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动态

2018-03-22

石油化工应用 2018年9期
关键词:十六烷值乙丙橡胶燃料

西部首个25万吨秸秆综合利用循环经济示范项目正式启动

8月4日,记者从自治区有关部门了解到,日前由银川产城资本参股投资的宁夏同创秸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举行首届股东大会,标志着西部地区首个25万吨秸秆综合利用循环经济示范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计划投资3亿元,达产后将形成10万吨本色纤维素与16万吨高品质有机肥产能,年收入将达7.6亿元,利润将达1亿元。

据了解,该项目以农作物秸秆为原料,依托公司自主创新的生物酶解与KOH碱解核心技术,采用生物降解技术提取纤维素与有机质,实现了秸秆代木、纤维原料、清洁制浆等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绿色原料+绿色生产+绿色产品”产业竞争优势,实现了减少秸秆焚烧污染、替代木材制纤维素以及减少化肥农药用量等多重环保效应,打通了秸秆综合利用的产业链难题,为一揽子解决秸秆焚烧、减雾霾、减化肥、减农药、减森林砍伐、碳减排、改良土壤等提供了良好的产业方案,项目的建成将成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样板工程。

(摘自宁夏日报第21596期)

吉林石化乙丙橡胶新产品中试完成填补国内空白打造新的效益增长点

7月30日,吉林石化研究院4个牌号乙丙橡胶新产品的中试试验全部顺利完成。数据显示,4个牌号的试验样品经检验全部合格,填补了国产新产品的空白,标志着吉林石化乙丙橡胶新产品开发和产品结构升级迈出坚实的一步。

随着国内乙丙橡胶产能迅速增长,国内乙丙橡胶市场产能过剩,生产能力越来越集中在几家规模较大、技术实力雄厚的大公司手中,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面对市场竞争,如何加快产品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步伐,是摆在吉林石化面前的一道难题。

为此,吉林石化将产品结构升级和自主创新结合起来,以提升现有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占有率为主攻方向,在乙丙橡胶新产品投放上加快步伐。

乙丙橡胶中试试验负责人孙聚华介绍说:“此次试验的4个牌号乙丙橡胶新产品,瞄准市场需求,实现现有产品质量升级。老J-0010牌号乙丙橡胶性能指标已经无法满足高端润滑油黏度指数改进剂使用要求,因此,我们开发了J-0010H这一二元乙丙橡胶产品。其外延指标达到或接近国外品牌指标,打破了国外公司的垄断。”

吉林石化加快乙丙橡胶新产品开发和新产品投放,逐渐开发乙丙橡胶高端应用领域,扩大市场占有率,以新产品、新技术打造乙丙橡胶新的效益增长点。

(摘自中国石油报第7151期)

2017年全球新增太阳能发电能力超过化石燃料

2017年太阳能在全球新增发电投资中占主导地位,这是前所未有的。2017年,全球新增太阳能装机容量达98 GW,远超过其他技术(可再生能源、化石燃料或核能)的净增装机容量。太阳能发电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达1 608亿美元,增长18%,超过任何其他技术。2017年太阳能发电投资约占可再生能源(不包括大型水电)投资总额2 798亿美元的57%,超过煤炭和天然气发电能力的新投资(约为1 030亿美元)。

2017年推动太阳能激增的是中国,中国太阳能增加了53 GW,超过全球总量的一半,投资额达到865亿美元,增长58%。由联合国环境组织、法兰克福学院-环境署合作中心和彭博新能源金融公司发布的“2018年可再生能源投资全球趋势报告”认为,太阳能发电成本下降以及风能某种程度的下降正在继续推动太阳能、风能的部署。2017年是自2004年以来,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资连续第八年超过2 000亿美元,全球已向这些绿色能源投资2.9万亿美元。

联合国环境部负责人Erik Solheim说:“太阳能投资大幅增长表明全球能源地图正在发生变化,更重要的是经济效益发生的转变。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将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提供更高质量和更高薪金的工作。清洁能源意味着更少的污染,意味着更健康、更快乐的发展。”总的来说,中国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可再生能源投资国,达到创纪录的1 266亿美元,比2016年增长31%。

澳大利亚投资也大幅增加,增长147%,达到85亿美元;墨西哥增长810%,达到60亿美元;瑞典增长127%,达到37亿美元。2017年可再生能源发电开工达到157 GW,高于2016年的143 GW,远超过同期化石燃料发电容量(经调整关闭后),净增70 GW。法兰克福金融与管理学院院长Nils Stieglitz表示:“全球新增太阳能发电超过煤炭、天然气和核电新增的总和,但可再生能源总量仍远不能提供大部分电力,意味着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然而,也有些国家或地区可再生能源投资下降。美国投资下降6%,为405亿美元;欧洲下降36%,为409亿美元;英国下降65%,为76亿美元;德国下降35%,为104亿美元;日本下降28%,为134亿美元。彭博新能源金融总编辑兼该报告主要作者Angus McCrone表示:“投资下降的国家,通常是受支持政策的变化、大型项目融资的时机(如海上风电,每兆瓦投资成本下降)等综合因素的影响。”

2007-2017年,全球对可再生能源投资达2.7万亿美元,世界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和废弃物能源、地热能、海洋能和小型水电占世界发电比例从5.2%增到12.1%。目前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相当于减少了约1.8×108t二氧化碳排放量。

(摘自中外能源2018年第7期)

更环保、成本更低的生物燃料丁醇生产技术

新加坡国立大学(NUS)的工程师团队最近发现,从收获蘑菇后产生的废弃物中分离出天然存在的细菌热解糖热厌氧杆菌TG57能够将纤维素(一种植物基材料)直接转化为生物丁醇。由国大工程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系副教授何建中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于2015年首次发现了新的TG57菌株。他们继续培养菌株以观察其性能。

何教授说:“使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生物燃料可以大大提高可持续性并降低成本。我们的研究展示了一种使用新型TG57菌株将纤维素直接转化为生物丁醇的新方法,这是代谢工程的一项重大突破,并展示了可持续和具有成本效益的可再生生物燃料和化学品生产的基础里程碑。

生物丁醇是一种有吸引力的生物燃料。传统的生物燃料用粮食作物生产。这种方法成本高,与粮食生产争用土地、水、能源和其他环境资源。预计未经加工的纤维素材料(如植物生物质以及农业、园艺和有机废弃物)生产的生物燃料将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且不会增加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这些纤维素材料丰富、环保、经济可持续。

在各种类型的生物燃料中,生物丁醇因其高能量密度和优异的性能而具有作为汽油替代品的很大希望。它可以直接替代汽车发动机中的汽油而不需要任何修改。然而,由于缺乏能将纤维素生物质转化为生物燃料的有效微生物,生物丁醇的商业生产受到阻碍。目前的技术成本高,还需要复杂的化学预处理。

由国大团队开发的新技术有可能成为一种改变游戏规则的技术,可实现具有成本效益的可持续生物燃料生产,是生产生物燃料的绿色路径。用过的蘑菇堆肥(通常由麦秸和锯屑组成)是蘑菇种植产生的残余堆肥废弃物。废弃物中的微生物放置超过两年自然变化后可获得独特的TG57菌株。该发酵过程简单,不需要对微生物进行复杂的预处理或遗传改性。当加入纤维素时,细菌直接消化纤维素产生作为主要产物的丁醇。展望未来,研究团队将继续优化TG57菌株的性能,并将进一步进行设计,利用分子遗传工具提高生物丁醇产率和产量。

(摘自中外能源2018年第7期)

通过人工光合作用生产清洁的氢燃料

一种新型稳定的人造光合作用装置可利用阳光分解新鲜水和海水制氢,使效率提高了一倍,产生的氢可用于燃料电池。该装置也可以经重新配置后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燃料。氢气是最干净的燃料,水是其唯一的排放物。但是氢气生产并不总是环保的,常规方法需要天然气或电力。新设备的制氢方法称为太阳能直接水分解法。

在蒙特利尔麦吉尔大学领导该研究的密歇根大学电气和计算机工程教授Zetian Mi说:“如果我们可以直接将太阳能储存为化学燃料,就像自然界光合作用所做的那样,我们就可以解决可再生能源的根本挑战。”麦吉尔的电子和计算机工程博士生Faqrul Alam Chowdhury说,太阳能电池的问题在于,没有电池就不能储电,而这种电池总体成本高、寿命短。该装置由与太阳能电池和其他电子器件相同的广泛使用的材料制成,包括硅和氮化镓(常见于LED中)。由于只用阳光和海水进行运行,设计的准备工业用的这个装置为大规模生产清洁氢燃料铺平了道路。以前用新鲜水或海水的太阳能直接水分解装置的太阳能稳定产氢效率达到1%以上。其他方法使用的材料(如二氧化钛)由于成本高、效率低或不稳定,为了提高效率也可能涉及添加高酸性溶液。

然而,Mi和他的团队实现了超过3%的太阳能制氢效率。为了达到这一稳定的效率,该团队建造了一座产生电场的纳米级氮化镓城市景观塔。氮化镓将光或光子转变为可移动的电子和带正电的空穴。这些自由电荷将水分子分解成氢和氧。Chowdhury说,当这个特殊设计的晶圆被光子击中时,电场有助于分离光生电子和空穴,从而有效推动氢和氧分子的生成。

目前,芯片的硅衬背并没有对其功能做出贡献,但它可能做得更多。下一步可能是用硅来帮助捕获光线并将电荷载流子引入氮化镓塔。

Mi说:“虽然3%的效率可能看起来很低,但在该工艺40年的研究背景下,它实际上已经是一个重大的突破。根据计算方法自然光合作用的效率约为0.6%。”5%的效率是商业化的门槛,但他的团队的目标是要达到20%或30%的效率。Mi和他的团队进行了类似的研究,分离出二氧化碳中的氧气,将生成的碳转化为碳氢化合物,如甲醇和合成气。这个研究路径可能会像植物一样从大气中除去二氧化碳。这确实是令人兴奋的部分。

(摘自中外能源2018年第7期)

中航油投10亿元建五大研发中心发力航空燃料

7月底,中国航空油料集团有限公司召开首届科技大会,表彰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帅才”和“匠才”,宣布成立五大研发中心,以实现航油产品及关键技术的国产化,解决涉及航空燃料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中国航油董事长、党委书记周强透露,下一步中国航油还将投资近10亿元建设科技研发中心和各类创新实验室,持续激发创新动力活力,培育创新团队、提高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

中国航油成立的五大研发中心为:高端装备研发中心、油品应用研发中心、信息技术与网络安全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特种车辆及装备研发中心。研发中心将努力解决涉及航空油料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现有技术装备的品质提升问题、实现关键产品的国产化问题以及信息技术的升级与完善问题。公司聘任两院院士高金吉、邬江兴、李骏、黄维和为中国航油高级顾问,分别担任中国航油高端装备研发中心、信息技术与网络安全研发中心、特种车辆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

中国航油公布了科技成果及人才奖励基金计划,每年最少拿出1 000万元资金用来奖励科技创新人才,鼓励科技创新。此外,中国航油还在会上与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民航局第二研究所、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北京化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重庆交通大学、BP航空部等单位签署了科技合作框架协议,通过联合攻关的形式,努力推动国产化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实际应用,不断提高中国航油科技创新水平。

自1990年成立以来,中国航油累计为飞机加油近4 000万架次,供应航油超过3亿吨,目前每天为全球航空公司供油超过1万架次。

(摘自中国石油报第7153期)

单原子催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航天催化与新材料研究室乔波涛研究员、张涛院士研究团队在单原子催化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发现单原子催化剂在醇选择性氧化反应中具有远超纳米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首次提出并证明单原子催化剂界面最大化的特性是催化剂具有这种优异表现的重要原因。

该团队深入研究了氧化铈负载Au、Pt单原子和纳米催化剂对于苯甲醇选择氧化的性能。研究表明单原子催化剂不仅具有高的催化效率,而且具有更高选择性,此外还具有较好的底物适用性和反应稳定性。详细机理研究揭示了界面处的晶格氧具有更高的反应活性和选择性。单原子催化剂的界面最大化特性,最大比例地活化了载体二氧化铈中的晶格氧参与氧化,是单原子催化剂比普通纳米催化剂具有更高选择性和活性的重要原因。该研究为高效醇氧化催化剂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其他金属-载体界面协同催化的催化剂设计提供了启示。

(摘自中国化工信息2018年第14期)

大庆石化制造成功特种材料高压换热器

8月15日,历时10个月,由大庆石化机械厂承制的用特种材料制作的高压螺纹锁紧环换热器出厂。其填补了中国石油特种材料高压换热器制造技术空白。特种材料高压螺纹锁紧环换热器因其内部结构特殊、材料复杂、操作工艺为临氢工况,制造难度非常大。

此次制造的特种材料高压螺纹锁紧环换热器,是大庆石化炼油结构调整转型升级项目中加氢裂化改造项目的关键设备,材料为镍基合金、超级双相钢、铬钼钢以及抗氢钢,最高工作压力为17.3兆帕。

由于镍基合金、超级双相钢材料设备制造难度非常大,制造加工与工艺性能也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为此,技术人员与优秀焊工组成技术攻关小组,多次进行焊接工艺试验与评定,摸索出合理的焊接工艺参数及规范。

在制造过程中,大庆石化机械厂采用小接管、筒体内壁熔化极堆焊与T型螺纹数控加工等新技术,确保制造出合格的高压螺纹锁紧环换热器。

(摘自中国石油报第7166期)

大庆油田自清洁型射孔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

截至8月20日,大庆油田研制的自清洁型射孔弹技术已推广应用超过7万发,靶穿深超过1 200毫米,有效采液强度提高19.4%。这项技术不仅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而且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据了解,常规射孔弹在射孔作业后,会在射孔孔道周围形成射孔压实带,射孔后的渗透率仅为原始渗透率的7%至20%,严重影响油井产能。同时,在孔道内残留的岩石碎屑和金属粉末也会形成流动阻力,降低油井生产能力。为破解这一开发瓶颈,大庆油田装备制造集团射孔器材有限公司加大技术攻关力度,研究完善自清洁型射孔弹技术,致力高能材料在孔道中发生二次爆炸,在储层岩石和井眼之间提供一个理想的流动通道,提高岩石渗透率,降低地层污染,并为后续压裂作业提供支持,降低压裂成本。

目前,大庆油田装备制造集团射孔器材有限公司自清洁型射孔弹产品,已经在大庆、胜利、长庆等油田成功推广应用超过7万发,得到用户的普遍认可。

(摘自中国石油报第7166期)

新版尿素国标正式实施

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共同发布的尿素新版国家标准GB/T2440-2017于7月1日起正式实施。

与被替代的2001版尿素国标相比,新国标在总氮含量的表示方式、总氮技术指标、颗粒粒径和均匀度、包装标识警示语等方面的修订实现了与国际接轨,农业用肥料级尿素产品总氮含量指标适当下调,总氮由干基变更为湿基,为添加微量增效物质的增值型尿素新产品的开发预留了技术接口。同时,新标准限定了增值型尿素添加物的范围,添加了海藻酸、腐植酸的,分别执行其对应的化工行业标准HG/T5049-2016《含海藻酸尿素》、HG/T5045-2016《含腐植酸尿素》;添加尚无国家或行业标准添加物的,应按相关规定进行陆生植物生长试验,判断添加物的毒性。

(摘自中国化工信息2018年第14期)

国内首台XCP仪表十六烷值仪落户独石化

8月13日,美国WauKesha公司两名工程师到达独山子石化公司,对国内第一台数显CFR-F5十六烷值仪进行仪器调试和技术指导。

十六烷值是衡量柴油在压燃式发动机中发火性能的重要指标。十六烷值越高,表明柴油的发火性能好、滞燃期短、燃烧均匀、发动机发动平稳。此前,独石化使用的进口十六烷值仪已经服役25年。该仪器因机械化操作多,使用年代久,每隔一段时间必须检维修,时常造成十六烷值分析数据不能按步踏点完成。

此次引进的美国WauKesha公司生产的十六烷值仪在温度传感、压燃判断、数据参数等方面几乎完全实现数显自动化控制,不仅精确度高,全面降低人工操作带来的误差,而且能够解决独石化长期以来十六烷值仪设备单一现象,缓解长时间以来柴油十六烷值分析缓慢和人员加班问题。

由于新的数显CFR-F5十六烷值仪紧跟国际ASTM(美国材料试验协会)标准,可同时满足国内与国际柴油十六烷值的分析精度与数据提供,为柴油升级提供了检验保障。

(摘自中国石油报第7162期)

猜你喜欢

十六烷值乙丙橡胶燃料
十六烷值改进剂对柴油调合相关的影响
来自沙特的新燃料
生物燃料
导弹燃料知多少
柴油十六烷值改进剂的应用
柴油加入十六烷值改进剂后储存试验探究
基于幂指数法预测柴油十六烷值
耐高温耐老化龟裂氟橡胶/三元乙丙橡胶并用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朗盛巩固三元乙丙橡胶生产商领先地位
微波脱硫制备三元乙丙橡胶再生胶的结构和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