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时期的美育思想及其现实启示研究*

2018-03-19李宝艳

关键词:蔡元培美育思想

彭 陈 李宝艳

(福建农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2)

美育是作用于人的情感、陶冶人的心灵的素养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一共有20处提到“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明确提出“坚持立德树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要求。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更进一步提出了当代广大人民对美的迫切追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美育如何在立德树人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如何在滋养情感、陶冶情操中更有作为,目前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回望历史的长河,民国时期的美育思想内涵极其丰富,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其思想内容对现实生活仍然具有重要启示。

一、民国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美育思想

民国时期的美育思想主要表现为涌现出一大批美育启蒙者及思想家。这些美育思想家来自艺术、哲学、教育等各个领域,因研究背景有所差异,他们在接受西方美育理论洗礼的同时,结合中国自身的文化和地域特色,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美育思想。这些美育思想为中国的美育理论和美育实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王国维的“以美术代宗教”

王国维对于近代中国美育史的作用就在于开创了中国近代美学、美育和文学理论的先河。一般普遍认为,王国维最先把“美学”和“美育”这两个词引入中国[1],并且,他还是从日文当中引入“艺术”一词的第一人。1906年,王国维发表《论教育的宗旨》一文,提倡以审美拯救人性,他认为当时的中国人并没有高尚的精神生活,一心追求名利[2],精神方面十分空虚,所以借助鸦片这一毒品来慰藉自己的精神世界,这种情感上的疾病必须依靠艺术来祛除,故实施美育。在王国维看来, 美育活动实际上是一种纯粹且无杂念的活动,美育之外的教育,通常都会带有内部或者外在的压迫感,唯有在审美教育活动中,人的思想才能得到解放,这也是美育活动的优势和特点。他认为艺术教育在美育当中具有特殊和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同时他也认为美术是最富感情的事物,美术常常以情感打动其他人,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丰富人们的内心世界[2-7]。他认为人们在追求艺术审美的过程中已经摆脱了对于物质的迫切追求以及现实利益的束缚,美育和美术不再是为经济、政治所单独服务,而是通过审美活动实现拯救国民灵魂、改造社会危机的目的[3]。对此,王国维首次提出了“以美术代宗教”这一观点,他认为美育是拯救国民精神世界的重要内容,在接触了康德、叔本华的相关著作以后,他努力学习,先后撰写了近四十篇与美育以及美学相关的论文和著作,并且指出美是“可爱玩而不可利用者”[4]。王国维首倡美育,并且在中国的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主张,通过这四者的紧密结合,可以提高个人以及社会的文明程度。一个人只有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才有可能成为“完全之人物”,同时他认为应当把美育与其他教育区分开来,从而确立美育的独立地位。他认为中国历史上一直以来都不承认艺术的独立价值,往往把美育活动归结于政教伦理,但是一旦把美育归结于此而丧失了自身的独立品格,美育活动培养“完全之人物”的终极目标也就随之落空。[5]王国维的美育主张和思想在当时还是颇具真知和合理性,他在中国的美育发展史上起着从古代到现代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蔡元培的“美育救国”

蔡元培是近代中国对美育思想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的思想家。与大多数的近代知识分子类似,蔡元培深受西方美育思想的影响。蔡元培对于美的认识是与他对美的理解割舍不开的。他认为,“美以普遍性之故,不复有人我之关系,遂亦不能有利害之关系。”[6]基于对美育的认识,蔡元培又称美育为“美感之教育”。谈及美育在教育中的地位时,他认为人经过了美育的熏陶和洗礼,再经过德育、智育、体育和世界观教育的完善和补充,就会具备一定的欣赏美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去认识美以及感受美[6]207。从民国政府成立至1940年逝世,蔡元培多次担任国家文化教育行政部门的主要领导者,对于新式教育体制的建设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且付诸实践行动。他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便以北京大学为实践基地,组织了音乐、绘画、书法、文学等美育研究会,聘请相关专家进行教授,学生自愿参加。这一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师生对美育的追求与向往。1921年,蔡元培率先领头在北京大学开设美育相关课程,亲自授课以及编写教材,并且还在后期的实践活动中开设了一大批的艺术学校。中国办学最早的艺术学校,成立之初被称为上海图书美术学院,后更名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就是在蔡元培的支持下举办起来的,后期的校园建设中他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人才等支持。他认为美育思想付诸实践的主要手段是“改造国民性”,这成为他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而“改造国民性”的主要手段则是工艺美术教育的大力发展[7]。美育何以救国?蔡元培认为工艺美术教育就是实现美育蓬勃发展的途径之一。蔡元培的工艺美术教育思想也随着他的美育思想借助社会介质有效地传播,为民国时期的工艺美术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蔡元培强调要拯救国民精神世界的只能是美育,因为“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8]。在提出“美育代宗教”思想之前,蔡元培还提出了“哲学代宗教”、“科学代宗教”等思想。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这一思想的提出引起了非常大的社会影响,并且得到了学校和社会的广泛传播。另外,由于他个人的主观努力,美育第一次被写进了政府文件,美育的相关实践内容也在社会和学校被开展起来。

(三)陶行知的社会美育

陶行知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他主要推行的是平民化的教育活动,研究乡村教育的相关问题。如果说蔡元培是美育的真正提倡者,陶行知则可以说得上将美育付诸实践的先驱之一。他撰写美学文章,讲解美学观点,明确美育方针,反复实践。他的美育思想大多植根于当时的社会基础,与国家、民族以及人类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陶行知在实践的过程中提倡美育与身体并行[2]35,他认为教育事业本身就是进行美育,教育往往不是指生活以及学习上的教育,而是指科学、艺术、健康和劳动等组成的学习活动,他把“和谐”这一理念作为教育的最高理想。关于实施美育的途径,他认为开展诗教、艺术活动、艺术科等课程活动是学校进行美育活动的重要途径,同时他还认为学校的美育活动不仅可以在课堂内进行,还可以通过课外成立文学社、戏剧组、音乐组,组织参加博物馆、艺术馆等课外活动来进行[8],课堂教育活动与课外实践延伸相结合,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美育对于个人的价值实现。他虽然深受西方美育思想的浸染,但他同时仍然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如注重道德、伦理实践以及人格养成。陶行知立足于教育,并且放眼于社会,除了在学校的课程中涉及美育的相关内容外,还十分倡导社会美育,他认为环境美是社会美的前提,而自然环境的美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产物,也就是说,人类在自然环境的生活过程中,自然环境日益被打上了人类活动的烙印,越来越被“人化”。人类不仅可以认识世界,还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改造世界,人类不仅可以欣赏大自然的美,也可以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形体。陶行知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会欣赏环境美,同时还应当学会用艺术和审美的精神去改造环境,为优化环境以及生活贡献出自身的一份力量。因此陶行知主张应当“秉着美术等精神,去运用科学发明的结果,来支配环境,使他们现出和谐的气象”[9]。

(四)丰子恺的艺术美育

丰子恺既是一名著名画家,也是艺术理论家和艺术教育家。他在美育的理论层面和实践层次方面也有自己的主张,他认为艺术教育就是美的教育与情的教育。另外,丰子恺认为艺术美育的主要作用是培养个人的完全人格,也就是培养个人的真、善、美。这三者是对应人的知、情、意,同时这三者也是人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所必需具备的[2]36。丰子恺把培养崇高人格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他提出了美育的具体任务,也就是教人绝缘的方法,即教人如何做小孩子,回归童心。丰子恺认为童心是非常可贵的,一个人若能拥有童心,那么这个人往往率真、对事物以及生活充满了热情,而不像大人的心灵已经染上了尘世的尘埃。丰子恺对艺术美育的功能以及艺术教育的实施方法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丰子恺认为艺术美育能够怡情悦性,感化人心。为此他认为要实施更好的艺术教育,必须改进教育的方法,既要注重技法的传授,同时也要注意内心的熏陶。丰子恺主张艺术的生活,他把美作为人的人生价值,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审美活动,也就不能称之为完全的生活[10]。由于丰子恺把“艺术的生活”当作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项指标,因此,他特别热衷于美育的平民化、大众化。首先反映在他所编写的教材之中,他认为教材的编写应当趣味化、通俗化。因为内容过于晦涩会让读者难以接受,枯燥难懂,因此他认为教材的编写应当深入浅出、简明扼要,便于理解。其次丰子恺强调美育的普及性还是应当放在少年或儿童时期,这一时期被称为黄金时期。但是,少年、儿童对美的事物的辨别能力较弱,因此要尽可能地选择健康的、美好的事物让他们去欣赏。[11]最后丰子恺非常重视艺术教育的社会影响,他认为艺术可以起到洗涤个人私欲的作用,也可以起到振奋人心的作用,所以他的艺术美育观与“救国”紧密结合。可见,丰子恺将希望寄托于艺术美育,目的主要是为了感化国民,从而促成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家园。[2]36

(五)鲁迅的文学美育

鲁迅是我国倡导美育实践的先驱之一,对我国美学理论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鲁迅认为美育具有唤醒人民以及提高人民觉悟的作用。由于鲁迅受到西方美学及美育思想的影响,他较早地接受了西方的超功利主义美育观,提倡用文艺美育来振奋民心。正因如此,鲁迅的文学创作大多是以革命的功利为依据,通过塑造一些光辉的正面人物,以美德启发着民众对追求文学美育的自觉性;同时也通过塑造一些污秽的形象,使人们在美与丑之间对立、冲突,接受比较深刻的教育。鲁迅的美育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契合性。首先他们都认为艺术应该是反封建、反资产阶级的大众艺术。所谓大众艺术,指的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其次强调艺术的阶级性,主张艺术为人而生,而人生必然反映出审美意识的时代性、民族性和阶级性。最后强调艺术的战斗性,认为美育的意义就在于不断追求进步和人性的解放[2]42。另外,鲁迅认为文学作品应当遵循美育的发展规律。首先,鲁迅认为文学作品应当使读者看得懂、有兴趣。鲁迅指出:“为了大众,力求易懂,也正是前进的艺术家正确的努力。”其次,鲁迅认为创作的文学作品要能够反映人们的社会生活,也就是应当让广大读者产生共鸣。最后,鲁迅认为文学作品应当体现民族特色,他在创作小说的时候格外注意使其富有民族特色和中国气派,将文学作品创作成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12]。

民国时期的美育思想内涵十分丰富,从王国维的“以美术代宗教”,到蔡元培的“美育救国”,再到陶行知的社会美育和丰子恺的艺术美育以及鲁迅的文学美育都是基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提出的具体美育主张。从上述美育思想我们不难看出:人从生命的开始,就受到美的熏陶和陶冶。美育贯穿人的一生,人的个性可以在美育的过程中得以发展。

二、民国时期美育思想的时代特征

民国时期的美育提倡者,其思想大多适应了当时社会环境和社会变革的需要,并且重视美育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他们都认为美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审美能力、陶冶情操以及人格完善的重要途径。因为他们同处民国时期,所以他们所提出的美育思想也具有一些共同的时代特点。

(一)氛围浓厚的人文气息

民国时期是一个多元思想观念交融与碰撞的时代,也是国人民族意识逐渐复苏的时代。这个时代的美育思想大多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这里的“人文”指的是人的道德理性的自觉方面,即主动将人置于生活的主体和研究的中心。如丰子恺就非常注重对个人这一主体的体现,他把美育这一实践活动回归到少年儿童,通过对少年儿童的美育实践活动,来促使整个社会对于美育的理解以及个人审美能力的提高。再如,鲁迅的文学美育思想也非常注重个人的主体地位,认为文学作品都应当应时代需求而生、因个人需求而生,都应当体现特有的时代需求以及民族特色。这一时期的美育思想大多将理性与感性相结合,通过美育活动实现人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这个时期的人文气息是指进行人文教育,将人放在研究的主体地位,强调人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以及个人身心的和谐发展,以培养健全的完美人格为终极目的。感性和理性相结合具体表现在承认了人在社会中的必要性以及感情的合理性,但同时也要通过社会道德和规范来约束自身的行为,也就是说,虽然人在社会中是自由的,但是其行为也要有所节制。要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除了要进行规范教育以外,还应当进行价值层面的教育,更多地尊重个体情感的抒发,让受教育者在实际的生活中获得更加丰富的生活体验,逐步将社会上的道德规范转化为自身内在的道德信念。除此之外,这个时期的美育思想尤其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主张通过对情感的熏陶来激发个体的内在潜能。这里的个体不仅指受教育者,通常还包括教育活动的主要实施者。在教学活动当中,教师仅仅拥有相关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只有拥有相关能力的老师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促进学生个人的成长以及发展。

(二)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

基于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一种内忧外患的大环境中,广大的爱国人士努力探寻适合中国自身的救亡图存的道路。在挽救民族危机的道路上,有志之士除了主张通过推翻封建制度以及政治改良以外,还提出了通过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来唤醒人民涣散、麻木的心灵,振奋国民的精神世界成为当时最大的呼声。当时的主张大部分都呈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都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而提出的。如蔡元培的“美育救国”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挽救当时的民族危机而提出。他认为通过工艺美术这一途径能实现国民性的改造,并且在实践活动当中应不断付诸个人的努力。鲁迅则认为通过文学美育的途径可以实现对国民性的洗涤,从而实现民族的复兴和繁荣发展。虽然每个美育思想家的具体主张有所不同,但是这一时期的美育思想家的思想出发点往往都是基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而提出的具体思想主张。虽然美学家对美育的研究侧重点有所不同,如蔡元培注重伦理学方面的分析,王国维注重审美心理学相关方面的研究,但是,他们都认为通过美育这一途径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促进人格的完善,改造国民的一些特质,从而唤醒国民的心灵,挽救民族的危机。他们美育思想的主旋律表现为爱国、救国,特别是在五四运动以后,美育思想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救国的呼声更是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变得更加迫切、更加主动和更加自觉。美育思想只有同爱国、救国紧密结合起来,其生命力才最为强大,也才能够显示出最强大的作用。

(三)中西结合的载体形式

近代中国掀起了向西方社会学习的浪潮。西方的先进思想和科学技术被广泛地传播到了中国,这一时期的思想家大多接受了西方教育思想的洗涤和熏陶。结合中国的社会大环境,一些思想家试图用西方的美育思想来挽救民族危机。如王国维的美育思想就受到了康德的“审美无利害”理论的影响。康德认为审美判断是一种“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审美活动只与对象的形式和主体情感有关。在王国维看来,审美活动也是一个独立的领域,人一旦进入这一领域,就会享受到现实生活中无法体验到的自由与快乐,他认为这是一种超脱了实际目的和无用形式的真实之美。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这一时期的思想家大多受西方美育思想家的影响。我国最早的美育思想可以追溯到先秦儒家的教育思想,在我们的传统文化当中就充分地论证了美育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虽然儒家尚未明确提出美育的概念,但我国现代教育实践中的乐教可以看作是现代美育思想的萌芽。这些富有价值的思想可以为美育的实践层次提供支持,他们在东西方美育思想的交流上起到了促进和推广作用。在中国古代美育思想还没成熟的时候,汲取西方有益的成分,可以使我们的美育思想更加富有生命力。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思想家都提倡向西方学习,这为当时闭塞的中国知识界以及教育界吹来了一股新鲜的气息。他们的美育思想大多属于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代表了那个时期的知识分子的特点,既有传统封建文化比如儒家思想向西方资产阶级思想转化的特点,又具有主动融入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肯定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权利和追求。

(四)三位一体的美育模式

民国时期的美育思想大多不是单一或片面的,而是系统的、彼此联系的。这个时期的美育活动不仅局限于学校的相关艺术课,如音乐课和美术课等,而是如蔡元培所提倡的任何学科无不渗透着美育的元素,如以数学、物理、化学、地质学、天文学、地理学、历史学以及其他的一些社会科学为例,说明了各个学科“无不于智育作用中,含有美育之元素;一经老师提醒,则学者自感有无穷之乐趣”[13]。当时的美育活动并不是指单纯的艺术教育,而是指社会美育、学校美育、家庭美育相结合,但是学校是学生接受美育活动最为直接的场所和环境,在人们的教育活动当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家庭美育中,如蔡元培所强调,对胎儿和婴儿的美育绝对不容忽视。美育活动始于家庭,作为一个社会成员,从出生到这个世界便开始了[14]。其可以通过安排孕妇入胎教院,使胎儿在母体中就接受美育,离开母亲的身躯后,在育婴园接受进一步美育的洗涤。美育还可以通过父母进行教育和渗透,家风、家训、家德在这一过程中显得格外重要,良好的家庭氛围也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学校美育可以通过设置各类艺术课程来加强美育活动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渗透。如幼儿园时期可以开设手工、唱歌,中小学开设文学、音乐,大学则开设戏剧、图画、建筑等课程,从而将美育活动贯彻于个人的学习生活始终。梁启超曾指出,当人们外出去欣赏美丽景观时,不仅心旷神怡,而且还会激发他们无穷的想象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15]。在社会美育活动当中,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每时每刻都会受到社会审美形态和社会审美心理的影响。蔡元培建议应当多修建一些丰富人们精神生活、提高人们审美情趣的公共场所。这些场所是提高国民审美修养的重要保障。所以应当立足于教育,放眼于社会,构造美的环境。环境美是社会美的前提和基础,社会美育可以从美术馆、博物馆或者戏剧院等场所去开展,让人们从中接受美的洗涤,升华自身的人格。由此可见,当时所提出的美育思想是一种综合、全面、多层次的教育活动。

民国时期的美育思想在我国美育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的思想大多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气息,对我国的美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难看出,民国时期的美育思想在当代仍具有极强的价值,其中某些思想仍然可以为现世所借鉴。

三、民国时期美育思想的现实启示

近些年来,人们逐渐意识到教育问题往往不仅指的是传授知识、提高人的道德素养,而且要更进一步培养和塑造完美的人格,促进人的综合全面发展。重视教育、加强美育在当代社会已经成为了我国教育界、美学界甚至是文艺界的众多知识分子的共同呼声。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美育作为教育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在现实生活当中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如美育方面没有硬性的指标规定,没有全国的美育大纲。所以为了更好地促进当代美育事业的建设,回顾和汲取民国时期的美育思想历史经验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

(一)把马克思主义美育观作为当代美育主要指导思想

民国时期的美育思想,其中既包含着现实精华,也包含着某些空想主义色彩。当时的许多主张在当下看来虽然具有认识和改造社会的迫切愿望,但思想基础十分薄弱,只能算是乌托邦的构想,他们的计划或者憧憬在当时是难以实现的。马克思虽然没有直接说明关于美育的问题,但是马克思主义中的教育思想中仍然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美学和美育思想,只不过这些思想往往都以片断的形式存在,最终这些片断构成了一个有机、系统的思想体系,显示出其独特的特征。在当代社会,我们仍然要重视马克思主义的美育思想并付诸实践。首先,在我们教育活动中,要坚持美育的教学与实践的统一。当前许多中学仍围绕着高考这一指挥棒进行填鸭式教学,而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因材施教的现实可能性。我们不能只是口头上强调美育的重要性,而在现实学习活动中并未付诸行动。其次,教育活动中还应当注重寓教于乐。我国长期的教育体制中往往把老师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虽然这样使教育者心理上得到了满足,但也形成了教育双方的对立和疏离。同时,教师上课的内容以及形式可以根据自己的授课而进行调整和更改,应当大胆尝试,敢于创新。最后,要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在现实学习以及教育的活动中,应该注重学生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为广大学生塑造一个轻松、良好的学习氛围。此外,我们还必须清楚地意识到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美育发展水平总是要受到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水平的制约和限制,超越物质水平,盲目地空谈和发展美育,其结果也是不容乐观,甚至会适得其反。

(二)培养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民国时期的美育思想大多目的都在于培养人的健全人格,重视学生在健全人格之后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获得人生的终极幸福。健全的人格往往离不开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这四项指标的均衡发展,其中美育对于健全人格的培养起着独特且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可以提升人的精神世界、缓和人的功利心境。由此可见,美育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必不可少的一环。如今,我们不难发现人性的发展逐渐背离了健全人格这一标准。现代社会人类的社会分工十分精细,每个人都只能在某一种工作模式中从事,只能够接受单一活动的训练,时间一久,人们就会成为某一工作活动的附属品和牺牲品。健全的人格一方面要有理性的参与,另一方面还应当有感性因素的加入,它是这两者有机结合的产物。通过审美教育的方式,最终实现“在紧张的人身上恢复和谐,在松弛的人身上恢复体力,并以此方式按照人的本性使局限状态返回到绝对状态,使人成为自身的完美整体”[14]。由此可见,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发展不能单方面地依靠压抑感性来实现,而是要将两者紧密地结合,实现感性向理性的飞跃与回归,这样才有利于超越利害人格的形成。另外,培养健全人格还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在现实生活当中,美育的实施状况必须紧密结合现代人的生活状况和现实条件,要以每个社会个体的生存为出发点,把美育活动作为个体活动的超越形式,并且确立这种美育活动的超物质的精神性。因此,个人价值树立的同时要联系自身的人生,要懂得享受人生,也就是用一种审美的态度去对待人的整个生命历程,追求自身存在的价值。

(三)加强对艺术教育的重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民国初年新学制实行以来,学校的艺术类课程就基本上被固定下来。自蔡元培成为民国时期教育部的总长推行实施美育政策以来,总体上都是被坚持且践行的,虽然中间做出了多次修改,但是都没有对艺术类的课程做出质的修改,只是对相关课程的名称有所变动、对美育所覆盖的艺术课程的范围有所调整。在当代社会,我们不难发现学生接受到的教育大多是核心课程,而所谓主要塑造精神世界、陶冶高尚情操的艺术类课程则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限制,有的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只是走形式,并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的学校甚至根本没有相关课程。从短期来看,或许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所帮助,因为这样可以使他们集中精力投入到一些学科的学习当中。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课程设置对学生个人的成长反而会起到阻碍作用,学习的最终目的应该不只是单纯地取得好成绩,更是提高综合素质,成为一个全方位发展的人。所以,在当代教育课程设置中,我们应当注重艺术教育类课程,一方面学校应该引进相关专业的老师来教授相关课程,这样就可以从师资力量方面让课程的教学得到保证;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在社会中弘扬艺术类课程,因为学校在这一环节中其实是处于一个被动的位置,因为他们无法选择学习的课程和教授老师,所以只有当教育部门以及各个学校的老师给予足够的重视,在社会形成一种重视艺术教育的风气,才能在大的教育环境下有效地开设艺术教育课程。

(四)完善与美育相关的评估体系和机制

民国时期的美育思想可谓是博大精深、色彩斑斓,但是有一点似乎没有引起注意,那就是当时的美育活动并未形成一个相关的评估体系和机制,而这又是美育开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完善美育的评估体系和机制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其中既包含对已有美育活动的充分评价,还涉及到美育活动未来的发展走向和价值取向。建立美育相关的评估体系和机制,一方面是对美育工作者现有成绩的肯定,树立、鼓励优秀的个人典型,从而发挥先进模范的作用,使现实生活中的美育活动不断向着向上、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美育包含的对象千变万化,有的时候即使在面对同一客观事物,主体的个性心理也会有所不同,几乎很难用一个很确定的数量去加以衡量,而现实生活中没有定量的描述和分析,科学、公正的评价就难以实现。因此,应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对审美活动和欣赏能力进行量化评估,比如说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等。美育方面的评估工作要尽可能达到公正、公开、全面、客观,并且评价方式以及评价标准也应随着时间、地点以及人员的组合方式等而有所调整。要从根本上把美育的评估体系和机制工作做好,不能单纯依靠相关评估人员,而应社会各方面都给予一定的关心和支持,同时还需要美育工作方面的专家团队认真、细致的研究,从而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美育活动的评估体系和机制。

美育自从诞生之日就是教育体系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今天的人们必须在历史长河中去发现美育的独特功能。当前我们所接触到的是一个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都飞速发展的时代,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在进行更加全面的探索。国民素质的提高是关系到整个社会改革成就的根本性问题,同样也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旺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为此,在教育层面的改革必须要担当起培养各个方面人才的历史使命,要完成这一改革,美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聂振斌.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55.

[2]汪泓,赵伶俐,等.现当代中国美育史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6.

[3]姚文放.王国维的美育四解及其学术意义[J].文艺理论研究,2010(6):116-124.

[4]王国维.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M]//王国维文选.南昌: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5]俞晓霞.论王国维美育思想的现代性价值[J].江西社会科学,2009(1):220-225.

[6]俞玉滋.张援.中国近现代美育论文选(1840-1949)[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10.

[7]宫承波.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基本内容[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50-54.

[8]周志俊.试论陶行知的美育思想[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4):39-45.

[9]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61.

[10]杜卫.试论丰子恺的美育思想[J].浙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3):34-40.

[11]姜莉.丰子恺培植艺术心的美育观[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5):197-202.

[12]潘颂德.鲁迅与美育[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3):65-70.

[13]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175.

[14]邱嵘.我国近代美育思想及其启示[D].西北师范大学,2001.

[15]王寒曦.梁启超美育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09.

[16]席勒.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4:96.

猜你喜欢

蔡元培美育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思想与“剑”
蔡元培美育思想之我见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蔡元培的气度
蔡元培借衣服
蔡元培借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