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沈阳市蒲河生态廊道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

2018-03-23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 2018年7期
关键词:蒲河廊道管护

(辽宁省江河流域管理局,辽宁 沈阳 110003)

2012年3月,沈阳市正式向水利部提出了晋升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的申请。根据申请,水利部景区办专家组于7月对蒲河生态廊道景区进行了现场考察,并提出了初步评审意见。9月28日,在水利部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领导小组会议上,经大会审议表决,沈阳市蒲河水利风景区评审获得通过,获批第十二批国家水利风景区。

1 蒲河风景区规划情况

蒲河因两岸生有大量蒲草而得名,发源于铁岭县横道河子乡想儿山,在辽中县老观坨乡黑鱼沟村汇入浑河,全长205km,沈阳市内部分为179.7km,流域面积2496.8km2。流经东陵区、沈北新区、于洪区、新民市和辽中县。蒲河是沈阳市北部重要的水系,围绕沈阳市形成南有浑河、北有蒲河的大水系结构,市委、市政府提出进行蒲河生态廊道建设。蒲河生态廊道建设是提高沈阳生态质量、提升城市品位、做优发展空间,改善民生的重大工程,是沈阳市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创建生态城市和全国环境建设样板城的战略举措。通过蒲河流域综合治理,实现蒲河流域水系连通、水质达标、生态环境提升、景观环境改善、城乡统筹发展,促使沈阳在新时期实现新跨越的目标。

1.1 规划核心理念

规划以生态廊道、沈阳之“虹”作为核心理念,即利用彩虹具有的“自然、多彩、连通、愿景”四大特征,实施修复蒲河生态系统,建设自然景观环境;统筹流域城乡发展、彰显魅力城乡生活;建立区域连通纽带、优化城市发展空间;塑造生态文明载体、描绘沈阳发展蓝图。

1.2 建设目标

a.污染治理目标:全河段河水达到Ⅳ类水质标准,全流域集中污水处理率95%以上。

b.水系建设目标:实现全河段连续水面,新增水面面积7620亩。

c.绿化建设目标:建成两岸连续绿化带,新增造林面积8万亩。

d.道路建设目标:形成沿线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新增道路7条。

1.3 规划布局

规划形成“珠链式结构”,即打造“一河三湖多湿地、两岸六区十八景”。一河:景观生态河;三湖:秀湖、丁香湖和珍珠湖;多湿地:沿线多处生态湿地;两岸:沿河两岸生态环境建设;六区:秀湖风景区、蒲河新城区、都市农业示范区、珍珠湖风景区、近海新城区、河口生态涵养区;十八景:十八个景观节点。

2 蒲河生态廊道工程建设情况

为确保蒲河生态廊道建设的顺利开展,沈阳市委、市政府成立了沈阳市蒲河生态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指导、组织、协调落实蒲河生态廊道建设的各项任务。2010年4月1日,蒲河生态廊道建设正式开始,3年共投入资金40.6亿元,其中市以上投入资金17亿元,蒲河沿线各区、县(市)投入资金23.6亿元。已实施环保、水利、林业、交通、村镇环境整治、景观建设等113项工程。

2.1 水利工程

新建、改建拦蓄水建筑物23处,河道整治98km,完成小浑河引水工程、北干渠引水工程、浑北灌区六零干引水工程、石佛寺灌区引水工程共4项引水工程,新建春晓湖、夏花湖、秋月湖、冬雪湖、天乾湖、地坤湖、人杰湖、平罗湖、闸上湖、小三家湖、集体湖共11座湖泊。蒲河全线实现了水流贯通、水面相连,其中,沈北新区、于洪区河道平均宽度由20m达到80m。蒲河生态廊道建设新增水面面积6.7万亩,蒲河全线水面面积 约10万亩。蓄水量达1.2亿m3。

2.2 环保工程

蒲河沿线共布置了17座污水处理厂,新建9座,污水管网铺设近350km,其中,蒲河生态廊道建设新铺设260km。治理污染企业80家,关停污染企业56家,面源污染治理43个村,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18家。蒲河全线已消除了劣Ⅴ类水体,达到Ⅳ类水质。其中秀湖、珍珠湖水质可达到Ⅲ类标准。

2.3 绿化工程

33个景观绿化节点、河流两侧500m范围内65个村庄、景观路、堤防外侧及两堤间滩地的绿化工程已竣工。绿化面积达13.1万亩,新增绿化面积10.3万亩,种植树木8439.26万株。新民市、辽中县与棋盘山开发区两岸以自然生态绿化为主,于洪区和沈北新区按城区标准进行景观化建设,绿带连绵,数百种乔灌草和湿地植物汇聚。

2.4 交通工程

完成蒲河左岸景观路及其连接线、左岸景观路延长线、珍珠湖南连接线、环珍珠湖路共135.6km道路建设。一条贯通蒲河全线187.5km的路网体系已经初步形成。新建、改建桥梁18座。设置道路交通标志300处。

2.5 村镇环境整治工程

建成15座乡镇垃圾转运站,完成11个村庄环境治理,完成蒲河沿线54个农村社区文体活动广场建设,完成村庄绿化植树4500余株,绿篱1.4km,村庄道路工程15km,围墙10km。沿线区、县(市)建设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景观节点工程,蒲河生态廊道建设至今,已经实现了“水连、路通、岸绿、河清、景美、宜居”的目标。

3 蒲河生态廊道建设主要成绩及工作回顾

历经3年的综合改造,全长近180km的沈阳蒲河生态廊道建设基本实现了“生态化”、“景观化”成效,并加快了“城镇化”、“产业化”进程。

3.1 水系建设

多年来,蒲河一直是条河道狭窄、经常断流的河流,经过3年的奋战,共新建、改建拦蓄水建筑物23处,河道整治98km,开挖土方量达4400万m3,完成了4项引水工程,建成春晓湖、夏花湖等11座湖泊。蒲河全线实现了水流贯通、水面相连的生态景观带,河道平均宽度由不足20m增加到80m。蒲河新增水面面积16.7km2,达到44.7km2,蓄水量新增3600万km3,达8600万km3,比新建一座秀湖(2780万km3)蓄水量还要多。昔日干枯断流的蒲河,现今犹如一条碧波闪耀的“玉带”,连绵环绕在母城西北部。

3.2 水污染治理

治污是生态治理当中难度大的任务,蒲河生态廊道建设从一开始就严抓治污工作不放松,新建了17座污水处理厂,污水管网铺设近350km,治理污染企业80家,关停污染企业56家,面源污染治理43个村,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18家。蒲河全线已消除了劣Ⅴ类水体,达到Ⅳ类水质。其中秀湖、珍珠湖水质可达到Ⅲ类标准。蒲河已成为全国同等规模河流中污水处理厂密度最大、投资强度最高、治污效率最快、治污效果最好的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河流。河道治理坚持“生态第一”的原则进行,依据原有河道形状,“宜宽则宽,宜弯则弯”,采用自然边坡,无硬性护岸,拓宽后的河道与拦蓄水建筑物的修建,使蒲河形成全线179.7km水景观带,为沿线生物群落的形成及景观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3.3 路网建设

蒲河左岸景观路及其连接线、左岸景观路延长线、珍珠湖南连接线、环珍珠湖路共169.1km道路建设均已完成,新建、改建桥梁17座,设置道路交通标志300处,一条贯通蒲河全线的187.5km道路网络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为两岸居民生活、生产及全线旅游通行创造了十分便利条件,也为沿河两岸新城镇和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4 生态景观建设

蒲河生态廊道建设在全线开展了植树绿化工程,保留原有植被,以乡土树种为主栽植新树,同时增加多种水生植物,改善水体环境,体现“还蒲于蒲、植柳于岸、栽荷于河”的设计理念,营造优美的湿地景观。按照“城镇景观化,农村生态化”的思路,新民、辽中与棋盘山以自然生态绿化为主,于洪和沈北新区按城区标准进行景观化建设,共完成了33个景观节点、河流两侧500m范围内65个村庄、景观路、堤防外侧及两堤间滩地的绿化。新增绿化面积10.3万亩,绿化面积达13.1万亩,相当于26个北陵公园,种植树木4239.26万株。蒲河生态廊道建设创造了沈阳市单项造林工程总投资规模、单位面积投资、苗木品种数量最高的历史纪录。

3.5 村镇环境建设

在对蒲河河道进行生态治理的同时,组织实施了蒲河沿线11个村庄的环境治理工程,建成乡镇垃圾转运站15座,建成54个农村社区文体活动广场,完成村庄绿篱1.4km,村庄道路15km,围墙10km。在对原有村镇进行环境改造的同时,各区县(市)还投入力量结合城镇化建设对46个村庄进行动迁改造,蒲河沿线规划了14个新城和新市镇,有13个开始建设。蒲河生态廊道的成功建设,推进了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有效落实,使村镇的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公共服务快速提升,城市功能日益完善,沿线居民生产环境、生活水平得到有效改善,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3.6 景观文化建设

按照“一河、三湖、多湿地”的规划布局,沿线各区、县(市)结合本地实际,兴建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景观节点,挖掘了蒲河历史文化和生态文化,蒲河生态廊道建设沿袭永安桥、大御路的历史古迹,新建了七星湖、锡伯族西迁广场、蒲河文化广场、满族广场等一批文化广场,与蒲草文化、沈阳故宫皇城文化有机结合,拓展了沈阳清前期文化的容量,丰富了蒲河文化内涵,提升了蒲河文化品位。兴建了军民桥节点、纪念林广场、锡伯族广场、蒲河文化广场、平湖望月节点、石油文化博览园、新蒲岛公园、珍珠湖湿地体验休闲公园、近海绿洲广场等一一展露世人面前,沈北新区、辽中县还新开通了蒲河游船项目。这些文化景观的建设,与蒲草文化、沈阳故宫皇城文化有机结合,拓展了沈阳清前期文化的容量,丰富了蒲河文化内涵,提升了蒲河文化品位。

4 蒲河生态廊道管理

4.1 蒲河生态廊道管理现状

蒲河生态廊道建设完成后,为巩固建设成果,除东陵区外其余区、县(市)分别确定了管理部门。沈北新区由建委负责景观、绿化管理;水利局负责水面、拦河建筑物和监控管理;执法局负责执法。于洪区城市管理局下设蒲河管理局负责景观、绿化管理;水利局负责水面及拦河建筑物管理;执法局成立了蒲河廊道中队负责蒲河执法;城管局和执法局有专门人员管理,区财政负担管护资金。新民市成立了蒲河保护区管理局,但事实上蒲河保护区管理局并没有真正成立,建委负责蒲河岛公园的管理;林业局负责绿化管理;其余由水利局负责管理,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管护经费。辽中县成立了蒲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挂靠林业局。有专门的人员和管护经费。

4.2 蒲河生态廊道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a.缺少统一的管护标准,各区、县(市)的管理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全市的统一标准,这就使得各区、县(市)的建设与管护水平差异较大。

b.缺少专门人员管理,维护经费不足。沈北新区和新民市的管护分给不同部门,缺少蒲河生态廊道的专门管护队伍,且新民市基本没有专门用于蒲河生态廊道的管护经费。

c.管护部门众多,工作协调难度较大。沈北、于洪和新民多部门的管护机构各不相同,各有几个不同的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别进行管理,管理没有形成合力,横向工作协调难度较大。如,辽中管理局没有执法权,在发现违法破坏现象发生后,需协调其他部门进行执法,很多时候错过了最佳执法时间。

d.水质污染问题较为严重。水质污染问题自蒲河生态廊道建设完成后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一直有污水直排和处理过的污水不达标排放现象。

5 加强蒲河生态廊道管理的几点建议

a.成立市级管理协调机构,统一协调各区、县(市)蒲河生态廊道管理机构。蒲河生态廊道的管护主体应确定为区县市政府。但市政府应成立蒲河生态廊道综合协调机构,划定各区、县(市)蒲河管理、养护范围,明确各自工作职责,制定各类工程管理养护标准,对各区、县(市)的蒲河养护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形成蒲河生态廊道市与各区、县(市)统一协调的常规管护机制。

b.市财政设立专项蒲河管护资金。市蒲河综合协调机构要针对确定的蒲河生态廊道养护标准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可将考核结果纳入市政府对区、县(市)政府的绩效考核,并依据考核结果对区、县(市)发放一定数量的蒲河管护资金补助。

c.市环保局要密切配合市蒲河综合协调机构开展工作,确保水质达标。市环保局在蒲河生态廊道建设过程中,制定了各区、县(市)的水质断面考核机制,每月监测各区、县(市)蒲河水质,并要求水质不达标的区、县(市)要缴纳补偿费用。在以后的蒲河管理中,市环保局要将这项工作坚持下去,并每月将监测结果报告市蒲河综合协调机构。

d.各区、县(市)也可借鉴沈北新区的管理经验,募集社会资金管理蒲河。即给企业一定的优惠政策,同时确定企业管护职责,让企业真正成为蒲河生态廊道的管护主体。

6 经 验

6.1 科学决策

沈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指导规划编制工作,确定发展思路和相关政策,对蒲河生态廊道建设的成功至关重要。市委、市政府领导积极参与指导蒲河生态廊道建设。各相关区、县(市)和市直各部门主要负责人都高度重视这项工作,亲自组织安排蒲河生态廊道建设各项任务,亲临蒲河建设的现场指挥。

6.2 群策群力

蒲河生态廊道建设按照“市里指导、区县为主、多方协作”的方式组织实施。市蒲河生态廊道建设领导小组每年将各项治理任务分解到区、县(市),各区、县(市)组织进行详细设计、土地调整、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等具体工作。各区、县(市)主要领导亲自参与各项规划的制定和具体项目的实施,并建立了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指定专人负责,组织开展各项工作。市直各部门实行领导带队,派出强有力人员,科学规划项目,积极深入现场,指导区、县(市)完成各项工程建设。

6.3 设计领先

蒲河生态廊道建设取得如此巨大的丰硕成果,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是其坚实基础。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组织下,市水利、规划、交通、环保、林业、建委、农业等部门完成的蒲河治理各专项规划和《蒲河生态廊道建设总体规划》,为整个廊道建设描绘了蓝图。各区县依据总体规划,结合各区实际,高标准编制了各自行政区划内蒲河生态建设规划和工程设计,尤其值得肯定的是,所有建设项目都严格按照规划进行,达到了规划、设计、施工建设的统一,有效保证了高质量、高标准的蒲河生态廊道建设成果。

6.4 综合治理

蒲河生态廊道建设从开始就紧紧把握180km河道全线治理和水、林、路、污综合治理的主线,凡涉及的每一段河流、每一片绿地、每一条道路、每一处污染源、每一个村镇都要认真进行研究,制定治理措施,分批分期进行治理。特别是在道路、绿化任务基本完成之后,把蒲河的补水和治污两大重点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连续两年投入大量资金和力量,使蒲河的水量和污染问题得到了根本性的解决,也为沈阳市全流域、全面治理一条河流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6.5 加大投入

蒲河生态廊道建设按照“两级政府共同投入,市里重点扶持,区、县(市)财政投入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投资建设。市政府成立了蒲河生态廊道建设资金筹备小组,市本级资金由财政局协调各相关部门筹集,对重点建设和治理项目进行扶持,采取项目直补、定额补贴、以奖代补等多种方式运作。各区、县(市)在加大本级财政投入的同时,积极引进社会资金进行开发建设,如蒲河滩地公园、新蒲岛公园是以BT方式融资,许多污水处理厂以BOT方式融资。由于拓展了融资渠道,吸纳大量社会资金进入,才使蒲河生态建设得以稳步推进。

经过3年对蒲河进行了高标准、全流域的综合治理,蒲河水利风景区建设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沈阳继铁西改造、浑南开发之后的第3次飞跃。蒲河已成为一条集防洪排涝、生态景观、旅游休闲、产业发展为一体的生态河流。

猜你喜欢

蒲河廊道管护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天山廊道与唐朝治理西域研究
寒冷天气 咋管护羔羊
鹰潭市绿色廊道景观格局探究
大美黄河生态廊道
蒲河记忆
入秋养羊管护 不同于春夏季
森林管护中GPS技术的应用
长城廊道能使陕西旅游更丰富多彩吗
夜晚,行走的蒲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