践,示范引领“三新”技术推广和现代农业发展。

(四)运行机制规范化

1. 教育培训规范

将新型职业农民划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三类。对各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严格执行部省市规定要求。按照“产业调研—方案制定—学员遴选—课程安排—集中培训—现场观摩—生产实践—跟踪指导”的规定工作程序开展工作,在培训计划、过程控制、财务管理、档案建设上加强规范化建设。

2. 认定管理规范

按照部省市有关规定,坚持政府主导、农民自愿的原则,市县两级政府均出台了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办法,正常开展资格认定工作。按照不同产业、不同区域、不同生产力等因素,科学制订认定条件、认定标准、认定程序、认定主体,明确承办机构和相关责任。

3. 政策扶持规范

市、县(市、区)财政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项资金,用于职业农民培育、师资培养、技术创新、基地建设、引导奖励等。加大对获得职业农民资格证书的新型职业农民扶持力度,实施四个优先,优先享受涉农优惠扶持政策,优先申报安排省、市扶持项目,优先享受先进科技推广等各项配套服务,优先给予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支持。

(五)业绩评价系统化

出台文件,制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效果评价办法,将考核指标细分成 3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17个三级指标,采取百分制量化评分,客观、真实地反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开展情况和实际效果。

1. 强化实施主体考核

对教育培训机构,突出对培训任务完成、资格认定管理、制度建设、档案建设、信息上报宣传等情况的评价;对农技推广机构,市县农业主管部门出台农技推广“三点”工作法考核办法,按照首席专家指点、农技人员挂(蹲)点、业务团队建点分类,重点考核农技推广机构和人员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全程化指导服务工作开展情况和实际成效。

2. 强化培育效果考核

突出对学员技能掌握情况、学员满意度、学员创新创业情况等进行调查考核。重点考核教育培训效果,学员是否获得培训结业证书或专业技能证书;受训学员对培训满意度调查情况;学员是否从事所培训专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及“三新”技术推广情况。

3. 强化示范辐射考核

突出对帮扶带动、新增新型经营主体情况和新增新型经营主体满意度情况进行考核。重点考核培训学员 “一带一”或“一带多”开展情况;新增新型经营主体数量、规模、“三新”技术应用情况;新增新型经营主体对农技推广机构及致富带头人的满意度调查情况。

二、“五位一體”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应用效果

(一)壮大了农业“三新”主体

一是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取得新发展。推广“五位一体”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全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程度达36.66%,新型职业农民成为盐城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取得新发展。全市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总数达38494个,家庭农场总数达3801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总数达10402个,农业企业总数达1661个。

三是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取得新发展。全市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总数达2976个;专业化病虫防治服务组织501个,拥有植保机械装备33369台;农机专业合作社总数达903个,农机合作社社员80663人,作业面积占农机作业总面积的50%;服务型畜禽专业合作社达1572个。

(二)加快了农业“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五位一体”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创新应用,加快了农业“三新”技术的推广。全市累计推广115个主推品种,33项主推技术,51个主要农作物主推配方肥,27类主推农药和56种主推兽药。全市农业主推技术应用率、良种覆盖率均达95%以上,农业机械化水平达81%,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5%。

(三)提升了农业综合竞争力

助推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全市高效设施农业面积达210万亩,建成各类现代农业园区170个。农业新业态加快发展,休闲农业景点总数达482个,农产品电子商务网上销售额达80多亿元。农产品品牌建设迈出大步,近三年建成100个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示范基地,新增“三品”1674个,有效“三品”总数达2360个。生态循环农业成效明显,化肥、农药使用量显著下降,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面积不断上升。

(四)促进了增收富民

以稻麦、畜禽、果蔬等产业为主培育的新型职业农民,按可比口径调查测算,增产增效、节本增效和提质增效显著,总经济效益180051.45万元,年经济效益60017.15万元,“五位一体”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推广投资年均纯收益率达6.45,全市农业科技进步步伐加快,农业增产,农民增收。2016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1104.93亿元,农业增加产值565.86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2元,比上年增长9.0%。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猜你喜欢

五位一体农技培育
有一种坚守叫农技推广
“秋冬种及冬季农业开发农技行动”启动实施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搭建“五位一体”多功能培训平台
培育乡镇农技人员立足当下更要看重长远
看仪陇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