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优化路径探析

2018-03-19张慢李维军

新西部·中旬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工作路径资助育人高校

张慢 李维军

【摘 要】 文章针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优化路径。要建立健全资助育人工作体系;切实推进资助育人的价值实现。

【关键词】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路径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即通过国家资助政策体系的实施达到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育人的效果,其对象是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其目的是在他们顺利完成学业的基础上,实现自身全面发展。

一、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

1、资助育人工作体系不完善

(1)认定标准不统一,制度不完善。界定贫困生是做好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第一步。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界定很多高校也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和研究。但目前,多数高校依然采取“学生本人提交贫困申请、出具三级证明及家庭經济困难学生情况调查表”的传统模式,还有部分高校会在此基础上采取班级民主评议。但由于学生个人心理,所在单位开具证明态度等因素,对于学生的贫困认定是有难度的,不容易有效操作。更何况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对于他们的认定也应考虑地域特征。

当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学生贫困认定模糊及认定过程本身的复杂性;国家助学金评选程序有待完善与实施过程中监管不到位;学生贫困认定制度不够完善,认定责任主体不淸,认定过程诚信缺失,申请的随意性与认定的无序性。

(2)勤工助学方式单一,缺乏创造性。设置勤工助学岗位主要是锻炼、培养学生能力。但高校勤工助学的岗位设置较为零散, 且只停留在“劳务性”层次且岗位供不应求,同时校外助学岗位稀缺,并缺乏一定的创造性。

第一,勤工助学过程中管理不规范。高校只是把勤工助学作为解决学生生活基本费用的一种手段。没有进行比较规范的组织,没人指导,个体较为分散,没有把勤工助学活动提高到育人成才工程的高度来认识,主要安排在学生管理部门,图书馆等值班工作,相关岗位并没有结合学生的专业。

第二,陈旧的勤工助学管理理念,岗位只停留在简单的经济资助层面,忽略了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所以,设置勤工助学岗位没有将其放在人才培养的层面考虑。学生被动干活,接受一些派活,主体性得不到发挥,缺乏创造性,故此无法激发学生的热情。

(3)资助育人工作队伍缺乏专业性。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1]大学生正处于人格成型的关键时期,需要一个正确的思想引导,而职业化、专门性的学生资助育人工作队伍,正是大学生成长成才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

在信息化、网络化迅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队伍规模与不断增长的大学生数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更加反衬出当前很多高校的学生资助工作队伍更新和完善的速度,远远落后于教育对象变化速度的问题。这其中的一大重要的亟待深入合理解决的问题便是学生的成长发展缺乏一批具有专业背景专业人才,从而造成了现今各大高校普遍存在的学生资助育人工作队伍整体发展相对滞后,教育手段、教育方法相对落后的状况。

没有专门的学生资助育人工作队伍,这部分工作就落在了负有沉重任务的专职辅导员身上。辅导员本身负责了大量的繁重工作,无法做到兼顾与统筹,致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育人工作发展缓慢。

(4)工作方式方法囿于常规,缺乏实效性。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结合他们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资助人员大多囿于自身水平,习惯照本宣科,讲大道理,不能有针对性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在实际中,应将学生的资助育人纳入到全校的统一整体,同时加以实际的区分对待。因此,高校在资助育人工作中应该结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特点,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本就是一门科学,做好高校经济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关乎学生正确的三观,良好的道德规范,正确的政治立场和培育健康的心理状态的树立。所以从事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老师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就得实事求是,探寻符合这一特殊学生群体成长成才,需要的教育方法手段。传统的工作方式与方法是在特殊时期遗留的特殊手段,传统的工作方式与方法在当时确实是无可置疑的合理可行的,但在新时期下,中国进入了全面改革的新时期,学生资助育人的工作方式与手段也急需转变传统视角,增添现代元素,增强资助育人工作的实效性。[2]

2、高校资助育人的价值实现尚待增强

(1)资育观念亟待转变,重“资”更要重“育”。当前,一些高校在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资助工作的过程中,注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支持而忽视了对这部分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得资助工作存在资助与育人相分离的问题。一些高校资助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就是发钱,资助工作者只要能把资助款顺利地发下去就是万事大吉了,没有通过资助达到育人目的的意识,更谈不上发掘资助工作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学生在拿到资助款时,还会抱怨一下怎么钱少了,怎么发晚了等等问题,然后拿着资助款任意挥霍。这种落后的资助观念缺少人文关怀,使得资助工作功利化,这样学生更加不会有感恩之心和感激之情。因此,高校学生资育观念的创新是我国高校资育工作面临的现实课题。

(2)资助育人功能不突出,育人初衷缺失。教育公平的前提条件就是统筹推进各地区的高等教育均衡化发展。高校招生改革顺利进行的关键就是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基本经济问题,这直接影响高校稳定和发展。学生基本生活的保障和系统性教育,直接影响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高校工作中,在经济上加大了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的资助,贫困学生虽然在经济上得到了支持与帮助,但却在思想认识上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与资助相配套的系统性教育明显缺乏,对于他们的日常行为引导工作不扎实。资助工作不只是学生工作部门的事,理应形成全员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的格局。

(3)诚信和感恩意识淡薄,缺乏反哺情怀。国家助学贷款是针对在校大学生实行的无担保的信用方式,信贷的偿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诚信度。但部分大学生贷款不守信用,缺乏应有的偿还意识,高校中存在着严重的还款信用危机现象。同时,由于学生毕业后流动性大,联系方式也相应改变,就不再主动和银行、学校联系,不按期归还本金和利息,使银行遭受损失。这就凸显出高校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反映出部分贫困生缺乏感恩意识。还有更多一部分学生将这一项工程视为是理所应当,认为国家就应该为自己无私无偿的给予资助,绝大多数人没有一点感恩意识与反哺情怀。

(4)心理和思想帮扶存在问题,标本相离。资助育人过程中缺乏学生心理和思想引导。高校学生大多来自于不同地区,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也是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直接原因。同时,贫困家庭的家长大都忙于生计,没有时间,甚至不懂得如何与孩子交流沟通。这就使得甚多学生养成遇到事情不与他人沟通,在一定意义上,家长文化程度低,对于孩子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不利于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进入高校,看到与其他同学的差异,容易造成心理落差。

二、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优化路径

1、建立健全资助育人工作体系

(1)施行贫困认定区域等级化,完善贫困生认定机制。贫困生的认定一直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发展的一大难题。故而在资助育人的实践中,要创建透明公正的困难学生评定机制,找准合理的方式与方法。在实践中,可以对学生贫困认定进行区域等级化,完善合理可行的贫困生认定机制。也就是做到认定方法科学、认定程序简便、认定标准统一。

贫困认定工作严肃,直接影响资助公平。在贫困认定中,应注意:一是高校中的有关工作人员应该准确核算学生在校的基本生活开支。二是综合测算学生当年多种经济来源的“收入”。除了学生自己上报、家长申报和当地政府证明外,结合学生生活的地区政府提供当前地区的“城镇人口居民收入”和“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及其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消费水平,衡量学生的家庭收入在其所在地区所处的水平。另外,还要用其他适当的方法了解学生平时的消费习惯,准确的判断应该资助谁。

(2)统筹策划,规范学生勤工助学活动。新形势下,仅仅依靠国家助学金及助学贷款,只能解决部分特困学生的经济问题,适应新形势勤工助学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困难学生走向成长成材路上的重要一步。

一方面,突出“勤”在学生资助上的主导地位。勤工助学是一项惠校惠生的工程,勤工助学可培养学生的自立自强意识,故而在此视角下,高校应尽可能多的设置合理的勤工助学岗位。

另一方面,做好勤工助学系统管理,应该多将此项政策在学生中进行广泛宣传,同时针对勤工助学也要设置专门负责的专职人员进行日常管理。通过勤工助学锻炼受助学生的全方位能力,既培养学生的自立自强意识,也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全方位体现资助育人的理念。

(3)锤炼干部,完善资助育人工作队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归根结底是人和人之间的互动。[3]辅导员是资助育人工作的直接参与者、组织者,承担着重要的职责。可资助育人工作不仅仅是辅导员的工作,更是全体老师共同的责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要给他们更多的关爱,使他们感受到高校关爱的氛围,所以高校应培养一支专业化的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育人工作队伍,让他们明确责任,用爱工作;坚持标准,应助尽助;规范操作,落实任务;开拓视野,创新渠道;依托网络,实现信息化。

各类高校要保證学生资助工作队伍建设的经费投入,保证学生资助队伍培训工作有效开展。高校要严格规范学生资助管理人员的任免制度,严格要求新进人员的基本业务素质,入职后,进行必要的专业化培训和合理的评估考核,提高资助队伍整体的服务和管理水平。最后,学生资助工作人员自身也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研究真实资助案例,结合国内外相关经验,积极进行学生资助理论研究,提升科研水平,以便更好的服务学生资助事业。

(4)创新方式方法,增强资助育人工作实效性。“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方式要灵活多变,因势而谋、顺势而为。新形势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抓手,理应牢固树立这一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用新方法、新举措重新认识资助育人工作,努力开创资助育人工作新局面。通过拓展育人渠道,全方位地开展育人工作,实现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

2、切实推进资助育人的价值实现

(1)转变传统视角,重“资”更要重“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资助不仅是物质上的扶贫,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成人。大学生学成归去以后均是祖国建设的中坚力量,所以在对他们进行资助时,一定要审慎把握底线和原则,既要他们在生活上无后顾之忧,放心学习,也要促使其实践技能的培养与提升,以期其在毕业后能有奔赴祖国大江南北建功之能。

首先,物质资助和精神成人相结合的原则,最重要的便是大学生的精神成人。尤其是在新形势下,面对三股势力对学生的恶意引导和变相策划,往往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中的少数贫困生走向犯罪道路。高校在开展贫困生资助工作时要坚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既要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物质资助,也要更加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资助,忽视任何一方面都会影响到资助工作的育人效果。

其次,以励志教育为先导,树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典型,充分发挥榜样在学业、工作、生活上的示范引领作用。同时以感恩教育为助推剂,促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为社会公益活动的倡导者,以走访和回访活动为平台,使他们成为和谐校园的建设者。

(2)以人为本,探索资助育人功效。任何高校的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其最终目标都是为了促使学生走向成长成才之路。所以任何高校的学生资助工作的最终落脚点都得落在“人”这个基础之上,资助与育人有机结合,发挥资助育人功能。[4]

首先,进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引导,培养成熟的心理素质。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大多具有自卑心理、相对闭塞的人际交往使得他们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孤独寂寞等问题。所以就需要学校不失时机的对其进行心理引导。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识自我、规划自我、成就自我,从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达到大学培养目标。

其次,发挥榜样作用,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荣誉的学生进行重点宣扬。宣扬他们勤奋学习的态度、感人的学习经历,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学生学习氛围。

最后,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充分的责任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个人需求与社会责任、社会义务之间的相互关系,坚持集体主义原则,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国家利益的关系,激发建设社会主义的担当与责任意识,使资助育人工作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和谐统一。[5]

(3)精准资助,增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诚信和感恩意识。现代社会是信用体系逐渐健全与高速发展的社会,所以要注重契约精神与感恩意识的“双重教育”。[6]大学生能够走入高校都十分不易,其毕业之后都将是地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强感恩教育,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回馈他人。故而要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识现代征信体系,懂得诚信的社会意义。在学生进入到高校以后,针对实际情况,定期举办信用知识讲座,观看征信教育片等活动,这些看似细小的事情和技能,让学生融入到其中,也能唤起受助困难大学生感恩意识,提高学生诚信意识。

同時,要使学生意识到接受高等教育及资助机会的来之不易,使大学生受资助权利受到规约,增强其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7]最终实现学生从“受助”到“自助”最后到“助人”的转变。

(4)注重人文关怀,增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帮扶。重视学生资助育人过程中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8]充分与同学进行交流,开导他们,给予他们好的建议,解开困扰着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生活的各类问题,高校应该给予这些同学更多的人文关怀,积极的与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真正的需求与困惑,了解他们的具体情况;建立同辈同乡联系低年级同学进行帮扶,准确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现实需求,把学生人文关怀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http://www.mod.gov.cn/leaders/2016-12/08/content_4766073_2.htm.

[2] 葛昕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独立学院资助育人探析[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7(05)146-149.

[3] 段玉青.全员育人视域下的大学生资助育人机制探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7(5)164-168.

[4] 曹国永.把资助工作与育人工作更加有机结合起来[J].中国高等教育,2016(9)18-21.

[5] 马从兵.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合谈高校资助育人的实效性[J].高等农业教育,2014(12)45-47.

[6] 刘卫锋.从“资助助人”向“资助育人”转变[J].中国高等教育,2016(8)42-44.

[7] 柯心.高校学生资助育人的法治思维与机制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2017(6)108—111.

[8] 费萍.试论辅导员贫困生资助育人能力的提升[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2)133—135.

猜你喜欢

工作路径资助育人高校
城市化进程中群众文化工作路径优化探讨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企业政工师工作路径的探析
优化考务管理工作的路径分析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