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原地区菊花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2018-03-19郭胜涛

山西林业科技 2018年4期
关键词:蛴螬蚜虫越冬

郭胜涛

(太原市园林植物保护站,山西 太原 030001)

菊花(Dendranthemamorifolium)为菊科多年生宿根草本花卉,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也是太原市市花。菊花在栽培过程中易受病虫害危害,如不妥善处理,将大大降低其观赏价值和经济效益。笔者对太原地区菊花的主要病虫害种类及发生规律进行了调查,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

1 病害

1.1 菊花黑斑病

菊花黑斑病(Septoriachrysanthemella),为菊花叶部主要病害,下部叶片先于上部叶片发病。侵害初期,叶片出现圆形病斑,逐渐不规则扩大,由黄褐色转为黑色。病斑多时相连成片,叶片变黄、焦枯,严重时整株枯死。

发病规律:菊花黑斑病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株、病枝或病叶内越冬,翌年在温度适宜的雨后进行传播。阴雨潮湿、昼夜温差大时易发生,连作、老根留种繁育、密植均会加重病害发生。太原地区以夏末秋初发病最重。

1.2 菊花白粉病

菊花白粉病(Erysiphecichoracearum),发病初期,叶片产生白色小点,温湿度适宜时,逐渐扩大成粉霜状白斑。严重时叶片扭曲变形,植株衰弱矮化,病梢不能形成花蕾。

发病规律:菊花白粉病以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内越冬,在温湿度高、透光通风不良、昼夜温差10 ℃以上的环境下易发生。在太原地区多发生在8月至9月。

1.3 菊花白锈病

菊花白锈病(Pucciniahoriana),发病初期叶表面出现灰白色斑点,随后病斑在叶背隆起,破裂后散出黄褐色病菌粉,随风传播。严重时全株叶片上卷、早落。

发病规律:病原菌在新芽中越冬,喜冷凉、潮湿气候。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12 ℃~20 ℃,超过24 ℃时很少萌发,故太原地区以9月发病最为严重。在栽培中,如果昼夜温差大、通风透光差、排水不畅、土壤板结、土壤缺肥或氮肥过量等,均易引发锈病。

1.4 菊花花叶病

菊花花叶病(ChrysanthemumvirusB),感病植株叶片有明显的花叶、坏死斑,严重时扭曲或产生枯斑。抗病品种表现为无症状或轻度花叶。

发病规律:病原为菊花B病毒,蚜虫吸食汁液为主要传播途径,故蚜虫爆发年份发病严重。此外,也可通过扦插、嫁接及园艺刀具接触等进行传播。

1.5 菊花菌核病

菊花菌核病(Sclerotiniasclerotiorum),主要危害茎杆,初期茎杆下部出现水渍状病斑,逐渐成灰褐色,表层具霉层,局部软腐。潮湿时病处出现白色菌丝体,内有黑色菌核。

发病规律:病原菌以菌核在残体及土壤中越冬,喜冷凉、潮湿气候,适宜温度5 ℃~20 ℃,最适温度15 ℃.菌核产生孢子或菌丝,孢子可随风传播,菌丝侵染力极强,均可侵染周围植株,扩大传播。

2 虫害

2.1 蚜虫

蚜虫(Aphidoidea),是菊花的主要害虫,主要有菊姬长管蚜(Macrosiphoniellasanborni)、棉蚜(Aphisgossypii)及桃蚜(Myzuspersicae)3种。自菊花幼苗开始到开花结束均有发生,主要为害嫩茎、嫩叶、花梗和花蕾,造成叶片发黄、卷缩、枯萎,花蕾不能正常发育、变小、易脱落,花色不鲜艳、凋谢早。桃蚜是多种病毒的传播媒介。

发生规律:1 a发生10余代,世代重叠严重,以无翅胎生雌蚜或卵越冬。虫害发生的最适温度为16 ℃~24 ℃,故春秋两季为发生高峰期。夏季气温高、多暴雨,蚜早发生量下降。

2.2 蛴螬

蛴螬为金龟子(Scarabaeoidea)幼虫,潜伏于根系土壤内咬食幼苗及菊花根茎,受害处呈现整齐的切口,严重时全株枯萎。

发生规律:1 a发生1代,以幼虫在土壤中越冬。当土温升至15 ℃以上时,蛴螬在土壤表层取食根茎危害植株,10月后下潜到深土层越冬。湿度大、厩肥施用过多易加重受害程度。

2.3 朱砂叶螨

朱砂叶螨(Tetranychuscinnabarinus),俗称红蜘蛛,通常潜伏于叶背面,结一层疏松丝网,刺吸植株汁液使叶片变白、变薄,大量脱落。

发生规律:1 a发生10代,以受精雌成虫在落叶、杂草、土缝等处越冬。翌年4月雌成虫开始取食、产卵,7月至8月为发生高峰期。氮肥施用过量时,菊花易受叶螨侵害。

2.4 小地老虎

小地老虎(Agrotisypsilon),又名土蚕、切根虫。危害时先取食幼苗顶心嫩叶,然后钻入土中,于早晨和黄昏时咬食菊苗,导致植株枯萎。

发生规律:1 a发生3代,以蛹或老熟幼虫在土中越冬。4月上旬成虫羽化,日伏夜出,对黑光、酸、甜等趋性很强。成虫在菊花植株上产卵。5月至6月、8月至10月为幼虫危害期,第1代幼虫危害最严重。

2.5 菊小筒天牛

菊小筒天牛(Phytoeciarufiventris),以幼虫自上而下蛀食菊花茎根,受害枝不能开花或整株枯死。

发生规律:1 a发生1代,以幼虫和成虫在菊花根部越冬。成虫一般在5月开始活动,啃食茎尖表皮。交尾后在茎梢上咬1圆孔,并产卵1粒,伤口处易折断、枯萎。幼虫孵出后沿菊花茎杆向下蛀食。9月老熟幼虫在蛀道内化蛹,10月成虫羽化越冬。

3 综合防治措施

3.1 植物检疫

加强菊花种子、插条、苗木等繁殖材料的检疫管理,规范检疫程序,有效防止检疫性及危险性有害生物传入。

3.2 园艺措施

1)选用健壮、无病种苗,加强培育管理,增强抗病虫害能力,减少病虫害发生机率。

2)加强水肥管理,实行轮作。盆栽苗每年更换新土,地栽苗要加强沟渠管理,做高畦,开深沟,避免田间积水。合理密植,保证通风透光,减少虫口密度。忌多施氮肥,防止植株徒长,夏季须遮阴降温。

3)保持环境卫生,及时清除杂草以消灭越冬虫卵,摘除病叶、虫叶集中销毁。中耕松土,改善根部土壤条件,破坏地下害虫栖息环境,并结合人工捕捉控制蛴螬、小地老虎等害虫。每年4月下旬起挖根部土壤捕捉菊小筒天牛成虫,发现菊花茎鞘萎蔫,及时从断茎以下4 mm~5 mm处摘除,集中处理。每年秋季入温室前采用熏蒸法进行消毒。

4)圃地必须使用腐熟的有机肥,或与杀蛴螬农药混合施用。定植前用1∶80福尔马林对花盆、土壤进行彻底消毒。

3.3 物理防治

用50 ℃热水浸泡菊苗30 min,可杀死根瘤、病菌。也可利用害虫的趋避性,使用灯光、色板、异性激素等进行诱杀。如,在金龟子、小地老虎等害虫成虫高发期,采用黑光灯、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等进行诱杀;在蚜虫成虫发生期,可利用黄色粘板进行诱杀;可采用糖醋液诱杀小地老虎成虫。蚜虫虫害发生时也可用毛笔蘸水刷掉。

3.4 生物防治

1) 可利用有益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来抑制病原菌的生存与发展。如,抗菌素、链霉素、放线菌酮、武夷菌素等。

2) 保护和利用害虫天敌,如,菊田蜘蛛、捕食蝽、瓢虫、草蛉、食蚜蝇等。通过人工饲养释放害虫天敌,以控制害虫虫口密度。

3) 利用生物制剂农药,如,白僵菌、苏云金杆菌等微生物杀虫剂,及天然除虫菊素、苦参碱等植物源杀虫剂进行虫害防治。

3.5 化学防治

1) 繁殖插条用多菌灵浸泡后再进行扦插,移栽幼苗时应用高锰酸钾或福尔马林进行消毒。

2) 早春发芽前,喷3~4波美度石硫合剂,可以防治菊花锈病、白粉病等,以及蚜虫、朱砂叶螨等。

3) 在多种病害发生初期,喷施百菌清或粉锈宁,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4) 向植株喷洒吡虫啉、啶虫脒、溴氰菊酯等药剂可防治蚜虫。为减少螨类抗药性,各种杀螨剂须交替使用。夏季常用清水喷雾,能预防朱砂叶螨。蛴螬防治可浇施敌百虫或辛硫磷,小地老虎防治可在幼虫期灌施触杀类药剂。菊花茎梢出现新鲜虫孔时,用3%辛硫磷颗粒剂0.3 g裹上棉球从虫孔塞入,可毒杀菊小筒天牛幼虫。

化学防治是菊花病虫害综合防治的一种方法,应根据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地使用。

猜你喜欢

蛴螬蚜虫越冬
蚜虫婆婆
奶牛安全越冬要抓好防寒保温
出生十天就当“外婆”的蚜虫
出生十天就当“外婆”的蚜虫
花生田蛴螬较多的原因与防控技术
爱吃蚜虫的“花大姐”
蛴螬危害蓝莓的识别方法、危害期及防治措施
北方园林植物常见越冬防寒措施
流苏越冬种条低温贮藏扦插繁育试验初报
冬季西葫芦越冬丰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