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骄傲,我是一棵树》的意象探寻

2018-03-14陈树梅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一棵树小节本体

陈树梅

意象是诗歌构成的基本单位,诗人正是借助意象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生命意识、主观情感。意象探寻,是诗歌教学的重要内容。学习当代著名诗人李瑛的《我骄傲,我是一棵树》,可借助对语言的涵泳,探寻诗中的意象,触摸树的经脉,即人格之脉、精神之脉。

一、《我骄傲,我是一棵树》中的意象

在《我骄傲,我是一棵树》一诗中,树,是诗人李瑛钟爱的意象,是他一系列诗歌中的主体意象。

首先,李瑛的军人身份,使得他有着浓烈的军旅情怀、军人情结,这使得他总习惯从军人的视角来观察生活,描摹生活。而挺拔高大、意气风发、不怕环境艰巨而深深地扎根大地的树,洋溢着爱国主义热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正是战士的最好写照。

其次,正如他曾经说过:“尽管有许多树,我们叫不出它们的名字,但无论裸子植物还是被子植物,无论是针叶还是阔叶,或者也不管它们各具怎样不同的性格和形态,我都感到它们全具有一种最强烈的美,它们向我展示一种崭新的充满巨大生命力的庄严美。它们给了我许多遐想和启示。”

“树”这一蕴含独特情思的意象,凝聚着诗人对世态人生独特的观察、认识与思索。

二、《我骄傲,我是一棵树》中“树”的意象特点

1.意象的本体性。任何意象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即意象的本体性。对意象的抒写,应紧扣意象本身的特点。“树”这一意象的本体性特点在《我骄傲,我是一棵树》中得到充分体现。

诗歌第7小节写树作为伞对人们宁静生活的庇佑,作为音乐对人们身心的抚慰,作为屏障为人们抵御自然的风沙雷火,突出了“树”这一意象的最基本的特点:①抚慰人的身体和心灵;②美化人的生活;③抵御自然灾难。诗中,作者发挥充分的想象,把如水的月光比作“无弦琴”,把“树”比作弹琴的手,把月夜风吹在树梢上的声音比作树献给劳动者的歌声,将树的本体性特征写得淋漓尽致,生动感人。

诗歌第8节写的蜜蜂、螳螂、小鸟,都是在树上栖息的,都和树有关,作者抒发的情感和树的本体性特征,也就是树对待一切生灵的态度,是对应的、契合的。

这种对意象本体性特征的尊重,还体现在,即使对意象本身进行夸张变形,也不偏离所写意象自身的特点。诗歌第9、10小节,诗人借助幻想来表现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之美,写树流出奶、蜜、酒,开出“各种色彩、各种形状、各种香味的花朵”,并且能生长在海上、空中、戈壁荒滩、瀚海沙漠,尽管有奇特想象的成分,但无论是要“流出”“开出”,还是“生长”在各处,都没有偏离树这一意象自身的特点。

2.意象的象征性。意象的第二个特点:象征性。就是说它所表达的意义,并不是这个形象直接的意义,而是借助这个形象表达观念、情感或哲理。比如茅盾《白杨礼赞》中高大、挺拔的白杨树就象征西北敌后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诗歌的意象大多具有象征性。

(1)单一象征。当诗歌的意象所表达的观念、情感或哲理是单一的,这属于单一象征。比如李瑛写于上世纪60年代的《杨柳和士兵》,诗歌用杨柳树象征士兵坚韧的精神风貌,其中树的形象比较单一、笼统,偏于物象的单向度描摹,很少变形夸张,更没有多重意味。

(2)多重象征。诗歌意象的象征体不是单向的、个别的,而是由无数个象征体组成的象征集群,这就是多重象征。《我骄傲,我是一棵树》中的象征就具备这种多重性。诗中的意象不受时空规律和生活逻辑的束缚,而是遵循诗人主观的需要进行呈现组合,多层次地、多线索地、游刃自如地反映生活,表达情感,从而增加了诗的容量,增强了抒情的浓度。

在这首诗中,李瑛不再仅仅关注作为自然界物象——树——的本身,很大程度上也不再局限于把树和战士的形象单一对应,诗人心灵的视点更多,也更具有普适性。在物象与心灵的融合中,那些与树相关的事物也一一冒了出来:花朵和果实,叶子与根须,树影和鸟声,甚至云彩、旷野、戈壁,甚至记忆与梦想等都与树这一主体意象联结在一起,宛如一幅立体感很强的油画,诗歌也就获得了多重象征旨意。

这种象征旨意除了显而易见的奉献意识、牺牲意识、服务意识外,至少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识。

①悲悯意识。悲悯就是以人文情怀关切、体恤、同情天下苍生,折射出最为恢宏深邃的人性光辉。诗歌第5节,“孩子的哭声”与“老人的呻吟”代表人类的苦难。这里,人格化的树把自己坚强而柔嫩的手伸向了苦难的社会,伸向了弱势人群。

再看诗歌第11节,这里,“饿得发蓝的眼睛,抽泣时颤动的肩膀,以及浮腫得变形的腿、脚和胳膊”,用身体有代表意义的部位借代受苦受难的人民。眼睛饿得发蓝,说明饥饿的程度之深;抽泣得颤动肩膀,说明痛苦的程度之深;“腿、脚和胳膊”之所以“浮肿”,也是说明饥饿的程度之深。这深重的苦难,时时啃啮着诗人的心,使他不忍卒看,并坚信“我将再也看不见”,表达了诗人对普天之下苦难人民深切的悲悯情怀。

②博爱意识。第5小节中,树把自己的手伸向了“黄色的、黑色的、白色的多茧的手”,“多茧的手”借代劳动人民,而“黄色的、黑色的、白色的多茧的手”则借代世界上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劳动人民。至于第11小节,虽没有人种、民族的特征性指代,但诗人的情感指针显然深切地指向普天下广大的劳苦大众。因为这种博爱意识,诗歌超出了狭隘的爱国意识,在人道主义的旗帜下,彰显了诗人热烈而柔软的普世情怀。

③包容意识。诗歌第8小节,诗人运用拟人化的笔法,写出了树对一切生灵的包容意识。不管是什么小虫,“我”都和它玩耍;不管是什么小鸟,都可以“在我的肩头作窠”。不因为它是螳螂,“我”就拒绝;也不因为“长嘴的”小鸟,“我”就嫌弃。树,接纳一切生灵,体现了无比包容、博大的情怀。

诗歌教学中,教师若能带领学生一起感性地体悟文本、触摸文脉,去除浮华热闹,进入深度探读,其课堂必定是充实的,我们的语文必定是诗意的。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城南实验中学语文教师。endprint

猜你喜欢

一棵树小节本体
Abstracts and Key Words
快把我哥带走
你是一棵树
对姜夔自度曲音乐本体的现代解读
德沃夏克
——《幽默曲》赏析
一棵树七个人
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音乐分析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本体性教学内容及启示
窗外,一棵树(外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