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社联建”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2018-03-13邰金成沈安永

当代贵州 2018年49期
关键词:黔东南州全州抱团

文_邰金成 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 / 沈安永

黔东南州强化党支部在合作社发展中的核心引领作用,有效提升了合作社的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产业和集体经济快速发展。

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中,基层党组织既是“指挥所”,更是“先锋队”,强有力的基层组织才能让“基层”成为“基石”。黔东南州强化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核心领导作用,积极探索“党支部+合作社+村级集体经济+公司+农户”的“党社联建”发展模式,在少数民族地区演绎着“支部带动、合作社运行、群众参与、共同致富”的乡村振兴生动实践。

党支部和合作社融合共建,有效提升了合作社的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产业和集体经济快速发展。

支部带实体良性互动促双赢

村社联动强龙头。针对农村组织化程度低、零散经济合作组织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弱、对接各种扶贫项目和资金难等问题,按照村集体主导的原则,由村支“两委”采取独建、与现合作社联建或村与村之间联建等方式,组建集体所有或控股的村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推动基层党组织与村级经济组织深度融合。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政治引领作用,负责把党员和群众聚拢起来,推动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村民抱团,从单打独斗到组织化经营。目前,全州村集体领办合作社3155家,带动76万贫困群众增收。

榕江县栽麻镇小利村,“党社联建”发展食用菌产业。(黔东南州委组织部供图)

民主管理促运行。按照“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运行模式,实行村党支部书记兼任合作社监事长、副书记兼任合作社理事长,村委会主任、文书、计生主任兼任合作社监事员的交叉管理方式,有效破解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脱节的“两张皮”难题。制定《合作社民主管理制度》和村党组织指导村级经济组织等制度,涉及“党社联建”中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均严格按照由党支部会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和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的“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并由村支“两委”作出公开承诺,年终开展民主评议,确保村集体经济组织在阳光下运行和持续健康发展。

利益联结聚合力。深入推进“三变”改革,特别是将各级财政投入到村、明确到户到人的扶贫类资金以及其他扶持资金合理量化为村集体和贫困户入股合作社股金,采取自主经营、社员承包、分产统销等经营模式发展产业。目前,全州参与分红的贫困人口达4.8万人,分红资金1.35亿元,所有村集体经济平均收入达5万元以上。

强村带弱村创新联动助增收

优化组织设置。打破以行政区划为主的单一传统设置模式,采取“村村联建、产业联建”等方式,探索在地域相邻、产业相近的行政村之间建立村级联合党委或党总支。对村级联合党委或党总支实行“党建统一谋划、规划统一设计、项目统一实施、产业统一发展、利益统一联结、民主统一管理”“六统一”机制,促进基层组织共建、民主管理共筑、产业发展共谋、服务平台共搭、发展成果共享。目前,全州共建立105个跨村联合党组织。

优化资源互补。针对村与村之间投入不均等、发展不平衡、优势难互补等问题,采取“一个强村带一个或多个弱村”互帮互助,重点把班子能力强、产业发展好、辐射带动大的“强村”与班子软弱涣散、发展信心不足、产业基础薄弱的“弱村”结成帮带对子,引导村与村之间共享资源、互通信息、形成合力。强村通过帮带弱村优化班子结构、规范财务管理、落实党务村务公开等,帮助弱村发展集体经济,提高村级组织战斗力;通过项目扶持、技术指导、资源共享等方式,向弱村延伸优势产业,帮助弱村因地制宜发展种植、养殖、加工等“一村一品”特色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目前,通过“帮带共建强”抱团发展模式,实现979个“空壳村”脱壳,全州2117个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

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推进区域均衡协调发展。为此,黔东南州将各联合党委或党总支的“两委”主要负责人、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组织起来协同作战,并根据各村产业资源优势,实行分片区“集团式作战”。三穗县“颇洞联合委员会”将所辖10个村划分为北部战区和南部战区,北部战区依托颇洞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大力发展“农文旅”生态旅游经济带;南部战区以颇洞村为中心,联合周边的瓦寨镇调洞村、长吉乡烧巴村等9个“党社联建”村组建产业链上的“合作总社”,集体抱团闯市场,让贫困乡村走上“致富路”。2017年,区域内合作社发展至30个、企业12家,入股资金共计8546万元,实现贫困人口全覆盖,合作社总赢利达776.95万元,实现2个贫困村出列,294户1152人脱贫。

雷山县望丰乡望丰村党社联建发展玫瑰花产业。(杨承鸿 / 摄)

能人带群众示范带动共致富

培育“金种子”。注重引导党员能人参与到村级发展中来,充分发挥党员能人的“传帮带”作用,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三向”培养,着力开拓“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脱贫致富道路。目前,全州已有2471名村支“两委”班子成员培育成产业大户,1384名产业大户选拔为村支“两委”班子成员,2420名产业大户、致富能人、知识青年培育成党员。

开展“接对子”。如何互帮互助、互学互促,让“贫困户”蜕变成“小康户”,黔东南州进行了积极探索。通过采取每个“党社联建”干部联系一户富裕户、扶持两户示范户、帮助三户贫困户的“联一扶二帮三”方式,全州3155个合作社负责人、22487位党员致富带头人,积极与43026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利用党员能人掌握的技术、销售渠道等优势,为群众提供上门指导、资金扶持、产品帮销等服务,实现“滴灌式”精准帮扶。

鼓足“钱袋子”。实行“党支部+合作社+村级集体经济公司+农户”模式,改合作社利益独享为按股分红,把过去农民“单打独斗”变为抱团致富,农民通过入股分红、务工收入、产品销售等持续创收,风险低了、收益高了,有效激活农民与合作社抱团闯市场、抱团搞发展,群众内生动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明显增强。2017年,全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342元,贫困发生率为14.12%,比推广“党社联建”发展模式前分别提高了1479元和下降了7.27个百分点。

猜你喜欢

黔东南州全州抱团
山西快递企业“抱团”进村
民居摄影
捕鱼节上捉鱼忙
古代诗歌对全州的文学书写
补妆
谢凤英 菌菇追梦 抱团脱贫
“天冷了,抱团取暖吧”
“抱团”(双语加油站)
黔东南州减免税额首破10亿大关