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色健康小城市现代治理研究

2018-03-16崔婧琦鞠相军

中华建设 2018年2期
关键词:城镇化特色绿色

崔婧琦 鞠相军

小城市在我国过去的快速城镇化与改革发展进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最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将小城市发展提升到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发展战略地位。我国2016年颁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倡导城市形成支持健康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宜人亲切的城市尺度、极具幸福感的健康慢生活、良好的生态环境、独特的人文风情为小城市提供了核心竞争力。本文将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以健康城市理念为导向,以“城市双修”为途径,积极探索符合小城市发展特点的特色现代治理策略。

一、小城市发展核心问题

我国小城市发展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载体,城乡统筹问题突出;

低成本工业化为主导的城市经济缺乏发展后动力,亟待转型升级;

城市生态承载力较强,城市空间面临特色危机,生态与特色驱动潜力大;

城市生活节奏慢,幸福感需求高,公共服务水平低成主要发展阻力。

二、健康小城市“双修”治理思路创新

1.城乡统筹治理创新——“土地城镇化”向“人的城镇化”转变

片面“土地城镇化”造成建设用地效率低,进城农民缺乏保障问题突出。健康城镇化应以人为本,把小城市务工农民的落户、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作为城乡统筹首要问题。

2.动力驱动创新——“工业依赖”向“绿色驱动、三产联动”转变

伴随依赖低成本低层次工业驱动的模式不可持续,小城市必须在区域比较中寻求优势,促进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三产联动发展,大力发展以旅游业、绿色能源等为主导的低碳绿色产业,保护城市健康环境品质。

3.空间引导创新——“扁平规模化”向“特色精细化”转变

大拆大建、无差异化的快速建设使城市丧失特色与活力。小城市建设健康城市,必须加强生态修复与城市修补,严格控制保护生态安全,深度挖掘城市生态与人文特色,关注人的尺度与特色空间塑造。

4.交通治理创新——“高效导向”向“绿色导向”转变

健康城市的交通规划不仅关注机动交通本身,更需关注交通对居住身心健康与大气环境的影响,根据出行特点有效组织公共交通、非机动交通,建设支撑居民健身休闲的绿道系统,构建倡导公交的绿色交通体系。

5.治理体系创新——“条块分割化”向“多元协同化”转变

规划建设错综复杂,必须依靠多主体合作、多层次协调的全程精细化管理,避免各司其职导致的建设失序,并运用依靠信息技术实现复杂治理体系的智能化管理,提高治理效率。

三、以陇南市文县县城为例的健康小城市治理策略

1.项目概况

文县属于甘隶省陇南市,地处甘肃省最南端,是甘肃入川的重要门户,古称“阴平”。文县自然与文化资源丰富,素有“陇上江南”、 “大熊猫故乡”、“阴平古道”、“千年药乡”等美称,是山水宜人的小城市。距离九寨沟风景区仅45公里,旅游区位良好。文县矿产资源丰富,长期形成的采矿与矿产初加工产业对文县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文县属于典型的山谷型城市,适宜建设用地极其有限。现状县城城关镇人口24.53万人,建设用地严重饱和,亟待功能疏解与内部品质提升。

文县总体规划针对绿色旅游、山水修复、特色风貌、绿色交通、服务共享五大发展特征,提出小城市城区特色化“双修”发展路径。

2.治理策略

(1)关注绿色振兴,培育“全域旅游”新动力,打造区域活力中枢

通过县城城关镇旅游集散中心的打造全面提升文县全域旅游影响力和服务能力,实现城乡产业统筹,构建绿色健康型产业体系。在九寨沟、黄龙的带动下,文县所在的陕甘川交界处形成了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文县拥有天池、黄林沟等地质奇观,以及大熊猫国家公园、白马少数民族文化、阳山金矿、碧玉绿茶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由于交通不便、配套滞后等原因,文县旅游发展在区域里相对落后。文县抓住国家“全域旅游”政策提出的历史机遇,寻求“中间机会”,全面对接兰州、西安、成都客源市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打造以生态文化精品度假型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双轴双心、七谷一园”的全域旅游体系。县城承担全域旅游集散中心职能,将与景区联动发展,承接九寨沟旅游服务产业转移和职能外溢,成为广元-九寨沟旅游发展轴上的重要中枢节点。

(2)关注生态修复,突显“山水绿城”空间结构,打造江畔优山美地

文县县城是典型的山谷型水城格局,以白水江为中轴,一河两岸式发展。规划提出通山达水,绿网织补的生态修补策略,采取“先底后图”的空间布局思路。通过限制性因子、生态安全格局和空间管制综合分析,合理确定山水城市结构和发展规模。城区外围山地屏障加强林带种植,降低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城区安全威胁。城区内打开通山达水的生态绿廊,将城市功能片区生态间隔。

(3)关注特色提升,突显“古韵水乡”特色风貌,打造滨水文化客厅

县城有“阴平古道”三国文化等特色,历史悠久、底蕴丰厚。但在重开发轻维护的发展中,设施老化,传统风貌特色消退。以防洪为目标的工程护堤阻隔了人与水的亲近。较大的人口密度与公共空间的缺失,降低了城关镇居民的幸福感。

风貌修复方面提出“做特而做强”的特色路径,结合文县城市“水乡古城气质”,提出分层次的景观营造策略。宏观层面着力加强山水与城市的景观空间融合,形成依山就势的建筑群落,着力强化滨水界面“古韵建筑、文化绿廊、小桥流水”的特色营造;中观街区层面提倡小尺度街区布局,创造积极的邻里交往空间,将城关镇传统文化通过广场、小品、文化休闲活动等进行特色演绎;微观建筑层面,提倡西南古建风格与藏羌特色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形成以青灰色坡屋顶、白色墙面、木色装饰为主要空间构成要素的中低层建筑群。

(4)关注城市织补,完善社区生活圈与旅游乐活圈,构建幸福共享城区;

以“幸福感”提升为目标,面向当地居民及游客分别形成社区生活圈与旅游乐活圈。其中社区生活圈着力对县城现有的社区公共服务空间进行提升再优化,重点加强街道沿街一层空间界面的梳理,形成县城具有特色生活气息的慢生活街道服务空间。旅游乐活圈则着重加强白水江与公路沿线服务界面的梳理,增加旅游咨询、特色购物餐饮、特色民宿酒店、旅游客运中心、星级旅游公厕等服务设施,融合当地文化与智慧技术,形成旅游导引系统。

(5)关注绿色出行,倡导窄路密网小街区,构建健康绿色循环网络

针对小城市尺度和出行结构特征,规划提出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增补文县以旅游、生活双重职能的公共交通线路。依托自然环境建设绿道系统,打造集生态、休闲、文化旅游功能为一体的绿道网络。车行路网延续公路对山谷型县城的经济带动作用,以“窄路密网小街区”为交通发展理念,地块规模控制在2公顷左右,街区边长以100~200米。

(6)推行“全程精细化管理”,探索城乡协同式治理,构建智慧和谐城区;

通过部门协同规划和过程融合规划,注重规划过程全面融合,加强多规合一、“三生”空间统筹,提供全程精细化管理。主动参与区域重大项目论证,促进小城市融入区域发展。

四、结语

在新型城镇化与生态人文特色保护的双重要求下,健康小城市将构建绿色健康产业、健康生态环境、健康服务支撑体系、健康交通体系、特色人文空间、健康协作管理形成的现代治理体系,引领小城市健康、幸福、美好生活方式。

猜你喜欢

城镇化特色绿色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绿色低碳
特色种植促增收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应对之道
城镇化与报纸双赢——二论赢在守护这张纸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