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著名画家邵树民:愿用此生写丹青

2018-03-26于雪晶

商业文化 2018年2期
关键词:著名画家牡丹技法

于雪晶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牡丹象征着富贵与吉祥。千百年来以牡丹为题材的画作不胜枚举,当代画牡丹的高手更是层出不穷。当我有幸与当代著名画家邵树民老师结识,便被他的作品深深感染了。但见他笔下的小寫意牡丹笔触清新,色彩典雅,潇潇洒洒,美不胜收。他所画的牡丹构图严谨,繁简适度,整幅作品弥漫着东方美学的大气含蕴。特别是他画的雨中牡丹,技法超然,雨影朦胧,动势强烈,有着诗情画意般的艺术感染力,犹如把人带入春雨中的牡丹苑,让人置身花海流连忘返。

邵树民老师告诉记者,为了画好牡丹,他除了认真拜读历代传世佳作临习不辍以外,更是走进生活,走进现实,拜自然为师。每年春天,当牡丹盛开之际,他便出现在北京各大公园的牡丹苑中,实景写生,一画便是一天。为寻求牡丹大美之精髓,他曾几下洛阳,在千年古刹的牡丹名苑中挥洒笔墨。大量的写生,使他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认知、去感悟,从而达到了用自己的笔墨语言表现出他理想中的牡丹。

明人洪应明曾说:“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在邵树民老师看来,“作画也是一样的,不一定要刻意去追求构图奇险、笔法古拙和立意的高深莫测,好画应该是寓兴寄情、有感而发。”他认为,只有正确理解前人的笔墨技法,传承和发展中国画的思想精髓,脚踏实地,不浮不躁,不功利,才可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邵树民老师不但以牡丹画享誉画界,其人物画创作也表现出了扎实的艺术功力。他创作的系列人物画作品多以成语典故为题材,通过对历史或现实人物的形象塑造,来启迪人们的思想感悟。技法上注重线条虚实并重,人物神形兼备,画面上常有小虫、小动物和金石篆刻相辅补,使整幅画生动自然、充满情趣,表现出了画家超凡脱俗的人文情怀,向人们传递着一种积极向上、朴实厚重的人生哲学。他的画作涉猎奔马、飞鹰、游鱼、博古等多个系列。他认为,绘画虽然不必贪多求全,但一定要融会贯通,掌握多种笔法、技法、形态,学得多了,作起画来自然得心应手。

邵树民老师说:”中国画作为国粹,博大精深,道法天地,阴阳相生。只有抱着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抱着对前人师长的感恩之情,学笔墨之精神,玩味其中。只要玩得认真、玩得精道,自然物我两忘,进入“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如之境。

据介绍,邵树民老师六岁起便在少年宫学画,打下了良好的素描、写生、色彩等美术基础,十二岁便在国际少儿画展中获得银奖。文革期间,家庭受到冲击,他也中断了美术训练,被迫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去就是十年。然而,他对绘画的热爱、对艺术的向往却从未间断。我看到他仅存的两幅文革期间的写生稿,其中一幅命题为《我的河南干校新家》,这是他1970年去干校探亲时的写生。只见发黄的纸面上,伫立着一间破旧的小茅屋;房前石榴树上,一簇簇火红的石榴花开得正艳。整幅作品表现出了一个大政治背景下懵懂少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岁月蹉跎,时光荏苒。上世纪八十年代,为了实现自己对绘画艺术的追求,邵树民老师进入中国书画函授大学,边工作边习画。在校期间,他师从著名画家王瑛元先生,又得到梁树年、姚治华、黄均等著名教授和国画大师的教诲,使他对中国画的理论和技法有了空前的提高。他以追求文人画精神,发扬中国画意向表达为创作理念,以表现“知白求黑、抱残求缺”之精髓为目标,以浓重深厚的笔墨情怀展现了独到的主题思想和艺术品质,以敏锐的艺术感受和扎实的创作功底在中国画领域里挥洒自如、自成一格。他的作品凝重典雅,清新质朴,受到业内人士的一致认可和众多收藏家、书画爱好者的高度赞誉。

邵树民老师现为中国国际民俗画院院长、中国国礼艺术中心艺术总监、中国扇子艺术学会研究员。多年来,他在中国画的创作道路上艰难跋涉,把中国画的正道之美看作最大之美,把中国画的中和之气看作最大之气。采访中,他对记者说:“正道与中和始终贯穿于中国画的发展脉络之中,只有努力地理解这一点,才可能‘师外造化,中得心源。为了深入探求博大精深的中国绘画艺术,创作出更多的艺术精品,我愿用此生写丹青!”

愿邵树民老师的艺术道路越走越宽,为世人带来更多更好的视觉享受和心灵启迪。

猜你喜欢

著名画家牡丹技法
手绘技法表现
牡丹
赏牡丹
作品一
绿牡丹
世界名画《蒙娜丽莎》
秀秀台
贾宽
黄杨木雕的镂空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