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爱玛》中女主人公的道德洗礼

2018-03-14原金利

青年文学家 2018年36期
关键词:爱玛奥斯汀

原金利

摘  要:《爱玛》的主人公在性格上的缺陷代表了现实生活当中的一部分人,她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经历的阵痛、嫉妒、不解、悔恨等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人生历练,这都少不了关键时刻出现的道德启发者。本文将从正反两侧对爱玛的道德方面有所启发的人物进行分析论证。

关键词:奥斯汀;爱玛;道德启发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6--01

《爱玛》是奥斯汀唯一一部以主人公名字命名的小说。不同于之前的幾部小说,主人公爱玛在婚姻问题上的初衷是立志不嫁,因为她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做保障,不用担心因阶级地位低而受到不公平的对待。爱玛热衷于撮合他人进入婚恋,结果引出一系列的误会和矛盾,暴露出她固有的缺陷。奥斯汀曾这样评价爱玛:“一位除了我自己外谁也不会非常喜欢的女主人公”。[1]由此可见,奥斯汀创作这部小说的动机并不是为了取悦读者,而是为了更好地反映现实,表达真实的人物,揭示人物的成长道路。因此,《爱玛》可以称作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在主人公爱玛的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受到几位人物的训导及影响,本文将从两位不同人物的角度分析爱玛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道德洗礼。

一、严厉的道德训导者----奈特利

奈特利先生是位耶稣式的人物。他以认同社会主流观点而自居,道德上以中产阶级绅士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海伯里,他可以说是在社会认同和道德上近乎完美的人,乐善好施,深受人们的爱戴,当然也赢得爱玛的欣赏和尊重。

小说开篇就介绍了爱玛的成长环境和家庭背景。母亲早逝,父亲只在乎个人健康,姐姐远嫁伦敦,唯一陪伴爱玛成长的是她的家庭教师泰勒小姐。在如此从小缺失爱的环境里,爱玛做事很有主见,同时缺乏来自家庭成员的约束和干扰。奈特利是唯一敢于对爱玛指手画脚的人。比如爱玛第一次撮合别人婚恋成功而沾沾自喜时,奈特利提醒她,像襟怀坦荡而爽快的韦斯顿先生和明白事理而落落大方的泰勒小姐这样的人,即使没有别人参合,也会稳妥地办好自己的事情。[2]当哈莉特拒绝马丁求婚时,奈特利向爱玛分析哈莉特的处境并表明自己的立场,指出哈莉特与埃尔顿先生之间并无在一起的可能性。奈特利鼓励爱玛与简真诚交往,认为爱玛忽略简是一大憾事。博克斯山上,爱玛对贝茨小姐的无礼之举令奈特利大为懊恼,为此奈特利暂时离开了海伯里。

针对以上爱玛的不当之举,奈特利的训导表面上没有即刻起到任何作用,但是爱玛每次事后自我反思时都以奈特利先生的道德准则为圭臬,避免她在错误的轨道上越行越远。小说描述了爱玛与奈特利之间发生的四次争执。第一次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哈莉特与马丁的婚姻问题。爱玛认识到撮合哈莉特和埃尔顿在一起是个错误,她不该误导哈莉特。第二次争论是关于对弗兰克的认识。爱玛对弗兰克加深了解之后,认为他过于轻浮,从而更加肯定了奈特利在心中的位置。第三次与第四次分别是爱玛对于简的偏见和对贝茨小姐的不敬。通过四次事件的二人之争,暴露了爱玛身上的瑕疵和人性上的阴暗面,奈特利先生毫不留情的揭露和训导促使爱玛在道德上的升华和人性上的完善。

二、伪善的道德崇拜者----弗兰克

弗兰克以虚假身份蒙蔽了爱玛。弗兰克是韦斯顿先生的儿子,被过继给丘吉尔家族。其生父韦斯顿是个审时度势,虚荣伪善之人,他与泰勒小姐的结合,表面上是爱玛撮合的结果,其实早在他的盘算当中。韦斯顿之所以迎娶泰勒小姐,看重的并不是她本人,而是她与伍德豪斯家族的亲密关系。这样的成长背景影响了弗兰克的道德观和阶级意识。他阶级意识模糊,认为中产阶级与平民阶层没有严格的界限,可以通过伪装粉饰自己实现穿越晋升的企图。

在道德上,弗兰克缺乏底线,试图以欺骗的手段达到目的。他为了个人利益,利用爱玛的性格弱点不仅蒙骗爱玛本人,还欺骗了所有海伯里的人们。在弗兰克来到海伯里之前,已经与一女子订婚,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表面上配合爱玛的心理需求,演绎与她情投意合的暧昧关系;附和爱玛对简一家人的不公言论及对简个人的污蔑攻击。在弗兰克的助推下,进一步加深了爱玛与简之间的个人恩怨,滋养了爱玛的虚荣嫉妒之心,滑落了她的道德底线,激化了与众人的矛盾。

小说开始就暗示了爱玛固有的性格缺陷的潜在危险。她的为所欲为和自视甚高,除了奈特利心知肚明,没有人觉察出。弗兰克对其性格缺陷的利用,恶化了爱玛与他人的紧张关系,凸显了其在道德上造成的严重后果。在弗兰克的推波助澜下,所有的恶果都由爱玛一人品尝,简对爱玛置之不理,哈莉特恋上奈特利。这一切都是爱玛意想不到的结局,她开始自我反思,条分缕析,重新思考奈特利先生的逆耳忠言。经过冷静思考,爱玛逐渐清醒,认识到自我的过错,她的缺陷及时得到弥补,美德得到发扬,最终获得简的谅解,哈莉特接受了马丁的求婚,而她本人也有了幸福的归宿。

作为爱玛在道德洗礼中的见证者,奈特利和弗兰克分别充当了正反两方面的代表人物。奈特利先生作为爱玛人生道路上积极训导者,虽然表面上没有对爱玛产生有效的作用,但是始终确保爱玛没有远离正确的轨道;弗兰克虽然为了私利煽动玛丽任性而为,他的反面诱导最终物极必反,促使玛丽自我反思,悬崖勒马,深刻认识到自己的过错,这也是一种逆向的道德驯化。

参考文献:

[1]李云霞.论奥斯丁《爱玛》中的女主人公形象及其塑造[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2(2).

[2]简·奥斯汀.爱玛[M].孙致礼(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3]朱虹.奥斯丁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5.

猜你喜欢

爱玛奥斯汀
节选自简·奥斯汀的Pride and Prejudice
爱玛
2020电影版《爱玛》女性主义解读
简·奥斯汀:查顿小屋的慰藉
包法利夫人的悲剧命运解读
保险起见
两百年后,依然奥斯汀
简·奥斯汀,为什么两百年后我们依然爱她
简·奥斯汀小说的叙事手法分析
奥斯汀小说中的多角恋与反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