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2018-03-17葛夫贵

智慧健康 2018年2期
关键词:脊髓型前路植骨

葛夫贵

(山东省临沂市妇女儿童医院外科,山东 临沂 276001)

0 引言

脊髓型颈椎病属于临床中颈椎疾病中的一种,主要是由于颈椎椎骨间连接结构出现退变,如椎体后缘骨刺、椎间盘突出、钩椎关节增生、钙化及黄韧带肥厚等造成脊髓受压或缺血,最终导致脊髓功能障碍现象[1]。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为手部活动迟钝、无力、手臂麻木、感觉障碍、肌张力增高、走路不稳、步态蹒跚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2]。本研究为了分析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我院针对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了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针对我院于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0例进行观察,随机分成两组后,A组1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中男女比例为9:6例,年龄63-79岁,平均(71.10±2.35)岁,病程1-11年,平均(5.02±1.36)年;B组1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0:5例,年龄62-78岁,平均(71.23±2.32)岁,病程1-10年,平均(5.00±1.29)年。3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症状均表现为无力、四肢麻木、行走不稳及双手活动能力较差等。两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之间对比的临床资料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统计学无意义,可对比。

1.2 方法

A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实施自体髂骨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治疗,B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实施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具体手术方式如下:术前给予患者实施推移气管训练,做好相应的术前准备及术前检查后,在手术过程中给予患者全身麻醉,协助患者采用仰卧位,在患者右侧做一与皮纹一致的横行切口,顺着患者颈部血管鞘和气管食管间隙进入后,逐层切开皮肤,将椎体前方暴露,术中借助C型臂X线透视进行定位,将患者两侧颈长肌作为界限,确认病变椎体及椎间盘,实施相应的减压及椎体次全切除,将患者的椎间盘及终板软骨切除,再将椎体后壁增生骨赘切除,达到减压的效果,利用器械将椎体撑开,将备好的自体髂骨块进行修整,将其缓慢放入上下椎体前缘,将其植入减压的间隙,将撑开器移除后,磨平椎体前缘骨赘,根据患者的疾病情况选择合适的前路钛板进行固定,在透视下放置相应的负压引流管,将切口逐层关闭后,术后给予常规吸氧、脱水、补液、抗生素药物及营养支持等治疗,并给予相应的颈部保护,给予颈托固定颈部45d,在术后48h留置引流管。

1.3 疗效判定

观察两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手术后的JOA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内固定松动发生率及肢体功能改善率等指标差异;JOA评分[3]总分17分,分数越高颈椎功能恢复越好;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总分45分,分数越高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肢体功能改善标准:患者恢复正常生活,肢体功能的伸屈、取物等能力恢复正常。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JOA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两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手术后的JOA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具体数据见表1所示。

表1 两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手术后的JOA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s,分)

表1 两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手术后的JOA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s,分)

组别 例数 JOA评分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A 组 15 11.23±2.01 19.63±5.46 B 组 15 15.22±0.93 16.20±2.57 t 6.9775 2.2014 P 0.000 0.0361

2.2 内固定松动发生率及肢体功能改善率

两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手术后的内固定松动发生率及肢体功能改善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具体数据见表2所示。

表2 两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手术后的内固定松动发生率及肢体功能改善率[n(%)]

3 讨论

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且疾病处于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颈椎间盘或椎间关节退变、颈椎骨与局部软组织的继发性病变变化,导致脊髓及血管慢性压迫现象,造成更多的病理改变;临床中针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一般实施内固定手术进行治疗。

内固定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将脊髓的压力解除,改善患者的血液供应状态,促进患者脊髓功能的恢复,利于稳定颈椎的重建,将颈椎间盘的高度及曲度恢复,针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实施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能构成三维空间的稳定[4],达到较好的固定强度,同时完成减压、稳定及重建等过程,能有效保证颈椎的稳定,利于患者颈椎正常生理完全能力的恢复,使得骨融合更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5]。本次观察的结果数据显示,实施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的B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手术后的JOA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内固定松动发生率及肢体功能改善率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实施自体髂骨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治疗的A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说明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更为显著。

综上所述,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更为显著,术后较少出现内固定松动现象,促进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 毋剑军,李军利,王洪源,等.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9):1298-1299.

[2] 金成春,鲍广全,徐宏光,等.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山东医药,2017,57(16):64-66.

[3] 季祝永,陈余庆,薛荣,等.颈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钛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2,20(3):278-280.

[4] 李会明,夏刚,田融,等.两种颈前路减压重建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比较[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6,33(5):1409-1411.

[5] 任永安.颈椎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J].临床骨科杂志,2017,20(3):268-271.

猜你喜欢

脊髓型前路植骨
Herbert螺钉合并桡骨远端松质骨植骨治疗陈旧性舟骨骨折
显微镜辅助下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疗效研究
前路
国医大师刘柏龄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用药规律探析
前路漫长,但值得期待
一脚踩空,引发全身瘫痪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与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对比研究
逐梦记·马
椎管减压并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分析
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融合术的预后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