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与培育策略

2018-03-20王浩

西部论丛 2018年1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王浩

【摘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言行意识产生着决定性的其影响。加深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价值观思想内涵的深化理解、揭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形成机制,并根据实际情况对认同教育的实施路径加以完善,有利于整合社会合力,逐步加深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内化认识,进而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境界,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相应的力量。本文从认同理论入手,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理论基础以及认同教育的形成机制和培育策略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切实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科学的提炼和概括,明确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北京大学的师生座谈会上强调,青年人的社会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时期作为价值观念形成和确立的重要时期,做好这一时期青年社会价值观的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青年人应该从现在、从自己做起,逐渐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生活和工作中的基本遵循,身体力行的在全社会的范围内推广。并根据青年的成长特征为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和培育提供了几点建议,认为“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青年在培养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坚持做到由易到难、由远及近,努力在社会实践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变为自身日常行为准则,进而逐步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青年指明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方向,也明确了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重要历史意义。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理论基础

认同在本质上是一种心理学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弗洛伊德在研究中指出,认同是一个心理层面的重要过程,是个体向另外一个个体或集体的价值规范与社会面貌去模仿、结合自身思想进行内化并最终形成个性行为模式的过程,体现了个体与社会上他人具有情感联系的原始形式。认同可以具体的解析为一种情感、态度思想认知的移植过程,是一种将外在表现的认知行为内化于意识形态的重要过程。认同具体可以划分为认知、情感和行为集中任荣形式,三者之间表现出相互联系并在发展中逐步递进的关系。而对于价值认同来说,价值认同主要指非社会上某种价值观念的认同,是认同主体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对自身的调整以对社会价值规范加以适应的过程,具体表现为认同主体对某一社會价值观念和规范接受和维护所表现出的自觉性和相应的自律性。从价值认同的具体内涵上进行分析,价值认同与认同一样属于心理学范畴中的认知结构领域,本质特征是主客体之间动态调整着的相互关系,既表现出一种理念的不断选择和具体定位,也是一种对价值活动的不断重新构造。

价值认同理念的实施路径具体包括“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截然相反的路径。自上而下的认同实施路径就是通过对某种社会价值观念的宣传、灌输、教育来影响和改变社会大众的思想价值观念,使其自觉接受某种社会价值观念的领导,并主动约束自身行为。而价值观念认同中自下而上的实施路径具体指社会价值的行为主体通过自身思积淀、思维活动以及各个主体思维之间的交流和碰撞,自发的形成对某一社会价值观念的认同和心理上的接受。从价值认同的具体内涵和相关实施路径上可以看出,价值认同的最终结构就是价值主体对社会上某一价值观念进行内化发展实践并逐步在行为中彰显为外化实践的具体过程。

“内化”具体指受教育者在实施教育者的引导和帮助下或者在企业社会教育因素的影响下,接受所处社会所要求的政治观点、主流思想体系以及社会道德规范,并在接受过程中逐渐将其转化为自身个体性的认识,逐渐使个体不仅能够自觉接受和遵守相关社会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要求,而且能够自愿将这些要求作为自身社会活动价值准则和行为参照依据的具体过程。根据认同理论的这种逻辑性思想内涵,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结构最终会表现为核心价值观的内化思想实践所指引的外化行为活动,大学生在认同教育的培育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自身思想价值观念的心理内化过程在本质上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认同教育的关键性要素,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思想实践。大学生在认同教育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内化思想实践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一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应该从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与外延倾向上进行系统的认知与深化学习,逐渐掌握和理解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本质要素,并以此为依据奠定内化实践活动的基础。其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先进价值观念思想的认同,必然要经历循序渐进、不断变化发展与系统整合的过程。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认同教育内化实践的具体目标是将这一外在价值观念认同教育培育转化为个体自身的内隐价值观念,并在社会实践中自觉以此为指导引领自身外在行为。实际上,在认同教育中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过程就是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以认同的基本路径。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实践中,应该以大学生群体的普遍认知特点与这一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对其进行价值观念方面的教育和引导,才能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提升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认同实际效果。值得注意的是,价值观念主体对某一社会价值观念的认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系统性和反复性,正如习近平书记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中所说,“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形成机制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重要形成过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核心思想内涵。韦东雪曾在研究中提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观念的形成具体可以划分为动态和静态两个表现层面。

从动态认同的具体过程看,如上文所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具体可以分为认知、情感和行为认同三个层次。首先,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应该以大学生对此价值观念本质内涵的感知活动为基础。从心理变化过程来看,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认知过程具体包括大学生在认知实践中通过感知觉、思维、想象和记忆等心理活动对此价值观念进行合理感知,进而通过对此观念的综合、对比、分析和抽象概括,将认知过程结束后得到的信息科学整合为自身认知结构,最终形成认知性价值观念认同。其次,情感认同具体指大学生在已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形成了初步的认知性认同前提下,大学生自觉以自身对核心价值观的感知为依据,对个体行为是否能够与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相符合进行合理评价,大学生在此评价选择过程中所产生的肯定、满意等主观情感体验就是所说的情感认同。因此可以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情感认同的过程在实质上就是一个“价值认知一价值评价一价值选择”链接不断循环往复进行发展的过程。大学生一旦在生活实践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基本的情感认同,就必然会在发展中对认知认同进行合理的引导和进一步深化,将认知认同层次逐渐推向行为认同层次,具有一定的积极催化价值。再次,在已经初步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情感认同基础上,大学生如果能够在生活中自觉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进行内化、理解和深度吸收,真正转化为自己的价值准则和基本行为规范,就能够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完整认同,并对自身和其他个体的行为产生影响。上文论述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认同三个重要过程,发生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每一次认识深化中,也就是在认知认同到行为认同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不断的循环着三个认同过程。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静态认同具体指可以划分为表层和深层两种主要认同形式。对于表层认同来说,表层认同主要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本质还没有形成意识形态层面的浅层次认识,只是对核心价值观的概念性思想进行了初步的基本了解,完全无法达到动态认同教育中所设计的三个主要层次;而深层认同则是指大学生已经能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本质进行较为深入的理解,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思想内涵真正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中,用价值观中的基本信念来对自身成长和社会大众的行为进行衡量,从而自觉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规范对自身行为进行有效约束。

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态认同基本过程可以看出,“价值认知→价值评价→价值选择”的循环过程应该遵守认知、情感、思想和行为的心理发展内在规律,在认同活动的内部产生一个整合性的复杂结构。但是并不能简单的定义为行为认同的产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思想的结束,而是应该认识到这种动态的认同过程既体现了内部结构的动态变化,也是一个随着外部调整而随之产生变化的动态发展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动态和静态模型的正式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研究领域的研究空白,能够使后期的研究从大学生认同教育的形成机制上来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过程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理解,对进一步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培育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模式支持。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具体培养策略

我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具体培养策略包含着诸多方面的内容,其中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构建以及社会实践活动时培养策略的重要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实践有教师的引導和指点、同学之间的相互切磋和浩瀚的书籍组作为引路的明灯,所以学生可以在此期间“无旁骛求知问学”。这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学校园文化以及课堂教学在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成长、践行社会会注意核心价值观方面重要作用的充分肯定。所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中应该充分发挥大学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引导作用,全面系统的深化课程改革,将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专业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其中思想政治课程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重要领域,思想政治任课教师应该根据时代的发展需求以及大学生自身价值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改善教学主要手段,在教学实践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科学系统的解读。同时,应该注意将教学内容与认同教育理论、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其思想、心理活动和社会实践行为的贴近,调动学习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效果,逐步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态认同和自觉践行。

大学阶段的校园文化应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重要载体。大学校园文化是经过大学长时间以来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与现代化文化相融合演进而生成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积极融入到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建设之中,从校风、学风等建设层面入手进行有机融合,是大学生在接受和认同大学校园文化的同时也随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认同感。在具体操作上,应该工校园精神的构建、校园文化活动的实施和开展以及校园文化的社会性宣传等层面展开,全面系统的提升高校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培育方面的实效。

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培育的重要途径。实践是社会大众形成社会正确价值观念的基础。大学生要在成长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就要首先在社会实践中形成正确对价值观念的正确认识。正如刘云山在党建工作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想真正在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就必须将其融入到社会实践中,让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完成对其的感知和领悟。一旦离开生活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会发展成为空中楼阁。因此,必须要把社会实践正式纳入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培育工作中,通过排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逐步提升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念的认知和深化理解。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表述时使用了“倡导”一词,说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育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随着时代发展逐渐进步的过程。因此,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培育必然要与高校大学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相结合,甚至在教育环境的治理和教学制度的建设方面也应该对认同教育培育思想有多体现,使大学教育真正发展成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认同教育培育的主要载体,提升认同教育质量和水平。

结语:

综上所述,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复杂工程,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科学培育过程中,既应该对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凝练,积极探索这一思想内涵在社会大众生产生活中的有效传播方式,也要关注大学生群体自身具备的差异性,在兼顾学生差异性的同时重点关注认同教育的基本理论的发展和深入研究,力求能够在教育培育中逐步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内化于思想意识形态,并自觉约束自身行为,最终使其成为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内在精神力量。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