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播种量及氮肥运筹对“沪香粳106”产量的影响

2018-03-20朱雷鹰吴培清苏瑞芳金秀华吴书俊

上海农业科技 2018年1期
关键词:穗肥施氮播种量

江 健 顾 盈 曹 磊 朱雷鹰 黄 亮 吴培清 苏瑞芳* 金秀华 吴书俊

(1上海市奉贤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201499;2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201403)

水稻是上海郊区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在10万hm2左右,约占全市粮食播种总面积的65%,稻谷产量占粮食总产近80%[1],其中直播稻约占水稻种植面积的70%,且以人工直播为主。“沪香粳106”是由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优质早熟晚粳品种,2013年通过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编号:沪农品审水稻2013第002号)[2]。关于该品种的机插栽培技术研究已有报道[3-4],但其直播栽培技术研究尚未见相关报道,周燕等[5]研究结果表明,“沪香粳106”直播栽培基本苗数多,比机插更易获得足穗,从而获得较高产量。为探索“沪香粳106”人工直播丰产栽培技术,笔者于2015~2016年进行了不同播种量、总用氮量及前后期施氮比例对“沪香粳106”产量影响的研究,以期为该品种的示范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地点

供试水稻品种为“沪香粳106”,播种方式为人工直播。于2015年和2016年在奉贤区庄行镇杨溇村分别进行播种量试验和氮肥运筹试验,前茬作物均为小麦,供试田块土壤质地均为青黄土,土壤肥力中等。

1.2 试验设计

1.2.1 播种量试验

播种量设52.5、60、67.5、75、82.5、90kg/hm26个处理,每处理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每小区面积59.4m2。6月11日播种,施氮总量300kg/hm2、前后期施氮比例基蘖肥∶穗肥接近8∶2,11月10日收割。

1.2.2 氮肥运筹试验

施氮总量设180、225、270、315、360kg/hm25个水平,前后期施氮比例基蘖肥∶穗肥为8∶2;在施氮总量270kg/hm2水平下,前后期施氮比例基蘖肥∶穗肥增设9∶1和7∶3 2个水平,共7个处理,每处理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每小区面积72m2。6月17日播种,播种量60kg/hm2,11月3日收割。

1.3 调查记载

出苗后调查基本苗数,定点考查水稻苗数、株高;成熟期调查有效穗数,每处理取20株植株,室内考查株高、穗长、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等性状;收获后测定各小区实产,并按稻谷标准含水量14.5%折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播种量对“沪香粳106”的影响

2.1.1 生育期

由表1可知,不同播种量对“沪香粳106”的齐穗期、成熟期、全生育期无影响,成熟期均为10月31日,全生育期均为142 d,仅播种量82.5、90kg/hm2处理的抽穗期比其他处理推迟1 d。

表1 播种量试验的生育期

2.1.2 产 量

由表2可知,播种量在60~82.5kg/hm2之间,随着播种量的增加,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抛物线状,播种量67.5kg/hm2处理的产量最高,为10 640kg/hm2,播种量60kg/hm2处理的产量最低,仅9 495kg/hm2。播种量67.5kg/hm2处理比其他处理增产6.76%~12.06%,与其他处理间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

表2 播种量试验的小区产量及新复极差比较

2.1.3 主要农艺、经济性状

由表3可知,不同播种量对“沪香粳106”的株高、穗长等农艺性状的影响无明显变化规律。播种量60kg/hm2处理虽穗长最长,每穗总粒数、实粒数最多,结实率最高,但有效穗数最少,仅356.4万穗/hm2,比播种量82.5kg/hm2处理少75.6万穗/hm2,减幅17.50%,故产量偏低。表明有效穗数是决定“沪香粳106”产量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

表3 播种量试验的主要农艺、经济性状比较

2.1.4 茎蘖动态

由表4可知,基本苗数随播种量的增加而增加,播种量90kg/hm2处理比播种量52.5kg/hm2处理多72万苗/hm2,增幅72.73%。但单株分蘖数随播种量的增加而下降,播种量90kg/hm2处理仅1.7个,比播种量52.5kg/hm2处理少1.8个,降幅51.43%。说明播种量越高,个体生长受限,分蘖减少。

表4 播种量试验的茎蘖动态

2.2 不同氮肥运筹对“沪香粳106”的影响

2.2.1 生育期

由表5可知,随着施氮总量的增加,“沪香粳106”的抽穗期、齐穗期、成熟期均推迟,全生育期延长;在相同施氮总量下,穗肥占20%和30%处理的抽穗期、齐穗期、成熟期比穗肥占10%处理推迟1 d,全生育期延长1 d。

表5 施氮总量及氮肥运筹试验的生育期

2.2.2 产 量

由表6可知,施氮总量在180~360kg/hm2之间,产量随着施氮总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再增的趋势。以施氮总量为270kg/hm2处理的产量最高,为9 208kg/hm2,比其他处理增产0.60%~3.43%,与施氮总量为315kg/hm2处理间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与其他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此外,施氮总量为360kg/hm2处理由于有效穗数较高,故产量较高。

表6 施氮总量试验的小区产量及新复极差比较

由表7可知,在施氮总量为270kg/hm2水平下,前后期施氮比例对产量也有一定影响。基蘖肥∶穗肥为8∶2处理产量最高,分别比基蘖肥∶穗肥为9∶1、7∶3处理增产1.06%和1.38%,但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

表7 氮肥运筹试验的小区产量及新复极差比较

2.2.3 主要农艺、经济性状

由表8可知,随着施氮总量的增加,有效穗数呈上升的趋势,施氮总量为360kg/hm2处理比施氮总量为180kg/hm2处理多94.5万穗/hm2。其他性状均无明显变化规律,每穗总粒数、实粒数均以施氮总量为315kg/hm2处理最多,分别为116.4粒、94.1粒;结实率以施氮总量为270kg/hm2处理最高,为85.5%;千粒重以施氮总量为180kg/hm2处理最高,为26.35g。

在施氮总量为270kg/hm2水平下,有效穗数、结实率随着穗肥施用比例的增加呈下降趋势。穗肥占30%处理的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分别比穗肥占10%处理减少34.5万穗/hm2和3.6%。说明基蘖肥对水稻分蘖的发生和有效穗数的形成作用明显,穗肥比例偏高可能会造成水稻贪青迟熟,影响灌浆结实。2.2.4 茎蘖动态

表8 施氮总量及氮肥运筹试验的主要农艺、经济性状比较

由表9可知,施氮总量315、360kg/hm2两个处理的高峰苗数出现时间比其他处理提早7 d;成穗率以施氮总量为360kg/hm2处理最高,为78.4%,比施氮总量为180kg/hm2处理提高17.9%。

在施氮总量为270kg/hm2水平下,单株分蘖数随着基蘖肥施用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基蘖肥占90%处理的单株分蘖数为3.8个,比基蘖肥占70%处理多0.4个。表明在一定量的氮肥水平下,增加前期施氮比例,有利于水稻早生快发和有效穗数的形成。

表9 施氮总量及氮肥运筹试验的茎蘖动态

3 小结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播种量对“沪香粳106”生育进程的影响甚微,但施氮总量和前后期施氮比例对其生长发育有明显影响。播种量在52.5~90kg/hm2之间,随着播种量的增加,成熟期、全生育期无明显差异。施氮总量在180~360kg/hm2之间,随着施氮总量的增加,全生育期延长。在施氮总量270kg/hm2水平下,穗肥占20%和30%处理的全生育期比穗肥占10%处理推迟1 d。

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播种量、施氮总量和前后期施氮比例对“沪香粳106”产量有一定影响。随着播种量的增加,基本苗数增加,单株分蘖数减少,个体生长发育受限制,穗型明显偏小;播种量过少,则基本苗数不足、有效穗数偏低,亦不利于水稻高产。在本试验条件下,产量随着施氮总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再增的趋势,增施氮肥对促进水稻分蘖的发生和有效穗数的形成作用明显;施氮总量过少,则会影响水稻生长发育,成穗率、结实率低,有效穗数少、产量偏低。在施氮总量为270kg/hm2水平下,增加基蘖肥施用比例,可促进植株分蘖和有效穗数的形成,减少颖花退化,提高结实率;穗肥比例过高,会导致水稻贪青迟熟,影响灌浆结实。

综上所述,“沪香粳106”作单季稻人工直播栽培,以播种量67.5kg/hm2、施氮总量为270kg/hm2、基蘖肥∶穗肥为8∶2为宜,在此条件下,单株发育良好,群体协调适宜,可获得较高产量。

1]陆峥嵘.围绕重点环节实现重点突破上海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迈新步[J].上海农村经济,2013(12):20-22.

[2]吴书俊,闫影,张丽霞,等.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抗条纹叶枯病香粳品种‘沪香粳106’[J].上海农业学报,2017,33(3):25-30.

[3]施惠国,林丽花,孙丽.“沪香粳106”特征特性及机插高产栽培技术初探[J].上海农业科技,2015(3):55-56.

[4]蒋李健,周燕,茅一平,等.“沪香粳106”不同氮肥运筹试验初探[J].上海农业科技,2017(2):91-92.

[5]周燕,李成龙,黄天宇,等.“沪香粳106”不同种植方式比较试验初报[J].上海农业科技,2017(3):49.

猜你喜欢

穗肥施氮播种量
施氮水平对油菜生育后期氮素吸收积累和分配的影响
2019—2020 年度固始县优质小麦播种量优化试验总结
2019—2020年度优质小麦不同播种量试验
2019—2020 年度优质小麦不同播种量试验
不同穗肥用量和运筹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播种量与多效唑对豫麦158 产量性状的影响
不同氮、钾穗肥使用量对中粳稻产量的影响
“申优26”不同穗肥施用方法试验初探
不同时期施用穗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施氮对不同耐氮性甘薯品种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产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