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

2018-03-16王盼盼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7期
关键词:学习态度小学生

王盼盼

〔摘要〕本文以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为主题,先对学习态度及其养成的影响因素进行概述,然后介绍了不同家庭教育方式及其对小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最后提出目前家庭教育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

〔关键词〕家庭教育方式;小学生;学习态度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07-0004-04

关于态度的定义有多种说法,总的来说,它是一种心理倾向。无论做什么事情,要想做好,端正态度很重要,学习更是如此。良好的学习态度是学生取得优异成绩的必要条件。

孩子的学习态度受父母的影响较大。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小学阶段的孩子们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充满了对新事物进行探索的渴望,同时,由于社会阅历、生活经验等与成年人相比还有非常大的欠缺,他们很容易受到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端正小学生的学习态度,做好家庭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和有意义。

小学阶段是个人端正学习态度的关键期,而家庭教育又是影响该阶段学习态度养成的重要因素。因此,对小学阶段学习态度与家庭教育的关系进行研究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一、小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其养成的影响因素概述

(一)学习态度概述

社会心理学中有关态度的A-B-C三维结构理论认为,情感体验(Affection,A)、行为倾向(Behavior,B)和认知水平(Cognition,C)三种成分共同构成态度。情感成分指一个人对某些人或事的评价、爱好和情绪反应;认知成分则是指一个人对人或事的信念;行为成分主要包括了指向人或事的外显行为。

学习态度,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一种比较抽象、综合和宏观的精神现象,包括学生对待教师、学习材料、学校以及所学课程的态度等。学习态度对小学生的学习行为有调节作用,且与学习效果有很大相关,只有端正了学习态度,小学生的学习才会有取得成功的可能性。

(二)影响小学生学习态度养成的因素

影响小学生学习态度养成的因素有很多,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外界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对其产生影响。此外,小学生自身的早期童年经验也会对其学习态度的养成产生重要影响。由于家庭教育是从人一出生就开始的,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所以家庭教育有着一些不同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特点:早期性、连续性、权威性、感染性和及时性。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很多方面,它的重要性与其特点也有着紧密的联系。首先,家庭教育实现了父母与子女之间亲情的传递,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小学生学习态度的端正有促进作用。其次,家庭教育可以帮助儿童成功地度過第一次自我独立意识高涨期,为形成端正的学习态度提供有力的支持。再次,家庭教育严重影响着个体学习态度发展的方向,对个体以后的发展和认知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指引作用。最后,家庭教育能够使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更好地发挥作用,使影响学习态度形成的几个因素相互渗透,更好地对小学生学习态度的形成施加影响。

家庭教育奠定了一个人的人格基础,家庭教育必须从小做起。犯罪学家们曾把90%的犯罪行为归结到家庭教育失败这一原因。家庭教育不仅关乎个人,更关乎国家和社会,它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所以,做好小学生家庭教育极为重要。

二、不同家庭教育方式及其对小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

(一)家庭教育方式分类

对父母教育方式的划分存在不同的观点。美国心理学家西蒙兹(P.M.Symonds,1939)是最早的父母教育方式研究者,他将其划分为“接受—拒绝”和“支配—服从”两个维度;鲍德温(A.L.Baldwin,1955)将其划分为“情感温暖—敌意”和“依恋—干涉”两个维度;沙弗(E.S.Schaefer,1959)将其划分为“爱—敌意”和“自主—控制”两个维度;西尔斯(R.R.Sears,1950)等人将其划分为“温暖—拒绝”和“宽容—严格”两个维度;柏利(W.C.Becker,1964)将其划分为“温暖—敌意”和“限制—宽容”两个维度[1]。

国外对于父母教育方式的分类为中国父母教育方式的分类提供了借鉴。大约直到20世纪80年代,国内学者才开始对父母教育方式这一领域进行研究。80年代,研究者们多从单纯类型的角度来界定父母教育方式,例如,关颖等将父母教育方式划分为骄纵溺爱型、启发引导型、放任自流型、因材施教型、简单粗暴型等[2]。随着时代的发展,研究者们对父母教育方式的划分出现了一些变化,划分维度比80年代的划分维度更为多元,如桑标从“接受—拒绝”和“宽容—严厉”两个维度划分父母的教育方式[3];刘金花把父母教育方式划分为拒绝型、严厉型、溺爱型、期待型、矛盾型、分歧型;陶沙等又把父母教育方式分为七类,即溺爱型、忽视型、专制型、民主型、惩罚型、成就要求型和教育的不一致型等[4]。目前,常用的父母教育方式分类为民主型、专制型、放任型。

(二)家庭教育方式对小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

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同,孩子的学习态度也不同。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对孩子学习态度的养成至关重要。总结以往学者们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各种教育方式对小学生学习态度分别有着怎样的影响。

1.民主型

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是目前较为推崇的教育方式。采用民主型教育方式的父母与孩子是平等的,孩子在家里可以畅所欲言,享有充分的自由权,父母尊重孩子的想法,使孩子生活在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中。这种教育方式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顺从孩子发展的天性,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孩子的成长环境是和谐快乐、充满民主自由的。在这种家庭中,父母既重视身教的榜样示范作用,又注意言传的语言说服和情感陶冶作用,孩子们在无意识中便可以形成一种积极端正的学习态度[5]。

2.专制型

专制型教育方式,又称权威型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的父母过于支配孩子,孩子的一切都得遵从父母的意见,这种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容易依赖他人、顺从、被动、遇事缺乏主动性,有的孩子还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这种教育方式往往使孩子的自尊心受挫,产生一种自卑心理,导致孩子的学习热情丧失,学业最终以失败告终。这是一种不良的教育方式。

3.放任型

在放任型教育方式下,孩子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随心所欲;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有求必应,对孩子的学习更是不管不问、放任自流,使孩子滋生“一切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思想。在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多任性、幼稚、野蛮无礼、唯我独尊,自我独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差,而且接受这种教育方式的孩子耐挫能力差、意志薄弱,对待学习没有责任心、不自觉,学业也难以取得成功。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三、家庭教育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一)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家庭教育对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然而,现实生活中的家庭教育现状却不尽如人意。目前,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望子成龙心切,过度重视智力教育

父辈们鉴于他们之前的生活经历,总想把最好的给孩子,希望孩子成为人中龙凤。家长过分地期望孩子成为千军万马中的佼佼者,对孩子实施“压迫式教育”:过于看重孩子的考试成绩,给孩子报各种考试班,压缩孩子的娱乐时间,让孩子们做各种习题集和试卷……以上种种现象在当代小学生身上非常普遍。小学阶段是以游戏为主的阶段,孩子们应该多参加活动,进行身体锻炼。反观现状,孩子们整天埋头书本,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接受着“应试教育”。即使如此,孩子们就真的可以成为父母所希望的那样了吗?

2.对孩子进行放纵式教育

如今的生活条件比以前好了许多,社会上更是出现了许多所谓的暴发户,这些暴发户不乏多金少识之辈。长辈缺乏知识,又怎能教育出各方面都合格的子女呢?这些人可能认为学习用处不大,仗着自己家庭条件不错,便对孩子的学习情况不闻不问,想着毕业之后直接给孩子安排一份工作或者帮助孩子另谋出路。这样一来,孩子在家是“小皇帝”,在学校也事事顺着自己的性子来,对待学习的态度歪曲,事事仰仗自己的父母,所以才会有“我爸是李刚”这类事件的出现。这种放纵式教育在当今社会非常普遍。

3.忽视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由于“4+1”的家庭结构形式越来越普遍,即孩子的父母、外祖父母或祖父母几个人都围绕着一个孩子打转,孩子们个个都是家长眼中的小皇帝、小公主[6]。在这种家庭结构下,很多父母对孩子倾注了所有心血。对天津市1500多名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52%的学生每天由其家长代为整理生活和学习用品,74%的学生离开家长就束手无策[6]。可见,家长忽视培养孩子们的自理能力这一现象也非常普遍。

4.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出现偏差

现代的教育理念与以往不同,提倡“素质教育”。家长们也紧跟时代步伐,把自己所理解的素质教育强加于孩子。家长们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落后于其他孩子,本着全面发展的“好意”给孩子报“乐器班”“书法班”“美术班”等各种技能班,对他们进行“超负荷”教育。这些家长每天接送孩子上学放学,再送孩子们去上各种技能班,既辛苦了自己,也累坏了孩子。

(二)改进策略

1.转变不恰当的教育观念

首先,全面理解素质教育,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家长要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全面理解素质教育,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认识到孩子的成长不光是指学习成绩的提高,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要求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端正学习态度。成才先成人,进行素质教育就要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素养,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也要兼顾小学生的性格培养和品格教育。

其次,认清不同教育方式对小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恰当的教育方式能帮助小学生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不当的教育方式对小学生的成长不利。不同的教育方式会使小学生产生不同的学习态度,家长只有认清不同教育方式与小学生学习态度之间的联系,才能正确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2.采取得当的教育方法

第一,创建和谐的家庭氛围,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创建和谐的家庭氛围方面,父母一定要注意尊重孩子的独立性,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不要强迫他们做自己不想做的事,遇事多和子女讲道理,不要搞一言堂,只有孩子从心底信服,才会愿意按照父母的意愿做事。父母应该调动家里的一切积极因素,给孩子提供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

第二,关注子女的学习习惯,及时对不良习惯进行指导。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不自觉行为阶段,这一阶段的孩子不能独立完成需要意志努力的事情,他们需要父母长辈们的监督和约束;第二阶段为较为自觉的行为阶段,该阶段不再需要外界的监督,但是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第三階段为自动性行为阶段,该阶段既不需要外部监督,也不需要自己意志的努力,它是一种定型的动作行为习惯[7]。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正处于第一阶段,由于该阶段的孩子需要外界强制力量的管束,因此,家长应该多关心子女的生活习惯,多与子女进行互动,一旦发现子女有不太恰当的想法或者行为,要及时提出并指导其改正。

第三,帮助子女转变不良学习态度,消除消极情绪体验。帮助子女转变不良学习态度可以采用的方法很多,对于小学生来说,榜样法能激发其坚强意志,挖掘自身潜力,消除消极的情绪体验,是较为有效的教育方法。使用榜样法,重要的是要帮助子女选择合适的榜样(所选榜样可以是伟人、老师、同学、朋友等),不良榜样或者瑕疵榜样是在选择榜样时一定要避免的。也可以通过引导法,即家长指引孩子发现学习的乐趣,让孩子真切感受到学习是有趣的,这样一来,关于学习的消极情绪体验就自然消失了。

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不仅有助于在学习方面取得成功,而且其态度一旦端正,还会对孩子以后的处事习惯产生积极的影响,为孩子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小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是相互渗透的,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很重要。家庭是孩子最早生长的场所,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开始得都要早,它对塑造孩子的人格、培养孩子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家庭教育至关重要,采取得当的教育方法是家长必须注意的方面。

参考文献

[1]张英蕾.青少年自主性、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D]. 贵州:贵州师范大学,2005.

[2]关颖·家庭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化[J].天津社会科学,1994(04):107-110.

[3]张丽华. 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发展研究综述[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3):20-23.

[4]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杨赟.好父母要有好心态[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6]翁红梅.小学阶段家庭教育现状调查及其对策[J].江苏教育研究,2010(26):48-50.

[7]赵丽霞.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研究[J].教育探索,2009(5):58-59.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大连,116021)

猜你喜欢

学习态度小学生
高职院校专接本学生学习态度及教育对策探析
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研究
小学生迷惑行为鉴赏
如何成为泳池里最抢镜的小学生
本科护生学习态度现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你的学习态度怎么样?
我是小学生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