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必要的生态转向:从“非生态”消费到“生态”消费

2018-03-15高仁龄

关键词:实践路径消费生态

摘要: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人类一直扮演着劳动者和消费者的双重角色,并通过劳动和消费与大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20世纪以来,消费和市场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然而,注重物质消费的片面性消费、彰显权财的炫耀式消费、表现特征的符号性消费、自我苛责的吝啬性消费、残忍暴力的野蛮性消费等“非生态”消费方式造成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紊乱,导致了经济发展的滞后,破坏了社会秩序的和谐,进而挑战人类自身的生存底线。“生态”消费是物质需要、精神需要与生态需要的“统一”、经济利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多赢”、适度消费、绿色消费与低碳消费的“多元”,它以环境的自我承栽能力和自我净化能力为界限,在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和自我净化范畴内开展人类活动,致力于建立一种以人与自然协同发展、和谐相处为目的的生态发展机制,保证消费动机生态化、消费过程生态化以及消费结果生态化。由此,通过公众维度的拉力、企业维度的实力、政府维度的推力与媒体维度的传播力,形成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合力”,进而推进“非生态”消费到“生态”消费的生态转向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全面落实“十三五”环保规划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非生态”消费;“生态”消费;生态转向;实践路径

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经济产业化的全球性推进,使人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利益,然而,却潜隐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非生态”消费是社会生活层面上导致环境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生态环境问题的催化剂。因此,促进消费的生态转型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推进社会经济的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消费与“非生态”消费

(一)消费

“人从出现在地球舞台上的那一天起,每天都要消费,不管在他开始生产以前和生产期间都是一样。”消费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用以维持生存和发展最基础的人类活动,也是人类与自然相关联的一个重要环节。消费起初是带有贬义的韵味,意为浪费、耗尽、损毁。工业革命催生了不计其数的产品,消费一词逐渐被大众所接受,与生产、交换、分配并列,用来表述人类通过购买物质和服务来满足自身需求的一个过程。

“生产行为本身就它的一切要素来说也是消费行为。”消费与生产具有统一性,有了被生产出来的产品才能消费,产品的价值首先在于其使用价值,而使用价值就是消费,只有使用价值被接受的时候,生产的产品才能称之为产品。“在社会主义的前提下,人的需要的丰富性,从而某种新的生产方式和某种新的生产对象具有何等的意义: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马克思认为,人类的消费可以分为物质资源的消费、享受资源的消费以及发展资源的消费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的消费状况又是衡量社会发展状况的标准之一。“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人类本身就是属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消费是人类与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联结点,是生态系统的子系统。

消费虽然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生态系统平衡,但是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也引发了严峻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一件衣服由于穿的行为才现实的成为衣服;一间房屋无人居住,事实上就不成其为现实的房屋。”产品无法实现其使用价值,就会造成产品的滞销、堆积,造成资源能源的浪费,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使人们被物化,抢劫、偷窃、吸毒、嫖娼等犯罪行为屡见不鲜,社会贫富差距拉大,两极分化严重,破坏社会的稳定性。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是以消费为导向的,物欲的增长促使生产者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一次次地挑戰自然、“战胜自然”,酸雨、沙尘暴、温室效应等自然灾害都是大自然对人类的警示。

(二)“非生态”消费

20世纪以来,消费和市场成为社会发展的驱动力量,但同时也催生了一系列非生态的消费模式。

第一,注重物质享乐的片面性消费。

片面性消费就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于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需求不一,在忽视精神消费需求的同时还更加主张享乐消费,完全抛弃了发展性和内修性的精神消费。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共同构成了人类日常的生活消费,物质消费作为满足人类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消费,在消费层次上要远低于精神消费。精神消费和物质消费本应是统一体,物质消费是精神消费的前提和基础,精神消费又反过来作用于物质消费,刺激物质消费的消费力度,丰富物质消费的种类,从而极大地提高物质消费的品质。然而,片面性消费割裂了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两者之间的统一关系,把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混为一谈,阻碍了人类自身的全面发展,限制了整个社会文化水平和道德素养的提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原始性的破坏,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局限于服务与被服务之间,不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二,彰显权财的炫耀式消费。

炫耀式消费的出现是由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希望通过一种形式展示自己的身份地位,并以此获得社会的尊重和敬仰。这种消费模式下,人们对于物质消费的需求不再是以使用价值作为消费诉求,而是以物质消费能带来的社会意义作为消费诉求。“需要瞄准的不是物,而是价值。需求满足的首先是具有附着这些价值的意义。”消费的前提是看能不能显现出自身的身份、地位、权势以及财富,能不能证明自以为的社会价值,人们通过这样的消费模式来满足自己内心的空虚,以得到别人的羡慕和赞许作为自己的存在意义。炫耀式消费以消费奢侈品为主,以追求大品牌为潮流,以高昂的价格为象征,以认知奢侈品、使用奢侈品为炫耀方式,把对奢侈品的占有看作是社会阶层的差别所在,把消费不同档次的产品当作是衡量人际关系的标准。炫耀式消费是由不良社会风气所带动的畸形消费理念,奢侈品、大品牌、价格昂贵成为了争相追逐,最简单、最直接的展示自我财富地位的表现形式,可以在瞬间获得满足感和自信感。这种消费模式的蔓延,会扭曲人类自身的心理健康,肆意的消费、以大量的消耗品为代价满足自身的享受欲望,更是对生态环境的不负责任。

第三,表现特征的符号性消费。

“消费者在选择消费商品的过程中,所追求的并非商品的物理意义上的使用价值,而是商品所包含的附加性,能够为消费者提供声望和表现其个性、特征、社会地位以及权利等带有一定象征性意义和概念的消费”。符号消费以追求产品的社会意义为诉求,以展现个性、特征、品牌等为目的,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通过消费行为界定自己所代表的符号。商家通过广告给产品注入符号,把产品定位为代表地位、品质、个性、特征的消费,使消费者在看到产品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把产品和产品的社会价值连接在一起,从而促进消费者为了给自己贴上符号进行不合理的消费。符号消费是人们希望自己区别于其他人而产生的一种个性化消费模式,基于这种消费模式,人们过分追求个性化,急于证明自己而进行过度消费,不仅造成自己的内心不安,而且对资源也是一种浪费,给生态环境造成压力。

第四,自我苛责的吝啬性消费。

吝啬消费是指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不去满足自身必要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过分地苛刻自我。进行这种消费的消费者往往不是因为生活拮据,无法购买足够的产品,而是他们把这种吝啬消费看作是生活的乐趣,不顾自己的身体健康吃剩菜剩饭,不顾大局选择不合理的生活物品,不考虑自身发展需求进行不适度的消费。这种吝啬消费的出现,使得廉价的问题产品横行于世,使用这些产品所带来的身体健康问题导致随之消费更多不必要的物资。廉价的问题商品,其使用寿命极短,频繁更换,亦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扰乱市场的正常秩序,破坏自然环境,使自然生态系统无法及时进行自我修复。

第五,残忍暴力的野蛮性消费。

野蛮性消费是以一种极其暴力的手段对珍稀动植物进行消费的消费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丰富多样,消费山珍野味的消费者屡见不鲜,这种为了极致的美味享受而残杀破坏珍稀动植物的消费不仅造成了珍稀物种的灭绝,也破坏了生态环境自身的平衡发展。这种消费模式虽然能满足人类一时之快,但是更多的是会导致消费者患上罕见疾病以及不治之症,对人类自身的身心健康有着极其严重的伤害。人类不仅残忍地食用野生珍稀动植物,而且还崇尚皮草,以残暴的手段剥取动物之皮,从而生产出奢侈的皮草服饰供人类消费,不仅阻碍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且扰乱生态系统的自我进化。

因此,“非生态”消费是一种不符合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不可持续的消费行为,具有盲目性、从众性、不可持续性的特点,是资本主义经济全球蔓延的必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增长,但是这种增长是以自然资源能源的消亡为代价的,是既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也不符合自然生态系统平衡规律的消费模式。“非生态”消费扭曲了消费者的价值观,膨胀了人主宰自然的欲望,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拉大了社会贫富差距,只顾及眼前的短期利益,放弃了对人类社会、自然环境以及经济建设长足性的分析,由此招致生存环境破坏、人类本性丧失、经济发展滞后的社会后果,因此,在建设生态文明的时代背景下必须推进“非生态”消费向“生态”消费的转型与发展。

二、从“非生态"消费到“生态”消费

(一)“生态”消费

“生态”消费,致力于建立一种以人与自然协同发展、和谐相处为目的的生态发展机制,是一种以环境的自我承载能力和自我净化能力为界限的消费模式,要求人类在消费的同时更多地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树立良好的消费理念,在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和自我净化范畴内开展人类活动,对已经破坏的生态环境实施援救,保证消费动机生态化、消费过程生态化以及消费结果生态化;要求生产者采取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管理方式,以保护和恢复环境为己任,适度的开采,提高利用效率,在生产加工的过程中尽可能地降低污染,力求达到零污染的状态,从而实现物质需要、精神需要与生态需要的“统一”,经济利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多赢”,适度消费、绿色消费与低碳消费的“多元”。

第一,物质需要、精神需要与生态需要的“統一”。

人类的社会生活以需要为发展的动力,这种需要是循序渐进的,由单一化向复杂化发展,由低级向高级进化,在满足了单一低级的需要后才能对复杂的高级需求进行思索。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西方资本主义思潮席卷全世界,人类的需要不满足于生存和发展,贪婪地摄取更多的物质需要,长时间的忽视精神需要,以物欲填充自己空虚的精神世界,一旦空虚感来袭就以消费作为手段进行填补。生态消费要求人们关注生态需要,把生态需要和物质需要、精神需要统一在一起,使人们的需要生态化,更好地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生态需要是指人类最基础、最必要的需要,当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都被人类贪婪的物欲破坏掉的时候,人类终将会意识到生态需要和精神需要在“人类”需要中的重要性,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由对立逐渐缓和最终得到和解。消费的动机来源于人类的自身需要,在生态文明时代里,生态消费的立足点在于保证物质需要、精神需要与生态需要的“统一”与合理满足。

第二,经济利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多赢”。

生态消费是以生态思想指导消费的一种消费模式,力求以生态意识融注消费方式,在保证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利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多赢”。生态消费要求要尽可能地提高资源的使用率,以最少的消耗换取最多的资源,真正做到物尽其用;生态消费倡议工业生产使用清洁能源,更新生态技术,对工业废弃物进行生态化处理,保证自然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生态消费培养消费者的生态自主性,注重消费质量,树立正确健康的生态消费观念,增强生态责任意识,注重生活品质,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生态消费主张每个人都能公平地享有大自然的资源能源,弱化贫富差距,既能保证代内的公平,又能对代际的公平做出贡献,保证社会的安定团结,促进自然的平衡发展。

第三,适度消费、绿色消费与低碳消费的“多元”。

生态消费不是单独存在的,是涵盖了适度消费、绿色消费以及低碳消费在内,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的,寓于可持续发展之中的一种消费模式,强调的是在满足于当下的消费需求的同时,尽可能多的考虑到未来的子孙后代。生态消费要求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自然生长规律,以社会的稳定发展和资源的可持续再生为前提,以实现人的代内发展和代际发展为目的,强调消费的正当需求性,在保证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生态消费是把消费与生态相结合,把自己的消费行为归入到生态系统的一个分支部分,把人与自然放在一个互相尊重、互为供给的位置,转变社会的消费理念,对之前的消费模式进行有效扬弃的结果。

(二)生态消费的社会价值

倡导生态消费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它致力于调解人与自然关系,保证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安定有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护育自然环境的同时,完成社会经济的生态化转型发展,为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作出规划。

第一,构建和谐公正的社会环境。

工业文明时代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态环境问题,例如土地沙漠化、弱碱化,酸雨,全球气候变暖等多重危机,也拉大了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使富者越富、穷者越穷。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大量的消耗和掠夺为主,肆意开采和使用资源能源,灭绝了众多珍稀物种,以牺牲自然环境来牟取暴利,摧毁了自己的生存家园,使青山绿水成为一种奢侈的存在。“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健康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生态消费是生态文明社会的必然消费要求,能够使人们的消费行为既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又符合生态发展规律,改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保证人与自然和谐稳定的基础上,缓解社会贫富差距,保证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满足人类当代以及未来的发展需求,以求实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共同进步,有利于推进当今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

第二,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消费不是一味地返璞归真,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在生态系统的自我承载力和自我净化能力的范围内谋求经济的持续稳定和长远发展。生態消费一改原有的高产能、高排放、高消费的生产消费方式,以生态环保意识贯彻整个生产和消费过程,促使人们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使用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提高资源的有效配置,减少资源浪费,降低废弃物的排放量,还强调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谨慎选择,身体力行地倡导生态消费,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生态消费以生态需要促进生态生产,坚持贯彻可持续发展观,加快社会的生态化转型,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社会主义前提下,人的需要具有丰富性,人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各种消费资料,得到美的享受,这样消费质量就提高了。”这里所说的美的规律既是指社会发展的规律,也是指生态系统的平衡规律。工业文明时代,人类的经济发展都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对大自然破坏的修复必须以控制人类的社会活动为基础,所以提倡生态消费是缓解人与自然紧张关系的必然选择。生态消费要求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尊重自然,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规律,把自身重新融入自然生态系统之中,进行合理适度的消费,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消费要求生产者生产过程生态化、生产工艺生态化、研发科学技术生态化,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还社会和生态环境一个洁净健康的发展环境,以生态消费拉动生态经济增长,有利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互为供给的社会环境,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发展。

第四,推动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生态需要得到满足,人的能力的充分发挥,人的个性得到发展,人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非人化的机器统治使人们一味地崇尚科技,把科技看作万能的造物主,无视了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力图以科技为手段控制自然,以物质欲望的满足为生活的幸福意义。生态消费倡导的是一种高质量的生活方式,填补人们精神世界的空虚,重新获得真正的幸福感;生态消费培养的是一种全新的人与自然协同进步、共同发展的生态意识,既满足人们的身体需求、心理需求,又满足自身的生存需求,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推进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供精神支撑。

三、生态消费的实践路径

消费是人类特有的,能够主导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方向,在不同时代的不同消费类型会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产生不同的影响。非生态消费是工业文明的代表,而生态消费则是由生态文明创生的消费模式,推进生态消费,需要公众维度的拉力、企业维度的实力、政府维度的推力与媒体维度的传播力。

第一,公众维度的拉力——生态消费理念的转型。

“消费方式的变革,从深层次上讲涉及的是价值观的变革问题,没有价值观的变革也难有消费方式的变革。”由此,消费模式的变革应该要从消费理念开始。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和消费的直接参与者,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基础力量,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变革力量,促使人们群众学习生态环保知识,灌输生态消费的理念,培养良好的生态消费习惯,强化其地球主人翁的生态消费理念,提高自身的生态环保责任意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化被动为主动,积极转变消费理念,为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生态化作出贡献。

“在现代社会,公众参与的实现方式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得以进行的。”民间组织是人们群众自发形成的,具有广泛的参与度,对倡导绿色简约的生态消费模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将有识之士汇聚在一起,可以深入人民群众宣传低碳减排、合理适度的生态消费理念,为政府推行生态消费建言献策,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作出努力。

第二,企业维度的实力——生态消费产品的研发。

“我国企业应当从绿色观念出发,以提升环境和健康效益为目标,积极利用绿色技术的新成果,通过产品设计、生产技术、管理优化等手段开发绿色产品。”首先,企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生产主体,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消费产生的基础,必须要责无旁贷地承担社会生态责任,使用清洁能源,研发生态化产品,更新生态化生产技艺,改进生态化废弃处理方式,提高资源的有效配置,真正做到物尽其用。其次,企业要提高产品创新责任,加大对生态科技创新的投入,推进生态消费产品的研发,努力学习核心技术,深化生态化企业制度改革,将环保要求贯彻进整个生产和研发过程,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达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再次,企业要在生产过程中学习科学化的管理和经营,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将生态消费的理念注入到企业文化之中,培养企业职工的生态责任意识,选择多种渠道对生产出的生态产品进行推广,拓宽与消费者的交流渠道,做好产品的售后咨询和服务工作,加强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为自己的产品负责,减少污染和浪费,由此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进化的发展机制。

第三,政府维度的推力——生态消费市场的监管。

政府是社会的管理者,也是生态消费理念的引导者。首先,要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整合零散于各个法律规章中的法律条文,在环境保护法中使相关规定更加系统化、详尽化。例如明确公民对环境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在公司注册的时候协议排污情况;资源使用付费制度;“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环境保护归责制度;污染后的惩罚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其次,要加强执法监督能力,明确职务的分管范围,细究责任的划分,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督促生产者生產绿色、健康、环保、低碳的产品,注重整个生产和销售过程的生态化,从而降低环境承载压力;实行绿色采购制度,采购数量、产品、类型公开透明,对采购产品能够充分使用,以修复生态和保护生态为目的,有利于生态市场体系的建立,形成生态生产和生态消费一体化、系统化的发展模式。再次,要规范公民的消费行为,引导公民购买注有环保标志和安全质量认证的产品,发挥主人翁的作用,坚决抵制三无产品,进一步提高公民的生态伦理责任意识,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进而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发展进程。

第四,媒体维度的传播力——生态消费趋势的引导。

大众传媒是现代传播媒介,具有影响力大、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的优点,在倡导生态消费方面能够发挥极大的作用,既是生态消费的传播者,也是生态消费践行的监督者。“以媒体自身的文化身份和传播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重塑低碳经济下国民的价值观,是媒体道义、媒体责任和作用的时代重托。”

首先,大众传媒必须遵循自身的职业道德,传播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基础,对社会生活进行分析和评判,引导消费者进行合理健康的消费。其次,大众传媒可以通过广播、电视、广告栏、生态消费宣讲等各种形式向消费者传播生态消费知识,说明生态消费的重要性,规范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树立正确健康的消费理念。再次,大众传媒具有即时向社会披露现实的特点,对于非生态生产和消费行为,应该秉持职业操守,以事实为依据,深入企业内部、消费者基层,通过明察暗访对其进行批评和揭露,以舆论的强大压力督促生产者和消费者进行合理适度的生态化生产和消费,尽可能地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

[作者简介:高仁龄,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伦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朱凯)

猜你喜欢

实践路径消费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40年消费流变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新消费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