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学会,没有感情都是套路

2018-03-25马越

记者观察 2018年11期
关键词:情谊同学会同学

马越

每年的长假,不仅是出游的高峰期,也是各种活动的高峰期。七天里,可能一天堵在路上,一天去亲戚家串门,再一天参加婚礼,另外的时间就成了各种同学会的日子。

如果和同学很多年没有见,出发之前你可能还要在微信同学群里,对着同学们的名字复习一下他们的长相,万一见面只能说“你不是那谁吗”可就尴尬了。

更何况同学里一些感情好的本来就经常见面,像是班级大部分人都来的聚会,大家感情其实也没有多深,聊不动的窘况时有发生。至于为了活跃气氛讲段子灌酒,或者一群人挤在KTV包房里唱《我们不一样》,就更是尴尬了。

同学会这么尬,大多数人心里都有点抵触,但是毕竟还是同学,到底该不该去同学会就成了假期必然会纠结地抓掉一把头发的问题。

同学会,是一种信仰

离开校园之后,独自奋斗、在社会上吃了苦头,开始觉得交友不易,习惯在社会准则限定的“系统”下,被潮水推动前行,于是对昔日同窗渐渐生出一种经过主观美化了的怀念:同学的一场相识,真很奇妙。不同家庭背景和性格能力的人,因为某种机缘巧合,分配到同一片屋檐下,一起听了几年课,就变成了许多人口中所讲的,弥足珍贵的情谊。

“你们要知道,同窗友谊是世间最珍贵、最美好的感情。”这还是老师常挂在嘴边的话。当时只当耳旁风,该学习学习,该玩乐玩乐,无风无澜地毕业,然后各奔东西。

但不可否认的是,自毕业后,你很难再有机会,同时认识这么一大批陌生人,且能朝夕相处三四年了。彼时的单纯与快乐,共同燃烧过的青春,才是人这一生最宝贵的东西呀!

然后欢天喜地去了、甚至主动发起了同学会,在酒精和老歌的共同作用下,一起温习了昨天、哭红了今天、承诺了明天,套现了童年往事的一点温存,用以鼓励自己未来不会太坏,至少还有这么多老同学呢。平日里一些日子似乎在这一刻不那么难耐,岁月匆匆,过去的一切都会模糊,但想不起来的,会有同学记住。当然,更重要的是,哪怕未来不再让人期待,至少还共同拥有一个温暖的过去。那种纯洁的青春向往,往往就成了打开心底沉闷的倾述,而倾述的对象又是知根知底,可以炫耀理想、理智目标、直言压力,甚至是哭诉痛苦的相依。或互相帮助鼓励,或雪中送炭提振人生。哪怕是得到些许的安慰,那种情谊却会占据对方心中的一隅。

就这样,在灯光酒影之下,我们有了一种永远相亲相爱不分离的错觉。

但错觉终究是错觉,同学分开的这些年,足够成为分水岭,结婚生子、事业有成,过往二十多年同根同土的培育,此刻长成了千姿百态的人生。

当我们互相醉红着脸问对方:这些年你过得还好吗?得到的却未必是想要的答案。

同學会,一个波涛汹涌的江湖

同学会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同学真情自然是基本的调调,但在此之上你会发现这是一场车子首饰大比拼、媳妇老公的大擂台,世间百态“美不胜收”……当然这种有趣仅只限于旁观者,若是置身其中时,你会发现不但参加同学会是一件异常耗费体力的事情,就连参加完同学会也会给你留下一堆短期难愈的后遗症……

一个温情脉脉的同学会应该是怎么样的?

“不谈工作,只聊生活;不谈现实,只聊回忆;不讲金子,只谈理想……”这是许多人心中理想的同学会。

这怎么可能呢?落座之后,面对着眼前面容陌生的一大桌成年人,只能是刷着过去的一些回忆,仿佛所有人还是当年的模样,以此来慰藉一点温存。但回忆终究是有限的,刷完了儿时记忆,怎么着也得通报现状,展望未来吧。忆过了往昔就转接到现在工作怎么样,年薪多少,有几套房……简单答完之后,又陷入无话的境地。老同学见面,以为会有讲不完的话,但是经过长期的间隔、性格习惯差异以及个人阅历的不同,谈话的兴致非但不高,而且时常百感交集,思路阻塞。况且这其中也不乏有些人吹牛、拉关系、攀交情,把同学会变成了一个交际场和“展销会”。

有的同学甚至都不走“程序”,直接吹自己有几套房几辆车,手下有多少小弟。自嘲混得一般的同学,穿了一身名牌,还暗示大家自己月薪几万。不工作的全职主妇,也要在群里发几张自家孩子的照片,再来一张全家福,让大家知道自己生活得多么幸福。

同学们一个个看起来如此成功,过着平常的生活、没有混出太大名堂的你,去同学会之前难免要心理斗争一番。这甚至成了《奇葩说》里的一个辩题,“混得一般还要不要参加同学会”。

可实际情况是,这种担心是没必要的。并不是只有混得好的人,才会回来见同学,同学会里大部分人混得其实都很一般。

既然聚会的同学们并不是都混得特别好,那他们的光鲜外表,应该就是刻意经营出来的。出不出息,全靠演技。

那些一边吹牛,一边偷偷把豪车钥匙摆在桌上显眼位置的同学,说不定和《夏洛特烦恼》里的夏洛一样,是租车过来参加同学会。没什么心理准备就参加同学会的你,仿佛误闯了电影放映厅,只能静静地看着戏精们表演。

都是同学,谁不熟悉谁,有必要这么装吗?别说,还真有必要。人在评价自己生活好坏的时候,往往不是和自己的过去比,而是和差不多的人比。明明自己过得不差,但看到同学过得更好就会很失落。

这种感觉在心理学中叫做相对剥夺感。对于自己的努力应该获得什么回报,同学是很适合的参照对象。如果混得不如同一个专业出来的同学,人会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得到适当回报。所以,挑同学几个毛病,也是心理平衡的一种手段。

不过即使这样,还是有许多人热衷于参加同学会。只不过他们关心的不是过去的情谊,而是未来的人脉。

抱着这样的想法,同学会就从一场叙旧大会,变成了一场工作交流会,会上都是商业互吹,为的就是和同学混好关系,将来哪天可以用到。

同学们嘴上打听着各种自己想耍获得的消息,心里估计着他能帮我什么,一场同学会下来,都是各种算计。这样的同学会,想叙旧的话最好还是别去,本以为同学会是为了找回过去的自己,和同学们把酒言欢缅怀逝去的青春,让自己在沉重的现实中偷得半晌清欢,然而眼前的老同学早已不是过去单纯的模样,只剩下一个个支离破碎面目模糊的躯壳。

无论是热衷还是惧怕同学会的人,其实心里都有一个填不满的洞。文学评论家李敬泽说:“同学会真是最能看出中国特色,中国同学会热情特别高……同学会情况也很复杂,有的人之所以热衷参加同学会,是为了证明我确实活得好、我皮毛很光鲜等;但是同学会中也让我们看到,实际上我们心中有一个很大的空缺、很大的焦虑需要平复。”

司学会,相见不如怀念

现如今的社会,是一个“拼”的社会:孩子们拼爹,妈妈们拼丈夫,爸爸们拼钱、拼势。无论我们的精神多么独立、境界多么高远,总要被社会本色沾染、活脱脱被勾勒成一个社会群像,志气、理想不被现实抹平,就被时间挂起来,风吹日晒,最后的最后,我们只剩下我们。所谓的同学会,也变成了人生一决胜负的地方,谁已家财万贯,谁是位高权重,谁最快乐幸福,各自揣着猫腻,不经意间透着比钱论势的臭味、酸味。当代社会,显性差距是钱,根本差距是阶层的分化,夹在中间的其实就是社会心态。同学会演变为一个很“炫”的名利场,和心态的错位很有关系。当精英同学向自认为的低薪同学俯视时,有了一种傲慢,带着一种歧视,而有的人,图巴结以上位、拍马屁而荣宠,这两种社会心态的一拍即和,让同学会的情谊荡然无存,而主导同学会场态、场情的又主要是这种心态,一些人希望有个舞台闪耀自己的光芒,一些人希望有个平台能加强来往、密切互惠关系,剩下的是夹在中间的“观众”。

在追忆少年美好情谊的旗号下,同学会也不过是一个普通的社交聚会,可是刚刚经历过避无可避的打嗝放屁、臭脚丫子、情绪失控等等的俗人生活,不少人把“回忆”当作某种希望和梦想的橄榄枝,倒也自然。

可是再升华“人生只若初相见”的旧时光,也不过是花半小时粘假睫毛涂好粉底便可以客气忍耐与妥善应付的社交场合。大多数人喜欢回忆青春,其实青春就是一群人,陪你度过一生中最胸无大志、无欲无求的时光,这群人中有你最想爱的,有你最想揍的,也有一些无关痛痒的。他们和你组成了喧闹的如梦般的场景,这场景明媚、阳光、生机勃勃、充满希望。这种希望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学校是同学之间差别最小的时候。

然而走出社会之后,人会对自己越来越有意识,对朋友也越来越有概念,知道在谁身上投入时间是值得的,在谁那儿只是浪费精力。“敞开心扉”“友情万岁”这样的话已经变成了这个社会带有一种符号性质的陳词滥调。

同学会染上了“铜臭味”,迷失了情感交流的“本真”,票子、房子、车子成了大家聚会的主要话题,时过境迁,不少人面对昔日“同桌的你”都成了“恐聚族”,同学会上的我们,可能都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若回忆真的很美好,那么就让它待在“同学录”和“纪念相册”这种应该待的地方,岂不是更美好而稳妥。

像是万能青年旅店的那首歌唱的,“我们来自山川湖海,却囿于昼夜、厨房与爱。”生活的本尊不仅鼻青脸肿,无法提前离席,而且永恒漫长,靠回忆是没法蹚过去的。

猜你喜欢

情谊同学会同学
同学会
情谊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妈妈的同学会
情谊,讲究势均力敌
朋友的情谊
留学同学会之超级社团
人间奇葩等2则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