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西方古代建筑材料差异原因分析

2018-03-23裴伦成郭研徐翔梁晨于磊

山西建筑 2018年28期
关键词:木构世俗石头

裴伦成 郭研徐翔 梁晨 于磊

(青岛农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109)

1 空间与建筑

今天的“东方”和“西方”这一相对的概念,其实超越了地理层面的意义,因为现在早已不是“发现新大陆”的时代,现在的“空间”被赋予了很多意义,在西方和东方这两个大空间背景下,东西方的建筑各有千秋,众所周知,西方的建筑大部分都是由石材建造,而在遥远的东方空间,绝大部分的建筑都是由木材建造(虽然有个别例外)。那么是什么原因造就了中国古代建筑大部分用木材而西方古典建筑用石材这个发生在不同空间下的现象。

2 问题与缘由

“中国古代建筑为什么使用木构”,这是一个很老套的问题,也是一个基本的中国古代建筑理论问题。但是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应该想明白为什么会提出这个问题。这个问题起初是西方的学者提出的,是因为当时建筑学学科领域研究的建筑(Architecture)仅仅限于那些“主流的”纪念性建筑,比如,西方的教堂、神庙,即“石构的建筑”。那个年代的建筑历史学家们在中国这个拥有古老文明的国度版图里找不到与民居及本土的房屋(木构建筑)相对对立的古典建筑时(石构建筑),他们为之困惑。他们认为只有在那所谓的“建筑之树”上的体系才是建筑,就像“自行车棚是房屋,而林肯大教堂是建筑”,而当时的中国木构建筑显然没有在上面。当他们看到中国古代最高等级的建筑——故宫,竟然也是使用木材建造的时候,他们当然会有疑问,在他们心里,这种理应不朽的建筑应该就用不朽的材料,比如他们的神庙、教堂,使用了石材,为了不朽,宁愿花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时间来建造,即“建筑是石头的史书”。

可是当他们把那些“非主流建筑(building)”,包括那些不起眼的民居也纳入进建筑学学科领域之后,这个问题在西方学者眼里也就不再是问题了,因为西方的民居也大多也是木构的。但是中国古代为什么使用木材建造房屋,笔者认为原因不仅仅是教材中说的中国木材丰富、木材各种优点的原因,难道西方就没有原始森林、没有意识到木材的优点,难道我国的古代劳动人民就没有发现砖石的技术,显然不是,这就是本文将要探讨的问题。

3 木构与石构

显然中国古代建筑和西方古典建筑最大的区别是“木”和“石”。首先探讨木头和石头本身固有的特点。石头的特点之一是石头是一种密度很高的建筑材料,由于密度很高、质量大,所以制造和搬运就很麻烦,优点是使用寿命长,这就和西方所追求的不朽相符合,缺点是施工周期长,这就是西方的经典的建筑往往具有几十年甚至数百年的施工周期的原因,可是一旦落成可以经受千百年的考验,比如帕提农神庙、古罗马竞技场建筑的形体到现在还依然清晰可见。反过来看木头,木头相比于石头是一种密度较小的建筑材料,优点是施工周期短,缺点是使用寿命短。中国古代经典的木质建筑或者宫城常常只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比如规模宏大,气势恢宏的唐长安城只用了几年的时间便建造起来了,故宫的施工周期也只有十几年的时间。木头的特点之二是作为一种低密度材料,木头宜做出较大跨度的窗框和飞檐,宜于横向发展,但是不意味着中国的古代劳动人民不知道发展纵向空间,而是中国古代的理论和哲匠具有强烈的实用理性精神,是关注“人情”的空间环境的创造,或者说,注重“人的空间”的创造,这就造就了中国古代的建筑群是以人的尺度为衡量标准而非尺度超人的夸张去求取艺术上的成功。这就是王其亨先生在《风水理论研究》一书中关于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不作大不作高”的原因,可总结成一句话,即“百尺为形,千尺为势”。而石头恰好相反,石头作为一种密度较高的材料,石头足以承担巨大的压力,宜于向高空发展,再加上西方在建造神庙、教堂等建筑时经常使用尺度超人的夸张的手法来烘托“神的空间”,进而显示出神的伟大,所以西方的建筑是高耸入云,直指上苍的。

4 宗教与文化

那么西方为什么主要使用石头来建造建筑,这肯定和西方人建造建筑的目的有关。在西方,只要是被世人认可为经典的建筑都不是俗人居住的场所,而是西方的神灵居住的场所。西方的宗教思想使得西方的建筑主要以教堂为主题,宗教建筑需要庄严神秘的气氛,而石头建造的建筑有利于形成高耸入云的形象而不利于采光的特点正好可以满足宗教建筑神秘、幽暗,而又直指上苍的要求。另一方面,石材建筑不利于建造而有利于保存的特点又刚好可以满足宗教建筑不求急用的理念。教堂和神庙是给神居住的,往往需要建造几十年甚至数百年的时间,但是可以保存数千年,建造时间的长久也正好契合人对神的虔诚,建造的过程可以把人对神的虔诚表达的淋漓尽致,可以在建造过程中满足人对神的敬仰,为了给神建造居住场所,人心甘情愿。而且建筑长久的保存也满足了人内心渴望被庇佑的心理。但是并不是说只有神居住的场所才用石来建造,西方也有一些用石头来建造的世俗性的房子,他们也是模仿宗教建筑来建造的,可以说是宗教建筑引导世俗建筑,世俗建筑向宗教建筑靠拢。笔者认为这个现象和西方宗教文化是分不开的。

那么中国古代为什么主要使用木材来建造建筑,这和建造建筑的目的有关。相比于西方的宗教文化,中国古代是宗法文化(世俗文化);相比于西方的宗教引导世俗,中国古代是世俗引导宗教;相比于西方的主要建筑是宗教建筑,中国古代的主要建筑是世俗建筑;相比于西方古典建筑以神居住为主,中国古代建筑以人居住为主,中国古代也有宗教,但是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文化。中国古代建筑的核心不是“神的空间”,而是“人的空间”。以人为本的木构建筑有利于采光的特点刚好可以满足世俗建筑宽敞、明亮,而又安居大地的要求。这正是中国和西方文化的不同的体现。西方,宗教引导世俗;中国古代,世俗引导宗教,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以人为本和西方古典建筑以神为主的区别。

5 结论与展望

在问题的分析中我们突然发现,我们是以西方的理论来衡量东方,“中国建筑为何用木构”这问题是基于西方人观念上的中西方建筑文明体系中的这种重大的差异,是在不同空间下发展出来的,由于中国古代建筑不存在如西方那般相对对立明显的建筑体系(神之教堂用石构,人之民居用木构),也就是说中国建筑并没有发展出像西方那般所谓的“伟大艺术”,所以用以西方古典建筑为基础的理论来解释这个问题是行不通的,就像美国学者艾兰(S.Al-lan)所说:“许多学者(中国学者和西方学者都一样)采纳以欧洲为对象发展出的理论,用它们来解释中国文化。未经修改的西方理论一旦用来解释中国的问题,结果就常常是中国问题的扭曲。恰当的方法是,用中国传统文化与设计理论来解释中国古代的建筑问题。”这个问题本身涉及到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用一个文化和文化衍生出来的理论来解释另一个文化衍生出来的东西明显是没有说服力的。所以我们要用中国传统文化与设计理论来探此类问题。也像赵辰先生在《立面的误会》一书中说道:“这并不意味着为此就不应该有这些提问,只是我们不应该在特定的文明体系中去寻找合乎那些理论的证据……。

中国不是某一理论的被动解释对象,我们也不应抛弃中国古代已有的理论建树和思考成果,当代中国城市的建筑大多是西方化的现代建筑,我们中国应该根据我们自己的文化和特色发展我们自己的建筑——中国式现代化建筑。正如我们当今提倡的文化自信,我们有着自己五千年来的文化软实力,我们现在所需要的不是迎合某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固有的时空观念,而是跨越时空,认识到不同空间自然应该有不同维度的东西,而不是用西方已经有的理论和思维来解释中国自身。否则,不仅理论自身无法得到发展,而且不论是我们这个国家,还是其中的每一个人,都难以实现真正的自我定位和解放。

猜你喜欢

木构世俗石头
山西发现一口2000余年前的大型木构水井
木构的味道
别小瞧了石头
山西蒙元仿木构墓葬文化特征研究
石头里的鱼
不愿向世俗投降
一件新出于闐語世俗文書
世俗的力量
我可以向它扔石头吗
秦汉时期世界最大木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