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酶电极法测定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1含量

2018-03-16张金玲杜祎高广恒赵晓华张利群朱思荣史建国毕春元

山东科学 2018年1期
关键词:氧化酶黄曲霉传感

张金玲,杜祎,高广恒,赵晓华,张利群,朱思荣,史建国,毕春元

(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山东省生物传感器重点实验室,山东 济南 250014)

黄曲霉毒素是由黄曲霉菌属的黄曲霉、特曲霉和寄生曲霉等产生的一类代谢产物,主要存在于霉变的玉米、花生中,天然污染产生的黄曲霉毒素以AFB1最为多见[1-3]。因AFB1具有极强的毒性和致癌性,国家标准GB 2761—2011[4]对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1的限量指标规定为20 μg/kg以内。因此,研究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方法主要有薄层层析法、免疫亲和柱荧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及酶联免疫吸附法等[5-12]。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结果准确,但是使用仪器昂贵,测定成本高;上述其他三种方法均不能对黄曲霉毒素B1进行专一性测定,且人为操作对结果的影响较大,准确率低。本研究采用醋酸纤维素载体膜制备固定化黄曲霉氧化酶酶膜,建立了流动注射酶电极生物传感器分析方法,对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1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专一性好、准确度高、测定成本低等特点。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SBA-黄曲霉毒素B1生物传感分析仪(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玉米(高密某村购买),黄曲霉毒素氧化酶(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黄曲霉毒素B1标准品(Sigma公司);牛血清白蛋白、戊二醛(上海化学试剂采购供应站进口分装);“O”型空圈、SBA专用缓冲液(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醋酸纤维膜(孔径0.2 mm,美国Nucleopore公司);铂金电极(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Waters e2695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沃特世公司);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所用水为蒸馏水。

2 实验方法

2.1 黄曲霉毒素氧化酶电极的制备

首先将“O”型空圈与醋酸纤维膜粘在一起做成载体膜,然后将黄曲霉毒素氧化酶与戊二醛交联,固定化于载体膜上,获得黄曲霉毒素氧化酶酶膜,进一步将其安装在铂金电极上获得黄曲霉毒素氧化酶电极。

2.2 反应原理

将黄曲霉毒素氧化酶与H2O2电极组成电流型电化学酶电极。当含有黄曲霉毒素的样品经流动注射系统流经该电极时,会在电极上发生如下反应:

过氧化氢在电极上产生电流:

此电流大小与黄曲霉毒素的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

2.3 溶液的配制

2.3.1 黄曲霉毒素B1标准液的配制

取适量黄曲霉毒素B1标准品放入称量瓶中,于104 ℃烘箱内烘4 h,然后在干燥器内冷却;准确称取0.100 0 mg黄曲霉毒素B1标准品,用蒸馏水在100 mL烧杯中溶解,并全部转移至1 000 mL容量瓶,定容备用。

2.3.2 黄曲霉毒素B1待测样品溶液的配制

取待测玉米样品适量,打碎,过20目筛。准确称取20.0 g处理后玉米样品于250 mL具塞锥形瓶中,加入70%甲醛水溶液100 mL,将瓶塞盖紧,水封,震荡10 min,超声波萃取15 min,2 000 r/min离心5 min,取20 mL上清液备用。

2.4 黄曲霉毒素样品的测定

2.4.1 仪器定标

选择具有流动注射功能的SBA-黄曲霉毒素B1生物传感分析仪,在反应池内安装黄曲霉毒素B1氧化酶电极,缓冲液为0.2 mol/L、pH=7.2的磷酸盐溶液。接通电源后运行仪器,系统自动清洗反应池,随后自动进行定标、测定操作。通过控制机械手吸取2.3.1所配制黄曲霉毒素B1标准液对仪器进行定标,采用差分计数法,当溶液流经反应池时开始计时,4 s为一个计时周期,计时结束后仪器自动记录酶电极对标准液的响应值;重复该过程直到仪器提示定标通过。

2.4.2 酶电极对黄曲霉毒素B1测定的稳定性

在SBA-黄曲霉毒素B1生物传感分析仪的样品盘内,放入10只盛有2.3.1所配制黄曲霉毒素B1标准液的样品管进行测试,计算酶电极对黄曲霉毒素B1测定的精密度。

2.4.3 酶电极对黄曲霉毒素B1测定的线性性

参照2.3.1的方法,分别准确配制浓度为20、40、60、80、100 μg/L的黄曲霉毒素B1标准液,依次放入SBA-黄曲霉毒素生物传感分析仪样品盘1~5样品管位测试,观察仪器对黄曲霉毒素B1测定的线性情况。

2.4.4 酶电极对黄曲霉毒素B1测定的加标回收率

参照2.3.2的方法配制玉米样品待测溶液,在SBA-黄曲霉毒素生物传感分析仪样品盘1~5位样品管内分别加入500 mL待测样品,然后依次加入500 mL浓度为20、40、60、80、100 μg/L的黄曲霉毒素B1标准液测试,观察仪器对黄曲霉毒素B1测定的加标回收情况。

2.4.5 酶电极法对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

根据2.3.2的方法制备玉米待测样品,放入样品盘1~3位,用2.3.1所配制的黄曲霉毒素B1标准液对SBA-黄曲霉毒素B1生物传感分析仪进行定标,记录测定结果。

2.4.6 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酶电极对黄曲霉毒素B1测定的稳定性

在SBA-黄曲霉毒素生物传感分析仪的反应池内安装黄曲霉毒素氧化酶电极,缓冲液为0.2 mol/L、pH=7.2的磷酸盐溶液。接通电源后运行仪器并定标,在样品盘内放入10只盛有2.3.1所配制的黄曲霉毒素B1标准液的样品管进行测试,酶电极对黄曲霉毒素的测定结果见表1。

表1 黄曲霉毒素B1氧化酶电极对黄曲霉毒素B1的测定结果Table 1 Determination of aflatoxin B1 by aflatoxin B1 oxidase electrode

由表1可见,黄曲霉毒素氧化酶电极对黄曲霉毒素B1具有很好的稳定性,精密度为1.20%。

3.2 酶电极对黄曲霉毒素B1测定的线性性

参照2.3.1的方法分别准确配制浓度为20、40、60、80、100 μg/L的黄曲霉毒素B1标准液,依次放入SBA-黄曲霉毒素生物传感分析仪样品盘1~5样品管位测试,酶电极对黄曲霉毒素B1的测定结果见图1。

图1 黄曲霉毒素氧化酶电极对黄曲霉毒素B1的响应Fig. 1 Response of aflatoxin oxidase electrode to aflatoxin B1

由图1可见,黄曲霉毒素氧化酶电极对黄曲霉毒素B1的响应在0 ~100 μg/L呈现很好的线性性,线性方程为y=1.008 9x-0.942 9,R2=0.999 6。

3.3 酶电极对黄曲霉毒素B1测定的加标回收率

参照2.3.2的方法配制玉米样品待测溶液,在SBA-黄曲霉毒素生物传感分析仪样品盘1~5位样品管内分别加入500 mL待测样品,然后依次加入500 mL浓度为20、40、60、80、100 μg/L的黄曲霉毒素B1标准液测试,酶电极对黄曲霉毒素的测定结果见表2。

表2 黄曲霉毒素B1氧化酶电极对黄曲霉毒素B1的测定结果Table 2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recovery rate of aflatoxin B1 by standard addition

由表2可见,黄曲霉毒素氧化酶电极对黄曲霉毒素B1的加标回收率为96%~102.4%。

3.4 酶电极法对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

根据2.3.2的方法制备玉米待测样品,放入样品盘1~3位,用2.3.1所配制的黄曲霉毒素B1标准液对SBA-黄曲霉毒素B1生物传感分析仪进行定标,测定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对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1含量的测定结果Table 3 Determination of aflatoxin B1 content in corn

3.5 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

在2.4.6条件下测定2.4.5所测定的同一种玉米样品中黄曲霉毒素B1含量,测定结果如图2、3所示。

图2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曲霉毒素B1标准品图谱Fig.2 Determination of aflatoxin B1 standard by HPLC

图3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玉米样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图谱Fig.3 Determination of aflatoxin B1 in corn by HPLC

由图2~3可以看出,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玉米样品中黄曲霉毒素B1含量为13.781 μg/L,比酶电极法测定结果高。酶电极法是对黄曲霉毒素B1进行专一性测定,而高效液相色谱法无法避免假阳性带来的影响,因此测定结果偏高。

4 结论

本文提供了一种采用酶电极法测定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1含量的快速分析方法,该方法测试了线性、精密度和回收率等指标,分析方法线性良好,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 6,精确度为1.20%,加标回收率在96%~102.4%之间。同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同种样品测定,实验结果表明,酶电极法可以避免假阳性对黄曲霉毒素B1测定结果的影响,适用于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

[1]韩珍,赵文红,钱敏,等.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11(13):93-96.

[2]杨梅,王安波,孙思,等.牛奶中黄曲霉毒素M1检测及其污染预防[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7,38(2):10-12.

[3]李敏,陈冉,李培武,等.氯化钙对花生中黄曲霉毒素B1提取及其快速检测结果的影响[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4,36(1):117-121.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 2761—201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

[5]谢昕,赵国欣.栢实中黄曲霉毒素的HPLC法测定[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7,37(7):133-135.

[6]张良,陈灰,韩盈盈,等.黄曲霉毒素B1间接竞争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方法的建立[J].中国兽医学报,2013,33(3):454-457.

[7]di NARDO F, BAGGIANI C, GIOVANNOLI C.Multicolor immunochromatographic strip test based on gold nanoparticles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aflatoxin B1and fumonisins[J].Microchimica Acta,2017,184(5):1295-1304.

[8]彭翔,白荣,康俊巍,等.酶联免疫法测定绿豆沙中黄曲霉毒素B1实验[J].轻工科技,2013(11):34.

[9]贾涛.酶联免疫法检测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J].饲料广角,2013(13):34-35.

[10]宋泽伟.酶联免疫试剂盒测定植物油中黄曲霉毒素B1的样品前处理的改进[J].粮油食品科技,2013,21(6):92-94.

[11]窦玉平.薄层层析法测定粮食中的黄曲霉毒素B1[J],吉林农业,2011(1):23.

[12]李涛,周艳华,潘小红.HPLC法测定蜂胶类保健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研究[J],食品工业,2017(2):311-313.

猜你喜欢

氧化酶黄曲霉传感
《传感技术学报》期刊征订
新型无酶便携式传感平台 两秒内测出果蔬农药残留
IAC-HPLC-ESI-MS/MS法测定不同产地柏子仁中4种黄曲霉毒素
鸡黄曲霉毒素中毒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诊断与防治
HPV16E6与吲哚胺2,3-二氧化酶在宫颈病变组织中的表达
IPv6与ZigBee无线传感网互联网关的研究
孜然精油对产毒黄曲霉的抑制活性研究
芹菜多酚氧化酶酶学特性及抑制效果的研究
小麦多酚氧化酶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
某型Fabry-Perot光纤应变计的传感特性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