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羹献、「守则有威出则有获」与「鸡躁猫且怒」中国犬的命运

2018-03-14酥迷醴

紫禁城 2018年2期
关键词:绢本设色

酥迷醴

自由撰稿人,

研究及写作专注于中国古代文化,

诗与哲学

犬早在先秦就作为祭品和食品,《曲礼》珍而重之地给犬牲起了雅称— 羹献,似乎为犬蒙上了「养而用之」的宿命阴影。

然而,回归温柔敦厚的诗教,食犬很少见诸歌咏。唐宋时人接受了佛教的慈悲建议,记载中有恶少因常吃街坊的猫狗,在冥司反为猫犬论诉;也有人因吃狗肉,长了尾巴引人取笑……

对于犬,我们内心的分际不仅关乎犬运,也影响着中国的当下与未来。

宋人绘 春宴图卷(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犬,在承载儒家礼教思想、反映先秦典章制度的《三礼》中地位颇重,与马、牛、羊、鸡、豕共称「六畜」,为庖人所掌管。(《周礼·天官·庖人》)对此,西汉经学家郑玄富有生活经验地注过一笔:「六畜,六性也。始养之曰畜,将用之曰牲。」

《三礼》中狗的「用」法,是作为祭品和食品。依《周礼》职官表,周代设有「犬人」专职管犬牲,编制从「下士」到「徒十」共十五人,他们要在不同的祭祀场合提供不同的狗:在伏牲、埋牲中,以纯色狗为上;次等场合,长毛狗也可以。(「凡祭祀,共犬牲,用牷物,伏、瘗,亦如之。凡幾、珥、沈、辜,用駹可也」)至于宴会用狗,则有别的讲究。

《仪礼》在「乡饮酒礼」、「乡射礼」和「燕礼」这三个场合,点名要吃狗(「其牲,狗也」),并且规定了烹饪的场所(「亨于堂东北」、「亨于门外东

方」)。按郑玄的注,用狗是「取择人」,在东方宰杀是为了「祖阳气所始」。对于信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先秦人而言,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

君子应当如何吃狗,《礼记》记

宋人绘 犬戏图页绢本设色 纵二四·五厘米 横二四·三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

宋 李迪 猎犬图页绢本设色 纵二六·五厘米 横二六·九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宋 李公麟(传) 西岳降灵图卷(局部)绢本水墨 全卷纵二六·五厘米 横五一三·七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宋人绘 秋庭乳犬图绢本设色 纵二四·一厘米 横二五·二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载得更为详细。《曲礼》珍而重之地给犬牲及其他祭品起了雅称— 「凡祭宗庙之礼,牛曰一元大武,豕曰刚鬣,豚曰腯肥,羊曰柔毛,鸡曰翰音,犬曰羹

献」。《月令》提供了天子的四季食单:春天吃麦和羊;夏天菽和鸡、稷和牛;秋天麻、稻和犬;冬天黍和彘。《内则》写了一些犬的料理方法,比如「犬宜粱」(食材搭配)、「狗去肾」(食材处理)、「狗赤股而躁,臊」(食材选择);又提到一味「肝膋」,作为「八珍」之一,其做法复杂如王熙凤的茄鲞— 「取狗肝一,幪之以其膋,濡炙之,举燋其膋,不蓼。取稻米,举糔溲之,小切狼臅膏,以与稻米为酏」。

六畜之中,不必说马可以乘,牛可以耕,羊可以薅毛,鸡可以报晓,猪鬃可以做毛刷,狗的非食用价值一样早就为人所知。孔颖达注《仪礼》时曾作过区分— 「犬有三种,一曰守犬,守御宅舍;二曰田犬,田猎所用;三曰食犬,充君子庖厨」。《诗

经·国风·周南·野有死麕》女子对求爱者说「无使庬也吠」,便似看家狗;《穆天子传》记载姬满的狗,有「重工、彻止、雚猳、□ 黄、南□ 、来白」,便似猎犬。然而《韩非子·内储》中吴太宰嚭写信给越大夫种说「狡兔尽则良犬烹」,《左传·昭公二十三年》载鲁国大夫叔孙使晋被扣留时有吏人「请其吠狗」,叔孙先是不肯,「及将归,杀而与之食之」。可见即使是会叫的「守犬」,会捕猎的「田犬」,说吃也就吃了,未必一定要「体肥」的「食犬」才能「供馔」。孔子所哀叹的礼崩乐坏,也表现为吃狗丧失了仪式感。

宋 毛益(传) 游狗图(局部)

宋 李迪(传) 母子犬图绢本设色 纵二三·八厘米 横二四·七厘米

南宋 毛益(传) 萱草游狗图绢本设色 纵二五厘米 横二五厘米日本大和文华馆藏

秦汉时期,荆轲与狗屠为友,樊哙以屠狗为业,都见诸正史。梁园文人枚乘还写过「犓牛之腴,菜以笋蒲。肥狗之和,冒以山肤」(《七发》)这样令人馋涎欲滴的话。

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魏晋以降,犬的勇猛、忠诚与智慧较其滋味,更为人所赏识。三国吴张俨赋犬,有「守则有威,出则有获;韩卢宋鹊,书名竹帛」之句,不提食犬。魏贾岱宗《大狗赋》,赞美一条巴斯克维尔猎犬式的巨犬,言其狩猎所向披靡— 「倒曳白象挫其腰,啮制六驳折其脊,拓索熊罴破其匈,抄兽头断其脉」,看家忠心耿耿— 「其所折伏,敬主识人。昼则无窥窬之客,夜则无奸淫之宾。通听百里,夜吠狺狺」,身兼田守二用,自无「羹献」之虞。《搜神记》里神犬忠犬的形象很多,如盘瓠、黑龙、乌龙、的尾等等,不少故事中狗还能识妖祛魅,与所谓「犬祸」(据《汉书·五行志》,君主不听劝谏或诸侯有不臣之心,狗就会表现反常)相反相成,活狗也有祛灾功能,可见巫术也在文明演变。

根据史学界的主流观点,吃狗之风到隋唐时期开始衰弱,源自本土五行理论的「祖阳气」说被佛教的因果报应论冲击。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载上都东市恶少李和子常吃街坊的猫狗,以至于在冥司为「猫犬四百六十头论诉」;五代何光远《鉴诫录》载宝鸡县市令樊旭初因吃狗肉,长了尾巴引人取笑,其妻替他断尾,「忽作狗号数声奄然而卒」,都足以为戒。不过,上层舆论不赞成,并不意味着狗就此退出菜篮子。南宋施德操在《北窗炙輠录》中说邻居每次把狗养到周岁就卖给屠夫(倒好似西方人为圣诞节养鹅的做法),直到他看不过眼,用钱和道理救狗一命。《水浒传》里鲁智深在五台山下的酒馆买到煮熟的狗肉配着蒜泥吃,也反映着真实的民间。傅雷一九二七年写的《关于狗的回忆》,讲一只黄狗闯入学校,无端被学生追逐凌虐,随后校役赶来把狗打死,肉烧菜,皮卖钱,分到肉的学生犹称「滋味好得很」。这事件中无可救药的麻木残忍,甚至让傅雷有开枪的冲动。

唐 周昉(传) 簪花仕女图卷绢本设色 纵四六厘米 横一八〇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

回归温柔敦厚的诗教,食犬很少见诸歌咏。戏言用典则有之,如苏轼咏爱犬乌喙「食余已瓠肥,终不忧鼎俎」,根本是在表态— 胖就胖吧,不必担心会被吃掉。诗人也喜爱猎犬,但犬在诗歌中的意象更多与家园相关,如陶潜「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刘长卿「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杜甫「旧犬喜我归,低徊入衣裾」皆为世人耳熟能详。关于咏狗,《北梦琐言》记有一则趣闻:

唐卢延让业诗,二十五举,方登一第。卷中有句云:「狐冲官道过,狗触店门开。」租庸张濬,亲见此事,每称赏之。又有:「饿猫临鼠穴,馋犬舐鱼砧」之句,为成中令汭见赏。又有「栗爆烧毡破,猫跳触鼎翻」句,为王先主建所赏。尝谓人曰:「平生投谒公卿,不意得力于猫儿狗子也。」人闻而笑之。

张濬是唐僖宗的宰相,成汭与王建都是雄踞一方的军阀,他们对卢延让的猫犬诗如此称赏,意外展现了某种柔软的生活趣味。

如果说「鸡犬」、「犬马」、「犬彘」、「犬羊」之类组合,尚不免带有六畜「养而用之」的宿命阴影,那么「猫儿」、「狗子」并举的语境,多少会谐趣一些。

宋代孔平仲有一诗咏自家的狗,写得比苏轼的《乌喙》更有意思:「吾家有狂犬,其走如脱兔。撑突盘盂翻,搜爬堂庑污。逢人吠不止,鸡躁猫且怒。固难在家庭,只可守村塾。不见已半年,意谓少惩惧。昨日至城东,摇尾喜若赴。衔衣复抱膝,屡叱不肯去。一跃数尺高,其强乃如故。岂惟性则然,汝分亦天赋。未闻有骅骝,蹄啮弃中路。安敢携尔归,重令儿女怖。」其中「鸡躁猫且怒」一句的动词下得尤其妙,猫因犬吠而「怒」,说明狗在家庭中的地位与它匹敌,鸡的躁动就浑浑噩噩得多。

猫犬比肩和睦,例子也有很多。除了在冥司共同起诉李和子,它们还能够合作护主申冤,如宋洪迈《夷坚志》所载:

绍兴中,乐平魏彦成安行为徐州守。全椒县结证一死囚狱案,云县外二十里有山庵,颇幽僻,常时惟樵农往来,一僧居之,独雇村仆供薪爨之役。养一猫极驯,每日在傍,夜则宿于床下。一犬尤可爱,俗所谓狮狗者。僧尝遣仆买盐,际暮未反,凶盗乘虚抵其处杀僧,而包裹钵囊所有,出宿于外。明日入县,此犬窃随以行,遇有人相聚处,则奋而前,视盗嗥吠。盗行,又随之,至于四五,乃洎县市,愈追逐哀鸣。市人多识庵中犬,且讶其异,共扣盗曰:「犬如有恨汝意,得非去庵中作罪过乎?」盗虽强辩,然数低首如怖伏状。即与俱还庵,僧已死。时正微暑,猫守护其傍,故鼠不加害。执盗赴狱,不能一词抵隐,遂受刑。

功劳主要还是狗的。这狮狗没有贾岱宗那只「大狗」的威猛,可以独力缉凶,而是靠着自身独特(「可爱」)的形象,让县里人注意到它是僧人的狗,从而怀疑盗贼。看来所谓「狮狗」,是有品种的宠物犬。

明人绘 葵石犬戏图(局部)绢本设色 全幅纵二二·七厘米 横二一·六厘米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正如吃狗与不吃狗的风尚都是由君子所引领的一样,养宠物犬同样有上流社会的榜样。晋傅玄《走狗赋》形容一只良犬,「顾芷隰以嬉游兮,步兰皋而聘足」,「娱志苑囿,逍遥中路」,「感恩养而怀德兮,愿致用于后田」,已有宠物的自在态度。而一旦成为神仙的爱宠,狗就更受珍视了。《太平广记》卷三十九载:

嵩山道士韦老师者,性沉默少语,不知以何术得仙。常养一犬,多毛黄色,每以自随。或独坐山林,或宿雨雪中,或三日五日至岳寺,求斋余而食,人不能知也。唐开元末岁,牵犬至岳寺求食,僧徒争竞怒,问何故复来。老师云:「求食以与犬耳。」僧发怒慢骂,令奴盛残食,与乞食老道士食。老师悉以与犬。僧之壮勇者,又慢骂,欲殴之。犬视僧色怒。老师抚其首。久之,众僧稍引去。老师乃出,于殿前池上洗犬。俄有五色云遍满溪谷。僧骇视之,云悉飞集池上。顷刻之间,其犬长数丈,成一大龙。老师亦自洗濯,服绡衣,骑龙坐定,五色云捧足,冉冉升天而去。僧寺作礼忏悔,已无及矣。

明人绘 猫犬图轴故宫博物院藏

葛洪《神仙传》载淮南王刘安得道,举宅升天,「犬吠于天上,鸡鸣于云中」,这犬还是看家狗的身份(刘安《淮南子·时则训》犹津津乐道天子「食麻与犬」的时令,姑且忠恕地认为是守狗)。而在韦老师的故事中,狗却突破了「田」、「守」的功能,先是跟随主人忍辱负重地修炼,及至功德圆满便化龙驮着主人飞升。人狗彼此卫护的情态在故事中被刻画得相当细腻动人,这与其说是对神仙起居的幻想,不如说是源自人间日常的观察。

食犬、守犬、田犬和宠物犬,是中国犬的四种命运。而在科技逐步为人类掌握的今天,是上承秦汉弘扬吃狗「祖阳气」的巫术传统,还是取道唐宋接受佛教的慈悲建议,抑或是踵武民国以来的文化批判与重构之路,我们内心的分际不仅关乎犬运,也影响着中国的当下与未来。

清 华嵒 花鸟草虫册(之一)绢本设色 纵三六厘米 横二六·七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明 朱瞻基 萱花双犬图页纸本设色 纵二六·二厘米 横三四·六厘米哈佛大学赛克勒博物馆藏

明 朱厚照 哈巴惊蝉图轴绢本设色 纵一二一厘米 横五七·四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朱瞻基 一笑图轴纸本设色 纵二〇二厘米 横七二厘米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

猜你喜欢

绢本设色
国画纸本设色《荷》
《岩高千尺虎》
喻天柱作品
冉茂列
雨花·艺术 徐华翎作品
方骏作品
《独白系列之三》
《鹿鸣》绢本设色
郑庆余艺术作品
尼玛泽仁绢本彩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