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提高森林生态承载力的对策探讨

2018-03-19刘思凡周振华刘振华

山西林业科技 2018年4期
关键词:公益林承载力补偿

刘思凡,张 鹏,周振华,刘振华

(1.湘西州林业科学研究所,湖南 吉首 416000;2.龙山县林业局,湖南 龙山 416800;3.双牌县泷泊国有林场,湖南 永州 425200;4.湖南省林业科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了人们生活需求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气候变暖、水资源和空气的污染、土地退化和森林资源缺失等生态问题日益凸显。森林作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具有涵养水源、净化空气、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对提高全球生态承载力具有重要作用。笔者以提高森林生态承载力为目的,对森林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1 生态承载力国外研究进展

1921年,Park和Burgess首次使用承载力概念,表征环境限制因子对于人类社会物质增长过程的重要影响。随后关于承载力的研究范围逐渐扩大,衍生出一系列的概念,如种群承载力、土地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和生态承载力等。不同领域的学者对生态承载力的定义各有不同。生态承载力主要反映人类与人类所生活的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关系,Bailey J.A.将承载力划分为“经济承载力”和“生态承载力”。国外生态承载力研究主要集中在种群生态学上,A.C.Smaal, T.C.Prins等认为一个相对时空内的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承载力是该生态系统内所能够提供的环境资源量能够支持的最大种群数量。Andrew T. Hudak却是侧重植被方面来阐明生态承载力概念,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植被所能够提供的能量所能支持的最大种群数量。

1.2 生态承载力国内研究进展

我国生态承载力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进展较为迅速。杨贤智认为生态承载力表明了生态系统的客观性,综合反映了生态系统结构是否优越和功能质量的好坏。程国栋等人在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上,深化了资源承载力,并在此基础上定义了生态承载力,他认为生态承载力是人类社会良性发展过程中对环境所能提供资源的最低要求,环境与人类社会是共生关系。顾康康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生态承载力做了更加全面的定义,他认为生态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在自我调节和人类积极作用下健康、有序地发展,生态系统所能够支持的资源消耗和环境纳污程度,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强度和一定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

2 我国现阶段森林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2.1 森林资源总量不足

根据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全国森林面积2.08×108hm2,森林覆盖率为21.63%,森林蓄积为151.37×108m3.森林面积、森林蓄积的总量分别为世界第5位和第6位。但我国森林覆盖率远低于全球31%的平均水平,且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蓄积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7.我国森林资源总量相对不足和人均占有量少的局面还未得到根本性改变。

2.2 林地生产力低

我国林地生产力普遍偏低,森林蓄积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131 m3/hm2)的69%,人工林蓄积量只有52.76 m3/hm2,林木平均胸径只有13.6 cm.因此,需要加强森林经营,提高林地生产力。我国森林蓄积量和生态服务功能的提升潜力还很大。

2.3 人工林面积多且结构不合理

近年来,由于我国大力鼓励植树造林,人工林面积达0.69×108hm2,为世界第一,人工造林对增加森林总量的贡献明显。但是,人工造林中主要以针叶纯林为主,阔叶林少,且龄组结构不合理,中幼龄林面积比例高达65%.

3 提高森林生态承载力的对策

3.1 合理分类经营区划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求,林业的分类经营对建立一种新型的林业发展模式、转变林业经济增长方式和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具有重要作用。林业作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和重要的公益事业,担负着优化环境和促进发展的双重使命。人类对于森林的需求经历了三个阶段,原始需求阶段、简单的木材需求阶段、现代需求阶段。现已进入第3个阶段,人类对林业不再是单纯的木材和林木产品需求,而是森林是否能够满足人们对美好环境的需求,这需要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目前,我国森林根据主导功能不同,可分为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生态公益林主要发挥生态作用,商品林则是在生态承载力好的地方划出立地条件好的林地进行木材生产。在生态公益林的划分中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一些具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林地未被划为公益林,得不到相应的补偿。其次是补偿标准偏低,目前补贴标准是225元/hm2,远低于林地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再次是只注重面积数量,轻视林分质量。如,目前主要按照面积补偿,而对林相和森林结构等重要生态指标未加考虑。在森林功能区划过程中要考虑到森林的可持续发展,要注意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并重。在林业区划时,要做到协调区域和世代平衡,保护和发挥最优的森林整体功能,同时还要遵循林业生产与社会文化、人口素质相适宜的原则。根据不同地区森林的生态承载力情况,区划森林的功能。生态承载力较强的森林,可适量地多划定商品林。而对于生态承载力比较低的森林,应该全部或者大部分划为生态公益林,根据其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森林经营活动。

3.2 推进林分改造工程

由于前期我国森林资源过量消耗,造成现存森林资源中幼林多、成过熟林少,林龄结构不合理,且人工林多、天然林少,针叶纯林多、混交林少。不能够充分发挥森林的综合效益,且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不稳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近年来,我国先后实施了世界银行贷款造林、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等林业工程项目,要充分利用这些项目成果,加强对固碳蓄水、防风抗灾能力强的乡土阔叶树种的选育。同时要引进国外先进的营林理念,如,德国的“近自然林业”,构建稳定的森林生态群落,发挥森林更大的生态效能,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力。

3.3 探索多元投入机制

林业生产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要发展好林业必须加大投入,建立一定的投入机制。生态补偿机制是以改善或恢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目的,利用经济手段调整相关利益者利益分配关系的一种制度。目前我国虽然有些地区已经在试行生态补偿机制,但是尚处于摸索阶段,缺乏可以借鉴的实践经验可以借鉴。生态公益林和天保工程的相继实施也是生态补偿机制探索之一。林业由于生长周期长,投入资金大,导致社会资金很少能够投入到林业生产中来,限制了林业的长期发展。因此,政府应该建立多元性资金投入运行机制,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应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和个人等多方投资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林业生态建设。政府应该进一步提高生态公益林的补偿标准,积极推行林业碳汇交易。之外,还必须加强生态补偿的立法工作, 从法律上明确生态补偿责任和各生态主体的义务。

3.4 实施科技创新

森林质量的精准提升是提高森林生态承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存在大量质量不高的人工林和退化的天然次生林。其中,树种选择与配置是实现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的关键问题。我国对树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杉木、马尾松、杨树等一般树种的培育,对珍贵树种的培育技术研究甚少,尤其在树种搭配方面更少。因此,应加强对乡土树种尤其是珍贵乡土树种的培育技术以及不同立地条件下的多树种配置技术的研究。其次,森林生态补偿机制的完善也需要科技支撑。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尚有很多重大问题急需深入研究。

3.5 深化经营体制改革

优化林业资源配置,进一步深化林业经营体制改革,对提高森林生态承载力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生态补偿的主要方式是通过政府间的转移支付进行,补偿方式和融资渠道的单一化是生态补偿体系建立的瓶颈。在很多地区,特别是贫困落后地区,群众迫于生活,需要进行过度砍伐树木和放牧等,生态破坏问题至今没有有效的解决办法。而这些地区恰恰因为生态保护的需要而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这是生态补偿体系设计中应该优先考虑的地区。只有保护好现有森林,提高其质量,才能增强其生态承载力。

猜你喜欢

公益林承载力补偿
再生混凝土抗剪键接缝受剪性能及承载力计算
ArcGis在辽宁省国家公益林调整中的应用
龙泉七成公益林实现信息化管理
无功补偿电容器的应用
国家级重点公益林管理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生态公益林可持续经营的探讨
解读补偿心理
CFRP-PCP板加固混凝土梁的抗弯承载力研究
耐火钢圆钢管混凝土柱耐火极限和承载力
植物补偿和超补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