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坚定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与途径

2018-03-18洋,

关键词:中华文化一带一带一路

刘 洋, 熊 磊

(1.湖南科技大学 a.马克思主义学院; b.商学院, 湖南 湘潭 411201; 2.广西经济学院 会计系, 广西 南宁 530007;3.重庆理工大学 财会研究与开发中心, 重庆 400054)

自2013年下半年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一带一路”就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并且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高度认可以及周边国家的高度重视。在新世纪世界政治格局日益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下,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对进一步提升我国对外开放水平、顺应我国对外开放区域结构转型以及与其他经济合作国家结构转变的需要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一带一路”倡议之所以能够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支持,不仅在于“一带一路”提供了一个内涵丰富、涉及面广、包容性强的巨大发展平台,更重要的是中国向世界提供了蕴含丰富思想和智慧的“中国方案”。这一方案既体现了中国睦邻友好的传统美德,又充分展示了中国自信,而且它以古丝绸之路精神为思想基石,既是对中华文化历史的延续,也是对中华文化空间的拓展,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价值,更加凸显了中华文化自信的力量。“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对继承与弘扬古丝绸之路精神,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倡导文化先行,推动我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发展,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不断加强文化交流互鉴,促进沿线国家的文化认同与强烈共鸣,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构建共同繁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具有重要的战略与现实意义。

一、“一带一路”倡议充分彰显了中华文化自信

“一带一路”作为一项国际化倡议,它以古丝绸之路“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思想精髓为引领,具有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因此,与其说它是一条经济合作之路,不如说是一条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之路,它既进一步扩展了经济带的范围,又延续了中华文化的历史,而且延伸了中华文化的发展空间,丰富了中华文化的价值内涵,是对中华文化自信的充分彰显。

(一)“一带一路”与其说是经济之路,不如说是文化之路

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在国内各领域也产生了强烈共鸣。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国内不同场合多次深入阐释“一带一路”发展倡议,其经济交流价值已日益凸显。2015年3月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中强调,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使沿线各国的经济要素更好地、更大范围地流动,资源更加合理、高效地配置,市场更加广泛、深度地融合,推动沿途各国区域更广泛、更深层次的合作,以打造合作、包容、共赢区域经济框架为目的。显然,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为了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与广度,通过与世界经济的深度联合,共同推动世界经济秩序向更加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在世界经济复杂多变以及复苏缓慢的时代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容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突出了我国在经济方面的自信,而且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了人类社会共商共建共赢的美好愿景和追求,为加强与沿线国家乃至世界各国的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必将造福世界各国人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9月7日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强调的,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能促进沿线各国更加紧密的联系、更加深入的合作,这是一项为沿线各国人民谋福祉的大事业。

“一带一路”是经济合作之路,也是文化交流互鉴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一个民族即便拥有强大的经济、军事、人口资源实力,如果这个民族没有文化自信,既逃脱不了成为他人精神上的附庸的命运,同时在文化上也会遭受奴役,最终丧失自我、迷失方向。众所周知,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密不可分,“一带一路”建设在推动沿线各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的同时,在很多方面必须依靠文化的力量,文化本身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在很多方面文化的影响力比经济的影响力更加广泛与深远。“丝绸之路”是两千多年前充满智慧且勤劳勇敢的先辈们筚路蓝缕探索出来的连接东西方不同文明的商贸与文化交流之路,它是“世界主要文化诞生的母胎,丝路的两端产生了多种文明和宗教”[1]。广阔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珍藏着无数的文化瑰宝、历史文化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元民族文化等等,这些都是千百年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薪火相传、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见证。这些文化记忆既连接着古代和现代,也连接着中国和世界,将历史与现实、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紧紧连接在一起,为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奠定了坚实的人文基础。正如有学者所说:“丝绸之路,与其说是东西方经济交流的伟大创举,不如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成功尝试,为世界主要文化的继承者们提供对话与共同演化的平台。”[2]

(二)“一带一路”倡议彰显了中华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就是指一定的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价值的总体认可和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自豪感和坚定信念。”[3]作为都是历史产物的民族与文化,二者是有机统一的整体,民族与文化的关系即载体与灵魂的关系,民族的昌盛离不开自身文化的繁荣,一个民族的自信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可以说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的源头。中华民族连续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保存着千古流传的优秀文化经典,这些优秀文化经典不仅为中华民族加强对外交流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土壤,而且为中华儿女实践对外交流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引领。“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既是党中央顺应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调整对外开放格局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党中央以古丝绸之路思想精髓为引领,坚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由此可见,“一带一路”是一项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国际化倡议,对推动我国对外开放战略转型、区域合作模式创新,推动世界和谐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充分彰显了中华文化自信。中国早在2 1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有了“睦邻友好、交流互鉴”的外交理念,先后两次出使西域的西汉外交家张骞,开启了中国与西域各国友好往来、交流合作的大门,开辟出中国与西方各国直接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新纪元,打通了一条连接中亚、西亚的通道,为后来东西方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因此而得名。千百年来,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交融互鉴,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树立了标杆。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各国的使节、游客、学者、商队络绎不绝,是在东西方存在民族差异、文化差异基础上,进行包容互鉴、合作交流的成功典范,共同谱写了千古传诵的友好篇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丝绸之路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伟大财富。‘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根据古丝绸之路留下的宝贵启示,着眼于各国人民追求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梦想,为世界提供的一项充满东方智慧的共同繁荣发展的方案。”[4]可以说,丝绸之路是先辈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交往舞台上的充分展现。

中华文化自古以来主张“和为贵”“天下大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思想,这些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古丝绸之路正是将这些思想精髓运用于实践的典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5]“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指引着沿线国家和人民成就他们的梦想、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传奇。党中央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正是秉承了历久弥新的丝路精神,为促进沿途各国商贸合作做出了积极贡献,为促进东西方文化、文明沟通与合作,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谱写不朽篇章。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坚定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两会期间提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6]“一带一路”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依据,作为一项国际化倡议,最根本的作用就是通过文化这一媒介把中国与世界、历史与未来、“走出去”与“请进来”紧密衔接起来。因此,坚定文化自信,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7]。

(一)坚定文化自信,是凝聚价值共识与推进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

“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是经济走出去、参与广泛国际合作的重要举措,也是文化走向世界、参与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构建“一带一路”利益、命运、责任共同体必须依靠民心相通作为支撑,而文化交流是促进民心相通最有效的途径。文化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其影响力可以跨越国界、超越时空,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发展壮大的动力源泉。当今全球形势深刻变化,国内形势快速转型发展,如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迫切需要发挥文化独特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作用,增进人民思想认同,最大限度地统一不同社会群体的思想和行动,汇聚起推动人类文明发展新篇章的强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8]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近代以前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无数挫折与磨难我们都勇往直前地不断克服了,除了世世代代中华儿女顽强拼搏的精神和在挫折中不甘于沉沦的毅力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富有独特魅力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战胜一切困难与险阻的不竭动力,它经久不衰、充满生机的活力正是我们勇于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的动力源泉。西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郑和七次扬帆远航南下,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将不同文明、宗教、种族联系在一起,挽起人类友好交往的纽带,谱写了人类文明交流的历史篇章,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充分彰显了中华文化自信心与凝聚力[9]。

然而,差异是人类社会的最普遍现象,差异也意味着矛盾,如果将矛盾向好的方面转化,就意味着在对待人与人的差异、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差异、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差异的过程中,要充分展现自身独特的魅力和宽广的胸怀,实现最大限度的包容互鉴、求同存异。从古丝绸之路的历史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的精神始终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不竭动力。今天,我们倡导的“一带一路”更需要以古丝绸之路这一思想精髓为精神引领。“一带一路”沿途涉及50多个国家,在思想文化、历史传统、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沿线各国如何消除思想隔阂,如何为促进互惠共赢消除各种屏障,这些问题对中国来说,既是严峻考验,又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只有坚定文化自信,充分展示中华文化魅力,才能凝聚各国共识、汇聚各方面力量。只有坚定文化自信,通过文化交流与互鉴,才能消除分歧,促进不同文化的交融和不同文明的发展,为沿途各国与各地区的交往搭建友谊之桥、合作之桥。因此,坚定文化自信是推动沿线各国共同建设“一带一路”、为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谐发展增添精神力量的重要途径。

(二)坚定文化自信,是展现大国担当与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的贺信中强调:“2000多年前,贯通亚欧的古丝绸之路架起了一座东西方友好往来、文明交流的重要桥梁。敦煌是历史上东西方文化交汇的重要枢纽,不同文化在这里汇聚和交融,塑造了独具魅力的敦煌文化。”[10]此次博览会是以“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为主题的高端论坛和文化展示平台,也是中央政府唯一以文化交流为主题而举办的供沿线各国文化交流的高端平台。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贺词既高度评价了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对促进沿线国家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也对古丝绸之路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日渐加快,这既是国际社会对中国国家身份的认同,同时也是在国际大家庭中,中国明确自身文化坐标、对中华民族身份的自我认同。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国家话语权,越来越成为我国向世界展现文化自信、沟通与各国情谊的重要手段。中国只有构建自己完善的话语体系,才能更有底气地将中国的故事讲述好,将中国的声音传播出去,这样才能使国外民众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中国,这不仅展示了大国的担当精神,而且为中国坚持“走出去”战略、积极主动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氛围。“一带一路”“是互利共赢之路”,“是一项造福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等等,这些经典论断充分展示了“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不仅肩负着大国的使命与担当,又倡导与沿线各国携手共进、并肩协作,共同推进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向更加健康、合理的目标阔步前进。同时,只有通过构建中国话语体系,让沿线国家真正了解中国、认识中国,通过交流互鉴消除偏见、化解歧视、增进共识、促进文化认同,才能为沿途各国商贸、教育、文化乃至社会各领域的交流、合作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

(三)坚定文化自信,是拓展合作共享空间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多样共存、互鉴共进、合作共享,加强文化交流,倡导文化平等,保护文化遗产,推动文化创新,加强文化合作,让人类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造福更多民众,让世界更加美好。”[10]这一论述充分展示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必须坚持文化求同存异、交融互鉴、共进共享的原则,以及通过各种途径共同推进文化的发展、拓展文化合作的共享空间,充分表达了我国以丰富多彩的文化造福沿线各国人民的美好愿景,同时也体现了我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以文化合作为依托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执政理念。

坚定文化自信,要不断拓展与沿线国家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等方面的合作共享空间。我国应以沿线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为纽带,加强在考古研究、文物修复、文物展览、人员培训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携手维护共有文化遗产,让沿线各国文化联系更加紧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事业的共同繁荣,是习近平提出同沿线各国分享中国发展机遇、共同繁荣在文化领域的重要体现。中国的发展离不开沿线各国的支持,中国的发展也会为沿途各国提供更多的服务与公共产品。在文化领域的公共产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院所等。因此,中国应不断加强与沿线国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深入开展国际研讨和学术交流,促进人才交流,扩大留学生规模,吸引沿线国家学生来我国就读,让沿线各国人民获得真正的实惠。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推动文化产业向国外发展,是坚定中华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方式,也是提升文化产业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手段,优化文化产业对外开放发展新格局,通过文化产业深度交流与合作,将沿线各国人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促进“一带一路”贸易领域向纵深拓展,释放出诸如经济、就业、教育、娱乐、环保、文化交流等多方面的机遇,让“一带一路”建设更好地造福各国人民,“携手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坚定文化自信的基本途径

(一)以弘扬传统的丝路精神为纽带,促进沿线国家的文化认同

古丝绸之路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丝绸之路跨越东西方文明,将不同文明、宗教、种族联系在一起,创造了共同繁荣,这种共同繁荣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沿线国家的文化认同,促成了经济上的互利共赢、和谐共处。古丝绸之路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的思想精髓,成为化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明隔阂和冲突的催化剂以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情感纽带,具有广泛的文化认同基础。习近平指出:“千百年来,丝绸之路承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薪火相传。”[11]古丝绸之路从开始的商贸交易、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延伸到了人类生活领域的很多方面,交流的范围更加宽广,合作的意义更加深远,充分彰显了沿途各国人民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积极探索的精神。古丝绸之路所产生的历史影响,对中国来说,不单是一些瓷器和丝绸等商品的卖出,更重要的是通过买卖往来打通了东西方之间相互了解、相互认知的桥梁。古丝绸之路留给我们的不只是一个有着广泛亲和力和深刻感召力的文化符号,而且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文化包容、互鉴、共享的光辉典范,这些在沿线国家都有着广泛的共识,为共同推进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现实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合作交流的领域广,这些国家在认识理念、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上与我国存在差异,而且在法律制度、宗教信仰上也存在很大的不同。对此,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必须找到合适中国与各国在文化上能够相互理解、认同的交流点,而支撑这个交流点的就是古丝绸之路精神。以古丝绸之路精神为纽带,消解因不同国家与地域异质性文化对“一带一路”建设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或文化阻遏,促进各国人民友好、团结、互信、包容、共赢,可以更好地为经贸合作服务。因此,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能够充分发挥古丝绸之路精神的桥梁作用,让丝绸之路精神真正成为沿线国家消除偏见、化解歧见,促进各领域交流与合作的精神纽带,使沿途各国最终达成广泛共识,奠定经贸乃至各领域友好合作的坚实精神基础。

(二)以坚持文化“走出去”战略为契机,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习近平曾强调:“要把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新成果传播出去。”[12]因此,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倡导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不仅向世界充分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而且充分彰显了中华文化自信。坚持文化“走出去”战略,就是要多渠道、宽领域、深层次、高水平地开展文化对外开放与交流合作,将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中华文化推向世界,让国际社会更多地认识中国文化、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为提高中国文化国际地位创造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

首先,要大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13]“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且都有着独具本国特色的文化形态;“一带一路”沿线人口多,他们的历史文化背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方面都截然不同,必须大力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的作用,并加大力度对外传播,坚持文化“走出去”战略,积极与世界各国进行文化、文明的交流与对话,为共同推进全球文化发展以及世界文明的进步增添更多的正能量。

其次是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经济“走出去”势如破竹,与此同时,独具魅力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丝路精神的熏陶下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在文化领域的开放水平,拓展与沿线国家在文化领域的合作广度与交流深度,充分展示了文化自信的力量。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大力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加大对文化交流、贸易等各方面的统筹协调,更好地展现中华民族文化所特有的魅力。由此可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将中华民族特有文化魅力传播出去,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充分彰显文化自信,能够为国家的昌盛、民族的和平崛起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最后,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13]“一带一路”倡议是一项为促进世界和平、合作、共荣而向世界提供的充满智慧的中国方案。要让沿线国家自觉主动地参与其中,让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认同这一充满东方智慧、携手共建的中国方案,中国就必须坚持文化“走出去”战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独具魅力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地位,使中华文化产生更加广泛的国际影响力,促进沿线国家更好地了解中国,为实现文化强国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三)以构建文化互融互鉴新格局为载体,打造共同繁荣的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指出:“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证明,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14]“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既契合和谐、合作的时代发展潮流,又承载互融、互鉴、互赢的美好憧憬;既传承了古丝绸之路思想精髓,又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涵,其历史地位与现实价值影响深远,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倡导文化先行,充分发挥中华文化独特优势,大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理念,积极主动同沿途各国进行文化交流与合作,不仅是中华文化自信的彰显,更是携手打造共同繁荣与发展的“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着永不褪色的价值。”[5]当今时代,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以“仁义”“和而不同”“以和为贵”为主要标志的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理念,不断引领着“一带一路”建设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奋勇直前,极大地促进了沿线各国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和谐共处,使沿线各国在达成国际共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以文化互融互鉴为载体,各国在文化方面通过双向互动、多元借鉴,寻求和实现各自的新发展,这即是对西方国家所谓的“普世价值”的抵制。“中华文化一向具有开放、包容的特性,善于借鉴域外文明的优点,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始终保持生机和活力。”[15]今天的“一带一路”,从整个发展格局来看,不仅是开放合作之路、互联互通之路,也是包容发展之路、文明互鉴之路,它在中华文化更高层次、更大规模、更有成效地“走出去”战略中,全方位展示了当代中华文化的开放胸怀和中华文化始终如一的包容精神,对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引领作用。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一带一带一路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