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文化传播的现代语境(一):语境与传播*

2018-03-19魏一苇严暄暄何清湖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8年1期
关键词:语境媒介理论

丁 颖,魏一苇,严暄暄**,何清湖**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省中医药文化研究基地 长沙 410208;2.湖南中医药大学人文管理学院 长沙 410208)

中医文化,在其两千多年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借鉴、吸收、融合中国文化精华,形成了具有鲜明传统文化特征的理论体系[1]。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只有不断传播才能焕发生命力。近现代的中医文化传播受诸多环境因素影响,机遇和挑战并存,遭遇的问题错综复杂。中医文化传播是在什么样的社会结构(social fabric)(语境)里发生的?中医文化传播如何在特定的环境中(语境)发生?这些语境对中医文化传播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中医文化传播的现代语境研究亟待深入展开。本系列文章基于经典传播语境理论,针对中医文化传播的现代语境和重要问题进行分析,继而提出中医文化传播的建议。作为系列文章之首篇,本文主要负责理论梳理和整体概述。

1 语境

1.1 语境研究的兴起

国外学界对语境的研究始于英国,最初应用于语言学界,代表人物是功能主义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他认为,文化的社会功能离不开社会环境,而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2],语言研究也必须在环境之中探讨语言的功能。之后,西方语言学界从不同角度对语境进行了研究,包括语境是客观场景还是心理产物,是既定的还是动态形成的,是唯一的还是不确定的,是交际主体共享的还是各自独有的,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如何给语境下定义,怎样建立语境模式等[3]。

国内语境研究始于北宋[4],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迅速发展。研究视角主要为语言学和语言哲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语境研究的意义、语境的本质、语境的定义、语境的构成、语境的作用、语境的特点等[5]。

在语言学界,语境为“语言环境”或者“言语环境”的简略形式,指的是对应于语言现象并对言语现象的发生与存在产生作用的环境。环境不仅包括客观存在的外界环境,而且包括交际主体的内在认知环境。故而语言学家们对语境的阐释常见两种:一是从具体的情景中抽象出来的对语言活动参与者产生影响的一些因素,这些因素系统地决定了话语的形式、合适性及意义;二是语言活动参与者所共有的背景知识,这种背景知识使听话人得以理解说话人通过某一话语所表达的意义[7]。作为影响言语交际的环境因素,语境对言语交际发挥着引导与制约的作用,直接影响话语意义的表达和理解,直接关系到言语交际目的能否实现。

1.2 语境概念的泛化

语境具有普遍性,语境理论从语言学领域扩展开来,成为当今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的一个普遍性的理论问题,“提倡将具体研究对象放置在语境中来解释它的意义”[8]。“语境论”在各学科实践中结构性地引入了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和心理的要素,是可以融合各种趋向而集大成的倾向[9]。

目前,学界将语境问题与各门具体学科甚至各门具体学科的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相联系,分别地、分割地放置于各门具体学科的理论视野中来认识,对语境的理解与各门学科的具体问题交织在一起。而在这些研究中,语境的定义不再局限为“语言环境”或者“言语环境”,而是泛指所有社会活动发生的大环境,既包括客观环境,也包含认知环境。

2 语境与传播

2.1 传播学中的语境概念

语境理论在传播学领域应用广泛。传播即为信息的流动,这个过程是在一定环境(传播语境)下进行的,不仅受客观的外界环境影响,同时也受传播主体的认知因素影响,即传播者和受传者双方的认知因素,这两方面也是构成传播学中语境的两大要素。语境的外界环境层面对传播的制约功能可由传播媒介、宏观政策影响(控制研究)、地区社会文化环境等多方面体现,比如传播媒介的更新、传播渠道的扩大等提高了受众的参与程度、拓宽了传播的时空范围。语境的认知层面对传播的制约功能则主要体现在传播者与受众的关系上。其中,传播者与受众所共有的背景知识多少,决定了传播内容所表达的意义。受众对选择信息和记忆信息往往是有选择性的,他们根据本身的背景来理解信息的内涵意义,以往的经验、文化素养、需要、心境与态度等都会成为影响选择接受信息的因素[10],从而影响信息的传播效果。

2.2 传播学中的语境理论

传播界的学者对于传播在具体语境下是如何进行的这个议题十分重视。可以说,传播学的大多数理论都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传播语境的某个(些)因素或某种机制。根据传播过程中参与人数的多少,传播语境理论可分为组织传播理论、小群体传播理论、媒介使用效果理论、媒介与社会理论和文化与传播理论等[11]。

组织传播理论讨论具有组织性传播群体的传播活动规律,组织本身成为语境的一部分,并且是关键要素。比如,结构理论①结构理论提出,结构只是使行动结构化,行动展现了结构并再生了结构。因而,社会结构规定着人们的社会活动。同样,人们的社会活动也产生和再生新的社会结构。认为结构是传播语境中的关键;文本和对话的组织理论认为如何运用文本和对话来促进组织个体的互动是关键,这种互动本身构成传播语境,并影响传播的有效性;协同控制理论②协同控制理论也称为无干扰协调控制理论,认为组织从无序的不稳定状态向有序的稳定状态变化,实际上是组织内部进行的协同过程,而组织成员内部要实现协同,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所提出的组织内部协调过程提示着语境的动态变化。

与组织传播相比,小群体传播的结构严密性、部门分工的专业性、组织目标的明确性等相对弱化。群体传播理论中往往涉及传播语境的某些特定因素,如功能理论提出,群体成员间的交流频率越高,则决策统一度越高,反之相反;符号聚合理论③符号聚合理论则认为,群体行为的出现是由于人们有关现实生活的形象受到一些故事的引导,这些故事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看法,是在小规模群体的符号互动中创造出来的,并在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间形成了一个个“故事链”。则认为,群体行为的出现是由于人们有关现实生活的形象受到一些自己比较认同的故事引导;结构主义理论强调群体现象交错复杂,其相互作用对小群体内未来的互动亦有约束。

媒介使用效果理论突出了媒介在语境中的重要作用。比如,社会认知理论着力于媒体语境下社会学习的(心理)过程是如何发生的;使用与满足理论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传播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果,着重强调语境中的受众内在心理因素;媒介系统依赖理论④媒介系统依赖理论认为,一种新的媒介在社会中站稳脚跟后,人与媒介便形成了依赖关系,这种关系是相互作用的,起主导权的媒介主要从传播内容控制受众,受众越是指望接受有用信息,只要没有完全失望,依赖性便越强。突出了媒介作为语境中重要因素的控制作用。

媒介社会理论以一定模式(公式)解释了语境对传播的作用机制。比如,议程设置理论⑤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认为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决定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人们如果遇见和自己相同或者相似的观点,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因而得到广泛的扩散,而遇见某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即使赞同也会出于社会压力而保持沉默,一方沉默造成另一方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发展过程;培养理论认为大众媒介为社会提供了一种具有特定倾向的语境,通过语境的效果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受众的世界观。

文化与传播理论着重于语境中的文化因素。比如,言语代码理论⑥言语代码理论认为来自文化群体的成员共享一套独有的言语代码和交际方式。这些代码对同一文化群体是沟通的桥梁,对不同文化群体则是沟通障碍。认为言语代码是语境的核心因素,了解言语代码是传播的前提条件;面子理论⑦面子理论探讨和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和行为中体现出的面子文化的差异有助于消除东西文化的传播障碍,有效促进跨文化传播。指出了语境中的一个特殊文化因素——面子;多元文化群体理论⑧多元文化群体理论则强调人类社会日趋复杂,信息流通日渐发达,文化转型更新日益加快,不再以一种文化作为绝对的正确的需要相仿的文化,各种文化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则揭示了传播语境的文化多元性和复杂性。

2.3 语境对传播的作用

语境研究如此受重视说明语境对传播的作用深远。漠视语境,传播无异于“自说自话”;语境不匹配,传播相当于“鸡同鸭讲”。这个匹配关系,霍尔曾提出了著名的“高低语境”理论。其理论主要针对东西方文化差异。其实这种语境的差异性和不匹配,不仅存在于跨文化传播中,也存在于同一民族文化中,或者说,存在于同一文化的亚文化群体之间,“高”“低”无处不在。传播信息的形式、易读性、合适性和传播最终取得的效果亦取决于传播者与受众的语境匹配度。

对于语境对传播的具体功能,不同学者有不同看法。最为经典的是日本学者西真光正提出的八种语境功能[12]:绝对功能、制约功能、解释功能、设计功能、滤补功能、转化功能、习得功能。以后的学者只是对其功能理论的修补。陈治安、文旭认为上述功能中最基本的是制约功能和解释功能[13]。制约功能指语境限制言语的生成和理解:既定语境里,人们说话和理解对方言语必须与语境所要求的语码、言语行为、话语特征和方式、文体风格、礼貌程度等进行匹配。而解释功能指语境帮助人们在接受信息之后排除歧义、确定所指语义、帮助人们推断弦外之音。

3 语境与中医文化传播

从语境理论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中医文化传播语境的外部环境层面主要是指社会的现代化、新媒体的兴起和广泛运用以及全球化的革命性变化,而认知环境层面主要指近现代以来传统与现代、科学与人文、东方与西方思潮的相互冲击。外部客观环境和内在认知环境互相影响,互为因果,并没有严格的界限,二者共同形成了中医文化传播的现代语境。

3.1 现代中医文化传播面临多元文化语境

传统与现代并存、科学与人文争锋、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冲突,这些元素的纷杂现状构成现代中医文化传播的多元文化语境。中医文化,以中国古代传统哲学和语言为基础,其基本的哲学基础、认知模式、价值理念、防治观念、表述方式等与当今主流医学和现代文化大有不同,故而中医文化在现代的传播面临语境问题。国内现代社会里传统文化语境的衰退,使得中医文化传播过程中因语境的不匹配,常出现“舍高就低”的传播趋势,造成传播内容的肤浅“现代化”、“唯科学论”和狭隘的“文化中心论”。近现代,随着西方科学思想和西医的特定话语体系及价值说辞的强势介入,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医文化在国内“中医西化”和“去中国化”过程中话语权受到严重威胁,这种中医文化的边缘化倾向在一段时期内仍会是现代中医文化传播的主要困境。

3.2 中医文化传播迈入新媒体时代

现代传媒已进入新媒体时代,新媒介的出现使得中医文化的传播更加便利、快捷和广泛,拓宽了中医文化的传播渠道,扩大了传播受众面,提升了传播效果,给中医药理论传播带来新的机遇,应大力推广。但同时,新媒介本身成为现代语境的一部分,且新媒体这种媒介因其自身特点也给中医文化传播带来巨大挑战。比如,微传播具有内容碎片化特点,这削弱了中医文化在传播中内容的整体性、复杂性;微传播中内容的随意化、缺乏规范化、泛娱乐化,削弱了中医文化传播内容的准确性,脱离了传播目的的初衷,对于中医文化传播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3.3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医文化对外传播

随着全球化大潮,中医药已经传播到世界183个国家和地区,其防病治病的显著效果和蕴含的普世价值观,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认同。但是,中国以及中医的文化体系,与世界其他文化体之间,特别是与欧美文化体之间,始终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异文化语境中,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思维模式和语言特征的中医药理论,在凸显其民族文化优势的同时,其跨文化传播势必遭遇文化语境不匹配的困难,东西方文化差异易造成文化空缺和文化误读。值得一提的是,中医文化走向世界,其传播语境因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异而不同。因此显而易见,同一化的传播策略不能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而差异化的传播路线向中医文化传播的总体部署和具体实施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此外,由于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中医在走向世界的同时,面临着把握知识产权和话语权、文化适应等问题。

4 把握语境,促进中医文化传播

中医文化传播与现代语境是不可分割的关系,现代语境构成了中医文化传播的外部特征,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和制约并且反作用于中医文化的传播,倒逼传播理念、框架、模式以及战略的系统性变革。

能否把握语境直接影响传播效果和传播效率。语境功能的实现条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境本身的显隐程度和关联程度,外显程度高的语境因素功能得到优先实现;二是语用主体的运用能力,语境功能发挥的程度与语用能力是呈正相关的[5]。由此提示,我们中医文化传播的语境研究,一方面需要研究语境本身的各因素;另一方面需要通过语境分析为传播实践提供策略,如通过语境现状来预测和管控传播行为,通过合理运用和改变语境“高低”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毋庸置疑,中医文化传播的语境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任旭.中医药学国际传播的现状及其途径.弘扬中华文化与推进中医药发展理论研讨会暨中医影响世界论坛第二次会议,2009.

2 马林诺夫斯基.科学的文化与理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30.

3 仇鑫奕.语境研究的变化和发展.修辞学习,1999(3):5.

4 孙长彦.语境奥秘的研究.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29.

5 李桔元.语境的多维研究——国内语境研究十年发展综述.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178-183.

7 何兆熊.语用、意义和语境.外国语,1987,(5):10-14.

8 韩彩英.关于语境问题的哲学解读.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03):65-69.

9 郭贵春.后现代科学哲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28.

10[美]赛弗林,坦尔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郭镇之等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76.

11[美]凯瑟琳.米勒.传播学理论:视角,过程与语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07.

12西真光正.语境研究论文集.北京:北京语方学院出版社,1992:26-45.

13陈治安,文旭.试论语境的特征与功能.外国语,1997(4):22-26.

猜你喜欢

语境媒介理论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跟踪导练(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