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观条件、理论贡献及经验启示*

2018-03-23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特色

岳 鹏

(成都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 成都 610106)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1]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紧紧抓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当代中国的运用与发展这条主线,紧密围绕新时代如何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进行艰辛探索,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品格,传承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优良作风,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路径,为党和人民开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征程,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历史飞跃提供了基本遵循和重要启示。

一、习近平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观条件

习近平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坚定捍卫者,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卓越领导者和强力推动者。习近平之所以能够成为新时代我们党奋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杰出代表,这与他具有浓郁的创造性思维、非凡的领悟能力、深沉的文化底蕴、深厚的马列功底、聪颖的理论智慧、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强烈的批判意识有关,但最重要的还在于以下几点:

其一,坚定的信仰追求。信仰是信念最集中、最根本、最高层次的内容范畴和表现形式,反映着一个人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基本态度。实践表明,一个人的理想信念越崇高, 信仰越坚定,那么,他的精神品格和人格魅力就会越高尚,在面对各种利益诱惑和风浪考验面前才能立场坚定、态度坚决。实践还表明,如果一个人的理想模糊、信念摇摆、信仰迷茫、精神迷失、价值取向扭曲,那么他就必然会在重大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时举棋不定、徘徊犹豫,甚至滑向腐化堕落的深渊。众所周知,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奠定在实践经验总结基础上的科学信仰,它不仅是每个个体全面发展的精神标识,同时也为人类社会全面进步指明了正确道路和前进方向。对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为最终目标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共产党人只有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担负起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任,担负起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任。据长篇通讯《习近平同志在正定》披露,习近平清华大学毕业后,自愿放弃留在北京大城市优越舒适的工作条件,主动要求到基层锻炼,面对贫瘠的土地和落后的乡村,习近平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带领基层干部群众摆脱贫困,使人们深切感受到了用信仰之力践行跟党走的理想追求。正如习近平所说,“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教育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2]

其二,强烈的使命意识。使命就是强烈的责任感,就是一种担当,就是一种职责。一个人有无使命意识,以及使命意识的大小、强弱往往是衡量其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精神风貌的重要指标。据长篇通讯《习近平同志在正定》披露,习近平在基层工作期间,踏实做事,勤勉工作,和基层群众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没有一点纨绔子弟的作风和高干子弟的做派,凭借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带来了基层群众对追求美好生活的希望。如果说一个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能尽多大的责任,就会创造出多大的业绩的话,那么,一个政党有多大的使命和担当,就能干出多大的事业。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3]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负重托、不辱使命、不畏艰难,怀揣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使中华民族能够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庄严历史使命;怀揣致力于切实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实现共同富裕和人民幸福的神圣职责,我们才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才能够砥砺奋进、披荆斩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

其三,真挚的为民情怀。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是中国共产党立党兴党、永葆生机活力的力量源泉。没有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就没有共产党的“根”与“基”。习近平不管在正定、厦门、宁德、福州,还是在浙江、上海、北京,始终以坦诚朴实、谦虚谨慎、实事求是、亲切和蔼的为民、亲民、爱民情怀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衷心爱戴。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4]那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境遇下,如何通过制度体系的设计和完善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如何更好地坚守尊重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的人民立场?这就要求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应该以习近平同志为表率,加强政治能力建设,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站稳群众立场,增进群众感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如实反映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真诚关切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坚决抵制损害和侵占人民群众利益的各种错误言行,牢记我们党来自人民、服务人民。近些年来,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公平的教育资源、舒适宜居的生态环境、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稳定满意的工作收入等美好生活都有着日益增长的期待和向往。对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对作风漂浮的形式主义、推诿扯皮的官僚主义、贪图享受的享乐主义、以及挥霍无度的奢靡之风深恶痛绝。不断解决好这些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集中解决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四风问题”,带领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过上共同富裕的幸福生活,这既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更是我们党全部的工作意义所在。

其四,务实的思想作风。求真务实是中国共产党人谋事、创业和做人的基石,是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求真务实的逻辑基础是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的实现途径、方式和方法,就是要求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和政绩观,在具体工作中讲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当人们看到习近平在正定工作期间盖的是旧军被,吃的是食堂“大锅饭”,骑着自行车走乡串户搞调研……,人们深切地感受到了习近平身上久久为功的实干精神。正如习近平所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5]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表明,什么时候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能够健康发展,欣欣向荣,取得成绩和胜利;反之,什么时候背离了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会遭受挫折,甚至遭遇重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开展“三严三实”、“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教育活动在全党和全社会大力培育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求客观实际之真、务执政为民之实,既净化了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又营造了良好的干事创业氛围。

二、习近平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贡献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6]我们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的新突破,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范畴和基本内容;是指导中国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正确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回答21世纪时代课题的产物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规律的认识视角来看,任何一个理论体系的产生,都有着鲜明的时代背景和时代特征,都生动地体现着产生这一理论体系的时代印记和时代呼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也概莫能外,也有着自己特定的时代背景,这就是围绕21世纪产生的重大时代课题进行理论分析和艰辛探索形成的。这个重大的时代课题不是别的,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围绕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展开的。面对新的时代境遇,我们党必须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而且要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需要在理论上做出新的概括,最大限度地满足历史向前发展的需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需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理论的需要,并用以指导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各项工作。可以说,从党的十九大到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发展、大繁荣和大进步的关键历史时期,其发展速度之快、影响程度之深、变革力度之大是历史上任何世纪都少有的。正是基于新的时代呼应,对时代课题的深刻把握和准确研判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历史基础和现实根据,也成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鲜明、最亮丽的时代底色和时代精神。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

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认识视角来看,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内在的、固有的理论品质。从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之日起,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不局限于欧洲一隅,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巨大思想价值和鲜明指导意义,根本原因就在于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注定要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注定要随着历史、社会和阶级的进步而不断进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常清楚创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意蕴,始终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大使命。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要解决的矛盾与问题和以前大不一样,这就更加迫切需要进行正确分析,进而作出新的科学判断。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说,“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7]因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抓住“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所要解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作出了一系列新的贡献,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和新的阶段。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深入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问题,总结中国的独特经验,形成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8]作为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结晶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和实践纲领。从现在到本世纪中叶,中国面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任。在如期实现这一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发展战略过程中,我们将面临一系列新矛盾、新问题、新困惑。在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和释疑解惑中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就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只有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面旗帜,才能按照党的十九大指明的正确方向前行,有效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从而更好地引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只有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面旗帜,才能进一步保持党的团结统一,全面增强党的执政本领、领导水平和政治能力,不断提高治国理政的觉悟和效果;只有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面旗帜,才能充分调动社会上的一切积极因素,更加自觉地努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既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

三、习近平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启示

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9]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条件和发展进程来看,习近平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我们党在新时代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工程和伟大事业,创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条件、新理论、新形态,从而为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复兴世界社会主义,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和活力提供了重要启示。

其一,要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正确揭示规律、科学指导实践、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科学真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既坚决反对轻视和背离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又反对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和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10]可以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是基于从不断发展变化的国内外环境出发,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始终坚持以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眼光、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才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什么样的社会主义中国、怎样治理社会主义中国”以及如何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重大问题。在探索过程中所形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俱进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杰出典范,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斗争、伟大实践做出新的理论概括和理论阐释,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也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这既表明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历史性进步和全党理论水平的又一次历史性提高,又表明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水平。

其二,要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改革开放以来,在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方面一直面临严峻挑战和诸多困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程和基本经验,在国内外不同场合多次反复强调共产党人要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的问题。习近平指出:“我们既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也要胸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矢志不移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做好当前每一项工作。”[11]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强调指出:“全党同志必须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主观世界,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不断增强政治定力,自觉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12]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呼吁:“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13]

其三,要积极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和社会演进中创造了包含中华文明在内的多姿多彩的优秀文化成果,博大精深的中华历史文化和源远流长的世界文明相得益彰、兼容并蓄、和合共生。“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14]这就需要人们秉持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原则来理性对待人类社会共同的文明成果。也就是说,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我们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坚持以博大胸怀和积极心态去消化和吸收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思想精华,积极借鉴和汲取人类文明创造的一切有益成果;既反对全盘西化、机械照搬、生搬硬套、削足适履,又反对全盘否定、盲目排外、唯我独尊、唯我独大,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体说来,在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面前,我们要力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正确把握中国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方位,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兼容性、互补性和同质性。

其四,要坚持不懈抓好理论武装。理论武装体现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属性,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追求,有利于不断提高全党的思想理论水平和增强党性修养。实践证明,理论武装中最重要、最核心、最关键、最管用的一条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两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15]当前,党的各级组织坚持不懈地抓好理论武装的根本途径就是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原原本本地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原汁原味地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扎实实地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要求。在这里,之所以突出强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就是因为它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为马克思主义宝库增添了回应时代关切、回答实践诉求、满足人民需要的新的真理。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永恒而又常新的课题,我们要把习近平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途径,主观条件,理论贡献和经验启示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聚焦点、着力点和落脚点,在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论述基础上,努力开创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奋力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广阔前景。

猜你喜欢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特色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完美的特色党建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