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7年学术年会暨“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8-03-15周效宇

关键词:哲学教授文明

2017年11月11-12日,江苏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在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成功召开了2017年学术年会暨“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江苏省科协副巡视员杨文新、江苏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王国聘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校党委副书记尚洪波研究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原副理事长丘亮辉、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荣誉资深教授林德宏等领导和专家,以及来自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河海大学、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苏州科技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和师生共计100多人参加了会议。

江苏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王国聘教授在讲话中指出,今年的学术年会是研究会在党的十九大之后举办的第一次学术年会,会议聚焦于党的十九大报告多次提及的创新和生态文明建设,把“科技创新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本次研讨会的主题。这是对党中央号召学习十九大精神的积极回应,也是从科技哲学和环境哲学的视角来集中深入学习和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难得机遇。当前我国正处于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正赶上了第四次工业革命兴起的新时代,这是一个以智能化为核心,以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为代表的新的工业革命时代。第四次工业革命也是一次绿色工业革命,它的实质和特征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大幅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大幅度地降低污染排放。中国应该如何应对新工业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能否成为新的引领者?这需要学界作出思考并给出新对策。王国聘教授认为,创新最主要的部分是科技创新,在这样一个弘扬创新精神、倡导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着力于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思想、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的关系等方面问题的研究。王国聘教授还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勾画了“绿色路线图”,描绘了美丽中国新画卷,必将由此开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生态文明”从“学术话语”转变为“政治话语”,并正在发展成为“中国话语”。我们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研究,要重点研究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原副会长兼秘书长丘亮辉教授作了题为《自然辩证法的创新与发展》的学术报告,他指出工程哲学是21世纪哲学的一个新领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价值。工程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工程师需要有哲学思维,工程界应自觉地运用哲学思维,培养卓越的工程师和优秀的工程团队,更好地解决工程难题,促进工程与人文、社会、生态之间的和谐。他阐述了工程哲学研究对于中国正在实施的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以及工程强国的重要战略意义,同时有力地批驳了现在社会上流行的“哲学无用论”。

南京大学林德宏教授作了题为《多重宇宙理论是思辨物理学》的学术报告。他追踪物理学的前沿问题,通过对多重宇宙理论的研究对象、基本信念、研究方法和哲学意义的分析,指出多重宇宙理论是典型的思辨物理学,以后可能演变为一种哲学。林德宏教授对霍金在近年出版的著作《大设计》中关于“哲学已死”的论断进行了批判,强调“哲学未死,也未堕落”。他认为,哲学现在并且将来会一直发展下去,还在从各个学科的缝隙中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

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的张相轮教授作了题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中国道路》的学术报告。他首先阐述了西方发达国家建设创新强国的历史经验,指出把我国建设成自主创新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从目前来看,我国实现创新驱动有三大短板:一是对顶尖级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吸引力不够;二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及市场转化率低;三是社会教育系统的创新基因弱,包括人才的“工匠精神”和探究意识不够。

东南大学吕乃基教授以“区块链”技术为例,从生态文明的新视角探讨了虚拟世界对现实的影响。他指出,区块链被普遍推崇为下一代全球信用认证和价值互联网的基础协议之一,它的出现预示着互联网的用途可能从传统信息传递逐步转变为价值传递,给传统产业特别是金融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革命和挑战,区块链技术的特征包括去中心化、开放性、自治性等。从根本上说,区块链技术的影响在于重组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从由实而虚,到以虚驭实。区块链作为一种颠覆性的程序技术,为解决人作为“类”的精神难题提供了可能性,那就是“我管人人,人人管我”。

南京师范大学曹孟勤教授作了题为《好生活寓于好生产之中》的学术报告。他首先介绍了亚里士多德、康德等历史上的伟大哲学家对于“好生活”的理解。他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生活与生产是不可分割的,生活是建立在生产之上的。因此,“好生活”取决于“好生产”。而如何判断“好生产”,要从生产的“质”和生产的“量”两个方面来看,首先,“好生产”是一种考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且实现“物质循环”的生产方式。而传统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割裂了这样一种“物质循环”,形成了一种“单向度”、异化的生产方式。这样的生产被马克思称为“恶”的生产。其次,需要在质的基础上保证量的发展,提高生产效率、发展生产力。

东南大学夏保华教授作了题为《论中国自主创新的实践价值形态》的学术报告。他认为,技术创新是一种负载价值观念并进行价值创造的价值实践活动,它不仅有技术水平高低、经济效益大小之别,更有好坏、善恶等价值的分殊。他指出,我们要注意清除思想深渊中的一些幻象,把握创新的本真意义,以确立健全的创新发展意识。要认识到“创新”不是“创造”,其真正的主要原始义项是指“引入变革”本身;创新不是“自然而然的大好事”,其本身蕴涵破坏性向度;创新不是“价值中立的”,其本身负载价值,必须进行责任式的创新。

此外,南京航空大学黄政新教授、东南大学刘魁教授、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钱振勤教授、河海大学王英教授等专家學者围绕会议主题,分别作了题为《‘量子二次革命漫谈》《有机哲学的类型及其生态价值》《绿色发展是实现人类生态文明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水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系统性》等学术报告。

在“科技创新”分会场讨论发言中,中国矿业大学的庄寿强教授和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的叶怀义教授从本体论的视角辨析了创造和创新的关系。庄寿强教授强调,创新与创造虽有共同点,但也有相异之处。创造性是科技创新的内在关键因素。叶怀义教授指出,为了人类美好的未来,必须依靠科技创新,降低资源消耗,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南京农业大学刘占雄老师在发言中指出,负责任创新中“责任”概念超越了伦理责任、未来责任、生态责任、创新责任、技术责任和社会责任,是一种全责任;负责任创新本质上是一种全责任创新。东南大学的贾浩然博士以中国无线谷的创新实践为例,论述了创新存在的负效应及其潜在风险,指出技术创新应以人为中心、以人为尺度、以人为本体,并与人文因素和人文精神相结合。东南大学的张灿博士后认为,人类增强技术从根本上干涉“人自身”,而干涉自我和增强自我需要道德底线和伦理规则,负责任创新理念应该成为人类增强技术伦理规约的行为框架。南京政治学院的陶军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伍光良副教授等专家学者也分别作了精彩的发言。

在“生态文明”分会场讨论发言中,南京财经大学王遐见教授以《优化社会生态,建设美丽中国》为题,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构筑中国特殊社会主义生态化治理新范式。江南大学连冬花副教授从文化自信的角度阐述了中国大运河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指出大运河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历史根基和现实资源,我们要挖掘中国大运河遗产中的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气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徐海红教授对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进行了辩证的诠释,指出要区分马克思生产力概念中的“质”与“量”,不能只重其一,而应看重二者之间的统一。南京林业大学曹顺仙教授探讨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关系问题,以及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的比较问题。河海大学陶林老师从具体环境案例出发讨论了生态文明视角下地方政府问责制的问题,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在实践中遇到的最大矛盾就是地方政府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和环保压力之间的矛盾。南京林业大学郭兆红副教授阐释了生态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治理之间的辩证关系。河海大学丁长青教授、南京师范大学董美珍副教授、安徽师范大学吴兴华教授等与会专家也分别就国际环境治理、生态与性别、自然观变革等问题作了精彩的发言。

本次学术会议共收到40多篇会议交流论文。与会的专家学者分别围绕“自然哲学”“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与生态治理”“性别与生态”“科技创新方法论”等议题,紧密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新观点、新理念、新蓝图、新精神,畅所欲言,充分交流,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献计献策。本次学术会议,对于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促进江苏省自然辩证法学界的学术交流和加强研究会的科技智库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周效宇,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古东)

猜你喜欢

哲学教授文明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请文明演绎
刘排教授简介
漫说文明
菱的哲学
对不文明说“不”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文明歌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