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次驾机在南太平洋打捞火箭数据舱

2018-03-15胡宝良

航空世界 2017年9期
关键词:舰船编队外国

胡宝良

建军90周年期问,记者走进青岛市北区某部队小区,采访了我国第一代舰载机特级飞行员、二等功臣、海军舰载航空兵某直升机团原副团长吕蕴兴。老首长身体硬朗,思维敏捷。谈起20世纪80年代两次在南太平洋打捞火箭数据舱时的情景,他感慨万千,思维敏捷,如数家珍一般地把我带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首次打捞火箭数据舱

1980年5月,一支飘扬着“八一”军旗的庞大海军编队出现在太平洋上,这是中国海军编队第一次驶出领海,越过岛链,进入太平洋。这支编队是人民海军为保障我国首次向南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运载火箭派出的特混编队。

在特混编队的舰船上,载着我海军航空兵4架“超黄蜂”舰载直升机。这是中国海军有史以来,首次携带舰载直升机远航太平洋。我们这4架舰载直升机担负着火箭溅落区的警戒、航测、遥测以及打捞数据舱任务。其中打捞火箭数据舱的任务最为关键,因为数据舱记录着火箭在飞行过程中的重要数据。我作为人民海军培养出来的第一批舰载直升机飞行员,有幸被选拔参加了这次打捞火箭数据舱任务。

自从15世纪郑和下西洋过去的500多年来,中国海军舰队重新出现在大洋上,第一次跨出岛链、第一次跨过赤道、第一次舰机结合、第一次长距离的航行,中途不停靠任何国家港口,全凭自己实力实施海上补给,而且执行如此敏感的任务,在当时已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甚至个别国家怀疑我们的远航奔袭能力、补给能力、舰机协同能力,同时也关注我运载火箭落点的准确程度。

5月1日,我特混编队进入公海后,不时地有外国的侦察机在我舰船侧方超低空近距离通过我们进行侦察拍照,也有外国舰船、电子侦察机在我航路上侦察。特混编队不屑一顾昼夜兼程,经过8天的长途航行,于5月8日15时25分(北京时间)到达了赤道。为庆祝我编队通过赤道这一值得纪念的时刻,编队统一组织了穿越赤道仪式。编队一到赤道,17响礼炮轰鸣响彻在太平洋上空,响彻在赤道线上,五星红旗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它标志着茫茫海洋不再是难以逾越的天堑,我们穿越海平线,跨过赤道线,到达了地球的南半球。历史将铭记,中国海军已在太平洋上留下了深蓝的航迹。

到达了南太平洋,大家的身体也受到了考验。我们这些第一次隨舰远航的海军航空兵飞行员,由于长时间的风浪颠簸,大家晕船呕吐,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但是为了任务,首长要求大家不能吃也要强吃硬咽,以保持体力执行任务。没办法我们有时就吃点咸菜,喝点稀饭,吃几粒花生米。由于饭吃的不好,有的同志体重减了近10千克,我身体虽然没掉那么多的重量,也减少了3.5千克,但我们的精神不减,士气更高。为迎接任务的到来,我们4架直升机冒着40多摄氏度的高温,在身体虚弱、涌浪不断向我舰船袭来、甲板不断摇晃的情况下,每个机组进行了超过2小时、20余架次的适应性飞行训练。这次的适应性训练,达到了预期目的,直升机得到了检验,人员得到了锻炼,为完成任务做好了一切准备,就等一声令下,立即出动。

5月15日这天,编队到达了预定工作海域,这时外国的侦察机、侦察船,以及携带有直升机的舰船也相继云集到了这里。为了摆脱外国舰船、飞机的跟踪,防止过早暴露我工作区域的准确位置,编队当天趁着夜色脱离了工作点,转向外围海域,直到运载火箭发射前我们才返回就位点。

5月18日是个不平凡的日子,北京时间上午10时整。中国自己研制的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准时从祖国大西北某地腾空而起,飞向太平洋预定海域。我们远在千里之外的太平洋试验海区所有舰船和飞机都处于“一级状态”。

在火箭发射前两小时,我们已整装待发,一切准备就绪。附近的外国舰船和飞机也看出了名堂,也忙活起来。外舰多次要靠近我所在的舰船,都被我编队护航的导弹驱逐舰迎头挡了回去。1小时准备,直升机出库待命,人员就位!外国舰船看到我们直升机出库,他们也把直升机拉出了机库,做好了起飞准备,他们的飞行员站在飞机旁,直勾勾地盯着我舰船上人员的动静,我看见他们不注重衣着,为了凉爽,把自己的连体飞行服上半身全脱下,垂到了肚脐眼以下。0.5小时出动准备!接到指挥员指令后,我们飞行员登机检查,外国飞行员看到后,急忙把连体飞行服穿好,进入驾驶舱内,想捷足先登,抢捞我火箭数据舱。据说苏联有一次向太平洋发射火箭时,数据舱就被美国人抢走了。

运载火箭距预定海区8000千米,“远望号”测量船上的雷达发现目标后,将信息传给特混编队指挥部。我遥测机机长杨守礼在领航员郑荣双的引导下,准确地飞到指定空域,一下子就捕获到了目标,并追踪火箭飞行16秒,临近预定落点。为了增大完成任务的保险系数,我和机长郭文才驾机大速度前进,冒险提前进入降落点警戒区。

10点30分,火箭数据舱坠落大海,释放出的染色剂把海水染成绿茵一片。担任航测任务的王恽机组上的领航员孙启文在2000米高度上首先发现目标,及时拍下落点照片,并把位置点通报给我们机组,我们在机上领航员关锡华的引导下,向目标点快速飞去。突然,在航路正前方出现了一片浓积云。穿云有危险,因为浓积云是飞行的天敌,里面暗藏着杀机,稍有不慎就可能把飞机撕得粉身碎骨!绕云误时间,因为数据舱上有自爆装置,超过规定时间,将会自爆沉入海底。加之,天上有外国飞机,海上有外国舰船,动作迟缓,火箭数据舱就有被其他国家捞走的可能。此时此刻,我们机组人员早已将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一心想的是将数据舱尽快打捞上来。我们飞机左绕右转,大胆地将飞机从1000米高度降到500米,在云下冒雨飞行,5分钟后,准确飞到数据舱上空进行30米悬停。在机组人员的密切配合下,从吊放潜水员刘志友下水到将数据舱打捞上来,仅用了5分20秒。看到我们直升机干净利索地把数据舱打捞上来,现场附近的两架低空盘旋的美国飞机打捞一桶染绿的海水无趣地飞回了自己的军舰。我机顺利安全地降落在母舰的甲板上,当我们抬下数据舱,全体参战人员欢呼跳跃,舰船汽笛长鸣,响彻云霄,庆祝我末区任务的顺利完成,欢呼我运载火箭的试验成功。早已盼望这一胜利到来的特混编队副总指挥、海军副司令员杨国宇兴奋地为他们写诗祝贺:“海阔天空望天涯,争看神箭舞浪花:宝伞开处银箱落,直升飞机一网拉。”

此次运载火箭的試验成功,标志着我国不仅拥有核武器,也有了运载它的远程火箭,打破了超级大国的垄断地位,壮我国威和军威。它向全世界宣告,从此中华民族会越来越强大,不会再任人宰割。

新华社很快向全世界播发了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我国第一代舰载直升机,已能在大洋上自由起降,腾飞海空……”这是人民海军第一支舰载机部队首次在太平洋上执行国家级重大任务。那天,令我终生难忘。

第二次打捞火箭数据舱

1988年9月我们海军舰载机部队又受命随海军舰艇编队赴南太平洋执行核潜艇首次水下发射火箭末区打捞数据舱任务。这是继1980年5月陆上发射运载火箭试验成功后的又一项填补空白的实验。这次任务同上次任务是相同的,有了上次经验,我在机组人员政佃祥、关锡华等同志的配合下,从潜水员出机舱门到入水抓住火箭数据舱起吊入舱仅用了3分18秒时间就完成了打捞回收任务。这是我们不断总结经验、机组密切协同、技术不断提高的结果。

9月15日这天,核潜艇准时从水下发射火箭。在我直升机打捞火箭数据舱前后,两架外国飞机一直与我机周旋,干扰我机工作。外机可能也猜出了我火箭数据舱的溅落点,由于他们的飞机速度快,当我机发现数据舱时,他们的两架飞机,其中一架以50~100米高度围着火箭数据舱盘旋,另一架以200米高度在数据舱上空飞来飞去。觉察到这些后,我驾机毫不犹豫地直奔数据舱冲去,外机见我机来势迅猛,两架飞机双双爬高躲到我机外侧偷看,当我们直升机快速打捞完毕返航时,他们还不甘心离开,一直在跟随我机,一架机在我机左侧,一架机在我机右侧,近的几乎都能看清对方飞行员的面容,我立即向指挥员报告了情况,指挥员风趣地说“别怕,他们在为你们护航”。外机一直跟踪到我机降落到母舰甲板上,他们才悻悻离去。事后有人问我怕不怕?我说:“怕他何来,公海大家都可去,但火箭数据舱是我们的,我们的东西,当然我们要捞回来,况且他们外机还没有和我们正面冲突,即使有冲突,我们也不怕,因为我们底气十足呀!”

我随舰船两次在南太平洋执行火箭数据舱打捞回收任务。两次任务在我机组人员体质下降、船上生活不适、海况复杂等多种不利情况下,我们飞行员除了精神不败、士气不减、责任重大外,我认为机组人员协调、技术配合是至关重要的。这两次任务也充分显示出了我舰载直升机快速机动、视界开阔等优势,保证了价值连城的火箭数据舱的圆满回收,给科研部门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两次随舰船远赴大洋,我总结了以下几点。直升机要飞起来,我们没有因机械故障、技术操纵而影响按时起飞:直升机要落得下,我们没有因舰船甲板小、受涌浪大而影响快速降落:直升机要停得稳,我们在大洋上没有参照目标,浪花翻滚的情况下,既要参考仪表,又要随时听绞车员对目标方位的报告不断修正:潜水员要想放的准,空中绞车员必须把潜水员放在离目标越近越好,以便潜水员尽快抓住目标。

第二次打捞火箭数据舱任务因完成出色,组织上给我荣记了个人二等功。我能执行国家级重大任务感到光荣,更为伟大的祖国国防事业不断强大而感到自豪。

猜你喜欢

舰船编队外国
国产3000吨级护卫舰正式交付
外国父母看早恋,有喜有忧
台日舰船对峙内幕曝光
外国幽默
蓝天双雄——歼八II双机编队
外国城市雕塑大观
外国城市雕塑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