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省竹文化对竹产业发展的影响探析

2018-03-17朱芷贤陈其兵

世界竹藤通讯 2018年6期
关键词:竹林生态文化

朱芷贤 陈其兵

(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成都 611130)

四川省作为全国竹资源大省之一,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文化优势。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四川时指出,四川是产竹大省,要因地制宜发展竹产业,发挥好蜀南竹海等优势,让竹林成为四川美丽乡村的一道风景线。四川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竹文化是竹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竹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通过挖掘四川竹文化的物质成就与精神成果,分析了竹文化对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并为竹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出建议。

1 四川竹文化概述

1.1 竹文化的物质成就

在物质成就上,西蜀先民与竹林共存历史悠久。苏轼在《记岭南竹》中写道:“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可见竹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在四川资阳市出土的“资阳人”头骨化石及竹鼠化石距今约5万至2.5万年。公元前251年,世界上第一个农田水利灌溉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就使用了竹笼石法以截流分水;汉代利用竹缆绳打出了深达1600m的盐井。清代中叶,瓷胎竹编成为独具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青神县、江安县、崇州市等地被誉为竹编之乡。

1.2 竹文化的精神成果

竹文化的精神成果突出体现在园林、文学及衍生的大熊猫文化等方面。

自周朝起,便有竹子应用于皇家园林的描述[1]:“天子西征,至于玄池,乃树之林,是曰竹林”(《穆天子传》)。据《尔雅·释地》记载:“东南之美者,有会稽之竹箭焉。”人们对竹虽有美感,但更注重功能认知。秦朝以前,竹子造园均处于萌芽状态。魏晋、南北朝,中国园林进入发展期,竹子随即融入造园中,《水经注》中称“华林园”:“竹柏荫于层石,绣薄丛于泉侧”。《洛阳伽蓝记》记载显宦贵族私园“莫不桃李夏绿,竹柏冬青”。唐宋时期,竹子造园进入全盛阶段,唐有“辋川别业”,北宋有《御制艮岳记》、《洛阳名园记》,南宋有《吴兴园林记》。明清时期竹园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当地竹与水体、山石、园墙、建筑等的结合逐渐形成地方风格。四川以西蜀园林为代表,其中以成都平原为中心,受地理环境、政治文化等影响,孕育发展成为以祠宇园林、衙署园林、寺观园林为主,宅院园林、陵寝园林为辅的地域园林。

竹作为重要造景元素,常以“形”、“序”、“意”的方式表达。“形”指竹文化的符号表达、色彩表达及光影表达,包括竹绘画、竹雕塑、竹建筑、竹编。“序”强调竹文化的空间序列表达,旷奥交替,如望江楼公园的北门处以翠竹长廊作为入口空间,竹梢婆娑成拱形,引视线导向,可谓含蓄清幽在先,跌宕高潮于后。“意”是基于竹林空间而产生的审美意识,如杜甫草堂内以其《奉酬严公寄题野亭之作》中“懒性从来水竹居”命名的“水竹居”,波光盈盈、翠竹笼罩,置石亭台以向心动势,与水面交融,形成“人在园中,园在诗中,诗在景中”的意境。可见,竹子以其独特的自然属性和审美价值,在园林中充分体现了“竹因园茂,园因竹彰”的特点。经若干年发展,西蜀园林部分演化为川西林盘[2],其是以都江堰水系为基础,以农田、林院、宅园为组成要素,结合川西农业生产方式与家庭体系关系,反映川西的文化特征和具有独特生态价值的川西乡村单元生活空间,其中林的主要代表为竹林混交林,兼具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川西林盘的这种网络体系已经形成完整动态的平衡机制,宅、田、林、水的景观格局构成了独特的川西田园风光。

在文学方面,从《诗经》开始大量咏竹文学作品面世,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竹文学意向。宋代蜀学旗手苏轼从小耳闻目染民间祭祀竹郎庙的铜鼓蛮歌,当看到“徘徊竹溪月,空翠摇烟霏”(引自《游净居寺》)的清幽之景时,发出“回首五家山,岁晚将焉归”的感慨;借咏“解箨新篁不自持,婵娟已有岁寒姿。要看凛凛霜前意,须待秋风粉落时。”(引自《霜筠亭》),显示其耿介旷达的人格形象;在《于潜僧绿筠轩》中表达“可使食无肉,不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的审美情趣;更是提出“胸有成竹”的绘画理论,开辟了以竹、石为主题的画体,为千古墨竹画家所趋尚。中唐蜀女薛涛[3]名列唐朝四大女诗人之首,常以竹喻己,用“蓊郁新栽四五行,常将劲节负秋霜。为缘春笋钻墙破,不得垂阴覆玉堂。”(引自《竹离亭》)叙写在艰难岁月里顽强抗争的经历。诗圣杜甫在四川浣花溪畔营建草堂,“平生憩息地,必种数竿竹”,以听“竹高鸣翡翠”,观“美花多映竹”,进而“竹林为我啼清昼”。

大熊猫主食竹种有团竹(Fargesiaobliqua)、冷箭竹(Bashaniafangiana)、短锥玉山竹(Yushaniabrevipaniculata)、石棉玉山竹(Y.lineolata)等,因此大熊猫文化可视为四川竹文化的衍生[4]。四川省大熊猫栖息地作为世界自然遗产,跨越4个地级行政区,馆舍分布于7个自然保护区。其中雅安作为熊猫模式标本产地、熊猫文化发祥地以及“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的核心区之一,现已拥有蜂桶寨国家自然保护区、碧峰峡大熊猫科研繁育基地等大熊猫基地,目前正在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

2 竹文化对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竹产业在其发展中,既要依靠先进的科技、创新的工艺、匹配的管理,更需注重竹文化对竹产业的渗透与带动[5]。近年来,四川省确立了以自贡、泸州、宜宾、乐山、雅安为核心的川南竹产业经济圈的战略构想,将制浆造纸作为产业重点,竹产品加工、竹林康养旅游同步跟进,形成服务范围广、辐射带动强、多元化的现代竹业发展格局。

2.1 竹文化促进了竹林资源的引种选育

观赏竹资源的收集与保存。望江楼公园新建散生竹种质资源圃,收集(江苏、浙江、陕西、湖南、四川)散生竹种质资源135份;划定散生竹栽培区(读竹苑)为散生竹种质资源圃,有散生竹种质资源65份。2014年,整理并新建了2个丛生竹引种圃为丛生竹种资源圃,分别位于望江公园(面积0.1hm2)与成都竹博园(面积3.0hm2),用于丛生竹的引种栽培,收集(广东、福建、四川)丛生竹种质资源23份;划定6.67hm2丛生竹栽培区为丛生竹种质资源圃,有丛生竹种质资源70份。2015年3月,收集广西南宁、桂林2地的竹种质资源36份,栽植于丛生竹引种资源圃。

推动观赏竹良种筛选及快繁技术研究。对收集的观赏竹种地下轴系统、物候特征、生长发育规律等行了系统研究,从中筛选出能抗低温和干旱的竹种,形成观赏竹良种选育技术体系,建成了竹类良种培育区,面积0.17hm2,目前已筛选出慈竹7号和花龙丹2种竹类良种,建立了良种种苗繁殖圃1.67hm2,开展繁殖培育工作。

促进良种选育、品种培育工作。2004年至今,在雅安、宜宾、泸州、自贡和乐山5市范围内开展了大面积牡竹优良无性系筛选工作,共建立临时监测样地30余个,通过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与笋用性能的比较,最终选育出原产于宜宾市长宁县竹海镇世纪竹园、宜宾市江安县仁和乡义和村、乐山市沐川县幸福乡沙溪村、乐山市犍为县清溪镇永星村、雅安市天全县新华乡孝廉村的5个优良无性系,引种至宜宾长宁曙光观赏竹园艺场和成都市三环路竹博园保存,并在雅安、成都、宜宾3地进行了引种测试和区域试验。其中,优良笋材两用竹“川牡竹1号”与“天丰6号”,分别于2012年及2013年通过四川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的良种认定。

观赏竹栽培品种整理。主要开展牡竹属、慈竹属等观赏竹栽培品种的整理与新品种定名工作,现阶段已完成牡竹属1种新品种的定名,取得国际登录号;以及川牡竹1号、硬头黄7号新品种登录的申报工作。

2.2 竹文化促进了竹加工业的快速发展

四川省长江造林局创建了世界一流、全国唯一的竹原纤维高端产业化生产基地,竹原纤维作为“中国制造2025”发展计划的重要基础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和下游产业链,通过产能放大和区域辐射,推动竹原纤维产业化、集约化、集群化发展。同样,基础良好的竹浆纸产业也在实现抱团发展;四川省造纸行业协会已向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申请并成功注册“四川竹浆纸”集体商标,可以预见“四川竹浆纸”品牌将在“四川造”的川货版图上,留下不可忽视的“川纸”印记。被誉为“竹编史上的奇迹,艺术中的艺术”的青神竹编,通过“竹+品牌”“竹+互联网”等多元化发展体系,与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实现跨界合作,远销东南亚、欧美等国家。目前,青神县正在按照产城一体、景城一体、文城一体的思路,打造国际竹编之都,将青神竹编塑造为国际认知度、美誉度极高的中国竹编顶级品牌。近几年四川研发了笋用竹组培技术,白夹竹经营类型转换技术,麻竹、白夹竹、苦竹采集加工与保鲜加工技术体系等。

2.3 竹文化促进了竹生态旅游业的再次兴起

政策导向——竹林景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必须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促进乡村绿色发展与文化兴盛。在四川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创新时代“三农”全面发展新局面的意见》中,明确了适地适宜的乡村振兴方向。蜀南竹海作为四川竹林示范区,在新时代的经济背景、社会需求、政策支持下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以其自身独特的优势抓好特色生态旅游开发,注重亲和自然与兼顾发展,将绿色经济与竹资源的生态保护及修复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丰富优化服务项目,优化景区景点布局,扩展多重服务项目。重点开发竹制工艺品、竹林生态食品,形成独具特色的多元化、高品位、可持续的竹林景区开发新格局,并运用乡村振兴的核心思想统筹山水(竹)林田湖草系统、改善周边农村人居环境,构建周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建立新产业新业态,辐射带动周边农村文化、焕发文明新气象。同时,随着物联网技术与大数据的提升与应用,将新技术与传统竹林景区资源结合,带动景区提档升级以及乡村振兴蓬勃发展。

科研支撑——观赏竹林康养循证研究。众多研究表明,使用森林生态产品或欣赏森林景观等森林体验有助于减轻心理紊乱,促进心理放松、情绪稳定,并有助于患者康复。竹林康养研究作为森林康养衍生学科,首先对已有观赏竹林环境因素及其生态产品进行提炼、梳理和总结,系统性研究竹林环境及其生态产品保健功能对亚健康人群的综合效益。通过测试影响人体生理心理变化的指标,明确竹林环境及其生态产品与人体健康关系领域应采取的方法以及适合发展的方向。其次,针对观赏竹林及其生态产品与亚健康人群活动环境进行实证研究。在竹林实地环境和室内模拟中,通过对亚健康人群在竹林环境及其生态产品的使用状况研究及使用评价、竹林环境及其生态产品对亚健康人群的身体心理康复性研究、竹林环境因素特征及其生态产品的分类评价研究,探明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重点探讨竹林环境及其生态产品对亚健康人群的疗愈作用,揭示竹林环境的保健功能,为观赏竹林规划设计有利于人体健康的空间环境提供依据。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结果和其他学者的相关理论,在此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对观赏竹林环境及其生态产品的康养机理做出总结,对其产生的康养效益进行综合评价,为竹林康养基地的建设提供全面且科学合理的建议。

3 弘扬竹文化、打造竹产业升级与转型的建议[6]

3.1 支持培育现代竹林基地

大力提升竹林资源。应时代要求,以“改造为主、新造为辅”的发展思想为引导,科学培育竹林资源,支持选育优质专用竹品种或笋材两用竹品种,实现资源高效利用。

完善竹区道路网络。结合国道、省道、县道、乡道建设,优先实施竹区公路建设。根据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顺势利用竹林绿化美化,在保障道路通行安全性的同时,提供良好的视觉效果,突出地域特色。

普及竹下生态种养。发展竹林立体复合经营,制定和完善竹下生态种养各项标准,将竹下生态种养基地、“三品一标”竹笋基地建设纳入林下经济示范和林业科技创新中,并积极探索和推广竹林套种草类、食用菌、药材等示范项目,实现林地综合价值最大化。

3.2 支持竹材竹笋等转化利用

推动机械化高效生产。采用综合技术和现代设备相结合的方式,积极采购竹材、竹笋等采伐(掘)专业设备,对环境友好的竹产品、竹制加工品等的相关生产流程给予经济补助。

重视竹产品精深加工。鼓励优质竹产品在加工技术、工艺上的创新,对竹缠绕复合压力管道、竹活性炭等加快推广应用,并通过对精深加工生产线的改(扩)建实现高附加值增效。

启动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发挥龙头企业拉动作用,做好产业链的延伸。通过对竹生态产品的功能性研发和产业化示范,积极推动“山地乡土小径竹笋用产业开发”、“丛生竹轻简技术创新”、“竹材采伐机械及应用技术研究”等课题,加快培育新产品。

3.3 支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推进竹文化旅游提档升级。依托竹林基地规划,精心组织实施,强化竹文化与竹景观、竹编工艺以及竹建筑的深度融合,创建一批竹建筑小品、竹博园、竹文化主题公园、竹林康养基地、竹林小镇等。将符合条件的竹林主题公园、竹林康养基地、竹林小镇优先纳入省级示范点,择优支持申报国家示范点。

培育现代竹产业园区。对符合条件的竹产业园区进行培育,并纳入到省级现代农业(林业)示范园区中,择优推荐申报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区。2015年四川创建的青神竹文化创意产业园成为四川省首个成功创建全国版权示范园区(基地)的县(区)域。

猜你喜欢

竹林生态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生态养生”娱晚年
寻访竹林隐士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谁远谁近?
竹林奇俊
楼顶竹林间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