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沙铜官窑茶器之美浅探

2018-03-14王秀婷范家坤朱海燕

福建茶叶 2018年4期
关键词:茶器官窑瓷器

王秀婷,程 举,范家坤,朱海燕

(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茶学系,湖南长沙 410128)

几千年来,精美雅致的各种茶器,承载着文人之灵气,一代代流传于品茶人之手,从单纯的饮用工具升华为一种精神文化的象征,从而成为茶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载体。就材质而言,茶器有陶土、瓷器、玻璃、竹木、金属、漆器等之分,其中陶瓷茶器是最早发明和最广泛使用的茶具之一,伴随着我国饮茶历史的发展,其花色品种日益丰富,名品珍玩层出不穷。湖南长沙窑又名铜官窑,成于初唐,盛于中晚唐,衰于五代,曾是唐代南方规模巨大的青瓷窑场之一,谱写了中国陶瓷史上的灿烂篇章:这里是世界釉下多彩陶瓷的发源地,突破了其时“南青北白”一统天下的瓷器装饰格局;也是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书法、绘画、雕塑、诗词歌赋、谚语及产品广告等融入陶瓷装饰艺术中的开创者,尤其是首创釉下诗文题记,展示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所生产的瓷器形式多样,或人物、或动植物、或自然景观,图案新颖,色彩艳丽,产品远销日本、朝鲜、印度尼西亚、西亚、北非、欧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作为中国唐代海上陶瓷之路的重要支点,见证了“一带一路”的历史变迁,以独特的陶瓷艺术和令世人震惊的外销量,确立了其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显赫地位[1]。2011年,长沙铜官窑遗址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天,陶瓷茶器不仅承载着现代文化精神,也是现代人回归自然,感受生活的承载方式之一[2]。如何让铜官窑瓷器抖落历史的尘埃,在传承与创新中激活千年古窑沉睡的魅力,再次呈现其独特的审美意蕴?尤其是在茶产业发展迅猛,茶文化日新月异的当代,如何才能让“湘器”与“湘茶”相得益彰?本文立足审美角度,在挖掘、整理铜官窑深厚历史文化的基础上,试从“材质”、“造型”、“装饰”三个方面探讨铜官窑茶器之美,以期丰富茶审美理论,并为铜官窑茶器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有益参考。

1 材质之美

材质是陶瓷器具美感呈现的基础,景德镇的瓷器有“如玉”之美,宜兴的紫砂壶有“沉稳”之美,玻璃有“类冰”之美,皆是因其材质各有所别[3]。铜官陶土资源丰富,种类有底土、黏土、料土等,其中黏土含二氧化硅较多,是生产陶瓷的主料,富含硒、镁、铁等微量元素(图1)[4],制成的陶器透气性好,用来贮茶有益于发酵或半发酵茶品的转化;用来泡茶则利于净化水质,泡出的茶汤口感醇和。

据北魏晚期的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中记载:“铜官山,亦名云母山,土性宜陶”。进入唐代,受益于得天独厚的生产条件,铜官窑陶瓷器在这个盛世王朝大放异彩,名垂青史。据考证,唐代铜官窑茶器以当地瓦渣坪等地的瓷土为主原料,是一种富含氧化硅的制瓷原料,瓷土含三氧化二铁1.5~2.5%,采用高温一次烧成,胎壁呈灰白,或浅褐色,一般火候在1200℃左右,瓷化程度不高而类似炻器,有生烧现象[1],这种相对粗糙的胎质反而成就了铜官窑的“粗犷”、“质朴”之美。与此同时,让人惊叹的是,独具匠心的工艺家们,就是在这种并不细腻的胎体上,利用草木灰等作为釉料,首创釉下多彩工艺,这使得铜官窑的不少品种都有下部釉液下淌成流滞现象,给人以流动的美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通体一色的铜官窑铜红釉瓷器,它始现于唐代,为宋代神奇的钧红、元代的釉里红、明代的霏红的形成开辟了广阔的道路[4]。

当代,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铜官窑工艺家们充分运用他们的才智,通过在瓷土或釉料中添加不同的配料或与草、皮革、铁艺、玻璃等跨合,让铜官窑的材质更丰富,也让铜官窑呈现出多样的美感[5]。如铜官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彭望球先生创作的铜官窑茶器,有的是由安化冰碛砾泥岩和铜官原矿陶土混合烧制而成,有的是将上述冰碛岩粉碎后加入瓷土或釉料中烧制,这样不仅增加了瓷土中的有益微量元素,更体现了“湘茶配湘器”的文化意蕴。再如,将玛瑙等富含丰富矿质元素的材料加放釉料中,烧制成的茶器就会呈现出不同的光彩,借助放大镜,我们可领略到茶器上灿若星辰之美(如图2)。图2中的茶盏厚壁宽口,采用天然玛瑙釉,釉厚而有玻璃质感,釉面黑中泛红,红中带金,犹如汉代漆器,古色古香,在灯光的照射下星光点点,尽显雍容华贵之美。

图1 制作铜官窑茶器的瓷料

图2 “吉祥如意”茶盏

2 器型之美

造型是陶瓷产品最基本的构成要素,而且其本身就具有丰富的艺术语言。长沙铜官窑曾出土了壶、瓶、碗、盏、盏托、杯、碾具、釜等可能与饮茶相关的器物[6]。唐代铜官窑茶器在器型设计上极富变化,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注重与饮茶功能的相适应。如唐代茶盏均为大口浅腹造型,这是由于浅腹的造型有利于茶汤、茶末连同水上的沫饽一起喝下去,敞口的盏则适宜茶汤降温而不至于烫口,同时也有利于饮茶者欣赏茶汤色泽的变化。二是融入自然元素,体现对自然的热爱。铜官窑茶器常以动物形态为造型,如“花型”的盏托,“龙”型的提梁等。最典型的是鸟形壶,鸟的造型与壶身紧密融合,喙为流,尾为鋬,壶就是鸟,鸟就是壶,观之圆润可爱,不禁涌起回归自然之情。

在当代铜官窑茶器的器型设计中,工艺家们以“兼收并蓄”的态度,在汲取历代精华的基础上,以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为标准[7],大胆借鉴紫砂壶的造型艺术,亦根据仿生形、几何形、艺术形等分类进行设计。此外,还创造设计出以突显个性,极具时代风貌的新式造型,以满足当代茶叶消费者多样化的审美需求[8]。总的来说,当前市场上流行的铜官窑茶器造型设计主要有以下三种。

2.1 质朴自然的仿生造型设计

此设计是在继承铜官窑传统造型理念基础上的创新。设计大师们通过巧妙的构思,仿自然界中的禽鸟虫鱼之态,借花果鲜蔬之形,开拓了扁竹壶、龙团壶、樱花壶、南瓜壶、大鱼化龙壶等茶器造型,其做工精巧,栩栩如生,极具质朴自然之美,还蕴含着“节节高”、“团团圆”等吉祥美满之意。

2.2 方圆有度的几何造型设计

几何造型是经典的器型,它是用简单的线条构画出无限遐想的空间,用方圆有度的设计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视觉冲击。在茶器设计中,几何元素越来越凸显它的地位和作用,铜官窑茶器中近两年创新的经典茶壶圆器造型——《苹果壶》和《一粒珠》(如图3),皆是运用比较圆润的造型线,壶身饱满而沉稳,壶嘴弧度流畅,出水干净利落,壶柄圆润饱满,拿捏方便稳当,不仅实用,更是赏心悦目。

总而言之,此类茶器造型或方或圆,简朴无华,虽然没有繁复的装饰和精巧的雕纹,却能延伸出广阔的审美天地。铜官窑的一些其他器物,如瓷壶、罐、钵、瓶、坛、碗等都尽其可能利用各种弧形使盛物部分鼓出,成球形或瓜体形,来构成更大的实体空间,给人以秀美质朴而雍容大方的感觉。

2.3 与时偕行的特种造型设计

纵观茶器发展史,饮茶方式的改变与茶器的革新总是相伴而行。当代,茶类的丰富造就了饮茶方式的多样化,人们既需要与快节奏生活相对应的简便泡饮法,也喜欢在慢时光中焚香烹茗体味茶风古韵。在与时俱进的创新中,出现了一些为特殊茶类的泡饮或特殊饮茶方法而专款设计的铜官窑茶器,如近年来嗜好饮安化黑茶的消费者津津乐道的“煮茶神器”(如图4),它是长沙铜官窑陶瓷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基于早年在潮汕的雕塑所累积的经验,并通过对黑茶专用烹煮器的潜心研究设计而成的,还有腹部宽阔的黑茶盖碗(如图5)。以铜官窑茶器烹安化黑茶,两者在感官上皆具粗犷而不失典雅之美,在文化上符合“湘茶配湘器”的审美心理。再如,考虑到当代茶桌越来越大,主泡者给距离较远的客人斟茶多有不便,有人设计了长手柄的“懒人勺”,竹木为柄,敞口斗,既方便又有趣。这些作品说明了多样需求之下必有特种造型的设计,茶饮天地愈益广阔,造型设计亦会越来越多。

图3 铜官窑茶器——“一粒珠”

图4 铜官窑煮茶"神器"

图5 铜官窑黑茶盖碗

3 装饰之美

铜官窑的装饰工艺独具一格,直到今天依然是人们辨识铜官窑器具的主要标志。自唐代起,铜官窑便借助着多彩釉、铜官窑青釉褐纹、铜官窑青釉褐彩诗文壶生动的造型以及诗词警句等(图6),承载着唐代市民们审美情趣,文人雅士们的诗情画意,开辟了瓷器装饰工艺的新天地,并通过贴花、画花、印花、刮花、堆花,镂空花等多种装饰方式,形成了铜官陶瓷工艺上独特而华丽的艺术特点,这种艺术风格影响深远,往往为其它瓷器制作所借鉴并深深地影响着当代艺术家们的创作,这让铜官窑的装饰呈现出生活气息浓郁、题诗绘画高妙、贴花印模精湛、釉色多变迷人的别样之美[9]。

3.1 生活气息浓郁的纹样与诗词题记装饰

唐代,伴随着饮茶之风的盛行,长沙制瓷业的兴起,铜官窑作为民窑,其定位不是奢侈化,而是面向大众的生活器具,因而产品带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有着乡村印记的装饰图案成为铜官窑的一大特色,有比翼齐飞而又相互顾盼的鹦鹉,有展翅高飞的大雁,跳跃花间的小鸟,有划水嬉戏的鸳鸯,开屏争艳的孔雀,快速奔跑的梅花鹿……因为这些都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素材,工匠们通常都能选择最有代表性的动态,从结构出发,活灵活现地描绘出各种飞禽走兽的特征。

图6 铜官窑青釉褐彩诗文壶

再者,铜官窑茶器开创了诗词题记装饰瓷器的先河,而且题材广泛,诗歌、警句、谚语样样具备,内容上也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直白爱情的:“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畅谈理想的:“天地平如水,王道自然开。家中无学子,官从何处来?”;求仙求佛的:“欲到求仙所,王母少时開。卜人舟上坐,合眼见如来”;描写江南佳人的:“不短復不长,宜素宜復粧(妆)。酒添红粉色,杯染口脂香”;甚至广告推销的:“卞家小口,天下第一”[10]。仅从以上几例就可以窥探,长沙铜官窑题诗多是五言诗,不强调合乎韵律,也不以重用字为忌,只求意境,只求通俗,只求神韵,与四平八稳、严格韵律的馆阁体形成鲜明的对比。据周世荣先生的考证和其它学者的初步清理,已经发现的62首完整的铜官窑瓷器题诗中,见于《全唐诗》和《全唐诗续补遗》者共九首,其余大部分多是当时流行的民间诗歌或窑工们的即兴创作,其内容大多反映当时中下层人民的生活情景,语言纯朴自然,这在当时的民间瓷器中是十分罕见的,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种装饰使器品十分醒目,并体现了一种高雅、古朴、庄重大方的审美趋势,宋代以后更加普遍[11]。

这种简洁、生动、充满着生活气息的装饰手法在现代铜官窑创作中亦得到充分的发挥。如“飞鸟”纹样的运用,多见于壶身,杯盏,而且根据需要,“鸟”的表达方式有多种,无论“生气的鸟”、“可爱的雏鸟”、“发呆的鸟”、“瞪眼的鸟”、“沮丧的鸟”、“撅嘴的鸟”,只只都生动有趣,引领欣赏者感受无处不在的生活情趣,唤起人们对自然的关爱,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好。至于简练的题记,亦有灵活运用,如“舍得一饮间”(《舍得》杯)、“秋水共一色”(《秋水》杯)、“夕阳留歌扇”(《夕照》杯),这种艺术与技艺的融合将茶器装点得更具诗意,文化内涵和艺术美感大大提升。

3.2 艺术意境高妙的彩釉与绘画装饰

早期的铜官窑以烧青瓷为主。至盛唐以后,由烧制青釉褐彩,发展到烧制青釉褐绿彩,以及白釉绿彩和白釉褐绿彩,装饰工艺有釉下彩、模印贴花、刻画花、印花等。其中以“釉下彩”工艺最为突出,其做法是在瓷胎上描绘各种色料的纹样图案或书法,此种随手绘画称之“瓷上意笔画”,罩釉后入窑一次烧成,瓷上绘画鲜活呈现。铜官窑釉下多彩一举突破了从商代延续到唐代以单色釉为主的瓷器装饰,是中国彩瓷的开端。为后继釉下彩的繁荣发展开创了先河,成为制瓷工艺的重大突破。在长期的艺术实践过程中,铜官窑将唐代诗书画乃至音乐舞蹈等各种艺术精华都融入到瓷绘艺术中,使瓷上绘画艺术越来越精湛,从而形成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

众所周知,绘画本身是一种高雅的艺术,不论在绢上、纸上还是在工艺制品上作画,都能使人得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增加生活情趣。铜官窑茶器上的写意绘画,用笔简练,题材多样,有花鸟、山水、与人物。其技巧可以如此概说“人物画代表了线条美,山水画代表了水墨美,花鸟代表了花鸟美。”[12]。其写意花鸟画己经大量运用勾勒,勾花点叶、点垛、泼墨、泼彩、阔笔、晕染等技法,逸笔草草,神采飞扬,有“画鸟欲飞,画花于语”之妙,写意花鸟画的特征己经形成[13]。其山水画多作在瓶、壶、盏一类器物的腹部,寥寥几笔像即兴小品,但却勾勒得云涌峰动,水涨潮落,意境不凡,宛如自然天成。当代铜官窑茶器中,这种沉淀深厚的艺术美感根植于代代相传的艺术家心中,有的应用汉唐经典图腾与写意纹饰,有的运用釉下彩、模印贴花、刻画花、印花等传统工艺,打造新时代文化茗器。其中写意绘画的运用主要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种是直接在茶器上绘画,运用丰富的色彩,表达多样的主题;另一种是将这种写意画风融入到烧制工艺,通过或深或浅,或青或黛,或褐或绿的色泽来形成宛如山水、云层的图案,如《江天暮雪》茶器组(图7),手工拉胚,器性霸气豪放,白地黑褐彩釉,多层次艺术釉经高温还原炒成,温和且质朴的文理,色调淡雅而不张扬,宛如冬日暮雪,覆盖川江大地,品饮把玩中,仿佛置身茫茫江水畔,白雪飞舞间,世间万物的寂寂无声,思想随着雪花飘舞。再如《山市晴岚》茶器组(图8),“依山为郭,列肆为居。鱼虾之会,菱芡之都。来者余余,往者徐徐。林端飘渺,峦表萦纡。翠含山色,红射朝晖。舒不无盈乎一掬,散则满乎太虚。”红釉为主,壶、海肩部及茶杯口沿饰以黑釉,相映成趣,宛如黑云压城,晕染出“翠含山色,红射朝晖”的诗意画面;用来冲泡茶叶,经过茶汤的浸润和滋养,形成自然纹理的开片,诗意的画面与实用功能性相映生辉。娴熟的技巧、巧妙的构思加强了艺术感染力和欣赏的趣味,也提升了铜官窑茶器的品位。

3.3 中外文化交融的异域风情装饰

图7 《江天暮雪》茶器组

图8 《山市晴岚》茶器组

1998年,印尼勿里洞岛附近的黑石号沉船被打捞上岸,传来惊人的消息,在打捞到6.7万多件唐代供应贸易和贡奉的珍品98%以上的是中晚唐时期的瓷器。这些瓷器除200余件越窑的青瓷和300多件刑窑的白瓷外,其余全是铜官窑瓷器,数量高达56500余件之多。这一重大发现辅证了铜官窑瓷器是唐代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之一。也正是以瓷器为载体,架起了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的桥梁,也使得铜官窑瓷器在装饰艺术上借鉴并融入了域外之风,如西亚图纹:有叶子树双鸟图、棕榈花纹、奏乐胡人图等,其中尤以椰枣图案为最多,椰枣树是西亚的一种重要树木,其果子形似枣子近似葡萄,也称“波斯枣”。又如印度舞女:铜官窑瓷壶上的人物造像,一般体态丰腆,颈部较长,胳膊袒露,衣裾披巾轻柔透明,纹褶飘逸流动,似在圆形毯子上婆娑起舞,呈现婀娜多姿、富于弹性的线条美,彻底改变了汉朝以来,数百年间流行的人物衣着长袍大袖,质厚带宽,衣纹平直的传统。画法上,继承了西亚装饰陶器和玻璃彩画以及彩花花纹,如连珠纹的技法等,在当时铜官窑采用有典型特征的图案并有所创新地运用在产品装饰上,宛如给普通的生活用具披上华贵的盛装,为迎合中亚、西亚人民的审美心理,所绘景物,亦以表现当地的风土人情为主,如此创意,不仅达到了良好的推销效果,而且大大丰富了铜官窑瓷器的表现语言,增进了中外文化交流,直到今天,此种艺术风格所呈现的别样美感仍令人赞叹。

4 结语

一方水土养一方风物,铜官茶器与湘茶在历史底蕴、文化内涵和气质品味上堪称绝配,“湘茶配湘器”的概念具有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为开发铜官窑茶器的创意打造,铜官窑茶器匠人在茶器创意上做足了功课,以湖湘陶瓷文化为载体,器型用长沙窑经典元素,集创意技艺之巧,创意造型之美,创意功能之实;装饰技法古韵与时尚相结合,集实用性、艺术性、观赏性、收藏性于一体,既提升了湖湘文化产品得天独厚、浑然天成、源远流长的艺术和文化价值,为湘茶推广寻找了一个新的承载体,也将湖湘茶道文化的特性淋漓尽致地呈现给大众。匠人们重新诠释铜官窑陶瓷烧制技艺及传统工艺美学,不仅使其融入现代生活,也肩负着推动铜官窑复兴的伟大使命。文人雅士、时尚都市弄潮儿手捧一把既适宜冲泡湘茶,又具有文化审美的铜官窑茶器时,似乎找到了古代文明与当下世界审美沟通的桥梁。然而艺术探索永无止境,人类对美的追求从未止步,铜官窑茶器的创新刚刚起步,希冀充满智慧的匠人们创造铜官窑新时代的辉煌。

[1]翦建文.论长沙窑[D].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07.

[2]高良.“越州上”与“邢不如越”——唐代专用陶瓷茶器的生产及其文化内涵[J].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7(2):39-41.

[3]刘华伟,岳昆.不同材质的茶具外观设计要素[J].福建茶叶,2015,37(6):70-71.

[4]长沙窑课题组.长沙窑[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6.

[5]王文生.论茶器设计与消费者审美心理[J].福建茶叶,2016,38(11):170-171.

[6]黄雪妍.长沙窑饮用器造型研究[D].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2007.

[7]林星育.茶具造型艺术性与实用性相结合[J].艺术科技,2014,27(1):226.

[8]詹伟.景德镇陶瓷茶器造型设计研究[J].佛山陶瓷,2015,25(1):62-64.

[9]何力.浅谈唐代长沙窑瓷器的装饰特点[J].云梦学刊,2005,26(5):99-100.

[10]谈雪慧.唐代长沙窑几件诗文瓷壶赏析[J].长江文化论丛,2007(0):93-103.

[11]萧湘.唐诗的弃儿[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

[12]童书业.唐宋绘画谈丛(M).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8.

[13]易中华.唐代长沙窑陶瓷装饰艺术的审美特征[J].装饰,2006(3):37-38.

猜你喜欢

茶器官窑瓷器
漆工艺在茶器上的应用与研究
南宋官窑与龙泉哥窑瓷胎的对比分析
陶艺茶器设计风格及思想文化体现
疫情下 茶器行业将发生哪些变化
瓷器中的文人雅趣
解析元代瓷器——釉里红瓷器和钧窑瓷器
西夏官窑瓷器
浅谈陶艺茶器设计风格和思想文化之间的联系
此“官窑”非彼官窑
2008年至2016年4月罐类瓷器成交TOP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