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录片《一带一路》的媒介框架建构与国家形象传播

2018-03-16刘洋陈丽梅

视听 2018年3期
关键词:纪录片框架一带

□ 刘洋 陈丽梅

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广泛关注,使其成为当下流行的话语之一。国内外媒体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一带一路”进行了广泛的解读。当前的国际政治一定程度上是一种“话语权政治”,因此,“一带一路”作为一个影响世界的重大倡议,恰当的舆论话语阐释是其得以传播和实践的关键。大众传媒通过一定的内容选择和话语方式建构的媒介框架、塑造与传播的形象,是受众解读最直接的渠道之一。

一、国家形象与纪录片的框架建构主义

国家形象与媒介形象不能划等号,国家形象与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应具备四个要素定居的人民、确定的领土、政府和主权①一样,是客观存在的。但媒介形象是目前来说,国家形象建构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中国的发展世界瞩目,从落后挨打的中国到如今综合国力日渐强大的中国,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还是军事等方面,都可能陷入国际话语困境。从前,我们“挨打”,“挨饿”,如今,“挨打”和“挨饿”已成为历史,但“挨骂”却是中国在国际上面临的现实问题,西方主流舆论往往因为不明真相或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对中国战略有意误解。例如,中非合作被鼓吹为中国对非的“新殖民主义”;2014年在北京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时,西方有学者将其与“万邦来朝”相提并论。本质上来说,这是对“中国威胁论”的变相表述。

框架是个人组织事件的心理原则与主观过程②,文本背后蕴含的意识形态及话语结构通常可以用框架理论来解释。作为纪实性信息集合的纪录片,从节目的制作、传播、反馈的过程中,不同信息传播的情境、频次,无一不体现出框架理论的存在。框架能够组织叙事、赋予意义。传播者、文本、受众和文化是框架的四个基本要素。③其中,作为框架的提供者,在事件框架建构过程中,传播者起到引领作用,画面的拍摄、加工处理、素材合成导出等,框架理论都贯穿始终。

二、纪录片《一带一路》的文本分析

《一带一路》于2016年9月5日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是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纪录中国”传播工程重点立项项目。全片共分为《共同命运》《互通之路》《光明纽带》《财富通途》《金融互联》《筑梦丝路》六集。节目组跨越亚、非、欧、美四大洲,共计20万公里,对“一带一路”沿线的30多个国家及国内20多个省市的建设工作进行调研与拍摄,记录了国内外60多个普通人物与“一带一路”的生动故事。④

笔者对《一带一路》纪录片进行统计分析,视频总时长为324分钟,其中包含时长约246分钟的84个故事,故事中可识别的(包括声画两方面)中外参与者168个,包括学者、平民、政府官员、古人和其他。

(一)话语分析:媒介框架建构

1.文本主题分析

在六集纪录片中,有关“一带一路”的报道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五类,即历史介绍、领导人政治活动、经济建设动态、国际社会公共活动、文化建设动态。笔者由此进行了分类,因样本本身内容重叠,故实际分析数据大于样本总数。(见表1)。

表1 文本主题分类

由表1可见,历史介绍和领导人领导人的政治活动占据了纪录片中的较大篇幅,这正是国家对于“一带一路”的重视态度和政策核心价值的体现,这表明:“一带一路”以纪录片为载体,向世界呈现中国与沿线各国的友谊由来已久与期望与沿线国家乃至世界互联互通和合作共赢的态度。此外,国际社会公共活动和经济建设动态也有很大一部分,这是“一带一路”建设成果的集中体现。通过镜头语言的生产组织和传播,凸显了“一带一路”政策的优越性,从而构建了一个期待世界和平发展、“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中国形象。

2.文本词汇分析

在纪录片《一带一路》的话语呈现上,运用的政治和经济术语相对较少,语言多呈现出口语化的生动、开放风格,便于受众理解和接受,如使用“穿越”“铆足劲”等口语、网络流行语以及放低镜头,对沿线国家百姓生活状态的镜头描述等。此外,纪录片中的很多地方都使用了共同努力、共同发展、合作共赢式的语言,如:“合作”“共建”“互通”分别使用了788次、197次、150次,这些明显带有倾向性的词语,呼应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国家形象诉求。

3.文本修辞分析

亚里士多德认为,演说者不仅要考虑如何使用语言证明其论点,还必须使听众认为他是在用某种态度对待他们。⑤研究样本发现,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较多(见表2),由此形成了既严肃又不失活泼的讲述方式,使国家形象传播避免陷入单向灌输困境。

表2 文本修辞分析

(二)叙事分析:故事框架建构

实现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和共同发展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最终目标,根据每集纪录片的不同内容,笔者归纳出4个典型的故事框架:通过相关政策、国际形势和领导人讲话介绍构建的“政策沟通”框架;通过介绍基础、节能环保等建构的“设施互通”框架;通过介绍跨国企业、技术产业等故事建构的“贸易互通”框架;通过介绍古代丝绸之路、不同民族国家文化和跨文化交流活动建构的“文化互通”框架。

1.政策沟通框架建构的“和平中国”形象

“和平”“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关于“和平”,一般政府和人民两种“声音”具有很大的发言权,只有政府真正表达和平愿望,践行和平行动,人民真切感受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和平的环境中才是真正的和平。CCTV选择政策沟通框架参与者身份的人数,以政府人员和平民为主,其中政府官员共有66人,占人物样本的39%,平民44人,占人物样本的26%,同时,出镜中国政府高级政要有44人,占样本总数的26%,且多采用直接采访,问题的设置也简单明了,深刻表达了中国渴望和平的愿望,践行和平行动决心。

2.设施联通框架建构的“共赢中国”形象

“一带一路”提倡“非一国独奏,而沿线国家的合唱”“互联互通,合作共赢”。CCTV将“共赢”放入设施联通框架中,充分兼顾了国际、国内两方面的战略需求。纪录片《一带一路》建构的设施联通框架中,中外企业和人民是共赢双方,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中外企业和沿线国家人民都获得了一定的利益,如西安文化通过“一带一路”得以传播和发扬光大。框架中强调企业和平民,这样能使“共赢”的国家形象具体化。

3.贸易互通框架建构的“创新中国”形象

CCTV的贸易互通框架是其构建的四大框架的主导,这些框架中都有最具经济代表性的中国企业出现,纪录片用中国企业来解说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创新的技术、人才、管理,凸显自由经济的大国的形象诉求。片中选择在国际舞台上做出特别贡献的中国企业作为经济自由的具体形象,是创新中国的重要表现方式。例如,中国交建集团在沿线国家修建了约10320km公路,以及2080km的铁路等。

4.文化互通框架建构的“包容中国”形象

丝绸之路从古至今都是中西方经济文化沟通的纽带,是沿线人民共同的文化记忆,具有强烈的情感共鸣。基于文化相通的理论框架,CCTV集多方视角全面阐述沿线各国文化的共通性,包括政府、百姓、学者等。纪录片中大量描写了外国古人和百姓生活画面,体现了丝绸之路精神的传承,另外,画面中呈现的外国宗教遗迹在中国的保留,也彰显了中国对外来文化的兼容。

三、作为建构国家形象手段的纪录片

丝绸之路本身是一个“文化符号”,媒体作为发声器,作为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关键是要传播好这一特色“文化符号”。充分利用好这一文化符号的外延意义,将历史和现实融会贯通,对“一带一路”进行恰当的表述,建构好丝绸之路故事框架,生产传播好民族特色文化和国际话语,避免抽象和负面解读,发挥正能量,塑造和传播好国家形象。

(一)整合传播

舒尔茨认为,整合营销传播是一种看待事物整体的新方式,发挥不同传播工具的优势,从而降低企业销宣传的成本,以形成促销高潮。⑥从国家形象传播层面上来说,舒尔茨为我们看待话语传播提供了新的视角,如果把“一带一路”倡议视为中国推出的重要品牌,根据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就需要在各种层面综合阐述和丰富其内在涵义,从而建构出一个“和平、合作、共赢”的中国形象框架。一是国家层面的整合。就“一带一路”的阐释而言,国家领导人在出访中发表的言论、接受外媒采访等,往往最具权威性。媒体在同时要做好配套话语生产传播,保证在政策沟通框架下对国家形象的建构到位。二是地方层面的整合。从中国自身发展来说,“一带一路”途径多个省份,可以直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因此,将“一带一路”与地方的特点和优势相结合尤为必要,塑造好本地的形象,传播好本民族的文化。如陕西是“一带一路”在国内的关键地带,其所占据的地位相当重要,相关各省必须团结作战,避免各自为政,影响大局。

(二)利益平衡

“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是自由制度主义在阐述国际关系时的一个重要概念。这种相互依赖分为消极和积极两种,消极偏向于非建设性、否定性,如美苏冷战;积极侧重于建设性、肯定性,如全球共同面对金融危机。⑦要实现自身的话语权,中国就要在合作中尽可能平衡共同利益。

“一带一路”是建立在各国共同利益发现和平衡的基础上。亚欧大陆腹地上的国家远离海洋,公路、铁路就成为与外界沟通的主要通道。沿线国家的利益诉求是提高自身发展水平、加强区域合作,这与中国资本输出和市场开拓需求相契合。各方的目标是都是自身利益最大化,多国利益博弈过程复杂,在相互博弈过程中,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然能够把控各种细节和总体进程。为了实现“一带一路”倡议下多方共赢的局面,要设法平衡好各方关系,用好已经掌握在手中的话语权。如在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关系方面,对于国际公共设施的建设,媒体要及时报道,让当地百姓真正感受到“一带一路”带来的红利。

(三)放低镜头

马克思认为,交往是一切实践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和条件。⑧哈贝马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为,公众领域的大众参与,能构成“文化、社会以及个性结构形成与再生的媒介”。⑨交往是话语存在的前提,在国际上越是交往充分的国家,越可能形成强大的话语力量。如果将“一带一路”比喻为亚洲腾飞的两只翅膀,那么互联互通就是两只翅膀的血脉经络。⑩

互联互通和共同发展最终要落实在人员和信息的交往上。这种交流的最有效所在当然是民间层面,“一带一路”战略必须要充分挖掘历史上的“丝路故事”和“丝路人物”真正架起不同国家人民之间的“心灵之桥”,让他们感受一个深受关爱的氛围。如“一千零一夜”的故事,用现代手法将传统友谊人物重新演绎,能更好地传承历史精神。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⑪才能与沿线及周边国家形成紧密的“命运共同体”。

四、结语

中国的崛起已成为世界共识,纪录片因其纪实性和框架可塑性,符合中国塑造正面国家形象的诉求。故事是纪录片意义的重要表达方式,故事的参与者的身份和材料的整合结果具有“暗示”作用。“一带一路”倡议提倡“中国故事,世界表达”。通过整合传播,协调利益和放低镜头的方式,传递“和平,合作,共赢”的中国发展理念,实现各国人民共同的美好愿望,是中国纪录片对外传播的重要使命。

注释:

①张毓强.国家形象刍议[J].现代传播,2002(2):30.

②藏国仁.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媒介框架与真实建构之论述[M].台北:三民书局,1992:37.

③潘忠党.架构分析,一个急需理论澄清的领域[J].传播与社会学刊(香港),2016(1):21.

④大型纪录片《一带一路》在央视开播[EB/OL].http://www.cctv.cn/2016/09/05/ARTIp-I1WmImwT3VSoDvU7Rye160905.shtml,2016-09-05

⑤[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修辞学[M].罗念生 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91.

⑥[美]舒尔茨·唐列巴姆.整合营销传播[M].何西军,黄鹂等 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5):113.

⑦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M].林茂辉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44.

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

⑨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M].曹卫东,付德根 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72.

⑩习近平在“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东道主伙伴对话会上的讲话[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1109/c1024 -25997257.html,2014-11-08.

⑪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

猜你喜欢

纪录片框架一带
框架
广义框架的不相交性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纪录片之页
关于原点对称的不规则Gabor框架的构造
一种基于OpenStack的云应用开发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