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团辅式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研究

2018-03-14王晋江

三晋基层治理 2018年1期
关键词:辅导心理健康教学方法

王晋江

(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9)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学术型人才而言,高职教育则着重于将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做为办学目标,暨培养面向企业生产、建设、社会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以次为契机,高职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授课计划及教学方法必须符合本类型院校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需求。2000年教育部制定颁布了《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心理健康课程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中“人文素质、职业能力、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应以职业人才培养为目标,将心理教育融入人才培养过程,通过职业素质养成路径,着力培养学生养成“认知自我、悦纳自我、与人合作、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成长意识和社会服务能力,实现学生个体良性、持续发展。

正如任何一种文化创新与民族传承都离不开本民族的根源文化一样。因此在试图解答如何在高职办学情景中做好心理课程教育时,应明确课程教学目标与方法选择,并以此为契机通过现状分析,问题解析,方法论证等方式建立符合高职人文内涵和办学情景的心理课程教学模式。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

一、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所处的教育教学背景

1.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体系的建设现状

根据国家相关部门要求,高职院校基本已经建立建成相对完善的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体系,在课程建设上通过降低理论学习难度,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充分保证了学生在校期间能普遍接受到心理健康知识与危机干预等相关心理教育。然而在获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不足,表现为:

其一,教学设计。高职院校尚未形成一个科学规范、符合高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教学设计方案。具体表现为:第一,课程教学目标的概念过于宏观,不够细化。如高职院校将职业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目标,暨将心理教育、职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过程,通过职业素质生成路径,着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职业应用能力。这一教育目标的达成对于心理课程教学而言无疑是一个宏观的目标概念,具体如何操作、如何细化教学步骤在现实心理课程教学中做的显然很不够,尚且没有成熟的教学经验可以借鉴。第二,在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中,心理对于学生专业能力、职业核心能力的服务功能定位不清晰。心理课程教学内容更多得侧重于人文素质教育,而忽略了高职学生对于职业、专业能力养成的需求以及专业、职业领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职业瓶颈或专业困惑。如应用心理学在职业教育中的推广就值得商榷。应用心理学是心理学中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学科分支,是运用心理学的原则及理论来克服其他领域中实际的问题。例如管理学、产品设计、人因工程学、营养学、法律及临床药物。第三,课程教学安排不合理。高职院校因学制短,教学任务重等原因以致心理课程安排多停留于“有课程安排,无合理规划”的教学局面。如学期课时安排少,单位课时内班容量大,教学模式单一等情况。

其二,教学方法。在当前高职心理课程教学中,教学方法主要参考其它公共类基础课程进行方法选择,如理实一体教学法。因此在其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必然会存在类似于公共课程在其教改中所面临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以及理实一体教法如何应用的困境”,结果必然会对心理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育在于帮助学生由单纯得掌握心理知识向在学习与生活中具备一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最终达成自我实现”产生不利的影响。其次,在课程教学中尚未形成具有心理教学特色的专有教学模式。当前传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模式同其它公共类、专业课程类似。表现为,教学主体上多呈现教师主动的教和学生被动的学;教学环境中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不足,学生课堂参与度不够;教学效果呈现,学生课堂不愿听,不想听,即便听得懂,但在实际遇到问题时也多出现想不到、不会用的尴尬局面。

相对于普通本科院校而言,高职学生具备以下特点:自主学习能力差,知识储备量不足;安于现状的情况多,创新创业意识弱等情况。因此高职心理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应符合高职学生群体发展特点和高职人才成长的职业期待,认真思考如何顺应时代发展满足学生对于心理健康的需求,并从实践上帮助学生具备心理危机预防意识和干预技能,解决学生在大学期间出现的各种心理困惑和心理疾病。因此建立具备时代要求和符合受教学生群体特征的方法方可解决当前在心理课程教学中所呈现出的方法设计困境。

2.高职人才职业期待中心理健康课程目标的建设情况

合格的高职人才应具备相应的所从事职业的专业能力(硬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软能力)。其中,专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所特殊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职业核心能力则指人们工作和生活中除专业岗位能力之外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它可以让人自信和成功地展示自己、并根据具体情况如何选择和应用,职业能力由基础核心能力、拓展核心能力,延伸核心能力三部分能力类型构成。依据相关社会调查显示,在社会生产实践中大部分企业HR及部门经理表示:“员工专业能力可在生产实践中通过企业文化与技能训练等方式进行培养,对于企业而言较容易操作;但职业核心能力在企业环境中培养相对较为困难且培养周期较长。因此相对企业而言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应该在放在大学中着重培养”。心理健康课程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从学生人格健全、行为养成、抗挫能力训练,心态调整等方面切实从人的心灵层面做好人的工作,这一理念与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目标不谋而合。正如与职业核心能力中基础核心能力(职业沟通、团队合作、自我管理)、拓展核心能力(解决问题)延伸核心能力(领导力、执行力、个人与团队管理、心理平衡)等目标要求一致。同时也相对明确了今后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目标中所需匹配的教学方向指导。

然而在现实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学目标、教学标准、授课计划、教材选择、教法设计等诸多因素和职业人才所应具备的良好职业核心能力之间的联系不是很紧密。同时课程教育改革也多参考同类型院校的经验而忽略企业生产所急需的人才定位标准,甚至仅为课程教授而进行封闭性教学活动,以致于学校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期待、社会、企业人才需求标准相脱节。针对这一现状在本次研究中进行了以“企业人才需求标准和高校人才教学期待为主题”的情况调查。研究中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选用《企业人才需求调查表》《高校教师教学目标调查表》分别对不同企业管理部门员工和高校教师进行了相关数据采集和分析工作。结果如图表1所示,企业人才需求与高校教学期待确实存在一定的目标培养差异。主要表现为:专业知识技能的差异,沟通协调能力的差异,表达能力的差异,团队合作精神,动手能力,自学能力的差异。结合分析结果进行心理课程教学目标设定为,注重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工作。具体为:学生团队合作精神、表达能力、自学能力、沟通协凋能力的培养。暨心理健康课程必须结合企业人才期待进行课程教学目标改革。

图表1

二、团辅式教学方法在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的适用价值

1.团体辅导的概念及心理课程应用

团体辅导(group counseling or group psychotherapy),是指运用团体动力学的知识和技能,由受过专业训练的团体领导者,通过专业的技巧和方法,协助团体或员获得有关的信息,以建立正确的认知观念与健康的态度和行为的专业工作。从使用习惯上讲,我国台湾地区多用团体咨商或团体辅导,香港地区多用小组辅导,大陆地区多用团体辅导称谓。在具体的方法操作过程中团辅领导者应注重自身的心理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积累,认真组织和实施有效的团体活动,协助成员真正解决问题,促进他们寻心发展和生活适应。正如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心理辅导学教授林孟平女士在其著作《小组辅导与心理治疗》中指出,小组辅导近年来在香港相当流行。小组辅导的价值,绝对不单单是像一般人所言的节省人力和时间,事实上个别辅导和小组辅导各具功能,各为不同需要的人,在不同的情况和层面上提供帮助。

近些年来,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已经成为高校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增强健康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提高危机干预能力的校园优势教育手段之一。正如道宁(L.N.Downing)总结的学校团体心理咨询所具备的12种优势。暨让学生了解并且体验到自己是被其他学生支持的;让每一个学生能够从与别人的相互关系中找出自己的利益,学生将可以得到单独与咨询员接触所不能得到的利益;鉴别需要特别予以援助的学生;增进个别的咨询;有益于发展社会性;可以提供治疗效果、洞察以及更好的适应;使咨询员可以与更多的学生接触;可以使学生获得安全感,加强信心;提供接近咨询员的机会;综合各种教育经验以获得最大的利益;松弛学生的紧张和不安;咨询员和教师的工作将更加有效。犹如个体生存离不开团队的力量和社会背景的支撑,显然基于团队情境中心理团辅技术的应用对于学生的成长效用是毋容置疑的,然而实际应用情况却并非如此。在当前高职院校中团体心理辅导多应用于课外教辅活动,并没有实质性得与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相融合,甚至于固守着活动就是活动,课程本就是用来讲的教学思路,体现在心理课程教学中多表现为:理念中把心理健康课程当成一门专业课来教,理论教学多,参与性教学实践少;教学钟爱理论,内容生涩,教法生硬,以致于学生听不懂,不爱听;教学方法间各自为政、不融会贯通,浪费着有限的教育资源;教学评价单一,往往以学习成绩做为评价标准,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而造成学生懂道理,不会用,实践操作技能缺失的现状。综合以上诸多因素,合理规划教学资源,调整教学方法,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为内容的心理健康课程教改工作势在必行。过程中应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把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专业能力做为培养目标,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程中引入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做好做实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做一体式”课程建设工作。

2.团辅式课程教学方法遵循的教育理念和创新之处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著名教授、美国心理学家杰拉德·科里(Gerald Corey)在阐释团体辅导理论时指出:“团体咨询的基本原理是它提供了一种生活经验,参加者能将之应用于日常与他人的互动中”,也就是说在团辅式教学过程中其工作的本质就是针对心理课程教学目标进行团队任务目标设计、团队情景设计、类型团队组建、团体任务组织实施、并通过团队内人际间的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情景实践教学活动中学会观察、学习和自我体验,达成自我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的目的,最终实现在现实情景中个体人生、职业态度与行为方式的重新构建,进而更好得适应环境变化。其中,态度养成教育(如人生态度教育、职业态度教育)是工作构建的主要目标。我国台湾地区龙华科技大学在该校教学目标中提出:学生教育应注重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合并,并认为“C=(K+S)A”(C 是 competency-value,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K是knowledge,指学生掌握的知识;S是skill,指学生掌握的技能;A是attitude,指态度是软能力)。从公式构建中可以得出,在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中,态度教育、知识教育、技能训练具有同等效用,且更为突出态度所具备的效能增值作用。同样需要指出,注重态度教学理念的建立与当前我国香港地区在其高校教育中所实施的“全人教育”人才培养方式具有类似的施教思路。"全人教育"是一种整合以往"以社会为本"与"以人为本"的两种教育观点,形成既重视社会价值,又重视人的价值的教育新理念,过程中不仅注重学生智力的训练,同时也更为关注学生精神世界的成长和健全人格的养成,过程中强调通过人文精神的培养,以期实现人际间的理解、领悟生命的真谛,暨教会学生养成正确对待国家、家庭、职业的人生态度和服务社会的职业态度。

团体辅导式教学方法通过情景教学、实践教学的过程不仅在于引导学生实现自助成长,更在于在通过人际间的力量矫正学生心理问题背后存在的不端正态度的干扰。团辅式教学方法其本质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以团队共同探索的方式开展自主体验式认知建立与行为训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以往在心理课程教学中教学主题吸引力差,学生不专注,不积极参与等情况”,实现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式学习,在设计情景中认知自我,在情景实践中学会问题处理,在人际互动中学会使用团队的力量,在课程教学中养成积极的求学的人生和职业态度。因此团辅式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解决当前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3.团辅式教学方法的环境基础与操作技术

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樊富珉教授在其著作《团体心理咨询》中指出,团体咨询与个别心理咨询二者的目的都是帮助当事人维护心理健康,克服成长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和障碍,迈向自我实现。但在帮助那些有着共同发展课题和相似心理困扰的人时,团体心理咨询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式。高职学生群体因具备基本类似的生源质量特征和受教环境特点,以致于在群体中存在因教育目标相同(如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专业特征等)而呈现出群体简单而确切的成长需求(如团体生活倾向,共同成长课题,相似的身心发展需求等)和群体类似心理困扰(如自卑、适应不良,职业规划困惑等),如图表2所示。高职生群体心理问题多集中于:知识储备和学习活力不足、自主学习意识弱、职业自信度低,竞争意识薄弱等几个环节。其中知识储备不足是高职生出现心理问题最主要的诱发因素之一。因此高职学生群体具有共同发展的课题和相似心理困扰,群体的现状特征为团体辅导技术的实施奠定了理论前提和实践操作基础,暨满足了团辅式教学方法的适用环境要求。

图表2

操作技术。参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文件要求:高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科学规范课程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内容设计中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力求贴近学生。应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通过教学研究和改革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对标心理课程建设要求确立团辅式课程教学目标暨“理论体验式实践情景教学,辅以行为训练强化”的方法。实施过程中,以“情景教学为设计要点,明确课程教学项目目标,注重教师自身修养,建立真诚、尊重、同感与简洁具体的课程教学要求,通过课程小组的方式促进学生在课程情景任务设计中进行自我认知、方法探索,自觉增强其主动意识和行为操作能力。过程中选用单纯或复合式成长性、治疗性小组为教学单位,随时掌握课程小组的辅导进展。操作中遵守职业操守和法律要求,注重阶段性小组实践操作、积极对待“难以处理的组员”,避免辅导小组中心理危机的出现,最终实现课程服务主体,暨学生个体的自我实现。

三、团辅式教学方法在高职院校心理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成效

1.背景分析

在心理课程教学中单纯理论、实践式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人才持续发展的成长需求,暨好的教育需站在学生一生发展的角度去做好当前的育人工作。团辅式教学方法在心理课程教学中的适用性研究,将团体心理辅导技术融入心理课程教学之中,通过教学情景设计,学生参与式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与行进行为矫正。然而团辅技术在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的使用目前尚没有可以借鉴的成熟经验,高职心理课程教学情况更是如此。因此团辅式教学方法是否能够有效提升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水平是本次研究的主要任务。

团体气氛评估指数

图表3

图表4

2.团辅式教学方法中受测主体的干预检验

其一,对象。某高职院校在校学生。

其二,方法。以1.5个学年度(3个学期)为时间单位、采用团辅式教学方法进行心理课程授课,选用团体气氛评估表6进行测量评估。试验过程设计:以心理健康课程授课班级为前提,随机选择三个班级为总体试验对象,过程中以5~7人为一小组进行组员随机分配,再通过组内成员互动后投票方式,选出获得票数最少的一名组员(组内最不受欢迎的组员)作为试验具体对象。试验期间以试验对象为单位进行数据采集并依据团体气氛评估中4因子的数值变化进行试验总体前后均值比较。

其三,注意事项与方法处置。试验过程中已经注意到试验对象,暨最不受欢迎组员的心理动态变化。过程中不公布该类学生名单,且试验对象出现强烈情绪反应、极度消极参与、抵制活动时采取暂停其试验资格,转入个案心理辅导进行干预。

3.试验对象总体变化程度测量与数据分析

其一,数据统计结果:

其二,团体气氛评估4因子均值变化趋向与分析:

团体气氛评估因子均值变化及线性预测趋势对比分析显示:

首先,真诚、尊重、了解、接纳4个因子曲线随着试验阶段的进行均呈现出上升的趋向(参见图表3)。由团体气氛评估标准(分数愈高,团体气氛愈佳)分析得出:团辅式教学方法可以改变试验对象(最不受欢迎组员)对于团体的满意程度,继而帮助试验对象建立“通过了解,学会真诚,接纳融入,获得尊重”的方法认知,进而在其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可以理性面对内心深处的苦楚,通过主动开放自己获得团队的力量,推动现有意念的改变,正确面对和处理那种意识与无意识已经混淆不清的生活方式,最终通过提高自身素质与修养解决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暨团辅式教学方法在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具有一定实践成效,是可行的。

其次,因子曲线过程趋向分析(参见图表3)。第一,曲线起点因子位置分析。曲线显示,真诚、了解因子相对处于高点分位,尊重、接纳因子处于低点分位。由因子始点位置分布分析得出,试验对象(最不受欢迎组员)当前团队满意度低的根本原因为“个体尊重意识不足,存在不接纳或不被接纳的行为结果”,同时显示试验对象因个体成长需求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真诚意向和了解行为。这一结果在教学中需要引起注意,暨学习不积极的学生,其不积极表象的背后同样存在真诚的交流意向和主动求学的行为,但因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被教师或学生团队重视,难以被接纳(不被接纳)以致于出现抵制学习、交友的意向与行为(不接纳)。第二,自尊曲线走向特点分析。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提出需求层次理论。其中尊重需求(Esteem needs)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的需要。自尊作为较高层次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其曲线趋向也体现着本次试验的总体干预效果。自尊曲线均值分布呈现出4因子中数值较低的一条曲线。其曲线位置分布特点正是自尊高层次需求特性的展示,因其相对较难以实现的特点。此外,在试验阶段1~3节点中,自尊曲线呈现下降的趋势,说明试验对象在受挫情境中出现自我认知毁灭和重建的过程,并在之后的团队成长中逐渐进行认知完善与行为调整,最终呈现自尊曲线上升的趋向。第三,接纳曲线走向特点分析。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心理辅导学教授、林孟平女士在其著作《小组辅导与心理治疗》中指出,小组辅导的终极目标是个体的自我实现。这一思路与马斯洛需求理论中最高需求的定位是一致的,暨自我实现的需求。自我实现作为小组辅导的最终目标,结合接纳曲线的发展趋向,无疑自我接纳、团队接纳是最为直接、最为有效得一种提升自身心理素质的一种方法。同时也为团辅式教学方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教学信息和教学方法参考,暨在教学中注重学生间的接纳程度或人际间的融洽度可以切实提升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效果。第四,团体气氛4因子线性预测趋势对比分析中(参见图表4),依据4因子线性预测线段斜率比较显示,团辅式教学方法对于接纳因子提升效果最好,其后依次为尊重、真诚和了解。结果说明,团辅式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接纳程度的提升暨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具有最为直接的促进意义,同时也为高职学生存在学习意愿不高、学习主动性不足的教学现状提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改进思路,暨通过接纳、认可,鼓励学生以期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

四、团辅式教学方法在高职院校心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在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应注重并认真思考如何才能教授好这一门课程的问题。暨面对学生时授课意识形态如何,是单纯的完成教学任务,还是注重积极学生的培养而忽略不积极学生的感受去讲授这门课程;是将授课学生单纯作为一个整体不加区别得进行教学工作,还是注重课程团队建设,依据学生群体特征和个体特点,科学的制定教学目标和授课计划,注重学生的人人参与性,科学设计教学过程,以团队辅导的模式教好每一名学生。正如人在一生中都不可能离开团队生活。团队生活是学生获得安全感、归属感、满足自尊,建立自我认知,规范社会行为的重要生活方式。团辅式教学方法其应用价值在于通过团队实践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主动探索世界,理智面对挫折,学会运用团队的力量和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在于学会采用主动或被动接纳的方式尽快融入到团队之中,并通过任务互动而获得他人尊重;在于学会真诚得对待每一个人,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和职业态度。因此,团辅式教学方法重在不仅是培养理论成绩优秀的学生,而且是能用所掌握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熟练地服务于自我成长和社会建设的优秀职业人才。

结语

在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团辅式教学方法的导入,是高职心理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一次新的尝试,是基于高职院校当前人才培养目标,将心理素质教育更好得贯穿于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的积极思考与教学实践。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因其在学历层次、学制安排、培养目标、发展趋势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办学特点,如更为注重学生在掌握必要理论知识的前提下,熟练掌握职业技术,强化职业技能,过程中侧重于技能的培养与训练。课程教育离不开其固有的院校教育环境,心理健康课程也是一样。当前心理健康课程所面临的困境有,教学条件不完善、生源质量低,课时安排少,教学任务重等因素,且没有成熟的高职心理课程教学经验可以借鉴。如何在现有的教学背景中做好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工作,必须积极开拓思路,科学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当前高职院校明确将学生专业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融入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之中,心理健康课程教改的步伐必然要顺时而行。不同于传统教学方法,团辅式教学方法强调“人不是一座孤立存在的个体,而是一个团队,一个社会的重要组成单元”。强调团队的达成不仅能够协助人们达成目标,也可以满足人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需求,因此团队在人一生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积极且重要的角色。高职院校近些年来倡导的“翻转课堂,理实一体”等教育方法,无疑都是一次次的教改探索。然而其改革重心更多的侧重于过程形式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过程中的人和团队的因素和能量。团辅式教学方法强调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团队的建立和师生的共同参与性。其中以教师为领导者,学生为参与者并且在领导者的指导之下以团队的形式独自、协同完成领导者布置的任务。过程中因为任务布置,需要每一位组员去亲身参与,增强了理论向实践的及时,高效转化;同样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又有助于学生更好得掌握理论知识。为进一步验证团辅式教学方法在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的适用性和有效性,以高职学生为总体试验对象,小组内最不受欢迎组员为具体试验对象,历时1.5个学年(3个学期),进行了“团辅式教学方法中受测主体的干预检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团辅式教学方法可以改变试验对象(最不受欢迎组员)对于团体的满意程度,继而帮助试验对象建立“通过了解,学会真诚,接纳融入,获得尊重”的方法认知,进而在其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可以理性面对内心深处的苦楚,通过主动开放自己获得团队的力量,推动现有意念的改变,正确面对和处理那种意识与无意识已经混淆不清的生活方式,最终通过提高自身素质与修养解决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暨团辅式教学方法在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具有一定实践成效,是可行的。

[1]林孟平.小组辅导与心理治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3,63,72.

[2]樊富珉.团体心理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4,11,326.

[3]樊富珉.结构式团体辅导与咨询应用实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3,9.

[4]克里斯托弗·彼得森(Christopher Peterson).积极心理学[M].徐红,译.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39、43.

[5]马克·威廉姆斯.改善情绪的正念疗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85.

[6]林永和.学生心理委员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93-101.

猜你喜欢

辅导心理健康教学方法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