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素芭》中泰戈尔的自然美观

2018-03-14马颖

青年文学家 2018年36期
关键词:泰戈尔和谐

摘  要:泰戈尔的短篇小说《素芭》十分注重自然美的营造、自然万物的联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文本中含有一些有关自然美的思想与观念:自然本身是美的、自然与人有生命共感、自然的和谐统一之美。泰戈尔不仅动情地描述自然之美,还致力于思考自然之美的成因。同时,他察觉出自然美遭到破坏的现象,着力探讨自然与人的关系。因而,他的自然观较为全面,且具有一定的批判性。

关键词:素芭;泰戈尔;自然美观;和谐

作者简介:马颖(1993-),女,汉族,湖北黄冈人,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2016级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学与文艺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6--02

“几乎从幼年时代起,我就深深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与地上的树木、天上的云彩结下了不解之缘。”[1]可见,泰戈尔从小就关注自然之美,不过他只有深切的审美感受,却无明确的概念和依据。实际上,他对自然美的论述散见于一些文论中。他曾说“大自然就是我诗歌创作唯一的主题”[2],《吉檀迦利》、《飞鸟集》等诗集的确践行了这一宗旨。不单单是诗歌包含自然主题,在他的许多小说中,自然美的思想都闪烁其间,熠熠发光。其短篇小说《素芭》十分注重自然美的营造、自然万物的联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且含有相当全面的有关自然美的思想与观念。

一、自然本身是美的

在《素芭》中,泰戈尔用“庄严”、“强壮”、“沉默”、“孤寂”等词语直接描摹大自然的特征,这不仅是素芭对大自然的直观感受,也代表着人们对大自然的普遍感知。杜夫海纳曾说:“艺术成了自然寻求表达的巧计,艺术家只是自然寻求表达的工具。”[3]在这里,自然通过文字符号这种艺术手段为自己发声。泰戈尔描绘道:“急闪的电光照亮了广阔的天空”、“海一般的深沉”、“树木成荫的河岸”……自然之美从他的生花妙笔下倾泻而出、奔涌而来。黑格尔曾说:“地方的自然类型和生长在这土地上的人民的类型和性格有密切联系。”[4]印度河流纵横、森林广袤、草原辽阔,具有得天独厚、雄奇瑰丽的自然风光。印度人民深受自然美景的滋养与熏陶,因而对自然美格外敏感,审美体验相当丰富。作为诗人和小说家的泰戈尔更是如此。在《素芭》中,他笔下的自然风景是那样清丽旖旎,让人心驰神往。正如郝玉芳所言,在泰戈尔看来,“自然事物作为自然的存在本身就是美的,自然和美是同一的”[5]。

泰戈尔在《素芭》中偏好把人物和自然进行比拟,这样的比喻句和拟人句竟有十余个。例如,“她的嘴唇就像一片树叶一样颤动着反映出来。”这个比喻句具有多重含义:人类的嘴唇与树叶的形状是近似的;少女素芭的嘴唇如同树叶一样鲜亮润泽;素芭嘴唇微动的样子与树叶颤动的形态是相像的,大自然仿佛知晓素芭的语言和内心。再如,“一种新的无法形容的意识,像海心的潮水一样,当月圆的时候,从她心中卷过。”作者将少女的意识比作海心的潮水,波涛汹涌又难以捕捉。在泰戈尔笔下,自然美与人物美是相互映衬的,自然美烘托出人物美,人物美更是展现了自然美。

她从小生活在大自然中,自然长养她、陪伴她、教育她。她同自然非常亲近,无法分离。素芭是典型的自然之子,带有清新、善良、淳朴的自然特质。不过,自然时空与现实世界是相互对立的,人们往往关注现实世界而忽略了自然世界。作者如实写道:“过往的船夫都能看到这地方的茅舍和草堆。我不知道在这些代表人世间财富的东西中间,是否有人注意到这个小姑娘……”在这里,素芭代表着自然世界,而茅舍和草堆象征着现实世界,人们只专注于现实世界而完全忽视自然世界,作者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深沉的担忧。然而,人们不但忽视自然世界,还要野蛮地对其进行破坏和改造。素芭被迫嫁人,还是从自然状态下的昌地浦嫁到现代化的加尔各答。泰戈尔无奈地写道:“她(素芭的母亲)把她的头发扎上,用纱带结了起来,给她戴上首饰,想尽办法来破坏她天然的美。”素芭是自然之子,纱带和首饰是人工制品,自然与人工是截然不同、相互对立的。人工制品必然会破坏素芭天然的美,这预示着自然世界必将遭到现实世界的侵袭、破坏和扭曲。现如今,自然景观破坏相当严重,环境问题非常严峻。早在十九世纪末,泰戈尔就敏锐地察觉出自然美遭到破坏的现象,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反思。

二、自然与人有生命共感

美丽的自然风景陪伴着她,包容着她,抚慰着她。“小溪的微语、村人的声音、船夫的歌唱、鸟鸣、叶响,都和她的心跳糅合在一起。”自然是生机勃勃的存在。自然同人类一样迸发出蓬勃的生气与活力。还有,“月圆时节的‘大自然,像寂寞的素芭一样,正在俯视着酣睡的大地。”当素芭感到孤独寂寞之时,大自然也是同样如此。在泰戈尔看来,自然与人都是就有丰富情感和生命体验的存在,因而,自然与人能生发出生命共感,人与自然能够自由地、亲密地进行情感和思想上的交流。

自然界中的动物是素芭亲密而忠实的朋友。当素芭感到难过之时,她就来看她的哑巴朋友——两头母牛。“它们仿佛能从她的沉郁的目光中体会到她精神上的痛苦。它们就走近前来,用角轻轻地抚摩她的手臂,试图用无言的无可奈何的方法来安慰她。”作者的描写相当细腻,人与动物仿佛能够真诚地、友好地进行沟通、理解和交流。泰戈尔认为,人与动物都是大梵天的创造物,自然而然地建立起一种亲密的关系,因而人的情感与动物的感受能互相融通,形成共鸣。

在泰戈尔看来,人们那丰富多变的心灵与自然中生机勃勃的万物能够发生情感交流和生命共感。这种以生命力为美的自然美觀有着悠久的哲学渊源。在古老的奥义书时代,印度就产生了注重生命以生命力为美的思想观念。例如,《泰迪黎邪奥义书》说:“诸天依气而呼吸,凡人同然并牲畜;气是群有之生命,故气称为一切寿命。敬思大梵为生气,其人生存自可久。”[6]这部奥义书强调气息的重要性,人类与自然都是不可或缺的。《大林简奥义书》说:“生命气息即诸体之真元。”[7]它讲述得更加直接简洁,生命气息是一切事物的本元。正是因为印度注重生命的思想观念由来已久的,因而,不论是凡人,还是自然,都应得到尊重和爱护。自然万物与人类都是富有生机与气息的存在,从而形成了人与自然共同的生命体验。邱紫华指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泰戈尔继承了印度传统的万物‘有情有灵观,表现出明显的泛神论和神秘主义的色彩。”[8]他还说道:“万物有灵有情,情可动人,形可愉人,这是印度自然美感产生的基本要素。”[9]正因为万物有灵,自然美感才会显现出来,这便是古老的审美传统。泰戈尔的自然美观显然是对传统审美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三、自然的和谐统一之美

在泰戈尔看来,大梵天创造了自然万物。梵性在自然中处处有体现,真实地存在于万物中。因此,自然是美的。泰戈尔认为梵性的真理在于和谐与统一,这种真理在自然中体现为“韵律”。他说,“何谓韵律?韵律就是运动,就是和谐限制所造成和所制约的运动”[10],“善与恶,哀与乐,生与死等一切现象都在抛起和掉落,不断变换着,创造着宇宙音乐的韵律”[11]。韵律存在于自然万物之中。邱紫华进一步指出,“宇宙中存在一种使万物具有生命的、普遍存在的力量或动力,它具有创造力和生气,表现为自然物的韵律和节奏变换。这力量和韵律随时随地都在起作用”[12]。

这种韵律之美在《素芭》中也有所体现。例如,“这一条忙碌的水从不泛滥,只安分守己地流着,仿佛是它沿岸的村子里每一户人家的一个成员。”河水“安分守己”地流动着,极具动力和生气,体现出自然的节奏与韵律。再如,“黎明与黄昏,光明与阴影,都在这里自由嬉戏。”昼夜交替,明暗变换是大自然正常的运动变化。光明与黑暗是一对矛盾,互相制约,却又互相转化,形成了和谐统一的状态。而这种运动变化正是自然界的韵律,它服从于和谐统一的真理。正如李文斌所言:“大自然的韵律,其实就是自然万物以及事物彼此间诸多矛盾、对立方面的互相转化、彼此制约、交相更迭的发展态势,其中既有不停地运动流转,又有高度的和谐统一。”[13]

和谐统一的真理不仅仅体现在自然界中。泰戈尔认为,神、人、自然这三者不是相互孤立的。神与人、神与自然、人与自然、自然万物之间,是普遍联系、和谐统一的。这种“美是和谐”的命题决定了他独特的自然美观。

自然万物之间是和谐的。例如,“在炎热的正午,树木洒下一片绿荫,鸟儿静悄无声,连小溪都是缓慢地流淌着。”这不正是一幅生动的炎炎夏景图吗?自然万物在火热阳光的照耀下,呈现出一派沉默宁静却又无精打采的形态。显然,自然万物保持着和谐统一的节奏与韵律。再如,“月圆时节的‘大自然,像寂寞的素芭一样,正在俯视着酣睡的大地。”圆满的月亮、深沉的黑夜、酣睡的大地营造出一种寂寞静谧的氛围。自然万物的形态、构造、联系处处体现出梵性,梵性的真理就在于和谐统一。因而,自然万物极具和谐之美。

人与自然是和谐的。“这时候在引人入胜的广阔天空之下,只有那无言的‘大自然和一个无言的女孩子,极其沉静地坐着——一个在光芒四射的阳光之下,一个在小树的树荫中。”此时此刻,素芭用自己的心灵来真真切切地感受自然的沉静之美。泰戈尔说自然之美“是人和自然,有限和无限的统一感的表现”[14]。可见,当人们的心灵与自然世界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之时,那么,人们对自然的美感便油然而生。他说道:“自然进入我们的感情越深,我们心灵的成熟与广度和深度也就越大。”[15]看来,泰戈尔十分注重人与自然的情感交流。他还谈到,人与自然的结合“不仅是感官的结合,而且是心灵的结合,这种结合凭借的力量就是想象力”[16]。只有具备丰富的想象力,用心感受自然,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结合。总之,人的审美感悟力和想象力能弥合自然与人的差异,实现人与自然的沟通,从而促成人与自然的和谐。

综上所述,《素芭》这篇小说充分展现了泰戈尔的自然美观:自然本身是美的、自然与人有生命共感、自然的和谐统一之美。泰戈尔不仅真切地认识到自然之美,还致力于思考自然之所以美、更是认真地探讨自然与人的关系。现如今,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紧张,泰戈尔所宣扬的自然美观,尤其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对于当下现实仍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2][10][11][14][15][16]泰戈尔:《泰戈尔论文学》,倪培耕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380、361、388、57、280、282、282页。

[3]M·Dufrenne:The phenomenology of Aesthetic Experience,P550.

[4]黑格爾:《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三联书店1956年版,第123页。

[5]郝玉芳:《泰戈尔自然美学简论》,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6][7]《五十奥义书》,徐梵澄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90、520页。

[8][9][12]邱紫华:《东方美学史》,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943、762、944页。

[13]李文斌:《泰戈尔美学思想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05-106页。

猜你喜欢

泰戈尔和谐
十二点钟
卑微背后的高尚人性
金色花
如此理解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实证研究
跳动的精灵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泰戈尔《飞鸟集》解读诸法
泰戈尔作品在日本的译介情况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