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时代”高校新媒体建设与舆论引导探析

2018-03-19李晴

新西部·中旬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舆论引导微时代

李晴

【摘 要】 该文结合云南民族大学实际,在理论上认真分析微媒体在管理和建设方面出现的新问题,从实践上积极探索应对的新举措、新途径,试图探讨在新媒体时代下如何加强舆论引导开展“三进”工作路径:抓住关键节点,培养意见领袖,提高舆论引导的针对性;整合媒体资源,建立由中心向外扩散的一体化联动机制;建立舆情反应机制,牢牢掌握话语权;打造新媒体平台,创新高校学生思政工作方法。

【关键词】 微时代;高校新媒体建设;舆论引导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迅速发展的新媒体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工作方式。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跨过了以新浪、搜狐等为代表的门户网站时代,进入了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微时代”。根据《2017年中国新媒体行业全景报告》,2016年中国各大媒体平台中,微信公众号以63.4%的绝对优势领衔自媒体行业,微博自媒体平台成为用户传播第二渠道选择,其占比为19.3%。新媒体技术手段不断发展创新以及形式多样化,高校新媒体建设和管理的问题也随之显现出来,存在队伍建设不完善、运用机制不健全、对新媒体运用认识不深刻等问题。同时,作为教育类新媒体,舆论引导和文化引领功能还不够完善。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校园新媒体管理与建设,重视舆论引导并提出舆论引导策略,通过新媒体平台开展思政工作,积极进行双向互动,使思政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师生,不断提高思政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

一、云南民族大学新媒体建设管理现状

目前,云南民族大学校园新媒体平台官方备案的有112个,其中学院创立的官方微信、微博平台居多。云南民族大学新媒体平台成立时间不长,最早开通的官方微信也只有三、四年的时间,还没有足够的粉丝积累。有的官方微信平台粉丝数量上万,但更多的官方微信公众号粉丝只有几千。从管理方面看,一般是老师负责管理,学生进行具体操作。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学校制定了《云南民族大学新媒体管理办法》,并且通过责任书的签订以及目标责任细化对校园新媒体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的有效管理,做到了有章可循,各司其职,达到一定的管控、监督的效果。从内容上说,官方微信平台较多发布的是新闻报道,也有选题性强的深入报道,但有些官方微信平台却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内容独特并且新颖的宣传模式。

在新媒体环境下,思政类的新媒体平台是学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和舆论引导的关键阵地,但据统计,当前像《云南民大先锋》这样专门进行思政工作宣传的校园官方微信公众号不多,更多的微信、微博平台虽然也有思政工作宣传的内容,但占的比例不大。

二、创新云南民族大学校园新媒体平台建设的新思路

1、结合民大特点,塑造主流的校园品牌

根据民族类高校的特色以及自身实际情况来打造主流校园品牌。校媒要遵循三贴近原则,深深扎根校园,深入基层、深入师生、深入群众,搭建能表达思想的平台,实现校园里的受众话语权,让师生积极热情地参与到所关注的内容和校园生活的讨论中,在交流互动中对校媒产生强烈的信任感、依赖感,不断提升校媒的公信力,塑造出主流的校园品牌。首先要创新形式。微媒体正在不断以更新、更快、更人性化的方向改进技术贴合人们的阅读习惯,融入日常生活。根据微媒体的特性,校园微平台要顺应技术手段的变革不断创新形式,体现时代性,富有创造性并且增强服务功能;其次,在当前浮表于表面化,内容空洞,甚至千篇一律的快餐新闻充斥市场的传媒环境下,校园新闻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校媒要从实际出发,坚定内容至上的策略,增强选题策划性,挖掘更深度的内容增加吸引力,摒弃数量的叠加,注重品质的精益求精,努力激发师生的兴趣,引导师生产生共鸣,发人深思,凝聚人心,增强公信力。

2、建立行之有效管理制度,健全管理队伍

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要与时俱进,在新媒体的管理和建设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作用,既要有效把控,又能激励其发展,做到张弛有度。首先,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对新媒体运行的制度建设,进行网络知识培训等活动,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学生对网络安全的认识,并就校园新媒体安全隐患的扩大提出疏导对策;其次,要完善奖惩机制,建立评比制度。提高学校和学院建设新媒体平台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并通过评比取长补短,完善自身新媒体平台建设,不断提升高校新媒体管理水平,优化高校新媒体教育平台。第三,新媒体建设离不开人才的培养,校园新媒体建设需要健全管理队伍。要分别组建采编队伍、策划队伍、审核发布队伍、专业的指导队伍、高素质的网络评论员队伍等五支新媒体队伍,并加强专业媒介知识和业务培训,在学校有关组织的领导下,开展有效的工作。

3、提高全校师生媒介素养,营造健康的新媒体环境

在新媒体碎片化信息充斥眼球的时代,面对社会上众多的良莠不济的信息,对于校园媒体来说,作为传播者,关键在于对于信息进行把关,发布官方的权威资讯。把关的过程是基于媒介专业知识和媒介素养的基础上对信息判断和筛选的过程,同时学校师生作为受众,也需要了解媒体的传播功能和特点,具备较强的是非观念和辨别能力,以及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提高媒介素养,才能对复杂多样的信息进行正确的判断,去伪存真,充分吸收有意义的信息。

媒介素养是一种综合的能力,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1992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对媒介素养下了如下定义:媒介素养是指在人们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学校应把提高全校师生媒介素养作为一个既定的工作任务,制定培养方案,开设与媒介素养相关的公开课、选修课,组织校园媒体进行专业的媒介知识和业务培训,营造健康向上的新媒体环境。

4、与社会接轨,创建开放性的校园新媒体平台

校园新媒体在社会新媒体迅速发展壮大的形势下,应该積极进行转型, “走出去”与社会媒体进行合作,引入市场资源和运作模式,不断寻求创新发展的新思路。在这一过程中,首先,校园传媒产品的运作需要资金的支持,可以联合权威或者成熟的社会媒体,进一步引入社会资金,搭建新型的校园媒体平台;其次,要培养一支专业的社会化的校园队伍,并定期邀请社会媒体进行培训,学习其建设新媒体平台的经验、理念以及创意;第三,紧随新媒体平台发展革新的潮流,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进行创新,博取众长并结合校园媒体自身特点,制定符合校园实际的建设方案,不断增强校园新媒体平台的吸引力和可看性,提升校园新媒体平台的质量和传播效果。

三、寻找云南民族大学舆论引导策略,创新思政工作方法

新媒体平台逐渐成为学校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媒体。新媒体舆论表现出主体复杂化、自身自由化等特点,不断涌现新的问题,给高校学生思政工作带来机遇和挑战。要发挥高校新媒体舆论引导和文化引领功能,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思政工作,进而提高思政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

1、抓住关键节点,培养意见领袖,提高舆论引导的针对性

舆论的形成有着自身的规律和一定的发酵过程,只有当议论达到一定的广度而得到客体和社会的普遍关注并产生一定的效力才能形成舆论。在舆论引导方式上要由被动管理转变为主动防御,要抓住关键节点,建立完整的学校、学院、班级、学生的“四级”微系统,提前收集舆情并进行研判,对舆论流程每个关键节点进行有效的把控,培养学校每一级微系统的教师、学生骨干成为意见领袖,提高舆论引导的针对性。

意见领袖是在网络上发表意见和评论,使大家能够信服并且产生舆论引导作用的网络活跃者。在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学生干部、优秀的学生党员等都具有较高思想政治觉悟、优秀的综合素质和很好的号召力,在同学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是学校和学生之间联系沟通的关键点。培养他们成为正能量的意见领袖,在大家熟悉的新媒体平台塑造他们的形象,突出他们的见解并且逐渐培养人气,倾听同学的诉求,与同学进行平等、理性、自由的沟通与交流,把信息传播的情况及时反馈学校,做好舆情应对准备;在事件突发过程中以及结束后通过网络进行客观全面的言论引导,并将官方权威信息发布和扩散,促使校园舆论朝着健康、正面的方向发展,营造出良好的舆论氛围。

2、整合媒体资源,建立由中心向外扩散的一体化联动机制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舆论引导的方面各有优势。传统媒体包括报纸、期刊、电视等,保持着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能够保障信息来源的真实性,使得报道全面客观,更加接近事实,有效地控制正确的舆论导向,但带有一些宣讲的意味。新媒体具有的交互性、平民化、个性化等特性,人人都可以是传播的主体,能够与受众进行平等的互动和引导舆论,但是对于信息来源、信息本身不能很好的把关,由此可能造成信息失真或是片面化,使得新媒体舆论导向不可控,甚至与现实发展方向呈现“错位”状态。

在媒体融合的大趋势下,必须统筹整合媒体资源并扬长避短,不断创新和改进机制,建立适合微时代思政工作舆论引导的新机制。基于当前学校的媒体平台是多部门分管的情况,需要建立由中心向外扩散的一体化联动机制。学校宣传部门加大对校园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统筹协调的力度,建立专门的舆论引导机构和队伍,形成一个中心,对于舆情进行迅速的反应并作出统一的决策,避免造成各说各话的局面。同时要形成联动机制,整合校园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利用不同平台的自身特色和传播效果以及传播特点,使其各尽所能的运行,通过对校园信息的全方位、多渠道、广覆盖的传播,迅速占领舆论领地,有效引导舆论。

3、建立舆情反应机制,牢牢掌握话语权

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等校园传媒的主要形式,是以传播者为中心的形式,都经过了层层的信息把关和审核。而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交互性、共享性、舆论自由化特点,改变以传播者为中心的模式,在增强了受众的参与度和吸引力以及自主性的同时,由于信息的碎片化、不对称性、来源不确定性等,受众也仅能从某一个角度去获取信息,无法对信息的真伪进行客观的判断,就可能进行广泛的传播,大大增加了舆情引导的难度。

在“微时代”里,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舆情反应机制非常必要。要加大舆论监控力度和相关投入,建立舆情研判预警机制。以疏导为主,正视舆情并发布全面客观的权威报道,变被动为主动,加大引导力度。一是购买舆情监控和过滤软件提供技术支持;二是建立多级舆情监控队伍;三是建立应急事件处理队伍。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优势及时对事件进行掌握并澄清事实,消除误会,促使学生正面看待群体性事件和危机事件。

4、打造新媒体平台,创新高校学生思政工作方法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座谈会,明确在新媒体的舆论工作开展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1]体现了新媒体在开展舆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学校要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加强新媒体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开展舆论工作,打造新媒体平台,多方位创新高校学生思政工作方法。

创办官方的民族类高校学生的“思政”APP。整合网络学习资源和成果,提供更广阔、便捷的官方思政学习平台,立体化地进行信息覆盖,传播红色文化,并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和关注焦点,围绕校园热点话题积极设置议题,提供全面的客观报道,主动进行引导和疏通,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推进网络学堂的建设发展。当前,马克思主义学院已经建立慕课,可以进一步搭建微课平台。微课是不同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平台,它实现了线上和线下的结合,突破场地和时间的限制,让学生自主学习思政课程,改变了思政教育灌输式教学方式,消除老师的说教感,利用网络的自由、虚拟的平台进行启发式和体验式教育,使学生在自我教育中达到良好的效果。

建設专门进行思政工作宣传的“微平台”,即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思政学习资源,也可通过“微直播”的方式,发起如“我的中国梦”演讲比赛、“两学一做”征文比赛、唱红歌、校园访谈等校园文化活动,实现场内活动和场外直播讨论同时进行,提升关注度,扩大参与度,传播主流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断提升同学对校园文化的情感认同和归属感。

【参考文献】

[1] 黄楚新.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新媒体理论的显著特色[J].前线,2016(12).

猜你喜欢

舆论引导微时代
大数据时代社会群体心理行为和舆论引导范式
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及对策分析
微美学
法制节目策划的再创新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